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3: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樹立“一本”(以學生為本)、“二讓”(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三維”(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讀(前提)、目標設定(方向)、資源準備(基礎)、教學流程(關鍵)、教學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式和策略方法進行。

[關鍵字]新課程;教學設計;新理念;新策略。

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舊模式的變革。當我們把視角投向新一輪課改的時候,應該用課改的新理念來透視教師備課的真正意義、詮釋教學設計的本質內涵。在新的課程背景下,我們必須衝破傳統備課的種種清規戒律,以嶄新的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可以說,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所進行的教學設計,是對整個教與學過程的一種規劃或實施步驟的一種預設,是展示教師個性化創造過程的真實記錄,是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點子庫”;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恰似一幅蘊涵師生人文素養、觀念想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立體風景圖。那麼,怎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具有上述特徵和功能呢?我想最關鍵的就是要樹立新的理念、創新設計策略。

一、教學設計的新理念

根據新的培養目標、新課改精神、新教材特徵和教育對象的認知特點,教學設計應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導:

(一)一本——就是以人為本,體現“三個一切”。 這裏所說的“一本`”,就是指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以如何教為重點,轉到現在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獲得發展為重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現代教學理念。具體地講,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在瞭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的基礎上,設計出真正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時,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並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再創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的策源地,通過啟動教材,使教學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1、為什麼說教學設計要努力體現“以人為本”呢?

首先,“以人為本”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大家知道,中國當代教育理念的發展走過的是一條曲折之路。從濃厚的政治色彩到極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發展極為艱難。值得慶倖的是,如今的教育終於開始真正觸及教育的本質了。可以說,呼喚人性的回歸,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人格的完善發展,教育學生熱愛生命,指導學生光大生命,發揮學生潛在優勢,提高學生生命品質,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在這種大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教育教學是直接作用於人的活動),毫無疑問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確立的新理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宣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還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教學設計怎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呢?

【案例1】下麵是一位教師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識字”環節所設計的導學步驟:第一步:師——在我們這首兒歌裏住著許多生字寶寶,大家一起到課文中去跟他們打個招呼好嗎?生——學生邊讀課文,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給文中的生字作記號。第二步:師——這些生字寶寶,要靠小朋友們自己想辦法去認識。下麵學習夥伴一起做兩件事:讀准字音、記住字形。生——四人小組開始合作識字。第三步:指名彙報,共同評議;然後齊讀生字,玩 “摘星星”遊戲。

簡析: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從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出發,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識字,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設計理念。

(二)二讓——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

1、為什麼要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是“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在“教學建議”中要求:“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其次,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規律所決定的。我們經常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語文呼喚大課堂(社會)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對語文猶如空氣和陽光,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學習語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乃至社會和社會生活觀的養成,均須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和生活攜手共進,才能使語文課堂引進活水,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的需求融為一體。

2、如何才能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要讓語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培養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嘗試——發現”為基礎方法,組織指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如引導學生利用書信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用書信與他人溝通,解決矛盾,增進友誼),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解決自己關注的問題(吸煙的危害、合理膳食、參與自己喜歡的課外學習活動等)。

其次,要讓生活走進語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領學生融入現實社會,投身於大自然,以充實他們的生活;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開展調查研究、多做實踐活動,以引進社會上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指導學生適度、科學地接觸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案例2】一位教師設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文時,在課尾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字,而且把春天帶進了我們的教室。瞧!這就是春姑娘給大家留下的作業,請小朋友們選擇一條自己喜歡的作業,在課外抽空時間完成(課件出示作業):⑴ 搜集並且背一背有關春天的詩句;⑵ 唱一唱讚美春天的歌;⑶

畫一畫你看到的春天。

簡析:這一設計充分地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性、開放性、選擇性、生活性和多樣性。

(三)三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教學設計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出發?

首先,從“三維目標”出發,是“新課標”的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的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 其次,從“三維目標”出發,是“主題單元”編寫特徵的要求。大家知道,北師大版語文課標教材從第一冊開始,就是按主題單元結構模式編寫的。這種主題單元,不是思想主題單元,不是知識主題單元,也不是文體寫作能力主題單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說以人性為線索(或者說是以一個核心詞語組建的文化單元),兼顧識字、閱讀、習作、口語、綜合性學習,以及促進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和學會學習的主題單元。按主題單元結構模式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教材過分追求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的序列化、精確化,以及聽說讀寫的機械割裂現象,加強語文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體推進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教學設計怎樣才能從“三維目標”出發?

【案例3】怎樣進行主題單元設計、充分體現“三維目標”?這裏還是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第一單元《元宵節》為例:這個主題單元是本冊教材一開始的單元,春節剛過開學不久(或開學之前)就是元宵節。這個單元安排了兩篇主題課文(一首兒童詩《元宵節》,一首兒歌《看花燈》),在“語文天地“中安排了“猜謎語”、“編燈謎”、“學春聯”和“查找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過元宵節”等活動。為什麼設計“元宵節”主題?為什麼做這樣的設計?鐘敬文先生曾說過,中國的傳統節日集中的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元宵節十分典型。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寫春聯,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團圓、歡樂、智慧的追求,大人樂意過節,孩子更喜歡過節。設計這樣一個主題單元,顯然不是思想教育單元,而是一種文化薰陶單元,使中國“尚圓”的審美追求,在孩子心靈中紮下根,使這些孩子將來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在那落腳生根,哪怕是在海外,都有深深的中國根。同時在這個單元裏又學習到了孩子平常經常接觸到的事物的詞語,培養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意識。這個單元在“金鑰匙”欄目中還設計了引導孩子學會學習的內容。也就是說,在一個主題單元的設計中,力圖體現語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包括著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奠基和學會學習意識的奠基,體現了語文教育的綜合性。

根據上述的主題單元的內涵和特點,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樹立單元整體備課的意識,既要注意設計教學的“硬任務”(如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也要備“軟任務”(如某種文化意識、道德思想的薰陶、想像力思維發展的培養、學會學習的引導等)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匯貫通、全面把握、整體設計、分節實施。

二、教學設計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讀——教學設計的前提。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麼訣竅,就是那麼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 我們的備課為什麼千篇1律?我們的課堂為什麼缺乏創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單純依賴教參,毫無教師本人對文本的解讀、對教學的構想。有不少教師已成為教參(備課手冊)“虔誠的崇拜者”、“忠實的執行者”,他們單純依據教參確立教學目標,定位重點難點,構思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參內容絕對化。實際上,教參僅僅是素材、例子、資料庫,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論何時、何地、何學生群體都適應)的備課法寶。所以,要從教師本人解讀文本入手,才能解決單純依賴教參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設計的個性化、多樣化、創新化。

(二)目標設定——教學設計的方向。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也要從“三個維度”出發,注重體現綜合性和全面性。

【 案例4】下麵是給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主題單元(2)中《小山村》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目標:認識14個生字,會寫其中的7個,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方法目標:初步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介紹事物;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小山村的美麗,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三)資源準備——教學設計的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於人們常常誤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其實,課程資源的內涵極其豐富,它是指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展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據研究,課程資源大致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準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態等因素。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準備,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⑴ 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發揮教材的多種功能。⑵ 宣導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以講授文本為主的教學模式,把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引進課堂。如自主學習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上網、讀課外書、諮詢、討論,組織學生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舉行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還可以指導他們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計畫地開展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如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觀察、調查,獲得資訊,學習語文。⑷ 因地制宜地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如在教室裏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佈置班級的“圖書角”、“閱讀欄”等。⑸ 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畫與寫”課程`、“每週一詩”等。

(四)教學流程——教學設計的關鍵。

1、教學流程要從傳統的程式化的線性設計,向現代的人性化的板塊設計轉變。

【案例5】以《田忌賽馬》為例(這是一篇傳統課文,是一個有關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歷史故事,揭示了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 &n

bsp;下麵是傳統的程式化的線性設計:

A、導入課文,介紹文中人物和歷史背景; B、教師範讀課文,指導學習生字新詞;

C、學生自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解讀教材,學生跟著教案走 D、逐段講解課文,弄清兩次賽馬過程; E、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簡析:從上述教學流程看,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其量是對教材的解讀;學生是被動聽會的,被教師講會的,而不是自己學會的。

下麵是現代的人性化的板塊設計: A、導讀板塊:紙牌遊戲,初涉文本。 B、初讀板塊:動畫配音,進入文本。

C、精讀板塊:辯論比賽,深入文本。 活用教材,教案跟著學生走 D、拓展板塊:給齊王寫信,超越文本。

簡析:從以上設計的教學步驟可以看出,按這樣的設計實施的教學進行過程是充滿智慧、連接學生生活的生態課堂。在這樣的課堂裏,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而是一個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富有教學機智、充滿教育智慧的人;在這樣的生態課堂裏,教師不再是單單給予學生以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學習動機的喚醒、學習習慣的養成、思維品質的提升、綜合素養的增強。

2、教學流程要根據不同課型的性質和任務,既要體現針對性,又要注重操作性。

【案例6】不同課型的性質、任務對教學流程設計有直接的制約作用。根據閱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需要,可將新的小學閱讀教學劃分為精讀課、略讀課、學習指導課和課外閱讀指導課四種類型。四種類型的課,其教學流程應該有所不同:精讀課:以讀為基礎,以全面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特徵的綜合性課程;其教學流程大致為:粗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深入感悟→研讀品讀,深層體悟→熟讀成誦,嘗試運用。略讀課:主要特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教學流程大致為:問題引路,略讀課文,瞭解大意→圍繞重點,以讀為主,體會感情。學習方法指導課:是為幫助學生適應和掌握新的學習方式、靈活運用新的學習方法而確立的一種“學會學習”的實踐課;其教學流程大致為:提出操練任務,師生分頭準備→教師扼要講解,學生充分操練→學生交流心得,師生共同總結。課外閱讀展示課:是為推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確立的新課型,是一種“學會閱讀”的實踐課。其教學流程大致為:課前學生準備→課中交流展示。

(五)教學反思——教學設計的延伸。

1、為什麼要重視教學反思?研究表明:一個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但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複。因為,通過反思,教師會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準;通過反思,教師能在學生的“錯誤”中尋求發展,在自身的“失敗”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謀求進步;通過反思,教師可以從衝動的、例性的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慎的、意志的方式實施教學行為;通過反思,還可以使教師從教學主體、目的和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中、後等環節獲得體驗,變得更加成熟。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反思是教師取得特定實踐成就、走向解放和專業自主的工具。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應當強化反思意識、知曉反思內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習慣。

2、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一是要明確的內容(包括技術層面的反思、觀念層面的反思、解釋層面的反思、解放層面的反思、宏觀背景層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寫反思日記、課堂錄影、同行觀摩、校際賽課、專家觀摩等)。 主要參考: 沈建民:《論基於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及設計》,《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殷世東:《研究性學習與課堂教學重構》,《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葉 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教育研究》200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讲义谢林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