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榆林市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7: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榆林市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振中

党中央在十八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全过程。以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关乎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高度。榆林以典型的资源开发迎来了千载难遇的黄金发展机遇期,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榆林的发展喜忧并存不容乐观。

一、榆林生态建设的巨大成就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榆林人以一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精神,在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自然条件下,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的生态建设基本方针。在这块土地上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生态建设工程。

林草覆盖率:全市从建国前的1.8% 达到目前的30.8%。

林草郁被度: 郁被度0.7以上的林草面积已达1500万亩。

造林保存面积:从建国前的63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008万亩;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面积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

固定沙地:占到沙化土地总面积81.2%,流动沙地只占沙化土地的5.7%。

流沙治理: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余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150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恢复和改良草场2295万亩,沙区初步治理度达到69.1%。沙丘年移动速度:从5~7米降到1.68米以下,沙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比50年代减少了76%。

沙尘暴出现天数:每年沙尘天气由上世纪60~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10天左右。每年浮沉扬沙天气由66天减少至24天,林网地的风速降低28.8~49.4%。

新增农田:通过引水拉沙、垫土改良、围堰造地等措施,在沙漠腹地,累计新增农田160万亩。

榆林人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将数百年来被破坏的地表植被提高了20多倍。初步形成北部“林灌固沙-固沙培地-培地种粮-粮农促牧”的林灌农牧复合经营生态农业模式;南部达到“退耕还林(草)-粮食增产-牧业增值-水保增效”农林牧水协调运行发展的“镶嵌式”生态经济模式,为榆林生态环境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榆林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酷现状

近年来,我市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而生态环境建设因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破坏十分严重。全市煤炭采空区500余平方公里,已形成塌陷区118平方公里。大面积的塌陷,致3331户、13426人受灾,5158间房屋和12.6万亩水地、旱地、林草地损毁。采油区的河水污染超标7倍,导致河水污染不断加剧;长年得不到改善;地表裂隙、山体崩塌、马路开缝、乔木枯死屡见不鲜。

榆林市全境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已成为严酷的现实。全市湖泊由开采之前的869个减为70个。榆阳沙河下降2.62米、神木尔林兔镇庙壕下降0.97米、靖边梁镇柳桂湾下降5.32米。分布于北部县的大部分海子水面缩减或干涸,闻名遐迩的红碱淖水面下降约2米,天然湿地严重萎缩。

河水的污染比断流更令人瞩目惊心。最新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无定河、榆溪河50%的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全年水质评价均为Ⅳ~Ⅴ类水质。能源开发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

废物也在逐年递增。2011年排放废气25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9%,排放废水5000多万吨,同比增长11%,排放废物1500多万吨,使矿区垃圾、尘埃、氮氧化物、悬浮微粒、二氧化硫含量快速上升。

更让榆林人困扰的是,紧傍榆林城区十余公里的范围,也被国家和地方批准为大型煤炭开采区,煤炭开挖正在疯狂地破坏着榆林城区周围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同时无情地呑噬着榆林人民半个多世纪苦心经营起来的脆弱植被。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的政策缺失

我们需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但是如果资源开发所诱发的地表塌裂、水位下降、山体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导致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大气污染的生态危机和许多隐患无法解决,那么以开发资源所换取的这种经济发展将从根本上失去意义。

1、暴利引发资源无限制开采

榆林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全球6家500强企业、20余家央企和省国企、百余家地方企业,在榆林当地注册以煤炭开发为主要业务的各类公司,基本处于毫无限制地开发地下资源的状态。目前榆林年产3亿吨原煤的概念,就是每小时约3.4万吨,每天80余万吨原煤昼夜不停运往全国各地和海外地区。

2、生态补偿费严重不足

陕北能源开发会议每年都定期召开,而陕北生态治理、生态补偿会议却从未召开。资源开发加快地方利益的转移,生态损失与生态补偿费悬殊巨大。每开采一吨原煤和原油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失是58元和260元。在单位经济成本核算中,当地老百姓得到的生态补偿费不足投资商所获利润的1%,大概不到国家、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体在生态建设中累计投资总额的5‰。

3、资源税征缴标准远不到位

国家规定资源税征收标准为煤炭0.3~5元/吨、石油8~30元/吨、天然气2~15元/千立方米,我市执行的标准是煤炭3.2元/吨、石油28元/吨、天然气12元/千立方米。近3年来,全市征缴的资源税是12.3~15亿元,而榆林市每年的生态灾害代价在160亿元以上。征缴的资源税是生态代价的10%左右。全市每年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代价超过了同期地方财政收入。

4、谁开发谁治理政策远未落实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引发、谁治理”是国家制定的刚性政策。但是“谁破坏、谁恢复”,破坏的程度很难鉴定。资源开发引发的破坏现象是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资源开采要引发大面积塌陷,涉及大批移民搬迁和社会问题,远远超出了开发者的治理能力,“谁引发、谁治理”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5、生态建设滞后于资源开发

在榆林市的跨越式发展中,虽然没有带血的GDP的特征,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不平衡不科学的发展状态中,20多年来的能源开发在生态建设上欠下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债务。资源开发绝对具有“吃祖宗饭,断后代根”的基本特点。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解决资源开发给我们当地带来的生态环境灾难,就理应控制资源开发速度。

四、对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今天经济快速发展的榆林,应该在同类资源型市建设中创建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互为依托的模式。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地方立法。

借鉴国内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立法经验,探讨进行地方立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

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赔偿金制度,用法律手段解决资源开发引起环境破坏的问题。加快推进煤矿采空塌陷区的进度和治理力度。

2、建立生态价值化核算体系。

建立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量化体系。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控对策。在榆林境内,无论任何企业,必须将生态建设纳入开发资源的基础成本,决不能够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当作“两难选择”,而敷衍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基础投资。

3、举行不定期的公众听证会。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建立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公告制度。这些做法理应得到政府和任何一家在榆林境内开发资源的企业、公司的认可。

4、树立大生态科学评价系统

榆林务必用生态市建设和保护的刚性目标束缚超速开发资源的行为,用蓝天碧水的环境治理衡量资源开发的生态灾难。应用生态经济学和生态产业原理,把生态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真正贯彻落实“三个转化”基本目标,走集约科学发展之路

5、强制性推广煤炭填充技术

填充开采是一种高效的科学的采煤技术,不仅使煤炭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而且彻底改变了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测算在榆林推广这种技术,每吨煤炭增加80-180元的开采成本。依靠资源开发连续10年在陕西省经济增长第一位的榆林,应该义无反顾地率先推广这种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因煤炭开挖引起的地表塌陷以及一系列生态灾难。

榆林正在完成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应该连续敲响生态忧患这一面警钟,才能建成山川秀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文明的新榆林。

榆林市石油、天然气、盐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湿地资源保护开发调研思考(推荐)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对于《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思考

b6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我县林地资源开发调研报告

黄市大理石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和思考

干部资源的探索与思考调研报告

榆林市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榆林市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调研和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