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代北京建都因由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7: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代北京建都因由考

[摘 要]在北京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界之间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影响,彼此制约。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和文化特点的形成,无一不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北京地区各民族在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最终使得北京在元代大一统后逐步成为不可替代的全国性的封建王朝首都。

[关键词]北京 首都 政治中心 地理条件

北京作为我国著名的古都,先后有燕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蓟城)、金(公元1153年,金中都)、元(公元1272年,元大都)、明(公元1421年,明朝京师)、清(公元1644年,清朝京师)等多个王朝在北京一带建都,时间长达903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历史名城之一。北京何以如此受帝王们青睐?这和北京所具有的优越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明永乐元年农历正月十三,礼部尚书李至刚劝朱棣定都北平,称之为“乃帝王承运隆兴之地也,”1意在表明此地是天下的咽喉要害,重要至极。北京以及周围一代的京畿地区,之所以成为天下之“承运隆兴之地”,从地理条件来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从政治地理的角度看,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西北部和北部为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位于向南倾斜的冲积平原之上,有拒马河、北运河、潮白河、永定河之险,“俯瞰中原,高屋建瓴,具有居一点以制六合”的地理优势。古人择都,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从地理上考虑都城对控制全局的战略影响。古代交通工具落后,水路是主要交通通道,北京居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其战略地位是十分有利的。公元1416年11月,朱棣为定都北京征询群臣的意见,群臣对北京的地理形势作了如下评价:“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抚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2

北京不仅地处燕山南麓、华北平原北端,而且恰好处于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狭窄连接处,背靠长城、南临大海,北京的位置便犹如一个中国的咽喉之处,在古代地理学中叫做“锁钥之势”。同时又是中国南北游牧与农耕区域的分界处。关于这一点,金朝由会宁府迁至燕京时最具代表性。金主完颜亮颁发的《议迁都燕京诏》中曾提到“京师粤在一隅,而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深虑州府申陈,或至半年而往复;闾阎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燕京居于“天地之中”,南迁都城可以解决“供馈困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的困难,可以“保宗世于万年”,使“四海一家,安黎元于九府。”3由于北京所处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皇,俯视庭宇”。“亡辽虽小,止以得燕,古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因而不仅辽朝,而且金朝择都时都看中了北京,“燕盖京都之首选也”。4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北京在全国地理形势中战略地位的认识。此外,隋代以后大运河的兴修使得南北大规模物资运输成为可能,而元代大运河的修浚更使大运河上的物资运输畅通无阻,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建都北京的障碍。因而,元代以后,北京便开始有分裂政权的首都上升为封建大一统帝国的首都,历元明清三代,一直经久不衰。

其次,从军事地理与有利统一的角度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南临大海,有所谓“四之塞之固,”进可攻,退可守。安全防卫是古人择都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首都城市必须建立在有利的地理位置,有险可守,以有助于战时的防御,此即所谓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5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古代的北京地区既可成为中原国家的北方门户,又可变成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腹地的跳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辽、金以后的五个朝代的“胡”汉战争中,更是形成了谁占有这里便意味着谁可以取得天下的局面。众多历史学家就这一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作了许多分析。辽时,契丹统治者占据燕云十六州,最终与北宋划地为界的成功经验曾为他人称道;女真统治者占据了这个地区得以稳固半壁江山。元主忽必烈营建大都城是为了“抚中原,正南方,枕居庸,奠朔方”。6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是因为这里“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握中原之夷旷”,7控制大漠以北的蒙古族势力。曾经居京多年的明代学者刘侗在比较洛阳、长安与北京三处地理方位之后认为:“中宅天下,不若虎视天下,虎视天下,不若擎天下为瓶,而身抵其口。洛不如关,关不如蓟”。因此说:“守洛以天下,守关以关,守天下必以蓟”的结论。8明代对北方的防御重点在山海关至居庸关一段的长城沿线,又在重要交通线上设城堡,如京北沙河一带筑巩华城,“南护神京,北卫陵寝,东可以蔽密云之冲,西可以扼居庸之险”,9又在畿辅咽喉广利桥东筑拱北城,设兵防守京师西南门户。好处还不止于此。绵延起伏,重峦叠嶂的山脉还在北京的四周形成了重关险隘,成为以守难攻的门户。古人作诗曾赞叹北京附近山海关之形胜曰:“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在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下,国都在军事地理及统一因素中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历代统治者在选取都城时都十分重视考察国都的地理位置。而北京的地理位置正体现着“天子至尊,六合之内必以天子为中心”的大一统理念。元时,霸突鲁建议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北京时曾说“具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10而元代诗人李侑孙作《大都赋》叹曰北京:“惟国朝体元继天,奄有六合;如众星之拱北极,如百川之朝东海。仰观天文,则北乃天之中也;俯察地理,则燕乃地之盛也。”明代诗人胡启先在其所作《皇都大一统赋》中,从皇权角度阐述了京师的地理大环境称:“今之皇都,古之冀州。伊洛距其前,恒岳倚其陬。环西山而作城,界东海以为沟。阻居庸古北以为关,远人震慑;辟赵魏齐鲁而成堰,则侯甸来朝。” 11这些封建时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以自己的华美之词诉说着:“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12的道理,期望着帝业永固,江山万年。

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物尽为帝王所有,京师所汇。历来“天子以六合为家,以四溟为池”,位居于京师如坐堂而俯庭。为了布宣政令和收缴八方供赋,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筑路、建桥、修造水渠,开通海运,并形成了以帝都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驿传体系和传输网络。使四海之内“庶土百珍,集于天都”,其南“千艘万舻,达于张湾之泸”;其西“千轮万辙,屯于张掖之郊”;其东“来于蓟门之渍”;其北“度于居庸之径”。13这种“来百货之纵横”客观上促进了京师的商业繁荣,并为日后的北京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北京,北京地区向南平原舒展,土地肥沃,河流密集,十分宜于农耕,能为人口众多的京城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幽燕之地,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驻跸之所,非燕不可”。14加之又接近少数民族政权根据地,进可以稳定中原,退可以草原牧马,实行对北中国或全中国的有效控制。战国时代苏代称燕国:“西有太行驼梁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易水大河之险,东有大海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下之雄国也。”15北京为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在《禹贡》之中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厥土为黄壤,厥田为上上。”

而且,北京一带河流交错,灌溉极为便利。流经北京地区的河流主要有: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等五大水系。曹魏时,就在北京附近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车厢渠16;隋朝大业年间开凿大运河,其北段名为永济渠,引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第一次开辟了直通北京南郊的南北航道;元代,在郭守敬德主持下总结前人教训,于至元年间开凿了通惠河,从而为北京小平原西北山区找到了新的充沛水源,使得有元一朝,江南漕船沿运河北上,入通惠河,可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码头,水源充足,既解决了漕粮入京,又美化了北京城市环境17。正是由于北京城所固有的水系,及经过历代修缮的大运河体系,加之离海近,可利用海河水系及海运,从而大大加强了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在经济方面所需要的坚实基础。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北京具备上述战略、防卫、经济等国都所必备的地理条件,但仍非尽善尽美。缺憾有二:其

一、远离江南经济中心,区域农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水资源匮乏,及对大运河的过度依赖,使北京不时面对粮食短缺等经济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北京首都功能的全面发挥。只有到近代以后,随着轮船、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引入,才能彻底解决;其

二、距海较近,海岸防御薄弱。古代多为陆战,大海为坚实屏障,近代以来,由于北京距海近,多次遭到侵略和焚毁,使中华文明遭受巨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进一步加强海防力度,这一局面才得到解决。

[注释]

1、《明史 李至刚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2、《故宫—肇建紫禁城》,故宫博物院,2005年。

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二。《大金国志》卷十二《海陵炀王纪年》。

4、《金史 梁襄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5、《管子 乘马》。

6、

7、

8、《日下旧闻考》卷五《形胜》。

9、《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七《京畿》。

10、《元史 木华黎传附霸突鲁传》。

11、《日下旧闻考》卷六《形胜》。

12、《日下旧闻考》卷七《形胜》。

13、《日下旧闻考》卷七《形胜》。

14、《读史方舆纪要 直隶二》,中华书局点校本,1955年版。

15、《战国策 燕策一》。

16、《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17、《元史 河渠志今译》。

[参考文献]

1、[清]于敏中等编撰:《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2、霍亚贞主编:《北京自然地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

The Study on Beijing about Becoming The Capital of Chinese Empire

LIU CHAO

Abstrac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as formed a relation to influence and to each other in the course of Beijing development.For example,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social ecnomic,the ries of it is political position,the formation of it is culture characteristic,every one were influenced by geographical condition;At the same time,the nations people of Beijing district had go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struggle to adapt themselves to nature,to conquer and to remark nature.So Beijing has become the capital of Chinese feudal empire since Yuan dynasty.

Key words: Beijing; capital; politic center; geographical condition;

建都的造句

古代男尊女卑事迹考

班干部辞职话因由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作文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_中文

北京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冶金业润滑脂流失因由论文

北京公考答案

专利交易热潮背后的因由

专利交易热潮背后的因由

古代北京建都因由考
《古代北京建都因由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