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基础会计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1:35: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基础会计学》教案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时: 64

适用专业:管理类各专业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根据会计学科体系的特点,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和从事会计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通过基础会计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用会计符号和语言反映经济业务的能力,对实务中企业披露的信息能予以理解和利用。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对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方法等进行概括地说明,概括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是会计学最一般的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了解会计的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掌握会计的核算方法。

(一)会计的概念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的产生。会计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会计的发展。会计是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单式簿记发展为复式簿记,会计方法也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

2、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专门的方法,对企业、事业和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或称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系统。

(二)会计的对象

1、会计对象的概念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扩大再生产过程、资金运动、经济业务、会计事项、会计要素、会计对象。

2、会计对象是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三)会计的职能

1、会计职能的概念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2、会计核算职能

(1)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计算和报告。

(2)会计核算的内容

(3)会计核算的要求

(4)会计核算的程序 3、会计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职能的概念

会计监督是依据监督标准,通过会计的专门方法,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进行的指导、控制和检查。

(2)会计监督的标准

(3)会计监督的过程 4、会计的其他职能

(四)会计的任务

1、会计的基本任务

会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工作,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的具体任务

(五)会计核算方法 1、会计核算方法的意义 2、会计核算方法的体系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帐户;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帐簿;资产计算;资本金计算;成本计算;利润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 会计核算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含义;掌握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掌握会计核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含义

会计核算是指会计通过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把复杂多样的日常经济业务经过分类、归集,最终概括出简明扼要的、为企业管理和外界各方需要的财务报告的过程。

二、会计核算前提条件的内容

(一)会计主体

1.含义。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

2.意义。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打围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二)持续经营

1.含义。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

2.意义。它可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从而为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提供了基础。

(三)会计分期

1.含义。会计分期,就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人为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 2.划分的标准:年度和中期

3.意义。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会计原则等奠定了理论与实务的基础。

(四)货币计量

1.含义。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2.意义。确认了以货币为主要的、统一的计量单位,同其他三项基本前提一起,为各项会计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三、会计核算中应执行的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二)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交易或事项的实质重于其法律表现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能仅仅以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四) 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 (五)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一原则规定便于从横向上对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为有关决策提供可比的信息。 (六) 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会计信息除了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可靠性外,还应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七) 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八) 权责发生制原则

凡属于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几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 (九) 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因果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该收入相关的成本、费用(时间配比),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十) 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如发生减值,应当按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十一) 十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十二) 十

二、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也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十三) 十

三、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区别交易或事项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按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交易或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第三章 会计要素及会计恒等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一)资产

1.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的分类: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二)负债

1.负债的定义:负债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分类: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指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

2.所有者权益包括的项目: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企业在一定时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集合起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日的财务状况,又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收入

1.收入的定义: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的分类:

(二)费用

1.费用的定义:费用是企业为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费用的分类:费用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构成,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三项。

(三)利润

1.利润的定义: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三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利润包括项目: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第二节 会计恒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内容

企业的资产与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反之亦然。我们用数学式来表示资产与权益的关系,反映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就是会计等式。

(一)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 会计的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上述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是复式记账的基础,也是设计资产负债表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基本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掌握设置账户的必要性和账户的基本结构;明确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关系。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定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它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的依据。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一)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二)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三)既要运用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四)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五)账户名称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三、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按内容不同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个大类,损益类账户还可以分为收入和费用两小类。 (二)会计科目级次不同分类: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类。

第二节 账户及其结构

一、账户的定义

账户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工具。每一个账户反映特定的经济内容,各个账户之间既有严格的界限,又有科学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

账户与会计科目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一)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的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一方记增加额,另一方记减少额。但哪方记增加,哪方记减少,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的性质。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

(二)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方法

账户左右两方主要内容是: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账户在一定时期内登记经济业务的金额合计数叫做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包括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上述四项的关系是: 本期期末余额=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三)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会计科目与账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五章 复式记账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借贷记账法的产生;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明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的意义和种类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资产和权益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将这些经济业务记录在有关的账户中,曾应用着不同的记账方法: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

二、复式记账的特点

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其特点是:

(一)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可以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二)由于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是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记录,因而便于核对账户,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在借贷记账法中,借、贷二字已失去原有的字面含义,只作为记账符号使用,用以明确记账的方向。

借贷记账法是世界通用的记账方法,也是我国法定的记账方法。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是借方,右方为贷方。 (一.)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1.资产类账户中,增加额记借方,减少额记贷方,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 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增加额记贷方,减少额记借方,期末如有余额在贷方。

(二.)收入、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1.收入类账户中,增加额记贷方,减少额或转销数记借方,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2.费用、成本类账户中,增加额记借方,减少额或转销数记贷方,费用类账户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成本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四、会计分录与账户对应关系 (一.)账户对应关系

1.账户对应关系:是指账户之间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检查经济业务处理的合理合法性。 2.对应账户: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互为对应账户

(二)会计分录

1.含义。会计分录是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2.会计分录的种类。会计分录有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简单分录是指有一个账户和另一个账户相对应组成的分录;复合分录是由几个简单分录组合而成的分录。一般情况下不能将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分录。

五、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一)发生额试算平衡法 1.依据:记账规则

2.公式: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二)余额试算平衡法 1.依据:会计等式

2.公式: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第三节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概念

(一)总分类账户的概念

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为了保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目前总分类账户一般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设置。

(二)明细分类账户的概念

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科目设置的,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同会计科目一样,明细分类账户也可再分为二级账户、三级账户等。实际工作中,将总账账户称为一级账户,总账以下的账户称为明细账户。

(三)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总分类账户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起着统驭作用,而明细分类账户对其总分类账户起着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总分类账户是明细分类账户的统驭账户,而明细分类账户则是统驭账户的从属账户。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一)平行登记的概念

所谓平行登记,就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在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中独立地、互不依赖地进行登记,以保证总分类账户的记录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记录形成统驭和被统驭的关系的登记方法。

(二)平行登记的要点

1.依据相同 2.期间相同 3.方向相同 4.金额相等。

三、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相互核对

为了检查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记录的正确性,应根据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必然相等的原理,通过编制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明细表(也是一种试算表)进行相互核对。

第八章 财产清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着重了解各种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帐项的清查方法,掌握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掌握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财产清查的意义和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方法,难点是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在教学中,应向学生讲清财产清查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帐实相符,凡是帐实不符的都应将帐存数调整为实存数,但这并不排除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教学内容】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往来帐项的核对

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本和往来款项的实有数和帐面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财产清查的意义是:

1.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正确; 2.保护财产安全,健全责任制度; 3.挖掘物资潜力,合理使用资本; 4.维护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1.按照财产清查的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全面清查与局部清查。 2.按财产清查的时间划分,可以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一)财产清查的准备工作

(二)财产物资的清查是对固定资产、材料、产成品、在产品等有实物形态的资产进行的清查。清查的方法有: 1.实地盘点法 2.技术推算盘点法

(三)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 1.永续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是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根据会计凭证在帐簿中逐日逐笔详细登记,并可随时计算出帐面余额的一种财产物资盘存制度。 2.实地盘存制

实地盘存制,是指平时只记收入,不记发出,期末采用实地盘点的方法来确定实存数量,并以实存数作为帐存数,从而倒推本期发出数的一种财产物资盘存制度。

(四)现金的清查

(五)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

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

未达帐项的概念和种类;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六)往来结算款项的清查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一)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程序 1.查明发生差异的性质和原因 2.调整帐簿记录,做到帐实相符

3.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

(二)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方法 1.帐户的设置

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在财产清查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及其处理情况,应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帐户进行核算。 2.帐务处理方法

(1)财产物资盘盈的帐务处理

(2)财产物资盘亏的帐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资产负债表的性质和结构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月末、季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会计报表。它从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两方面,直接反映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在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中占居主要地位。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一般由表头、基本内容和补充资料三部分组成。 2.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 3.资产负债表的填制方法

(1)直接根据总分类帐户期末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分类帐户的余额合并计算后填列。

(3)根据总分类帐户所属的明细帐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二)利润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利润表的性质和结构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它从企业经营活动情况和财务成果形成两个方面,反映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以及取得的经营成果。

利润表的结构是由表头和基本内容两部分组成。利润表的具体结构有“多步式”和“单步式”两种 2.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三)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会计报表。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现金流量可以划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部分。

四、会计报表的复核和报送

(一)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 1.经营情况

2.某些主要项目采用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及其变动情况和原因。

(二)会计报表的复核

(三)会计报表的报送

基础会计学教案

《会计学基础》教案

会计学基础教案

会计学基础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首页)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

会计学基础教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

湖南大学基础会计学教案文档

会计学基础心得体会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