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失误作文详细解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23:14: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失误作文解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苦难是一笔财富

人生存在这个世上,就得遭遇苦难,苦难就像海洋里的水,沙漠里的风沙。时时刻刻伴随你。不同的人对苦难的认识不同,悲观的人害怕苦难,逃避苦难;乐观的人坚强地面对他战胜他,利用他。

蒲松龄在数次落榜的情况下,依然有“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心壮志,终于,蒲松龄看清世态炎凉,写出《聊斋志异》,名满天下。试想,如果他越挫折就退缩,见到苦难就投降,他可能会成功吗?我们能见到《聊斋志异》吗?

曹雪芹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之中,碌碌无为,当他目睹家庭由盛到衰之后,这一打击使他“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苦难对他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写出了让全世界瞩目的世界缩影《红楼梦》。苦难能造就一个人,苦难使人生变得有意义。

一个贝壳在经历流水的冲洗,打击,在经受住沙石的掩埋,经历无数的苦难,才会出现闪耀让人心醉的珍珠。 一条彩虹,只有在大雨之后,才出现在蔚蓝的天空之中,让人欣赏,让人羡慕。

只有在岩石猛烈撞击下的浪花才会是最美。

苦难是一笔财富,经历了苦难,才会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流放,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只有人们在经历苦难之后,才会更加珍爱生活,珍异生命,他们受的苦比常人多,懂得生命的价值,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更多,他们会努力面对生存,轰轰烈烈地拼搏,干事业,因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史铁生能坚强地面对生活,成为作家,是因为他失去双腿。海伦珍重生命,是因为她失明了!

而高考摆在我们的面前,令千万家长学生等待的高考不可以说不是苦难,我们应用怎样的眼光看待高考呢? 我很欣赏有句名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风卷云舒”,我也很喜欢范仲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太阳挂在天上每12小时出来一次,总有白天和黑夜,人总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以接受的眼光看待苦难。因为苦难是一笔财富。

【简评】该考生掌握的材料不少,此文词语丰富,句式整散结合。但话题要求谈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此文完全不顾话题。因为跑题,只得了22分。

对于话题作文,考生为什么会偏题甚至跑题呢?其重要原因是:

1.思想认识的缺陷。

以为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已经最大限度地取消了作文的“枷锁”,话题一目了然,不需要审题。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

2.写作态度的粗疏。

①没有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写似是而非的内容。如将“诚信”写成忠义、义气,或单纯写成承诺,离得更远一点的写成老实敦厚、默默奉献、严守纪律、不亏待他人等等。

②阉割话题,取其局部意义作文。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明明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答案丰富多彩。”可是有一些考生却偷换主语,写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离开了话题的原意。再如话题 “心灵的选择”,有的考生只就“选择”展开,忽视了“心灵”的思考。

③把话题作文当成一般的给材料作文来写。围绕引领话题的材料转圈圈,因而偏离了话题。

为了紧扣话题,必须认真审题。

2.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平时不断听到国人这样的言谈:某作家差一点获诺贝尔文学奖,某数学家差一点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某国足球队员在“世界杯”赛上差一点踢进两个球,某科研项目差一点在国际上领先„„

“差一点”是什么意思?每一天都念叨“差一点”,每件事都扯上“差一点”,是怎样一种“情结”?你是如何看待这“差一点”的?

请以“差一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成功与失败只差一点点

也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失败降临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想法:“算了吧!也只不过比别人差一点嘛!下次一 定努力战胜他。”可是还有多少人实现了这一誓言呢?可见,成功与失败在人们看来仅只差一点点。

当然上面的结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我是这样认为的。

在小学时,我没有考出好的成绩,我不在乎,因为我相信还有下一次,这次也只比别人差一点。

在中学时,我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中考中失利,开是我又安慰自己说:“失败,也只不过比别人差一点点,到了高中一定好好努力冲击奖学金。”

到了高中,我又失败了,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与自己的“奖学金梦”失之交臂。

直到高三,随着高考的临近,我才认识到失败与成功相距甚微,万不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明天。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历史上不是有不少在今日失败,而成功于明天的吗?的确有这样的人,在失败后,卧薪尝胆,苦苦磨励,最终取得了胜利。可是,我们并非每个人都有那种“金榜无名誓不归”“卧薪尝胆”的精神。

固然有希望是件好事,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一定要把握今天,正视自己的每 1

一次失败,正视紧跟失败后面的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只怕在失败面前遗失自己。我们只有一次次地认识成败,那么我们定会在学习,生活的道 路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经过多次的失败,我的心已伤痕累累,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战胜自我的决心与勇气,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明天的计划安排和对今天的把握,努力奋斗着,只为一个目标——成功。

所以我们每个人必须把握住人生中每一次的机会,切勿把成功寄托于明天,任自己的懒散思想摆布,左右自己。我们应该努力做生活的强者,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旅途少留几许遗憾,多几许灿烂的微笑。

人生不售回程票,少年须争无限秒。把握今天,认识成败的差距,相信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定会平添不少微笑。

【简评】偏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文偏题,如《苦难是一笔财富》;另一种是部分偏题,《成功与失败只差一点点》就是典型个案。此文前五段还是扣住话题“差一点”在作文,但是,从第六段开始,文章却以主要篇幅在证明“万不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明天”这一观点,这就是转移话题、转移论点。此文仍然只能算偏题的文章。3.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

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体验、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寓言、故事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内。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当年,陕西省一考生的答卷是这样的:

那一次,我哭了

飒飒的秋风不可一世地横行在萧条的郊外,无力与秋风抗争的枯叶只能带着丝丝牵挂,无可奈何地飘离留恋的枝头,秋蝉衰弱的蝉声渐渐地少了,树上的落叶多了„„

又是一个深秋来临了!

淋着秋雨,踏着落叶,我又一次来到了家乡的小河边。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不一样的人,站在雨中,我任雨水肆意捶打脸庞,毫无知觉。此刻,什么也想不出,更不愿去想,可是那残酷的一幕却又让我于心不忍,酸涩不知何时早已朦胧了双眼!

那一天,好热呀!我和同伴搭上了一辆挤满人群的公交车。车速如快马奔驰,不一阵就到了一个小站上,面对已经热得透不过气的人群,司机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但又不时叫路过的旅客去乘这辆满座车。人们极不情愿地互相靠紧、再靠紧,就在车马上离站的时刻,又挤上了一个手抱小男孩的年轻少妇。车上的旅客不约而同地相互望望,少妇尴尬的站在那儿,脸上略带为难的神情最终落在了我的脸上。有意识地,我立刻将头扭向了一边。那一阵,我不知道少妇脸上的表情怎样,只觉脸上火辣辣的热„„“阿嫂,坐我这,没关系的。”一位军人气质的男士,主动给她让了座,自己站在了座位旁边。少妇感动的双眼,已快溢满了泪水,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坐在了座位上。拥挤的车里一下变得冷清了许多,人们惊讶地张大嘴巴望着那位彬彬有礼的男士。寻着目光望去,呀!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位军人叔叔原来是假肢。悔恨、内疚一齐涌上了心头。又一站到了,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下车的。一直以来,内疚陪伴我左右,也从那时起我慢慢改变了我自己。“诚实守信”已成为我的座右铭,它是我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尺,永远激励着我,让我学会了怎样去对待别人。

一年前的那一天,或许是一个太阳正圆的清晨;那一天,或许是一个飘着细雨的黄昏,但却让我刻骨铭心„„

【精析】此文作者的语言功夫在高中毕业生里是不错的。你看,“飒飒的秋风不可一世地横行在萧条的窗外”,起笔就给人以极佳的印象;“那一天,或许是一个太阳正圆的清晨;那一天,或许是一个飘着细雨的黄昏,但那却让我刻骨铭心„„”以形象化的笔墨,以整散结合的句式来结尾,让人回味。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也是生动形象,叙事笔带情感。如果不顾及作文题的限制,此文得分可能比较理想。遗憾的是,文章所记的让座之事,属于“关爱他人”的范畴,不属于“诚信”的范畴。尽管文章倒数第二段谈及了“诚信”,但事实本身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因为不注意审题,以致作文偏题,只判了三类下33分。33分,就是不及格!

讲话,不能答非所问;作文,不能文不对题。扣题,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话题作文的审题,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4.【高考试题】

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全国卷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河南一考生

太阳烤着大地,一个乡下老汉正在田里劳作,累得大汗淋漓,他一边不停地擦着汗,一边唠叨着,不知这傻小子到哪儿去了,让他老子一个人受累。(从全篇看,这几句话与主题关系不大,可删。)有人跑来告诉他,他的儿子因为与人发生口角,被人打了。儿子的伤势很重,被送到医院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父亲没赶过去?赶去后心情如何?(缺少必要的交代,这使下段中“老汉愤怒了”显得唐突,又无法突出深沉的父爱。)经过三天三夜的紧张抢救之后,儿子总算悠悠醒来。但就在这时,派出所传来消息,凶手逃跑了,没能抓住。想想儿子险些丧生,再看看儿子浑身触目惊心的伤痕,老汉愤怒了。他说,凶手就是逃到天边,他也要把他抓回来,让他伏法。(这一段稍长,从“想想”一句起另起一段为好。)

老汉开始追寻凶手,四处打听,百般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他打听到凶手藏匿的地方。于是通知了派出所,警察也一起去抓。但凶手实在太机敏了,居然从警察的包围之中逃脱了。这时,警察一路追赶凶手,在一条宽阔的河边,老汉终于拦住了凶手。(警察一路追赶,怎么会是老汉拦住了凶手?令人费解。)凶手见只有老汉一个人,就一拳砸倒老汉,向河对岸跑去。一头扎进了冰窟窿,(冰从何来?凶手难道傻得冰上能不能跑都不知道么?需交代有关内容自圆说法。)瞬间便无影无踪。

看到这一情景,老汉吓呆了,同时心里展开了激战,是落井下石,还是救人于冰窟窿?老汉左思右想,不知如何是好。时间一分一分地溜走了,最后,老汉还是跳下冰窟窿,去救那个凶手。(冰窟窿下的人是不容老汉思索良久的。如此三思,恐怕凶手早就一命呜呼。删去为好。)

警察赶到时,老汉刚刚将那个凶手拖出水面,而老汉浑身均已湿透,冻得嘴唇乌紫,瑟瑟发抖。

经过这一冻,老汉病倒了,整整卧床一个月。

一时间,这件事在当地传开,人们议论纷纷。(都议论些什么呢?可将群众的议论归类,最好与老汉自己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父亲的伟大。)当地的电视台也听说了这件事,于是派了个采访组去采访他。镜头里的老汉斜躺在病床上,满脸病容。记者对他说:“才人家,您辛苦了。您真是太伟大了。您不顾自己的儿子去救凶手,(此句表达不妥。)连凶手也救,您真是救死扶伤的典范,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可不可以问问您,您为什么要救杀您儿子的凶手呢?难道你不恨他吗?”(记者在采访中先作结论再问原因,内容不着要点。)

老汉说:“我是父亲啊。”(老汉的回答太简短,不能充分表达其理由及情感。)

生命是宝贵的,哪怕是一个罪犯的生命,也值得珍惜。爱,是能够互通的。真正富有爱心的人,自己尝过的痛苦,就不忍心再让别人去尝。这与法与理无关,关乎的是父亲的称谓和父亲的柔情。(此结尾美则美矣,然扣题不紧,紧扣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作结,文章内容才会更紧凑集中,文意才会更深刻。)

【突破支招】

“切合扣题”是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紧扣话题构思,严格按自己的构思行文,才不致走到哪座山上唱哪首歌而偏题离题。

本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标题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与父亲有关的一件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一件事。写出事情的波澜,突出人物的形象,表现深刻的主题。上面这篇文章,整体说来,叙事有波折,形象还算鲜明,但是,文章还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一是有些情节与现实不符,造成硬伤。如第三段;二是写缺少必要的铺垫。如老汉的愤怒,凶手掉进冰窟窿的情节都显唐突。三是该浓墨重彩的地方笔墨太精简,如文中老汉回答记者的话。四是结尾扣题意识不强。

修改本文,首先要注意或明或暗地反复扣题,让故事情节始终围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展开,特别是老汉的愤怒,凶手扎进冰窟窿,老汉答记者的话,文末的作结等情节或段落。其次要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让人物的语言事情的发展符合生活的真实和特定的语境。其三要讲究呼应,“前有伏笔,后有交代”行文才连贯自然。最后还可运用一定的写作技法如渲染对比等突出文章的主旨。

【升格佳作】

儿子·父亲·凶手

一个乡下老汉,他的儿子因为与人发生口角,被人打伤了。儿子的伤势很重,被送到医院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这可是惟一的儿子啊,老汉寸步不离地守在儿子的身边,终日以泪洗面,心急如焚。他恨不得将凶手抓到面前来,生生撕了。

三天三夜的紧张抢救之后,儿子总算悠悠醒来。但就在这时,派出所传来了凶手逃跑的消息。

想想儿子险些丧命,再看看儿子浑身触目惊心的伤痕,老汉愤怒了。他说,他就是逃到天边,我也要把他抓回来,让他伏法。

老汉开始追寻凶手,他四处打听,百般奔波,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他打听到凶手藏匿的地方。于是通知了派出所,也警察一起去抓。但凶手实在太狡猾了,居然从警察的包围之中逃脱了。这时,警察一路追赶凶手,老汉留了个心眼,他一个人抄近路到前面去拦截。

在一条宽阔的河边,老汉终于拦住了凶手。凶手见只有老汉一个人,就一拳砸倒老汉,向河对岸跑去。

此时正是隆冬季节,河面上的冰层厚可逾尺,足以任人在上面奔跑。但惊慌失措的凶手忽视了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喜钓者在冰上凿了好些窟窿,用以钓鱼。慌不择路的凶手在奔跑中,一头扎进了冰窟窿,瞬间便无影无踪。

看到这一情景,老汉显然也被吓呆了,但他略一迟疑,还是跳下冰窟窿,去救那个凶手。

警察赶到时,老汉刚刚将那个凶手拖出水面,而老汉浑身均已湿透,冻得嘴唇乌紫,瑟瑟发抖。

老汉的举动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老汉刚烈;有的说这老汉善良。而说得最多的,这老汉糊涂。你拼命抓凶手是为什么?还不是为儿子报仇?凶手掉进冰窟窿淹死才好呢,你居然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自己的仇人,值得吗?这不是糊涂又是什么?当地的电视台也听说了这件事,前来采访,斜躺在床上的老汉面对镜头,病态中透出几分平和。记者问他:“是什么力量促使你一连奔波半个月,誓死也要抓住凶手呢?”老汉说:“我是父亲啊。在儿子三天三夜没有苏醒的那段时间里,你能体会到做父亲的滋味吗?”记者又问:“那为什么你又要救凶手呢?”老汉还是说:“我是父亲啊。凶手也是人呀,也是爹妈生父母养的,他犯的也不是死罪呀,他要是死了,他的父母心中,又是什么滋味?”

原来他抓凶手,是因为他是父亲;他救凶手,也是因为他是父亲。这出人意料的“愚蠢”举动中,确实蕴含着合乎情理的因素。

[点评]

考生深刻体会了话题的意思,在情节的设置上颇费心思,多种“意外”使情节一波三折。老汉的儿子因口角遭打,凶手在警察的眼皮底下逃走,在老汉的穷追下误入冰窟,都带有意外的色彩。特别是老汉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凶手,更是大大出人意料,用陡转之法造成极大的落差,而后考生又巧妙地带到情理的层面上来,安排记者采访,让老人坦陈情理,让读者深感老汉的举动合情合理。文章曲折多变的情节既破解了这一辩证意味很浓的话题,又十分生动地刻画了老汉这一鲜明的形象,让人不得不佩服考生的写作功力和谋篇技巧。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后生来到一座禅院,在与老禅者品茗时冷不防问道:“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原来他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拴在树上的牛,想离开拴它的树,转来转去都不得脱身。他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物纠缠而不得

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后生恍然大悟!

我们的人生,不也常常被某些无形的绳索牵住吗?请以“斩断缚心的绳索”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5.【高考试题】

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全国卷一)

斩断缚心的绳索

拴在树上的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结果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为什么呢?是因为被绳缚住了。我们的人生,不也常常被某些无形的绳索缚住了吗?

人生如棋,难免会有一着之失;人生如路,难免会有一点儿坎坷。身处于逆境时,你是否心乱如麻,是否非常沮丧,它们将使你偏离人生的轨道甚至堕入万丈深渊。英国前首相乔治,有一个习惯,总是随手把身后的门关上。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 。“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对朋友说,“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事,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绩,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才可以重新开始。”

从前有个农夫在山坳里挖出一只10多斤、价值连城的金罗汉,发了大财。往常,他种田干活,只要吃

饱穿暖,就无忧无虑,自在得很,可是自从挖到金罗汉后,反倒食不知味,睡不安稳起来。可农夫却反比先前犯愁了。他愁自己的钱太多别人会嫉妒,会跟踪,会谋财害命,时间久了,以致一命鸣呼。看来,一个人不能拥有太多钱财,它只会给人招来祸患。

绊住人们的脚步的,不只是怀旧的心理和贪心还有金钱、地位、荣誉等各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东西。拿

金钱来说,一个人如果被它遮住了眼,就不能看得远。家财万贯的和珅,因为太贪钱财,被抄家斩首了。陈希同捞名捞利,被送进了监狱。看来都是钱财惹的祸。

人的一生中,总被各种内在外在的因素所影响,所羁绊,但是人如果能完全不被一切外在的内在的因素所影响,那就成了完人。而世间的完人又有几个呢?每个人都会受到外物的羁绊,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斤斤计较。

[升格佳作]

海阔天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儿,要想游得远,就必须游离禁锢它的鱼缸;鸟儿,要想飞得高,就得飞出囚禁它的笼子;人,要想翱翔于更高的天空,奔走于更广阔的大地,就得斩断羁绊心灵的绳索。(运用起兴的手法,排比的形式引出论点,简洁鲜明。)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痛苦是一种瘾,正如回忆是一种病,而感伤则是终生不愈的残疾。这话确实不错,因为人如果总是被这些情绪所缠绕,那么在人生的旅途上将会寸步难行。相反,如果我们能摒弃它们,那将是另一番景象。(由名人的话带出自己论述一个角度,并以“相反,如果我们能摒弃它们,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过渡到下面的事例,巧妙自然。)

英国前首相乔治,有一个习惯,总是随手把身后的门关上,他说,这样他就把过往的一切都关在了身后,就不会沉湎于过去的风雨,被过去的失败与不愉快所缠绕;正因为乔治记着随手关上身后的门,他才成为了一位颇有成就的领导人。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也是因为走出了残疾给他带来的阴影,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才在写作上闯开了一条路。还有许许多多像乔治、史铁生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为误了头一班火车而懊悔不已的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所以毅然丢下怀旧的包袱,斩断这条缚心的绳索,才有了人生的精彩。(乔治和史铁生,一政界要人,一文坛主将;一正常人,一残疾人;选例典型而有代表性。另外,叙后小议,精当得体。)

当然,绊住人们的脚步的,不只是怀旧的心理,还有金钱、地位、荣誉等各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东西。就拿金钱来说,一个人如果被它遮住了眼,就不会,也不能看得远,往往鼠目寸光,在短暂的丰收中迷失自己。曾盛极一时的和珅,在“和珅倒,嘉庆饱”的童谣中被抄家斩首;北京市市长陈希同,一名震惊中外的贪污犯,也在短暂的纸醉金迷后,被送进了监狱。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累人,害人,只有调整心态,正确地看待,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由怀旧引申到金钱、地位、荣誉等其他缚心之绳索,并以和珅和陈希同的事例论证,内容丰富,论证有力。)

人的一生中,总被各种内在外在的因素所影响,所羁绊,但是人如果能完全不被一切外在的内在的因素所影响,那就成了完人。而世间的完人又有几个呢?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看到什么就以为他们绑住了我们的手脚,缚住了我们的心灵而弄得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想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羁绊。我们只有把眼睛擦亮一点,把心灵放宽一些,才能活得自在轻松。(提醒辩证地看待影响身心的各种因素,使文意更显深刻。)

打碎鱼缸,扔掉鸟笼,放开心灵,只有这样,鱼才能跃,鸟才能飞,人才能感到海阔天空。(结尾干净利索。既照应开头,又有力地收束了全文。)

[点评]文章紧扣“斩断缚心的绳索”这一话题,先以一排比句引出观点,接着选用乔治、史铁生、和珅、陈希同等人的事例加以论证,叙事之后不忘议论抒情,使文章论据更充分,说理更透彻。文章倒数第二段的辩证分析,显示了作者思考的深度,也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结尾紧扣文题收束,使文章显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作文:中考作文立意失误解析

北京中考作文详细解析

《世说新语》课文内容详细解析

论诗三十首 详细解析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祝福_鲁迅 详细解析

特色小镇详细解析

艾滋病病因详细解析

陈情表 字词解析(详细)

祝福_鲁迅_详细解析

失误作文详细解析
《失误作文详细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