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8: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由于目前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在校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要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必然要有足够的任课教师。由于受编制的限制,每所学校只有一两名非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大多从事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同时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他们承担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该如何解决呢?我们是这样设想的:每个班都有班主任,如果让班主任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则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在数量上便可以解决。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了解本班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这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利条件。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的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完全有能力胜任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就是说,班主任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力量。那么班主任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如何改革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和效益,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呢?基于以上的考虑,我校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一课题。

2、课题实施的意义 在理论上,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仅为实现新课程课改革,转变班主任工作角色,培养教师教科研能力创造条件,而且在实践方面,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能够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能探索到一条适合县域学校的教育教学新路子,为改善乡镇初中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改变学习风气等发挥指向性的作用。对提高乡镇中学办学水平,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研究过程

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班级管理与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内容,对全班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课题根据新形势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以及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客观现实,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对策的基础上,寻找教育理论与心理卫生理论的交汇点,初步形成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案。

我校“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2011年5月——2011年10月为前期研究阶段。重点任务是:制定和完善研究设计方案、文献调查和师资培训

在实践中,本课题组注重反馈调节和收集、积累资料,对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整理和分档归类。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好阶段性的观摩评估、实践考评、个别分析等研究工作。

1.成立课题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持和人员保障。此阶段确立了各年段的试点班、选择具有一定研究意识,热爱班主任工作的德育领导及班主任老师为实施人员,试点班级为实验基地。

课题负责人:于恩涛 于春芳 唐明伟

课题组成员:伯秀丽 周爱君 曲金秀 陈宁 赵文明孙明志 汤媛媛

2、课题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理论;现代德育的思想;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

3、设计课题总框架:

(1)确定研究的基本思路、内涵及目的: 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合作,用两至三年的时间,深入探讨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教育工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以集体活动为切入点,教会学生运用心理保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研究内涵界定:本课题探索的班主任实施对象是初中生,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他们的心态是可以调整与提高的。

本课题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是在校内外心理学老师(家)指导下的中学班主任,因此我们把课题的深度界定为发展性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应用研究,作为心理辅导的课题来说,这一内涵的界定具有普及性质,但是作为班主任角色与心理教师角色的一体化来说,这一内涵的界定具有探索性质。

研究的目的:在校内外心理学老师(家)的指导下,班主任掌握心理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辅导员角色溶为一体,分阶段分年级实施心理辅导:

初一二年级辅导内容侧重于适应环境,学法指导,学习策略训练,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辅导等;

初三年级主要是个性、自我标价、性心理教育和休闲辅导; 初四年级主要是升学、就业、高考前的心态调整和社会适应等辅导。

(2)明确研究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以班级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全员参与和个别化对待相结合,通过活动课、学科渗透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教育途径,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行之有效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各种特殊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发展、预防及矫治三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既要预防和矫治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恶化,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使学生的心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保障系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关系—— 益友式原则。由于班主任角色与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因此,班主任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3)确定研究的内容

班主任角色理论探析——教师角色、班主任即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者角色;班级心理生态环境构建的要素分析;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班主任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研究;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个性辅导、情绪辅导、家庭辅导等个案研究;开掘学科活动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4)确定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 4.组织骨干,强化培训。

要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一支观念新、业务精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既要懂得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修养,避免因教育不当或自身的心理问题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教师还要加强心理教育方面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要学习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理论,还要掌握学科渗透、活动渗透的方法,学会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巧。为此,我校注重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校长经常参加市有关心理教育的各类研讨活动,并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市里的心理教育培训,奖励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如卞晓梅已经取得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唐良富老师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我校同时还抓好全体教师心理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心理教育理论,组织教师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注意对典型学生、突出事例的研究,探索个案处理的办法。如请校外专家老师到学校作心理学报告,对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校长经常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讲解心理教育的有关理论和个案分析。增强了全校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意识,普及了心理教育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二)2011年11月——2013年8月为中期研究阶段。 重点任务是:

a班主任通过实践,有意识地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寻新途径。 b各实验老师大胆实践,积累经验,互相交流。 c为实验班全面铺开阶段。

本阶段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做好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工作,认真筛选提炼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因素,有目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初步构建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增强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否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班主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然而,长期以来,不少教师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甚至个别教师自己也存在着心理缺陷。因此,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心理辅导教师骨干队伍,切实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⑴请进来,走出去,开拓全校教师的视野。

a.邀请专家作报告。我们先后邀请了市教科所的领导、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向教师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和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方法等知识,以达到全员培训,人人提高的目的。

b.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培养心理骨干教师。我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参加各种心理辅导中心举办的辅导员资格培训和中心组织的各种公开课、观摩课和研讨课等活动。并多次赴外地参加心理辅导骨干教师培训班,或者利用网络视频学习北京师大许燕教授、博导,华中师大江光荣教授,金一贵理事长,福师大叶一舵教授、程利国教授、王东宇副教授、程灵副教授等所作的报告,接受专业的心理知识技能培训。

C、班主任积极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我校每年都委派班主任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心育意识。

⑵广宣传、深学习,增强全校教师的心育资本。

我们运用育心简报、启迪外刊、黑板报、各种会议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广阔、灿烂的前景进行反复的宣传,并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吸收外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成果,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全校教师充电。为了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我校征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心理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杂志,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除此之外,教师们还认真学习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⑶抓苗头、树典型,让全校教师品尝心理健康教育的甘果。

学校领导和课题组在大力宣传、培训的基础上,密切注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如发现有的教师在分析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实施方法教育,于是鼓励他们进行学科科学方法指导的系列研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了科学方法以后,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自为性、独立性、创造性,切实地发挥了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校每月举办一次教师讲座,介绍自己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实践中,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途径的认识和体会。如我校名师伯秀丽老师,优秀班主任曲金秀老师、周爱君老师多次做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介绍。

通过系统学习,全员培训,使教师基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并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很好的定位。班主任是教师、班级管理者、心理辅导者三种角色的集合。班主任与教师的个性品质,有较多相似之处,与心理辅导员则有一定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班主任对应着同一个群体,如何恰到好处地扮演每种角色,做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呢?

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管理者与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问题。比如,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某个学生违犯校规的事情,常常出于维护班级名誉,给予较严厉的批评,但这样可能忽视了心理问题的疏导。其实,角色冲突的矛盾隐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认真分析角色冲突的原因,理论上还是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着眼点和方法论问题。德育旨在塑造完美的品德,心理教育则旨在塑造完美的人格;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心理教育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德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心理教育的核心则是发展问题。继教师角色和管理者角色之后又提出一个心理辅导员角色,就是要为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找到一个科学的解决途径。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

第二阶段(2012年7月-2013年12月)班主任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班主任工作中,以往只重视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而忽视师生间心理沟通的“柔”性管理,这就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的效率。

第一、开展心理测试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大多数学生通常会把心理问题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于发现,这就需要班主任平时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平等地谈论心理问题,互相交流,循循善诱,积极开导,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学期初,对四个年级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测试与问卷调查,目的在于班主任比较准确地掌握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提供依据;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

本次测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周步成和方真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在100个项目中含有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一个项目后有“是”和“不是”两个答案,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全量表分。全量表从整体上表明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以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超过8分的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凡总分超过65分、每一个内容量表超过8分,表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1)

七、八年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表1 二十五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内容量表与全量表得分

八年级

七年级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学习焦虑

6.62±1.62

6.03±1.68

5.75±1.82

6.18±1.73 对人焦虑

6.50±1.81

5.76±2.23

4.81±2.18

5.10±1.69 孤独倾向

1.72±1.86

2.99±1.94

2.57±1.96

2.28±1.89 自责倾向

5.04±2.13

6.40±2.29

6.03±2.24

6.63±2.23 过敏倾向

5.02±1.69

7.90±1.64

6.52±2.25

6.87±1.93 身体症状

4.89±1.91

3.96±1.92

4.16±2.13

4.26±1.64 恐怖倾向

2.95±1.70

4.17±2.68

3.23±2.64

3.85±2.37 冲动倾向

4.69±1.58

4.59±1.67

4.91±1.68

4.95±1.46 总分

44.63±11.81

42.89±12.9

3 47.03±13.85

表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测试,可以看出:学习焦虑。有学习焦虑者所占比例最大,占被调查人数的22.69%。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促进学习。这里所得的数据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排队、选择学校、中高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

过敏倾向。有过敏倾向的中学生占10.10%。他们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等。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身体症状。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占9.78%。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

自责倾向。有自责倾向者占被调查人数的8.52%。这些人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对人焦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0.84%。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或者是缺少游戏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

恐怖倾向。有恐怖倾向者占1.48%。恐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其中以怕黑暗地方者居多。恐怖倾向与早期教育有关,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中学生的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

冲动倾向。有冲动倾向者占1.48%。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

孤独倾向。有孤独倾向的中学生很少,只占被调查人数的0.99%。他们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

(2)学生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状况分析

表2 二十五中学生生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分析状况表

检出人数

检出率(%) 学习焦虑

36

9.5 对人焦虑

25

6.7 孤独倾向

2

0.5 自责倾向

39

10.3 过敏倾向

44

11.6 身体症状

1

0.3 恐怖倾向

12

3.1 冲动倾向

5

1.2 总分

22

5.9

表2是第一次测试学生中存在明显心理问题(内容量表的得分超过8分,总量表得分超过65分)的状况分析表,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在379名被试中,过敏倾向得分超过8分的就有44人,检出率为11.6%。自责倾向超过8分的有39人,检出率为10.3%,学习焦虑超过8分的有36人,检出率为9.5%。问题检出率比较低的是身体症状和孤独倾向,分别为0.3%和0.5%。由此可见,由于乡镇家长普遍缺乏对孩子的科学指导和教育,特别是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从小严格要求孩子甚至打骂孩子,亲子之间沟通不畅。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孩子的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即表现为一有点什么事就放心不下,感到担心和不安(过敏倾向)。自己责备自己,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蔑,是掩盖敌意和攻击的表现(自责倾向)。再加上目前升学率还是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志,学生在校的课业负担很重,学习好几乎成了好学生的代名次。老师们平时除了抓学习以外,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县域学生相对城市学生更渴求跳出农门,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因而在面对激烈的考试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他们的学习压力很大,有将近10%的学生表现出学习焦虑,而且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也是和学生的高学习焦虑相关的表现,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第

二、班主任在工作中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辅导活动课重在针对实验班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坚持以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他们克服障碍,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目前,本课题组已确定了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计划地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内容。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感到困惑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情、小问题入手,学生才会产生共鸣;只有从学生最感兴趣、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从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入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如:针对学生刚来到新集体,会处于彼此封闭,彼此戒备的紧张状态,就容易导致烦恼、焦躁、压抑等情绪,思维与想象都会受到影响。我们设计了《相识、相知》活动课,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培养并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信心与能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根据人人都需要心理帮助,人人都可以从心理上帮助别人,心理帮助比其他任何帮助都可贵。我们设计了《互助式心理辅导在班级中的运用》活动课,满足学生的心理性需要,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最终目标。

班主任在开展心理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其次,在班集体中,通常比较容易引起班主任关注的是少数表现优异及表现较差的学生,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往往因为不需要特别“操心”而被班主任所忽视。从心理健康的要求考虑,这种忽视是不能允许的。事实上,国内外都有研究证明,表面平静老实的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更容易产生问题。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班主任的注意和关怀。要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愉快、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宽松、积极。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但决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

2、学校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与讲座 自实施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在心理教育中心一直秉承“教育为本、预防为主”理念,在坚持以日常心理课程、素质拓展、心理测评、专题报告、咨询辅导等常规形式,大力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推进我校心理教育工作。每年5月为心理教育主题活动月,作为营造校园积极心理环境的标志性活动之一,学生受益匪浅。

例如,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心理健康度中学生来说,更是学业成就、快乐生活的基础。认识、悦纳和发展自我是关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决定开展 “悦纳自我•快乐人生”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课题组成员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同舟共济”、“人椅”、“齐眉棍”、“生死电网”、“信任之旅”等游戏。

在每一项游戏活动中,同学们都感悟颇深,这些活动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培养了她们协调配合、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同学纷纷把参与活动成功后获得的笑脸贴到了班级正能量收集榜上,并且在心灵寄语的展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在感悟中体现出他们的真情流露、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真正达到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目的。

此次活动的成功展开,不仅帮助了我校七年级学生真正做到悦纳自我、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是我校开展自信教育的一个体现,活动的成功激励着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会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再如“走出心灵孤岛 打开心灵窗户”主题心理活动,以“爱”的团团抱、心语传话筒和心理普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爱’的团团抱”是指在班级内同学之间相互鼓励与拥抱,让同学们对自己坦诚,对身边的人坦诚,释放心情,敞开胸怀,以会心的微笑给同学以诚挚的拥抱;“心语传话筒”是通过小小纸片,记录并传递同学们彼此之间的真情,一声“感谢”,一份“祝福”,一语“道歉”,最简单的朴实语句,代表的是最真诚的心里话,之后心理委员按地址把信件分别送到对方手中,消除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猜疑、警惕,冷漠与隔离;心理普查调查问卷从“对自身的深入了解”、“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自身焦虑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及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能力等 5月份里,学校围绕心理健康月主题先后做了很多活动。即将毕业的九年级学生进行了“放飞梦想”活动,他们将毕业梦想写在纸飞机上,再集体放飞,随着“飞机”的滑翔,缓解考前焦虑和考场紧张情绪,激发学生们在冲刺阶段奋力一搏和满腔斗志直面考试的信心,也增强了对母校的感情。大课间手语操《感恩的心》:培养孩子们感恩意识,学会做一个关心他人的人。“生命之花”心愿墙活动,让每个学生制作一张心愿卡,写下对同学、老师、父母等的真心话,以心愿墙的形式布置专栏。“阳光校园”活动则是捕捉学生在校园里的笑脸,贴在校园宣传墙上和各班宣传展板上。“寻找快乐的钥匙”活动,旨在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营造温暖健康的校园氛围,通过游戏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助于同学们敞开心扉,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可以得到教育、启发,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从而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促使学校形成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氛围。 “沐浴阳光、心花怒放”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笑脸、色彩、景物、作业、创意、礼仪、课间活动等,进行“阳光男孩,气质女生”评比,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感觉。

总之,每类活动的开展我们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总结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班集体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重要渠道。通过心理教育主题班会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能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我校要求班主任每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如《我的中国梦》、《走向文明、告别陋习》、《抵制校园暴力》、《珍惜时间珍爱青春》、《做精彩的我》等。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在学科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利用好学科活动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们认为,各学科中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蕴藏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做到“三抓”:一抓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恰倒好处的挖掘;二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三抓学生心理素质情感的激励和培养。教师做到将三者有机结合,积极渗透,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例如数学教学中要进行分散思维训练,语文课教学中要进行合理想象、情感方面的训练,体育教学中要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等。只要根据教材明确了心育目标,就一定能抓住时机,发挥教材作用,达到心育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开发学科活动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5、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对个案对象来说,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对教育者来说,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对学校来说,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个案辅导的实施过程中,确定个案辅导对象是第一步,全面、客观、真实地搜集相关资料是基础,聚焦问题、正确分析诊断是前提,提出实施辅导方案,寻找错误认知是突破口,充分挖掘当事人自身潜能是关键,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保障。

每个班几乎都有几个令班主任头疼的“问题学生”。他们或长期承受着学习的挫折,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放弃学习;或由于学习挫折所带来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如:自卑感严重,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撒谎,随便拿同学东西,打架斗殴,异性交往过密,网络痴迷等。班主任对这些学生付出的情感和投入的精力最多,当往往结果却收获甚微。

我们采用将班主任分成若干个案整理研究小组,每班选出1—2例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班主任之间共同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共同交流辅导感受,共同制定解决难题的方案,最后将辅导过程的体会和整理出的辅导个案进行总结交流。对这些“特殊学生”进行长时间的、不间断的追踪辅导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行之有效的。

6、班主任人本化班级管理

班级体作为一个有着一定规章制度的严密群体,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群体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自主合作的管理模式。在班级常规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如:建立各管理小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岗位责任制;设立小班主任、小老师岗位,实行“一日班长轮值制”----每天由一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在小班主任的指导监督下,处理班里的日常,发现问题及时向小班主任汇报。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主合作管理机制,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主意识。 (2)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时,着重学生深层心理的分析。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就行了,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慢慢使心理素质得到发展。

7、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里可设立“光荣榜”、“评比栏”、“作品展”、“个人之最”、“图书角”、“自然角”、“悄悄话信箱”、“名人名言”、“师生沟通本”等,做到艺术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室后面黑板报的作用,把黑板报办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宣传阵地,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教育学生。

(三)2014年1月——2014年5月为后期研究阶段。重点任务是:课题总结和申请成果鉴定。

本阶段在实验实践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归纳出共性的东西作为制定班主任工作常规的依据,进而在面上试行。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在成果物化的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有效途径的构建,进而指导具体实践,提高教育效益。

1、整理个案与心理活动课、主题班会教案,并装订成册,以便推广交流。

2、编写《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专辑。

3、收集信息,广泛讨论,总结体验,形成理论,撰写结题报告。

4、推广研究成果。

教师在成果推广的过程中,将成果中的原理和方法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这种研究会使原有成果更容易得到发展。

三、实验成效

通过整整三年的实践与研究,我校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班主任全员参与,先后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个案研究,学校通过营建学校健康的、和谐的心理环境,促进班主任人格化,班主任队伍整体心理素质有很大提高,表现在班主任个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90%以上班主任认为心理辅导对班主任工作有积极推动作用,认为班主任实施心理辅导完全有可能,认为在实施心理辅导过程中,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班主任实施心理辅导注意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处理或协助处理师生、生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等各类人际关系,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法,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各类帮助。班主任们工作目标是明确的,心情是愉快的,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强的亲和力,与班级学生建立起了朋友般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表明班主任实施心理辅导很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班主任可以成为“心理医生"。而且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辅导可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还表明班主任可传承、移植、自创有效的心理辅导途径和方法。

(一) 提出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和营建校内健康和谐的心理环境,普遍提高班主任群体自身心理健康素质;鼓励班主任有意识运用所掌握的心理辅导理念、技巧、方法,将一些辅导的原则内容溶入日常班级工作中,能有机地将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揉合在一起,对学生个体或集体施加直接或间接的有效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把心理辅导与德育专题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班主任与心理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角色地位互补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使之人格健全发展。

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辅导,主动“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例如:主题教育是班集体心理辅导的最佳途径。在系列主题教育中,班主任传承、移植、自创了许多心理辅导方法:如主题导向法、示范激情法、情景育人法、目标奋进法等。班主任们通过活动一实践一体验一感悟一收获路径帮助学生悦纳自我,与人交往,了解环境,明确自己与社会关系;个别辅导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班主任们采用“心理换位、尊重理解法”、“温暖动情、爱的教育法"、“自我宣泄疏导调适法”、“支持鼓励、内因启动法"、“肢体语言,语言暗示法”、“行为矫正、成功激励法"等技巧,因人而异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心理障碍。理解、平等、鼓励、信心、爱中有严,严爱相融的个别心理辅导的功效在于使各种特殊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个别辅导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帮助;书面谈心是家长、老师、学生心灵相通的必要途径。班主任传承、移植、自创的笔谈方法有“学生心灵轨迹”、“深情激励的载体”、“心声的回响”、“心底的语音”、“知心话网上说”等等。书面谈心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长处。使班主任心理辅导覆盖全班每个同学、达到最大化的边界。书面语言传递着家长的心、老师的情。学生的话、教师的话、家长的话三者有效沟通,使家长、学生、老师心贴近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 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我校开展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以来,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意志品质、耐挫折和人际交往等能力大大增强,智力、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对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烦恼,学生们能够通过心理日记、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向老师敞开心扉,使教师及时了解、帮助解决。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成分展示自我风采。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认知品质、情感品质、耐挫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适应、学会发展,为他们发展、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切实转变了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从而塑造健康人格。同时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才能与教学效果。

我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利用研讨、交流、训练、实践、互助等形式开展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和活动,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让教师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信念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信心。使教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同时也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由于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打开了教师的思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各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环节中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此基点,进行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发现和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大大增强。教师开始注重从学生心理学上去寻找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原因,并能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内心经验,深刻地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完全摒弃了简单地斥责的做法。这样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总结,不仅使教育科研贯穿于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获得了科研成果,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也不断增强。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将一部分教学实例提升为教育理论,贯彻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四)积累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涌现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我校班主任在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的同时,积极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几年来,教师发表和获奖的论文中有相当篇幅是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这个角度写的。

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应交一篇有关课题的论文、个案分析或经验总结。如: 名师伯秀丽老师的《加强合作互赢、促进教师成长》,发表在《山东教育报》 名班主任曲金秀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浅议》,发表在《山东教育报》 唐明伟主任的《借力心理效应,给力学生成长》发表在《荣成教研》 周爱君老师《爱是相互的》发表在《荣成教研》 课程资源

唐明伟主任的《编辑教学视频》,荣获威海市课程资源二等奖

名班主任曲金秀老师的《如何背着壳前行》,荣获威海市课程资源二等奖 陈宁老师《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的成立》,荣获威海市课程资源二等奖 唐良富老师《男生、女生》荣获荣成市优秀奖

四、存在问题

1、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一部分班主任提到心理健康教育,马上想到的是面向学生开展的工作,而且是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提供的一种帮助,而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师的问题,而只去抓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其结果只能是舍本逐末,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

首先,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的角色和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存在着冲突。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总想为学生做些什么。如果学生考试时舞弊,班主任会刻意安排,使他的舞弊行为无法得逞。从严肃班级纪律的角度出发,这种安排是必要的,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改变环境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需要改变的是当事人,改变环境往往是非常有限且暂时的,应使当事人学会洞察自己和环境,学会调控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的学生违反校规的事,常出于维护班级荣誉,给以较严厉的批评,这样可能会忽视心理问题的疏导;有些班主任像朋友一样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亲密,结果想严肃的时候也达不到严肃的效果。笔者也遇到过这样的矛盾。角色错位或固定与某种角色的思维方式会造成工作中的失利,甚至引发新的问题。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是权威人物,具有支配、控制、指挥、规定、操纵、评估和惩罚的权利,而心理辅导则需待之以宽容、非支配、非评判、非压制性的态度。后者的效果体现往往没有前者来得快速、明显。因此,班主任实现角色转换不光光是能不能够的问题,还有一个愿不愿意的问题。

2、部分班主任注重个别学生忽视全体

部分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避免恶性事故的灵丹妙药。在宣传中,用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来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做法十分普遍,这也容易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有问题的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至于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帮助全体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则考虑较少。

3、班主任的培训问题

由于当前在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心理学专业知识是需要补充的新知识,有关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量的技术是急需补充的新技能,所以出于好奇心和完善知识结构的需求,在教师培训中,常常存在重视专业技术训练,而忽视基本观念确立的现象。包括一些参加心理辅导员培训的教师也常常有这种要求,希望多介绍一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些基本理论反而不够重视。心理辅导需要一系列专门的训练,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现阶段对班主任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只能使零星的,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缺乏深入性、连贯性,以至学校名目上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安排了专门的时间,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免不了走道德教化的路子,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4、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负担过重,大部分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大都感到搞科研的时间不够,学校应想办法让教师减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缺乏教科研的最新信息与资料。

五、认识与思考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何界定?这是一直困扰老师们的问题。影响学校管理者的仍是升学率、问题学生的改进率。他们很希望春种夏就收,甚至一年收两季,收三季,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能像华佗再世,能药到病除,让分数迅速提高,问题学生迅速减少,这样才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实效。

其实,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才是评价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简单地在某个阶段来判定效果不符合规律,就像一个孩子童年的创伤影响也许会在成人后才表现出来一样,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许会在以后的某个过程才会体现出来。要不怎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呢? 孤立地来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困难的,在心理教师与班主任认真做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整个社会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重视儿童的心理成长环境,给予孩子自信、自尊的鼓励与引导,教给他们合作与交流,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一定会是明显的,这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体现。

总之,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工作。因此需要班主任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和恒心。

第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给班主任比较大的自主权,允许他们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如,活动时间可长可短;活动地点可以搬到室外、校外;活动内容可以灵活调整;活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等等。这样,班主任就可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本班内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体验活动。

第三、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

心理辅导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和补救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指施教于未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心理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补救性心理辅导是施教于己然,由心理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乃至对有关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治。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发展性心理辅导。这是因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另外,补救性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强的工作,它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和专门训练。对于担任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繁重任务的班主任来说,发展性心理辅导是现实的、可及的和必要的。

第四、班主任应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展开心理教育

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教育与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亦师亦友关系的建立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新生的入学教育,就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克服新生的胆怯心理,从而使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我校以师资建设为保证,扎扎实实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了全校铺开、整体推进的格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浅谈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聋校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4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正文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