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无锡民俗民风

发布时间:2020-03-03 23:01: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的南部,坐落于长江三角洲的平原腹地,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一直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被称为“小上海”。无锡的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地处太湖的北端,由江南蒙蒙的烟雨孕育出了这颗璀璨的“太湖明珠”,并以其独特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位列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中。无锡市的总面积为4787.61平方公里,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一名吴文化的后人,我倍感骄傲。

一、【传统文化】

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随着考古的发展、历史遗迹的发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无锡的古文化甚至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现在所说的吴国。

我家是惠山区的,所以对无锡的惠山区较为了解。来过无锡的游客都要带一对对的小泥人回去,因为它们既可爱又吉祥,无锡人都管男娃娃叫阿福,女娃娃叫阿喜,是有福喜庆的意思。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以其突出的艺术特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采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制作材料,经多道工序而成,可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类。“粗货”的表现内容大多为喜庆吉祥的主题,如大阿福、老寿星等,表达了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等美好愿望;“细货”为手捏泥人,其取材主要以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为主。

二、戏曲文化

说起戏曲,昨天老爸还跟我诉苦,说爷爷奶奶去无锡大礼堂看戏了,他不爱看就在礼堂外等,等了好几个钟头。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也常带我去看戏,看的最多的还数锡剧。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后来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称为“常锡文戏”。曲调有簧调、老簧调、大陆调、新大陆调、玲玲调、紫竹调、三角板等,大多柔和和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打琴等。我还记得我知道锡剧的有《珍珠塔》和《白毛女》。

三、名人胜景 每年的旅游时节,最热门的就是鼋头渚了,就说我吧,从小到大春游秋游的不知去过多少回了。【鼋头渚】

在江苏无锡市西南太湖之滨、充山(南犊山)西端。座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形如突入湖中的鼋头,故名。1918年开始建园,先后辟有横云小筑、郑园、退庐等。解放后经精心构筑、缀连合并,成为著名中外的游览胜地。其特点是天然风景为主,人工修饰为辅。园林布局,依山傍水,别具一格,是观赏太湖之佳地。

我家离惠山特别近,小时候常跟爷爷奶奶爬惠山去,现在人大了也懒了。【惠山】在江苏无锡市西郊。江南名山之一。古称华山、历山、西神山,唐以后始称惠山,或作慧山。山有九峰,蜿蜒若龙,又称九龙山。主峰高328.9米,周约20公里。以泉水著名,有惠山泉、龙眼泉等十余处,故俗称惠泉山。东麓有春申涧、古惠山寺、唐李阳冰篆刻“听松”石床,唐、未石经幢、宋金莲桥、明寄畅园和清代竹炉山房等名胜古迹。

【惠山泉】即天下第二泉,一称陆子泉。在江苏无锡市惠山山麓。相传经唐代陆羽品题而得名。开凿于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十二年。水质甘香重滑,唐人以其宜茶,品为天下第二。宋徽宗时且成为宫廷贡品。分为上池、中池和下池,上池水质最好。多名人题刻,有二泉亭、漪澜堂、景徽堂等建筑以及明代观音石、螭首等。

四、饮食文化: 无锡饮食属“四大菜系八大帮”的苏菜系苏锡帮,口味偏甜。著名小吃有王兴记的蟹粉小笼和馄饨、三凤桥酱排骨、清水油面筋等。

无锡水产丰富。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鱼为水中上品,白缌鱼骨少、无泥土味、入口细腻滑爽;秋季湖蟹,体壮黄肥,包你馋得合不拢嘴。

下面介绍几样无锡的特色小吃,也是我最爱吃的。无锡小笼

是无锡的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史。小笼个大偏甜,具有南方口味,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馒头紧酵皮薄、馅多卤足、鲜嫩味香,秋冬时,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鲜美可口。 三鲜馄饨

三鲜馄饨起源于锡山市东亭乡民间,后逐步发展为无锡传统名点。鲜肉、开洋、榨菜制成馅心,故称“三鲜”。并以肉骨头吊汤、豆腐干丝、蛋皮丝为佐料。皮薄、馅多、汤鲜的三鲜馄饨,是无锡最受市民喜爱的大众化点心。

无锡排骨,是名闻中外的无锡名产之一。它的特点是油而不腻,酥而又香,咸中带甜,美而又鲜。堪称为食用之上等佳肴,馈赠亲友之上等礼品。

无锡排骨兴于清朝的光绪年间(1872-1909年),随着无锡市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许多肉店聘名师,苦经营,创名牌,争生意,先后出现过“老三珍”,“陆稿荐”,“老陆稿荐”,“真正陆稿荐”等牌号。由于各家相互兑争,肉骨头的质量不断提高。

无锡排骨的烹制十分讲究。一是选料精,需取三夹精的草排为原料。这种草排为原料。这种草排,一头猪身上只有七八斤,它的特点是肉质细嫩。二是作料要好,需要用黄豆酱油,绵白糖,老廒黄酒,还有葱、姜、茴香、丁香、肉桂等烹调。三是操作要严,一百斤生的肉骨头,要加酱油十二斤,白糖三斤,黄酒三斤,用文火烧两个小时。最后制得六十四斤左右的无锡排骨,并保持其特色。

总的来说,无锡饮食特色,即:“饭稻羹鱼”的结构特色;“嗜甜尝辣”的口味特色;“秀美精细、富于变化”的加工制作特色。无锡是鱼米之乡,美食数不胜数,再加上无锡人口味偏甜,无锡人好多都养的白白胖胖的,我就是个例子。

五、节日文化:庙会

我姓吴,听爷爷说过我们是泰伯的多少多少代。泰伯即吴太伯,相传正月初九是泰伯生日。泰伯三让王位,奔无锡梅里创建吴国,开创吴文化。人们为了纪念泰伯造福江南的业绩,在无锡梅里(今梅村)建有泰伯庙,每年正月初九泰伯生日,设有梅里泰伯庙会。这是无锡一年中的第一个庙会,它吸引着方圆数百里的乡民来赶集,城乡百姓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到此朝拜,盛况空前,历年不衰。人们怀着虔敬的心情,祈望得到泰伯的庇护,所以乡间流传有“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的民谣。

无锡的庙会,大多在春季举行,从初春到盛春,几乎接连不断,尤以农历三月为多,顾有“三月香汛”之说。但泰伯庙会却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也是无锡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

传承千年的鱼米之乡,历久弥新的工业摇篮;这里风光绝美,陶冶了人们的文化气质;这里教育发达,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濛濛烟雨,秀美江南,祥和文明,宜居之城。道不尽的无锡文化,说不完的无锡风采,生活在这个地方,只有两个字:幸福。我爱无锡。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无锡民俗民风
《无锡民俗民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