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

发布时间:2020-03-04 02:05: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瑞安木活字印刷

土管12乙 1292310233 卢孔波

摘要: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源远流长,印刷术与指南针、造纸、火药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钩沉历史、弘扬国粹,是我们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

在此,我们推出“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把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这一古代印刷文明推介为大家,温故而知新,传承而光大,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关键字:起源、流程、现状、发展

一、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字的流传全靠刻凿与抄写,如甲骨文字、竹简、冶铸铭文、丝帛书写等。

公元前13世纪,我国出现了使用印章的印刷方法,被公认为是原始的印刷术。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产生文字石刻。公元175年,汉灵帝下令把重要的儒家经典刻在46块石碑上,作为抄录、校正经书的标准本。后来,就有人发明了用纸在石刻上捶拓的方法,称作为拓本。

印章和拓碑“联姻”,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先期的技术条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直接催生了雕版印刷术。

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命人运用雕版印刷术,印制长孙皇后编的《女则》一书以行天下。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一幅长533厘米,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的1卷《金刚经》,印制于公元868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方法,是把写好的文稿薄纸反贴在木板上,再用刻刀把一个个反字刻出来。印书时,先在刻版上刷上油墨,用手铺上纸张,用刷子轻轻刷平,文字就印在纸上了。雕版印刷术在我国流传了很长时间,现存的许多线装古籍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印刷的。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的平民毕升发明的,这在同时代的沈括《梦溪笔谈》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这种印刷方法,制版迅速,印刷效率高,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印刷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后世印刷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在毕升泥活字的启发下,不久,木活字的印刷术开始应用。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一座古代佛塔遗址中出土的经书《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距今为止发现最早的,12世纪中期的木活字印刷品。与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泥活字西夏经书同期,说明当时泥活字印刷仍然存在,木活字印刷已开始兴盛。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源自北宋年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承古法,字模用的是木头,依靠一套口诀,口耳相传,延续至今有800年的历史,是中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如今瑞安的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艺,和元朝农学家王祯《农书》中的记载不差分毫。瑞安目前有近百人专门从事活字印刷,但掌握书法、雕版、口诀等木刻活字印刷全套程序的传承人仅11位。2010年,这项古老技术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世人再次把目光聚集到这濒临灭绝的手艺上。

根据东源王氏族谱记载,当地的木活字印刷技艺源于其先祖王应忠。1736年,浙江平阳人王应忠迁居到今天的东源村,同时也带来了王家传自福建安溪祖上的木活字印刷手艺。王应忠或许不会想到,他带来的这门古老手艺,竟然又在东源王氏薪火相传十余代至今,更通过联姻、收徒等方式,将手艺传到了当地的一些外姓家族。如今,这些外姓家族也已将手艺传承了数代。木活字“非遗”传承者之一的张益铄说,这门手艺并非外人所看到的刷墨、揭纸那么简单,关键的功夫在于“刻字有刀法、检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

二、印刷流程

其刻、印全用字型古拙的老宋体。首先需要匠人们用毛笔,在小到5毫米见方的木块上逐个写上去,老宋体字横细竖粗,笔划对比很大,字形方正扎实,写字时必须静心运气,才能功到字成。所以匠人们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然后是用刻刀刻字。“反刻”不同于寻常篆刻,先要刻横笔,后刻直笔,再刻撇捺,最后将空白的边角全部挖去,这才算刻完一个字。

有趣的是每个字在整套活字盘上都有固定位置,因此王家老祖先作了一首五言32 句150 字的捡字口诀诗来排列。匠人们必须熟记这首诗,才能对字盘上每个字的位置了然于胸。老匠人捡字排版时,左手执文稿,右手在字盘上捡字,犹如在电脑键盘上盲打一样迅速,如东源木活字展示馆馆长王超辉一次可以捡4个字,根本不用俯身仔细查验。

检字口诀是东源木活字印刷老祖宗的创意,代代相传,也是新徒入行的基础课。师徒行过见面礼,师傅口授入行三心——留心、小心、坚心,然后教授检字秘诀:

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数支春。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士穷节见义,国破列坚贞。台史登金阙,将帅拜单墀。日光先户牖,月色响屏巾。山叠猿声啸,云飞鸟影斜。林丛威虎豹,旗炽走龙鱼。卷食虽多厚,翼韵韬略精。井尔甸周豫,特事参军兵。饮酌罗暨畅,瓦缺及丰承。玄黄赤白目,毛齿骨革角。发老身手足,叔孙孝父母。

这150字的口诀,囊括绝大部分汉字的部首,用方言诵读,有平有仄,极为入韵,便于记忆和应用。

字模们按照检字顺序排列在一屉方形的字盒中,接下去就是排版了。

东源主要做谱牒,因而,谱牒排版要掌握两种格式:一是序、跋、志等通用文体,按普通古籍的版式排版。二是正页,分为单开的3裁和4开两种版式,竖排,5大格,每格3裁6字,4开5字,每格为一代,意为五世同堂。

正页有固定的版式,边检字边排版,排好一版,仔细校对一遍,勘误补漏,然后用一柄约1厘米的薄钢片,古时称“鬯”插进去,一行行挤紧,就可以印刷了。 印刷装订的过程是非常原始的。由于谱牒制作是作为一个宗族的历史档案来保存、查阅的,印数不多,一般印数套。因此,都用手工刷印。

刷印前先研墨,然后“下刷”。将版面先用水洗一次,晾一会儿刷墨。下刷很有讲究,阴雨天只要刷一次,干燥天要刷好几次。用墨也很讲究,少了看不清,多了模糊成一块。

下刷完毕,对准印版四角上宣纸,用“上刷”,吃准手力,在宣纸上来回刷动,然后,揭起宣纸,一张清秀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几十上百页的纸印好后,谱师们就去打圈、划支、打洞孔、下纸捻、裁边、上封面、订外线,于是一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完成了。

三、瑞安木活字现状

瑞安木活字印刷协会57岁的会长王海秋说木活字印刷之所以能800多年不间断传承下来,有赖于传统谱牒文化,以及民间寻根问祖的宗族情结,浙南民间宗族每隔20至30年就要续谱一次。曾有过族谱产值500多万,全村60%的人从事木活字印刷的盛况。繁体老宋体加宣纸的气派和年代沉淀感是无法比的,所以王海秋和村里懂木活字印刷的村民每年都要外出编撰族谱,从几千口的小宗族到人口过万的大宗族,甚至还远赴河北、广东、香港等地。

但王海秋仍旧在摇头,他说活字印刷术在东源王氏家族已薪火传承24代,可如今的孩子都坐不住,外面诱惑太大,学的人少,学会了踏实干活的人也少,尽管村里为了保存遗产,把旧屋改成了博物馆,即使在技艺传承上,也绝不墨守“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保守规矩。可即便如此,随着人们对宗谱的淡忘和激光照排印刷术的发展,“木活字印刷”就像个垂垂老者,在恋恋风尘中边走边回望,仿佛希望找到自己留下来的意义,却又要面对被历史遗忘的显示,谁也不希望这手艺断在自己这一辈手里,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保存一段关乎民族的记忆。

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能得以传承至今,得益于浙南地区的宗族文化。瑞安民间修订族谱,都会使用这种古老的印刷术。虽然相比电脑打印,用木活字制作族谱要繁复漫长,并且资金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但各宗祠的长老们依旧顽固的指定这种古老的工艺。

由于现在修订族谱的人群越来越少,一些艺匠只能另谋出路,或依靠刻章维生。年轻人更是不愿意从事这项既辛苦又收入微薄的职业。尽管申请了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经济洪流下,木活字技艺传承已濒危。当今的木活字,又该何去何从呢?

四、瑞安木活字印刷的影响与发展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继承与流传,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民族文化脉络的必然。

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根植于温州特有的历史底蕴。特别从宋明以来,理学的兴盛,永嘉学派为集大成者。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对祖先的崇拜,早就了温州人代代相传的寻根认祖情结。

根植于温州腹心地带的东源村,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大文化的背景,又有地域文化的特征。像舞龙、腰鼓舞等传统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在这里仍为村民们所喜爱,与木活字印刷相互交映,形成了独特而淳朴的文化现象,在钟灵毓秀的寨寮溪畔闪烁。

项传统技艺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级部门非常重视这木活字印刷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这世界非遗产资源的保护力度。使这项传统具有当今生态理念木活字印刷术得到永久的保存。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数百位演员组成的字盘,用长达4分钟时间就是演绎我们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2010年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被列为联合国非文化遗产目录,在这之前还被列为瑞安、温州、浙江和全国四级非物质文化名录,这世界级的“宝贝”得到充分的保护。 瑞安东源木活字代代相传的绝技,一个千年文明的“活化石”挖出来了,不仅给世人展示了近千年间手工艺的技艺,而且为瑞安经济社会的发展岭上一款璀璨夺目的明珠,必然发扬光大。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

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

印刷术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资料

印刷术资料

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影响

印刷术的意义之我见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