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2 18:01: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校徽期末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

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摘要:本论文对目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及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与阐述。首先阐

述了目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我国的思想道德状况有积极发面也有消极方面。然后在分析阐述导致当下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缺失的原因,包括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和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等。

关键字: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原因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 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做到----“ 抓紧、抓实、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谁有青少年,谁就拥有未 来,如果不求真务实抓好这项工作,就会本不固、源不清,势必贻害无穷。所以在当前形势 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和一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做出认真的 分析,才能更求真务实抓好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从而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脚踏实地,真 抓实干。

一、当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

当下我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积极方面;二是消极方面;

(一)积极方面: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智育的力度是社会有目共睹的。但往往有时候是以德育为代价。但是当下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在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和学校教育系统的正面教育影响下,大多数青少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以“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积极向上,自主意识较强:当代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表现出了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思想活跃,心态健康,充满美好的青春活力。且积极主动要求进步,对未来充满追求和理想。而且对比前几代青少年,当代青少年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自主意识较强,他们不喜欢成年人特别是家长干预他们的思想,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3、重视知识、学习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代青少年都认识到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因而在学习上都很自觉,很刻苦。

4、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当代青少年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兴趣广泛,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好奇与兴趣。同时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能极大地丰富青少年的知识,而且有效的陶冶了他们的精神情操,培养了一种开阔的眼界。

5、文明礼貌,富有爱心:大多数青少年能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勤劳节俭、为社会多做贡献等当做一种美德。且当代大多数青少年也都富有激情,充满爱心,乐于向社会困难人群奉献爱心。例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或孕妇能主动让位;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给贫困山区的儿童赠送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等爱心活动能积极主动参与。

(二)消极方面:在充分肯定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主流的同时,也要正视消极因素影响下 出现的种种问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潮不断碰撞、交融和汇聚,特别是在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我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严峻挑战,当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远大理想:一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例如:在学业选择上,有的青少年学生把学习的最终目的着眼于考取一所名牌大学,然后选择一个待遇优厚的单位。在职业选择上,有的目光只投向旱涝保收的部门和单位,总想找个铁饭碗;在配偶选择上,有的把对方收入高低和家庭条件如何作为第一要素;二是缺乏奉献意识。有的青少年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考虑,而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把自己的利益得失作为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中拣轻怕重,避重就轻,能躲则躲,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总觉自己多干点就吃亏。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新闻的狂热,当下一些青少年掀起“追星”热潮,偶像明星是他们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这些消磨意志不求上进的活动,逐渐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历史,对民族英雄知之甚少,导致民族意识薄弱。

3、攀比思想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近年来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其生活条件的相对优越,加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性,对子女百般呵护,导致青少年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日趋严重的攀比思想。不仅比吃、比喝、比学校,有的甚至比后台、比关系、比阔气。二是两极倾向。一种表现为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力争一流,敢于冲破逆境与命运抗争;另一种表现则是贪于享乐,安于现状,畏难厌战,不肯吃苦,思想懒惰,唯唯诺诺。

4、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共意识,对学校班级、

少先队组织、各种关爱集体、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各种活动,采取无所谓、漠不关心的态度。例如:别人认为无所谓且不去做的事情,也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去做。常常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只强调个人的得失,和过多地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

5、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练和考验。例如,有的青少年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生活没意义,前途渺茫。从而,出现不愿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严重偏差行为,有的甚至采用自杀和伤害他人身体及财产的行为。近几年来,在这一方面的青少年的犯罪率在逐渐处于上升趋势。

二、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出现,绝非偶然。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期盼,这种期盼是好的。但是不能揠苗助长,要健康科学的处理,不然只会好心办坏事的。例如:有的农村家长缺乏健康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犯了错误,通常就会遭到痛骂,甚至打骂。这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有不少家长,因为自己没什么文化,只能顾好自己的工作,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以至于很少监督子女的学习。还有一部分是这样的家长:好赌,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用钱解决问题。这类的家长无法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和人生目标,从而给学校教育也带来了阻碍。例如:“每当老师找这类学生谈话时,学生回答的是:我父母都不管我,你们老师凭什么管我?”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飞速变化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例如: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的数量呈递增趋势,然而最终的受害者是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使这些孩子心理更加脆弱,觉得自己低别人一等,且缺乏自信心、人际关系差,学习成绩下降。又由于缺少家长的管教,于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生改变,导致这些学生一收到诱惑就易误入歧途。

2、学校的影响:一是有的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二是有的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了德育。三是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有时感情用事,方法简单或处理不当,致使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会增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的影响:社会环境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1)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可分为两种:一是观看色情、盗窃、抢劫、恐怖的录像,或是去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电子游戏厅、卡拉OK厅等地方。二是被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的教唆下形成了恶习,从而导致走上了违法的犯罪道路。(2)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青少年没有经过什么艰苦生活的磨难,以至于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差,还有抗诱惑能力也差,甚至心理上容易错位和行为反常。

4、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不成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属于成年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还有自尊心、片面的虚荣心、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较强。且受到挫折时容易沮丧,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

5、大众传播的不良影响,对青少年文化认可造成缺失。例如:大众传媒特别是有的小报小刊带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不利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马娟子的《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研究》

3、张玲玲与张文新的《家庭系统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

推荐第2篇:教育研究与论文简答

教育研究与论文简答与论述题。

1.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

1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2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3丰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4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客观性,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和控制性。

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1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详细占有资料。2 必须坚持严格的客观态度。3 必须全面地搜集材料,详细认真地研究问题。 2 发展性原则:1教育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不断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变化。 2教育发展是主客体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3 教育性原则:华生第一次将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运用于人身上,每当小孩子摸白鼠时都会听到铜棒尖锐的敲击声,这个敲击声伤害了儿童的心灵,(这个违背了伦理性或教育性原则)所以华生的这个实验方法虽然是一个成功的开创,然而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可取。 4 系统性原则.

5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执行研究方案的要求

1 严格按要求选被试:1样本要求有代表性。2样本年

龄要准备,3选取样本要具有随机性。

5严格执行指导语:1指导语要准备。2被试严格按照指导语做。

6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1材料制作要规范。2记时要准确。3研究步骤不能颠倒。4收集资料尽量做到情景自然。5培训施测人员。 4 严格有目的记录:1按记录表格详细记录。2观察记录的训练。3当天记录当天整理。4尽量用现代化手段记录。

5 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记分。

7.撰写论文的格式;

标题

(作者单位)摘要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和附录

8撰写论文应注意的问题;1 观点和材料要相结

合,通俗性和科学性要相结合。2 要重视研究方法和结果的阐述,研究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为条件的。3 分析讨论时要用辩论的观点,不要把问题讲死,要求实事求是,要加强理论的探索,提高论文的理论水平。4 材料收集后不要急于动笔,要深思熟虑。

9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作用:1 观察是发展问题,

提出问题的前提。2 观察是产生理论假设,验证理论的手段。(卡特尔主要是从L Q

OT 三种资料来源获取的。L生活记录资料,Q问卷资料 OT客观检测材料,L是是最可靠,最大的材料。)3观察是提供学前教育现象真实过程的手段。4观察是帮助研究者了解被测试个体差异的手段。5观察是解答各种特殊问题的手段。6观察是教育评价的手段。

10观察应注意的问题:1

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2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3要善于记录,便于整理。4要有确定的范围,明确的指标。5选择适合的观察法。

11 时间取样观察法的要求;1 时间取样观察法只

适合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2适用于观察外显的行为 ,3使用时间取样观察法,必须要确定观察目的,被试的数量,观察的范围和时间。4使用时间取样法对观察行为与事件必须给以明确的操作定义,这样,研究对行为分类才能有章可循,研究才能较为客观。5使用时间取样观察法,应当制定时间取样编码记录表。

12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访谈成功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

1: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2:准备好访谈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和设备3: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4:确定访谈时间和地点。

13 回应的技巧与策略:

1:访谈者对受访者的回应方

式可以多种多样。2:访谈者在回应对方时,应尽量避免采用一些现成的大道理

或专业性的一些理论来评说受访者的谈话内容。3;访谈者在回应对方时,还应注意恰当的时机。

14 (多 简)访谈研究的优点;1,访谈研究有利于

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2,访谈研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3,访谈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4.访谈研究的适用范围较广。5,访谈研究具有较问卷研究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15 访谈研究的局限:1

访谈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手段,花费的时间,精力和物力都较多。2 访谈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受谈话执行者得能力,水平,态度等限制。3 访谈研究所获得的资料难以量化。4 访谈研究尽管有很大的适用范围,但并不是所有研究问题都适宜采用访谈技术。5访谈研究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情绪状态制约,以及访谈对象思考问题时间短等特点的影响。

16 在采用问卷评定研究时,应注意一下一些问题:1 问卷项目要有针对

性,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2 问卷项目组成要标准化。3 问卷项目数量应适中。4 封闭式问卷与开放问卷相结合。5 问卷题目在编制时应注意避免社会系统误差。6问卷的试题应做到公平公正。7正式评定问卷制定前,要进行预测和信度,效率的检验。

17问卷的一般结构

1,标题2.前言。3指导语。论,5要有创新精神,摆脱4 问题及选择答案。5 结束旧观念的束缚,

语。

23 1运用学前教育行动18 问题的编制:1明确问

研究应遵循的原则:行

题的变量-----建立理论建动,合作,弹性,不断考核构,获得问卷的理论建构一或检讨。2注意事项;认真般有三种方式:理论推导方选择课时;建立有道德义务式,因素分析方式,实证标的协作关系;具体计划,详准方式,2 选择问题排列的细观察,认真记录,持续研方式:在时间顺序上,在内究;选择最佳报告形式。

容顺序上,在类别的顺序一.论述学前教育科学上,顺序是人口学资料问研究的课题来源很多,大

题,实际行为性问题和态度致可概括为三种;1来源与性问题。

理论,2来源与实践,3来19 获得问卷的理论建源于规划。

构一般有三种方式;

二. 论述学前教育行动1,理论推导方式。 研究的意义与启示。1学

2,因素分析方式。 前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13实证标准方式。

为反思型教师思潮的兴起20学前教育文献研究的做了很好的前期方法论准优点。

备和实践探索工作。2是学1,文献研究没有时空的限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2,文献研究比较客观的实践性中介。3是大教育和事实。3,文献研究较方研究结构层次体系不可或便,经济,效率高。4,文缺的一个环节。4教育参与献研究摆脱了个人研究的学前教育的教学改革,教育局限性。

改革更彻底。5使教育研究21 为了充分发挥文献方法产生变革。6沟通幼儿研究的作用,应注意遵园,家庭与社会。7为广大循以下原则;1文献搜索的

幼儿教师提供大量的实际有用性,2文献搜集的完整工作经验案例。8是提高幼性,3文献搜集的新颖性,4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鉴别文献的可靠性,5文献效途径。2对学前教育研究积累的科学性,6文献研究的启示:1坚持应用性,不的批评性。

能学术化。2坚持高尚性,22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不能庸俗化。3坚持通俗化,研究的基本要求;1筛选

不能神秘化。4坚持自主性,先进的幼教经验,选择总结反对依赖性。 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

意义,2要依据客观事实,简答与论述 反应经验的本来面貌,3要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全面考察,注意不可控因素趋势(简答题)⑴学前教育的影响,4要正确区分现象科学研究的生态化,现场化与本质,得与规律性的结与跨文化

⑵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和数学化

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A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详细占有趋势(论述)

5,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11,抽取样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的具体内容(1) 总体限定明确(2)样本

具有代表性(3)样本容是什么

量要适当。

(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生材料B必须坚持严格的客观态度12C,抽取样本的方法

态化,现场化,跨文化 a 必须全面地搜集资料,详细认真(1) 简单随机抽样(2)简单生态化,20世纪80年代地研究问题 随机抽样(3)分层随机以来,学前教育研究出现抽样 6,课题选择的原则 了生态化倾向。所谓生态(1) 进去性原则(2)需要性13,具体研究的方法的类型 化倾向,就是强调在真实原则(3)意义性原则(4()1) 收集资料类收集资料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创造性原则(5)原则性包括观察法,实验法,临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原则(6)可行性原则 床发,行动研究法,调查育外部效度,提高学前教访谈法,问卷法,Q分类7,课题的来源(论述) 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来源很技术,语义分析法,内容价值,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多,大致可概括为三种:A 来源分析法,口头报告法,投的生态化倾向直接导源于理论(1)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射测试法,测验法,社会于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来选题,使期教育理论不断完善测量法(2)定性分析法B 现场化,学前教育科学(2)批判已有的研究成果来选包括经验总结法,历史研究的现场化研究教育题,矫正教育理论的缺陷和错我法,文献法,比较法,逻育人的发展规律 c 跨文(3)重复已有的研究,探讨不同辑分析法等(3)定量分化,跨文化的主要目的是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共同的规律与析法 统计分析法。 在于考察文化因素对学差异(4)从学术观点的争论中提14,研究材料标准的原则 前教育的影响,探讨不同出新的课题(5)从学科分化,交(1) 熟悉(2)同质性(3)依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现叉学科中去发现新课题B 来源于据理论建构。 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所实践,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15,如何编制标准化的研究材闻跨文化是指将两种或题,从学前教育实践中选出课题料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C 来源于规划 课题来源还取决(1) 依据研究课题的概中个体或群体的比较与于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国家行念和理论建构(2)研究(2)学前教育科学政部门所制定的科研规划。 预测 去掉不理想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与的题目,最后编织8,学前教育科学假设的特点 数学化。A 学前教育科学(1)推测性(2)根据性(3)不成正式测试材料研究的综合化趋势主要矛盾性(4)解释性(5)接轨性。 (3)标准化 解决是只强调采用多种方法9,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 难度问题,解决区和从多科学角度去探讨(1) 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分度问题,解决信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全貌(2)明确研究领域度问题,解决效度b现代化主要是指研究技课题的依据(3)明确研问题 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究课题的核心概念(4)16,执行研究方案的要c 数学化,学前教育科学明确研究课题的理论建求;(1)严格按要求选被试研究越来越重视以数学,构。 (严格按要求选被试的内数学方法作为研究教育10,选择研究的类型 容: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现象及其规律的工具,对(1) 总行研究与横向研究(2)样本年龄要准确 ,选取样研究结果的数量化分析 个案研究与成租研究(3)本要具有随机性)(2)严格

常规研究与采取现代化执行指导语。(包括:指导手段研究。 语要准确,被试严格按照指

导语做(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内容:材料制作要规范 ,记时要准确 ,研究步骤不能颠倒 ,收集资料尽量做到情景自然 ,培训实测人员)(4)严格有目的的记录(严格有目的的记录的内容:按记录表格详细记录:目前我国光大幼儿园教师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主要还是用纸和笔记录》 ,观察记录的试训 ,当天记录当天整理)(5)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记分

17,执行研究方案可能遇到的不合作的表现:

被试的不合作 ,家长的不合作 ,教师的不合作 18,执行研究方案可能

碰到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案

(1) 不合作的表现:被试的

不合作 ,家长的不合作 ,教师的不合作.解决方案:逐步引导孩子,要依据被试的心理特点,否则将会事半功倍(2)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社会态度,社会规范的影响,导致测定值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类误差既是社会系统性误差,研究者应该向被试者讲清研究的意义,在调查的问卷中不记名字,以打消被试者的顾虑。再有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双盲法,即主试和被试都不了解研究的目的(3)被试流失。在选择被试数量是最好放宽一点(4)环境干扰,在进行教学实验室应该找

一个安静的环境。

19,整理资料的内容有哪些

(1) 保证研究主导方向

资料系统化(2)保证资料的可靠性(3)保证形成典型性资料,初步发现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0,整理资料的步骤

(1)整理资料的步骤:资料审核,就是对收集的原始的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其真伪,将不合格的资料删除,有缺漏的资料补填清楚。然后清点全部资料总数,若有不足,需收集资料,给以补充,以保证研究结果的质量。

,资料审核的种类包括计量审核和逻辑审核。计量审核是核查资料是否符合计量关系。逻辑审核是核查资料是否符合逻辑关系 (2)资料评定 ,(3)资料分类,汇总,列表按类等级。

21,撰写论文的意义:呈

现新成果 ,促进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

,22,撰写论文的程序:a

确定类型 ,b草拟提纲 ,c写作初稿 ,d修改定稿 ,修改定稿包括修改的方式 ,修改的范围(修改内容,修改结构 ,修改语言)

23, 撰写论文的格式

(1)一般格式包括:标题,摘要(一般200字左右),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和附录(2)学前教育调查研究论文写作的格式:标

题 ,摘要 ,问题提出 ,研究方法 ,现状与分析 ,教育对策 ,参考资料(3)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论文写作的格式:标题 ,摘

要 ,问题提出 ,研究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4,学前教育防谈研究的特点

A整个防谈过程是防谈者与受访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B防谈研究是防谈者主动与受访者建立积极信赖关系的人际交往过程的体现C防谈研究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5,访谈研究的设计程序

答:(1)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变量(2)选择具体的访谈方式(3)编制访谈问题,提纲及指导(4)选取访谈对象(5)访谈者的选择和培训。

7,访谈研究的实施过程与技巧

答:(1)提问和追问。追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和策略:a,注意追问的时机和深度b,访谈中最机会的追问方式是:访谈者不管对方在说什么和想什么,只是按照自己实现设计的访谈提纲逐个问题的进性下去,强行将自己访谈计划施加于对方,影响访谈自然进行。C,要做到实施地进行追问,访谈者必须全身心地倾听对方谈话。(2)倾听的技术,访谈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应注意:a,访谈者应积极地关注访谈者的谈话内容和心理变化,设法体察对方那些没

有说出来的意思,,包含隐含对方在对方所说的话语中的深层意义。B,访谈者还应有感情的去倾听对方的心声c,访谈者不要轻易打断受访者的谈话d,除了倾听受访者的言语表达以外,访谈这还要特别注意倾听和容忍沉默。(3)回应的技巧与策略。访谈者应注意以下问题:a,访谈这对受访者的回应方式可以多种多样b,访谈者在回应对方是时候,应尽量避免采用一些县城的大道理或专业性的一些理论来评说受访者的谈话内容。C,访谈者在回应对方是,还应注意恰当的时机d,访谈者回应对方是,应做到及时恰当何移情。(4)访谈中的记录(5)访谈的结束和收尾

10,学前教育研究实验的特点

答:(1)有目的地控制变量,时序诶前教育研究的本质的特点(2)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能够致物以变(4)有明确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实验程序

11,学前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

答:(1)确定变量关系,再一些实验中,必有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2)取样和分组原则,取样正量与质上都要有代表性(3)分组种类,一般有三种:单组:同一组被试先后接受所要研究的自变量的影响。等组:把被试按相似条件分成两组或几组,分别接受自变量的影响,等组可以使两组也可以是三

组或更多组。轮组:以不同的顺序,是各组被试轮流接受所要研究的自变量的影响

12,单因素实验设计的内容

答:柑橘研究目的提出假设,确定研究的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选择被试和进行分组,拟定试验程序,安排试验条件,操你记录表格,确定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地方法。

13,单因素实验设计模式

答:(1)单组打扮因素一个层次实验设计模式(2)单组单因素两个层次实验设计模式。(3)等组单因素一个层次实验设计模式(4)等组单因素两个层次实验设计模式。

14,封闭式评定问卷的优缺点

答:(1)能够解决多因素复杂问题(2)样板大有代表性(3)客观真实(4)简单易行,省时省力(5)标准化的问卷便于统计。

15,封闭式评定问卷也存在着一定缺点和不足

答:(1)缺乏灵活性,指导性,深入性,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受评定者主观性的影响。 。

推荐第3篇: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在我国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的基本设想。主要介绍了“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 Education 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 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的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www.daodoc.com.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种以社区成人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企业项目教育与居民自主学习融为一体,使社区网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推荐第4篇:体育教学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育人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二)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脱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第二,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第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

第四,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三、结语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究实效。作为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探索。

推荐第5篇:幼儿园礼仪教育研究论文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现阶段礼仪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如何将礼仪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以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展开讨论

关键词:礼仪教育论文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现阶段礼仪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如何将礼仪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以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展开讨论分析,旨在为幼儿园有效的开展礼仪教育提供和借鉴,使得礼仪能够从人才的启蒙教育阶段开始得到重视。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一日生活

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艺术,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使得生活与工作环境更加和谐。所以若想使得礼仪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必须将礼仪教育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与细节,使得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礼仪的魅力,养成讲礼仪的行为习惯。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融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重要性

1.礼仪教育生活化的需要由于幼儿所处的特殊年龄段,使得其在学习和理解能力方面不够成熟,如果单纯进行课程化、理论化的礼仪教育,效果一定不够明显。因此,需要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更具科学性。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有意识的融入礼仪教育,能够使得礼仪教育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相整合,进而使得礼仪教育能够脱离生硬的讲台,走进学生的生活。2.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需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能够使得幼儿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每一种状态、每一个细节中感受礼仪的魅力,在脑海深处能够建构出礼仪的“模型”,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各项礼仪进行使用,最终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因此,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需要。

二、幼儿园礼仪教育在幼儿生活中的体现

1.礼仪教育与教学实践相整合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学科教育是重中之重。因此,若想使得礼仪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必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将礼仪教育进行正确的把握,使得礼仪教育能够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将原本生涩的礼仪教学内容变得活泼生动、易于理解。例如,在《小熊做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轻敲门、如何与客人进行问候、做客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等礼仪进行重视,使得幼儿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感受礼仪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将礼仪教育与教学实践相整合的目的。2.礼仪教育与生活细节相融合幼儿园教育是根据不同儿童年龄段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势必与周围的伙伴、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将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将礼仪教育与每一个生活细节进行整合,使得孩子能够随人、随时、随事、随地、随境的接受礼仪教育。例如,在午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排队、礼让、节约等礼仪内容进行渗透,使得能够认知礼仪是一种美德。通过此种日常化的渗透,儿童可以对礼仪教育的内容在现实中具有实践的经验,进而使得生活与礼仪更加贴近,促进儿童自然的将礼仪教育的内容运用到日常的行为中,进而达到礼仪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

1.礼仪教学形式多样化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诸多家庭呈现“4+2+1”的模式,即“四位老人、两名家长、一个孩子”,使得“公主病”现象严峻,导致儿童礼仪缺失。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孩子创造讲礼仪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针对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寓教于乐,所以教师应该将故事启迪、游戏童谣、情景表演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与礼仪教学相整合,使得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得礼仪常识、养成礼仪习惯。2.构建鼓励性评价机制若想实现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构建鼓励性的评价机制非常关键。幼儿教师应该对儿童在一日生活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的关注,对于一些在礼仪行为上表现良好的小朋友进行及时的鼓励,促进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对礼仪保持高涨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四、结语

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园礼仪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的要求,是促进幼儿能够在生活中感受礼仪、了解礼仪、认知礼仪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洁.幼儿园礼仪教育浅谈[J].艺海,2014,(03):128-130.

[2]王红梅.浅谈大班进行礼仪教育活动的策略[J].科教导刊,2014,(09):217-218.

[3]陈红萍.初探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幼儿礼仪教育策略[J].科学大众,2013,(07):110.

推荐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自己的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的思路和做法是:

l、课堂导入最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发挥空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之前,我都会安排一名学生完成一次自我介绍。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活动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想做到形散神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沟通》一课,原来我的活动设计中,要求学生每个人背上夹一张纸到处找同学,配合完成。后来考虑到学生的调控情绪能力较差,极容易形成混乱。于是,我把游戏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换教室活动为座位传纸,有效的避免了混乱,从而也达到了说明道理,活跃气氛的目的。

3、坚守课堂纪律,顾此顾彼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氛围,但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它必须以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为基础。就我所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自律性不强,还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主动遵守纪律和规则。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忽视倾听”:要么发言过于随意,只顾自己大声说话,不倾听别人的心声;要么封同闭自己,嘲笑讲出真心话的同学。这些不好的双向互动使课堂缺乏温馨的气氛,很快乱作一团,最终导致学生不敢流露真情,班级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我也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纪律,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一堂原本精心设计的课可能就此功亏一篑。因此,教育学生保持纪律、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等是非常必要的,是创设轻松、愉悦氛围的基本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4、适当的自我开放

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有时学生甚至会主动要求:“老师,你呢?你以前是怎么样的?给我们说说啊!”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否则,将会导致角色混乱,得不偿失。

5、拓展延伸课堂,“里应外合”

(1)树形象。在学生眼里,“心理教师”的角色陌生而新鲜。学生对这一角色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心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状态和个性魅力,以及专业修养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以“模仿”为主,需要学习榜样,如果告诉学生“要合理的调节情绪”,自己却动不动就发脾气,学生就会想:“老师自己也做不到,那我们学了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课堂内外,我都尽力表现得开朗、愉悦,给学生以理解和尊重。

(2)“心语录”。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心语录”,用它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作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我要求学生每人都交本,但没有困惑可以什么也不写,这样有效的保护了交作业的同学。“心语录”上,他们把学习中、生活中、师生交往中不愉快的经历告诉我,我都会及时回复,并写上激励的话语,这都拉近了我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时而他们也会把收集的名人名言、精美文章上交上来,让我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它随时与我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郁闷情绪宣泄出来。有位学生用长达两千多字的篇幅向我倾诉了自己不平凡的成长经历,来回的文字交流中,他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我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成长。“心语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为师生交流、心理辅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

以上是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努力的一些做法、感想。当然,我的心理健康课还不成熟,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我会再继续努力!也希望老师和前辈们多多给我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

1、心理知识讲座。应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因为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2、个别咨询与辅导。可以进行全校性的心理知识讲座各班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

3、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

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心理健康的教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也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广大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

1.开设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

心理活动课按年级列出教育目标、内容,但每个年级都要体现出“人际交往、学习、自我意识”等方面,编写教案。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用“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辨析式”、“小品表演式”等,教学方法可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等。心理活动课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良好。

2.渗透于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的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变得喜欢学习了,教师的报怨也少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了,效率也提高了。

3.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

在少先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条新途径。少先队活动,由于其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

合,就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潜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二是利用仪式和庆典进行心理教育,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三是少先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能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发挥反复强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

4.个案研究

为了发挥心理辅导的早期干预作用,我们教师要参与个案研究。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及有关测量资料,确定1—2名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身体情况”、“学业情况”、“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等方面全面、深入、具体地了解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已掌握的资料或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心理上寻找原因,制定教育对策,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后实施。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本着发展性原则,运用综合辅导模式,积极主动与他们建立和谐的辅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自我探讨,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逐步了解和发展自我、发挥潜能,使学生向健康的方面迈进。

推荐第7篇: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综述

摘要: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学习、工作的物质基础。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强盛兴衰,近年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学生体质健康出现了存在问题:部分学生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于是社会上又是一片哗然,惊诧和指责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将声讨之矛头直指体育教育。诚然,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体质的下降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是全部,所有关心学生健康的有识之士应该做下来冷静的思考,究竟是谁的责任,应该如何解决,这才是有益的、必要的,但是要究其原因的首先从家长、学校开始,因为家长、学校片面追求文化成绩,在面对考试的压力,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学生从小就没时间享受运动的乐趣。尤其是县城的学生,他们的体质一年不如一年。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不足,而这些问题又有着广泛的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面对这种现状,是重提“健康第一”的时候了。 关键词:学生 体质健康 体育教育 学生体能 前言

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每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首先要对他们树立健康第一,“全人教育”的理念,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古今中外,历来都把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宗旨。早在古希腊时期,学者们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身心自然运动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要适合其好动的天性,应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在教育目的上,强调身心和谐发展,追求体格健壮而又思想敏捷。古罗马有句名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这说明古希腊罗马时代,已经认识到教育应当是身心的全面教育,教育要全面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身体与精神,使青少年体格的养育、情意教育、理性教育和谐并存。

一、研究的目的

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栋梁,他们体魄是否强健决定了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制订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针对学生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非常有必要保证健康教育的时间,合理安排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要把体育教育的目标放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通过开设营养课、形体课以及理论教学、电视、广告宣传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加大投入力度,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真正的做到为学生健康服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看出,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育部自2002年开始,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年对我国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

(二)调查问卷法

通过对本县部分学校问卷调查显示:有25%的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60%的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到一个小时。有10%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已足够,家庭不用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投入,仅有5%的家长认为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能发挥学校替代不了的作用。

(三)比较分析法

全县各级学校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良倾向。家长对学生也是如此,学生负担重,奔命周旋于补习班、辅导班之间。学生的运动时间不足。“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了一句空话。学校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文化课。以我县及周边县市学校为例,早上基本是6:00起床,到教室上一节早读课;上午安排了4节课,下午安排了2节课,每天上午安排一次课间操,下午课外活动被安排上文化课。学生基本没有锻炼时间,对体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了考上好学校,学生不得已把牺牲身体健康作为代价来换取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已成了某些学校的“法宝”。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

究其原因就是多数学生喜欢吃一些零食、炸薯条、汉堡包等这些含高糖、高脂和高热量的食品等充当正餐;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正经吃饭,早餐根本就不吃,晚上到外面去吃夜宵;还有的学生不适当的节食减肥,这些都是造成肥胖或营养不良的原因。所以饮食和营养是保护和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提高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和保持良好的体态。营养不但提供了运动过程消耗的能量,而且可以对组织进行修复,增强人的体质。

(二)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认识不足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规定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得超过8小时,大学不得超过10小时。然而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个学校、包括家长对学生每天加班、加点的安排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学生每天

11、12点才能睡觉。还有的家长周

六、周日还要安排学生学钢琴、补课等,根本不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应试教育”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偏差、学生家长\"唯分数论\"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忽视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再加上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过分的给孩子补充营养,怕孩子有什么危险,不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家长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是造成 \"土豆\"、\"豆芽\"、\"小胖墩\"和\"小眼镜\"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学生体育活动不足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学生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42%的学生每天能达到每天锻炼0.5小时的体育活动,而有40%的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0.5小时的体育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正常的体育课被挤占,缺乏经常的有效锻炼,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所以正常的体育活动能提高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

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明显不足,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部分体育器材(如体操类)使用率不高,学生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尤显得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如遇风雨天气学生根本无法锻炼,只能呆在教室,更不要说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学校,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把运动场租借给外单位或改建商品楼以谋取私利,牺牲了广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场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五)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的淡薄

有的学生受“学习好则一切都好”观念的影响,只注重文化成绩,忽视体育锻炼,把课余甚至体育课的时间大多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有的学生怕苦怕累或怕出汗后的麻烦,不愿从事耐力性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另外,学生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家庭劳动父母代劳,出门坐车,周末或假期不分昼夜的泡吧上网,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体质也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例如: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最近,教育部明确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表达了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要让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内心,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但首先要解决的是把教育工作中切实改变用“升学率第一”替代“健康第一”的状况,改变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状况,同时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和教师认为学校体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况。简言之,对于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关注,不单单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理念、基本出发点,事关教育的全局;不单单是教育部门、学校的任务,同样也是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关心的重大教育主题。因为,今天在校的年轻一代,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今天学生的健康,是为他们一生幸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国学校体育[J],2007年。

[3] 陈雁飞:我国学生体能下降原因及对策研究,天津体育学院报,2005年。

[4]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

[5] 关 颖,孙宏艳: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隐忧——六大城市少年儿童生活方式调查[J].青年研究,2004年12月。

[6] 刘美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问题的调研[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 [7] 王秀珍,陈红新:浅谈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J].体育世界·学术,2008年2月。 [8] 缪书岳:谁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买单[J].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

推荐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通过多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结合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利用初中生物教学这一阵地,综合论述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以及课后反思及交流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方法及措施,以求达到生物知识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

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生物教学不能再仅是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学科特点来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等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1、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结合学科教学进行的心理教育是最有实效的。因此,我们应找准生物学科的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生物教学互补,使心理教育的内容与生物教学的内容有机融合,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需要在课堂内寻找一些契机,在课堂中有效的启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使学生的品性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积极探索适合本班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去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去努力探索和创新。要在课堂内建立一个“民主”的氛围,积极营造一些思维深度广及趣味性也十分强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成功、榜样、激励等贯穿于课堂,以达到激发学生自信心和自强心,让学生心中更有动力和欲望,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此外,不应该让学生只留在生物课堂上学习,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交流中,触动学生心底情感。有一位学生这样和我说:“在上第一节生物课前,由于别的学科成绩不理想,也就使我对生物失去了兴趣与信心。没想到第一节课这么有趣,我想好好学习生物。希望老师能够给我帮助,也希望同老师能够交朋友”。学习对老师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切机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一句口头表扬,—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都可能会为其提供学习动力进

而刻苦钻研文化知识的契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多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点拨和启发。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验课堂教学中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实验素材,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在教学的时候使用情感教学,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从而调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对生物科目产生浓厚兴趣。生物的实验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进行任何一个实验的时候,都应该有意识的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融入到里面去,同时将实验活动有效的串联起来。比如,在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时,鼓励胆小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参加到活动中来,锻炼其动手能力,让平时较为内向和自信心不足的同学多多表现,积极鼓励他们,使其逐渐建立自信心;例如在显微镜下面来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由于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做了讲解,大部分学生对于物象都可以较为迅速的发现,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找些平时内向不敢发言的同学,让这些同学来回答这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当同学回答完毕之后,不管回答的结果是否让人满意都需让其它同学用掌声进行鼓励,采取这样的激励方法后,平时内向的这些朋友也会找到自信,在生物课中更加自信。在大部分的的实验过程进行,都需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分工,只有小组成一起努力,方能使实验成功,这也就使同学间的凝聚力得到加强,此外,共同的努力而成功的实验,使他们有集体荣誉感,明白团结才是力量的真谛。生物实验本身便是充满了有魅力的,学生都积极主动的想亲手做实验。但有时候实验的挫折或者失败会对其形成打击,导致其放弃实验。因此,在实际的实验过程时,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上面,而是应该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明白生物知识所在,了解和掌握生物的相关知识,巧妙的把生物知识在生物实验中进行梳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达到学生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生物学科。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里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1、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以人道、平等、民主作为基础,具有爱的品格。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儿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尝试,的确有所收获。

首先,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老师不能再作为“一言堂”的主人,学生也不再“唯师是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中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尊重、理解、鼓励。我们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人格。 我们表现出的态度、讲话的语气必须和蔼可亲,对待学生的问题不论简单或是幼稚、荒谬,甚至尖锐,我们都应耐心地进行解释讲解。我在提问学生时,一定不忘了说“请XX同学回答”、“请坐下”等词语,学生答对了一定记得及时表扬和鼓励,尤其

是平时基础差的同学或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更需略带夸张地给与鼓励,对答错的问题,及时更正,但不去嘲讽学生,做到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重。激励性语言如“你说得真棒!”、“你思维很敏捷”“你想得很全面”等会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另外,平时闲暇时间尽量多与学生接触,以平易之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诉说,分享他们的喜悦,帮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一来,那怕是很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他们也会给足你这个“朋友”的面子。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用爱为他们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

2、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学生崇高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学生不信赖教师,就不会爱学这门课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我知道,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崇高的道德修养,来源于深厚的知识积累,来源于优良的性格品质。一位遇到困难不低头,笑口常开、积极进取的老师,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1) 课堂上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的确有这样的感受:当我面带笑容走进教室时,我会发现学生们也像欢快的小鸟一样,围绕在我身边,问这问那,表现得兴奋异常;偶尔有一天我由于身体不适,蹙着眉头走进教室时,我很快便感受到学生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明显的,多数学生不说话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无精打采,甚至竟有个别学生趴在桌子上开始打盹了!那次体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情绪了。我在走向教室之前,一定先到镜前看自己一眼,看看是不是有精气神,是不是已在脸上写上了快乐!其实,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当我踏上讲台的时候,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一下子,所有烦恼,甚至身体些许不适,都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也许,这就是所谓“入境“的感觉吧!

(2) 注重积累,开阔视野,与时代同步

现在社会发展快,现在的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的话题每天都在变,生活对他们来说每天都很新奇。他们总是试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们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和他们产生共鸣。为此,我们也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广泛的爱好、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思维。为此,我通过多种渠道,如订阅《百科知识》《家庭科技》《健康时报》,自己摘录电视科技节目,做读书笔记,积累剪报等,尽可能多的涉猎各种知识,了解社会、了解新生事物,以期能够与学生交流,与时代同步。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生物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生物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牢牢把

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为祖国培养出身体和心理同样健康的优秀接班人,当然,这得靠我们大家的一起努力。

推荐第9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作者:刘云秀

【摘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从八十年代初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到九十年代初提出的“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反映出语言教育观的转变。即从原来语言教育的文学化、成人化、装饰化转变为工具化、实用化。因为语言不管有多少种功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的工具。人的语言之所以会产生,儿童的语言之所以会获得、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际需要这一原动力。

【关键词】:语言交际、语言能力、发生发展、本质

人的语言之所以会产生,儿童的语言之所以会获得、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际需要这一原动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宏观上为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改革指出了方向,但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操作,需要我们对幼儿运用语言交往涉及到的语言环境,语言类型以及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思考分析,使之具体化,否则改革的实践就很难进行。

一、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提及语言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在幼儿阶段也就是讲讲故事,说说诗歌,每当与家长谈及这类话题,家长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来教。经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家园以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着手。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㈠ 应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因为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交往是一种社会活动,语言的交际是一种语言的社会活动。语言的社会活动就需要用社会的交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语言。

用社会的交际的观点来看待语言,首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交际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任何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交往环境中展开的,离开了语言环境孤立地发展幼儿的语言,就不可能是交际的语言。因此在发展幼儿语言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语言环境的因素,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首要前提。

由于人们认识到语言受环境的制约,因此社会语言学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环境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并且解释和使用也相当灵活随意。有的专指上下文;有的则是指交际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及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还有的把交际表达时的眼神、表情、手势、姿态也列入语言环境的范围。[1]如此详尽的描述,给我们了解语言环境的种类进而去把握受环境制约的语言类型提供了可能,但也给操作带来了困难。因为多角度的环境种类必然会产生多角度的语言类型,而多角度的语言类型在教育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那么在诸多的语言环境种类中,有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语言环境呢?

我们认为占主导地位的交往环境是有的,它就是“交际场合”。因为在交际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中,交际场合最具概括力,不论是交际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它们都可以统一在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交际场合中。“场合”是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

在交际场合中,社会时间、地点形成了社会环境因素,自然时间与自然地点形成了自然环境因素,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目的、身份等)形成了交际时的情况,抓住了交际场合,也就带起了其它三者,因此“交际场合”在语言诸环境中占有主导地位。

现在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幼儿的语言交往环境,以进一步了解其语言交往类型。幼儿由于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与成人或同伴的交往基本上是处在同一时 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间,同一地点中,因此幼儿与人的交往主要为面对面的交际场合,但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目的不同,这种面对面的交际场合实际上表现为二类。一类是交际双方以此时此地情景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家长、教师、同伴共同玩玩具,看图片等此时此地有一具体内容为双方共同感知的交往环境上;另一类是交际双方以彼时彼地的事件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成人或同伴谈论星期天的游玩、幼儿园的大型活动、邻家的小伙伴的轶事等发生在彼时彼地的事件,无交际双方共同感知内容的交往环境上。

不同的语言环境会给幼儿在语言的使用上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出不同的语言交往类型,将交往环境——交际场合进行了分析思考与区分,也就为交往环境中的语言类型的分析思考与区分提供了前提。

㈡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没有兴趣,阅读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 学龄前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而相关的阅读教育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孩子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因此,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应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摆放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根据幼儿听读识字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其次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 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在帮助孩子阅读的时候引导他们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始时可以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懂;同孩子一起看书,并讲解其中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买些符合其年龄的书籍,但并非一定要买许多的书。比较好的做法是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去商店转转,告诉他们书的种类很多,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从而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使其认识到看书与看电视不一样。此外,还可以多让孩子看些图文并茂的书,以此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其阅读兴趣 第三,好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的重要环节。虹口区实验幼儿园的李建君老师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开展“广而浅”的语言教育内容值得借鉴:

1、选择幼儿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为幼儿语言教育内容。

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是孩子相当熟悉的,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处理有关信息,加以整理组织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引导儿童对自身及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

二、语言是儿童学习的对象,要善于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饰物。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儿童的语言交际在1—5岁之间从非语言交际转换想语言交际,其掌握语言是大量的依靠生活在言语交往环境中自然获得的。然而由于言语自身存在着许多语音、词汇、语法及言语交际的规则,儿童必须经过大量的专门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善于为孩子创造机会,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很容易被开发的。

㈠ 首先从培养自信心入手,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是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认为除了先天的生理因素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社会因素,而社会因素有引导着儿童的心里因素,所以儿童的心理因素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大人应主动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孩子在语言上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模仿成人的交谈,模仿故事中的艺术语言。于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自信的说出想要表达的东西。

㈡ 注意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和鼓励幼儿说完整话这两方面进行:

(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

(2)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幼儿不仅需要掌握许多词汇,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幼儿说完整话呢?这关系到教师本身的语言教学习惯,假如教师本身上课时就不注意对幼儿提出说完整话的要求,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运用简短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旦形成习惯,就不利于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㈢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语言”这个笼统的概念的分析,在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好些误解,例如,名为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而衡量指标却只有“是否完整连贯”一项,实际上是只注重了口头语言中的独述语言;片面注重幼儿语言的完整连贯,注重幼儿能否在课堂上独自一人讲述生活经验与故事,而对对话语言没有引起重视。只看到对话语言的形式具有情景性,不完整、不连贯, 5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看不到情景性语言本身还是一种一定交往环境中所必需的语言形式。对幼儿出现的情景性语言只看到连贯性语言水平低的一面,看不到幼儿还有着在适当的场合采用适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一面。这对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显然是不利的。

为了进一步探索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的途径,并使之具有操作性,我们从上述理论思考出发,对幼儿语言交往涉及到的环境,语言类型,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了讨论,并分析出幼儿期的语言交往环境的两种类型,及其制约着口语交往的两种方式(语言类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个实证性的研究。具体做法是:

(1).创设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一种为交际双方以此时此地情景作为交谈内容的场合。在研究中,具体表现为让幼儿看图片向主试讲述图片内容。我们假设:“看图讲述”是一种以图片为支持物的讲述形式,因此这一交往环境(场合)具有产生情景性语言形式的可能性。图片能使幼儿把它作为传递信息的辅助工具,讲述时,由于与主试共同感知着图片,边指点边说,语句不完整,容易使用代词。

另一种为交际双方以彼时彼地的事件作为交谈内容的场合,在研究中,具体表现为让幼儿看图片后离图向主试讲述图片内容。我们假设,“离图讲述”这一交往环境(场合)具有产生连贯性语言形式的可能性。因为图片这一情景因素消除后,幼儿无法借它传递信息,语言表达在逻辑上必须完整连贯。

(2).将同一水平和同一幼儿(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一轮为等组,采用看图和离图讲述两种语境,另一轮为轮组,采用看图讲述和生活经验讲述两种语境)在两种场合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比较,比较的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同一水平和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的语言形式确实不一样。在有图讲述中,幼儿的语句表现出情景成分高,短句、不完整句子,使用代词多,表现出情景性语言的形式倾向;而在离图讲述中,幼儿的语句相对完整连贯,情景成分低,表现出连贯性语言的形式倾向。经统计检验,两者间的差异达到显著程度。

同一水平或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倾向,表明幼儿具有情景性语言的形式和连贯性语言形式,表面看来,幼儿在两种语境中都为独自一 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人向听者讲述图片的内容,都可以看成表现功能,而实际上,在环境的制约下,功能发生了变化,离图讲述仍是表现功能,而看图讲述由于听者与说者共同感知着图片这一情景因素,表现功能已经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功能了。因此,在看图讲述中产生的语言类型实质上是对话语言,而在离图讲述中产生的语言类型为独述语言。

同一水平或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两种语言类型还表明:幼儿能够知觉语言环境的不同,并能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调整转换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自己的语言与环境相适合。

整个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关于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思考可以实证,具有可行性。

2013.11.02 7

推荐第10篇: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科学教育学是国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诞生与发展的、具有交叉性质的一门教育科学。科学教育改革与科学教育研究密不可分。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则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科学教育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尽快形成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把科学教育学增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大学建立更多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全国性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办科学教育研究期刊。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科学教育改革;科学教育研究

科学教育是与人文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教育领域,旨在形成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探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本质观。作为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样都致力于“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科学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仅指自然科学教育,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学科在内的,同时也涵盖综合科学教学的学校科学教育。广义的科学教育则包括数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如美国“2061计划”的科学教育文献所表明的那样)。相应地,科学教育学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广义上,科学教育学也涉及数学教育、技术教育、乃至社会科学教育及校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而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则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与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只是近年来的事,迄今尚未从学科建制层面上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它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至高等学校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问题,同时也包括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为目标的校外科技普及与科学传播教育。本文的论述主要限于高中以下阶段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着重探讨科学教育学与科学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学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英语国家,“教育”与“教育学”基本上都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即Education。在欧洲国家,由于其教育学传统不同于英语国家,一般使用Didactics of Science来表达“科学教育学”。而在我国,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学科建制里尚未正式建立起来,尽管最近几年关于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已开始增多。

国际上,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2004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家彼特.范仙(Fensham,P.J.)教授出版了《科学教育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一书,全面论述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根据范仙教授的研究,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建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他提出了三类标准:结构性标准、研究内部标准和结果标准。其中,结构性标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共有6条:(1)获得学术承认,即大学里设立某一学科的教授职位,获得学术界的承认;(2)创办研究期刊,传播研究成果;(3)建立专业学会;(4)定期举行学术研究会议;(5)建立研究中心;(6)进行研究训练,培养研究人才。这6条标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表明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从这些标准看,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科学教育学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里兹大学分别于60年代和70年代在其教育学院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并设立了“科学教育学”教席(Profeor ship of Science Education)。到1985年英国已经有11所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学博士生。德国于1966年在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iel)建立了国家级的科学教育研究所,共有50余名科学教育研究人员。法国于1970年在国家教育研究所内建立科学教育研究部。澳大利亚1967年在新建立的莫纳什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教育学教席,聘请彼特.范仙为澳大利亚第一位科学教育学教授。80年代澳大利亚的科廷理工大学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中心,现已后来居上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博士生培养基地,目前共有400多名博士研究生。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印度、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等国家也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在大学建立了科学教育学博士点,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生。

从专业组织和学术期刊来看,美国的全国科学教学研究协会创办于1928年,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教育研究专业学会,每年4月份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科学教育年会,2006年的年会上,与会者多达1000多人。其会刊《科学教学研究学刊》每年出10期。英国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建于1963年(其前身是男科学教师协会与女科学教师协会,最早追溯到20世纪初),定期于每年一月份召开一次年会,发行《科学教育》(Educationin Science)、《小学科学评论》(Primary Science Review)、《学校科学评论》(School Science Review)和《科学教师教育》(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等期刊。1995年成立的欧洲科学教育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并每隔一年举办一次专门针对欧洲国家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的暑期研究班。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会出版《科学教育研究》(Researchin Science Education)期刊,每年也举行一次科学教育学术年会。另外,还有一些不隶属于学会的著名期刊,如美国的《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16年;英国里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Studiesin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4年;《国际科学教育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9年,在国际科学教育学界影响都很大。

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也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科学教育研究又分理论研究与基于实证的经验性研究。前者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视野出发进行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当代各种教学理论探讨,后者则从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视角开展定量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这些研究都为各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政策制定和基础科学教育中科学课程、教学及评价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学术支持。如1989年美国出版的《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本权威的科学教育政策文献中,在附录B中列出了26条关于科学教育或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专著、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都是1980年至1988年期间出版的。可见,即使是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也要以大量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依据制定。又如1995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每一章的后面都列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可惜中文译本都把它们删除了)。再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科学教育研究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框架的经验性研究论文和专著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倘若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准。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无不得力于本国和国际的科学教育研究及其为科学教育改革所提供的充分的学术支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新的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无论是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新的科学课程的开发,还是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实施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运用,以及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都迫切需要科学教育学提供学术支撑。但总体上,我国科学教育学科建设还很落后,甚至尚未引起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学界及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二、科学教育改革:国际经验与本土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进行一次科学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浪潮从1978年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特点是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编写新的科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吸收了世界各国60年代以来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使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实现了现代化。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其特点在初等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当时叫自然学科改革),在中等教育阶段则降低科学课程的难度,同时追求科学课程的本土化。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始于世纪之交,至今仍在进行之中。其特点是进一步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接轨,试图衔接小学与初中的科学教育,促使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一体化,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从翻译国外中小学科学教材开始的,作为我国自己编写的新科学教材的素材,其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了小学科学教育,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默耕先生主持,引进了哈佛大学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并系统地编写了小学1~6年级的自然(科学)教材;二是在中学阶段改进了统编教材,使原先引进的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和高难度的科学教材内容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需要的科学教材,这实际上是由20世纪80年代国际化到90年代本土化的一次转换。这次改革虽然不乏历史意义和贡献,但鲜有深化且缺少突破,只能说是修修补补而已。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不同于前两次。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WTO进一步向前推进,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动力;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新一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美国科学院签订了科学教育合作备忘录,为两国科学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机制,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合作建立了科学教育网站,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献,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9),等等。此后,国家教育部组织一批科学教育专家和教师编写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拉开了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序幕。此外,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还从法国引进了“做中学”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验。

从科学教育改革的主体来看,第三次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科学教育改革。首先,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开始有一些科学家参与进来,如中国科协的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科学院的一些院士、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理科院系的一些教授都参与了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只是这些主体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第二,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科教育研究逐渐兴起,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科成长起来一批学科教育专家,成为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是我国第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教育研究者。第三,广大的中小学科学教师也成为中坚力量。特别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中,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教师在改革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但我们也发现,这三次科学教育改革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每次科学教育改革在理论准备上都明显不足,原因在于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迄今为止,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理论界都尚未重视科学教育研究。虽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人员成千上万,但专门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人员却寥寥无几,即使包括上文提到的理科各学科的科学教育专家也仍然为数不多。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是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总格局下进行的,只考虑采用教育的一般理论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没有也不可能采用科学教育学的学科领域的理论。

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虽则首先要看社会对它是否需要,但也必须意识到这种社会需要是否为人们所认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研究,我国的科学教学与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在职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制肘。比如,1978年以后,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是国际化和现代化了,但在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在科学教学和评价方面,都远远没有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证据之一是,我国幼儿园与中小学的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实施。这种情况基本上至今为止依然如故。证据之二是,尽管我国近30年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比较高,小学、初中和高中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但据近些年的公民科学素养监测发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仍然不高。从普及科学教育、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意义上说,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证据之三是,我国在科技研究上和工农业生产中科技创新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及印度等亚洲发展中邻国。证据之四是,我国近代以来进行学校科学教育虽有百余年的历史,并且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与技术体制,但公民的科学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不但一般社会大众,就是科技人员中也有不少缺乏科学精神的。近年来,科技界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界关于科学文化之争、关于中医存废之争,等等,其中的某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唯科学主义”在我国社会中仍然根深蒂固,而这实质上乃是缺乏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本质理解片面的一种表征。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社会需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政府早已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现在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有效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实现这个方针和这一目标的基础之基础。基础科学教育需要告别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式,需要真正以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和理解科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可以在普及科学教育的基础上为高等学校输送真正爱科学、主动学科学、既敢于又善于进行科学创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只有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我国的科学与技术才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才可能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有效的科学教育改革不仅是当前改革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长远的需要。国际国内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业已证明,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无论是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科学教育改革的当下和长远的需要出发,我国都必须尽快形成科学教育研究的学科建制,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及科学教育教师。

从2001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先后分四批批准了共60所高校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为小学和初中培养能够承担综合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教师。这是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催生的教师教育的新专业。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新建立的科学教育专业目前在课程设置和师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这些新设置的科学教育专业缺乏高水平的科学教师教育者。科学教师教育者是指既具有科学背景又具有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师教育者。在国外,这样的人才一般都具有科学教育博士学位,是既能进行科学教育研究又能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哪里来?需要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实际上,不仅这60所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其他所有进行理科教师培养的高校都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没有这样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就难以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不仅高等院校培养理科教师需要科学教育专家,我们的科学教育改革也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科学教育专家。比如,各省、市、县的教科院所或教师进修学校需要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甚至中小学也需要一批具有科学教育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这样算起来,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需要量是非常大的,至少需要5000人以上。(作为一个参照,美国科学教学研究会的会员是1700人,其中大多数是美国人)。

要培养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师教育的专家,就必须首先建立科学教育二级学科。目前,我国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有10个二级学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科学教育学与所有这些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但没有哪一个学科能替代它。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教育学对科学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我们就需要考虑给予科学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就需要培养该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就需要尽快形成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把科学教育学增设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大学建立更多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全国科学教育学会,创办科学教育期刊)。目前,我国个别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科学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如西南大学2005年开始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科学教育学二级学科(其专业代码是040120,与教育技术学040110并列)。东南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中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学习科学”二级学科,方向之一是“儿童学习与科学教育”。另有少数著名师范大学近年来在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里招收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和生物教育等学科教育的博士生。我们建议,国务院学位办应当把理科学科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培养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独立出来,建立新的科学教育学的博士学位点。因为课程学与教学论是两个相互联系的专业,它们与学科教育学及科学教育学虽都有些许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学是国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教育科学。科学教育学是在历次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诞生与发展起来的。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科学教育学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科学教育改革亟需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我们应当尽快形成科学教育学的建制,把科学教育学增加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大学建立更多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全国性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办科学教育期刊,等等。这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11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

摘要: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与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促进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密切相关的学科。本文主要论述了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能对教育技术学中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与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促进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科作为一个学科,不仅要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还必须具有能推进本学科发展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就是人们为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由于教育技术学研究隶属于教育研究的范畴,在探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之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

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教育的变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产生了一批像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改革家,产生了教育性质、特点、效率的回顾和反思,形成了一批教育改革的理论。可以说,没有教育研究,就没有教育改革的理论;没有教育研究,就没有教育家。

2、教育研究是新世界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教育的质量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没有现成的千篇1律的经验可以模仿。传统的教育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传授知识、训练行为的工作。事实上,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慧;不仅要训练行为,更要培养人格。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教育研究。因为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教育创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特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二、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的应用,是根据教育技术学科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进行应用的,这对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间接性研究和直接性研究中的分类方法进行阐述:

1、测量法的应用

测量法是一种间接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可单独运用,独立探索教育问题。它也是一种配合其他教育研究方法获得教育研究资料的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技术学科中,主要运用于:选拔学生,检查教育目标贯彻情况,升级、编班与分组,指导就业,预测等。

2、文献法的应用

文献法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通过文献综述,即在全面搜集资料基础上,经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教育技术学科或该学科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根据文献综述的分析,指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现状、现存问题、将来的发展方向。

3、内容分析法的应用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又系统的分析,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教育技术学科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首先,可作为趋势分析。它可以利用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内容资料作比较,分析某种思想内容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其次,可作意向分析。它可以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的分析和比较,分析这一对象的意向。如分析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潜在动机、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再次,可作比较分析。它可以通过对来源不同的样本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发现不同事物各自之特点。如,比较两个学术流派学术观点的异同等。

4、观察与实地研究法的应用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教育技术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现象,要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必须以充分的可靠的感性材料为基础。第二,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在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中,大量观察是有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过程模式的研究。

实地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参与式的观察法,它与其他形式自然观察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教育技术学科中,运用实地研究方法,不但能够收集数据,而且能产生教育技术学科中的新理论。

5、行动研究法的应用

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自行解决此时此地实际问题,即时自行应用研究成果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主要的应用课题是:关于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网络条件下综合学习课程的研究,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研究等。

6、调查研究法的应用

所谓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调查的类别,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调查对象的性质和调查工作的方式,调查又可以分为访问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在教育技术领域中,需要进行调查的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其中关键的是要了解教学资源的学科覆盖面、应用于教学的教师覆盖面和应用于教学的学时覆盖面。主要项目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种类、内容、设备条件、使用情况等。

7、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应用

教育实验研究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建立的假设,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时间对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是指根据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实验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实验对象、搜集事实和获取感性资料。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是形成、发展和检验教育技术理论的实践基础。

8、教育追踪法的应用

教育追踪法是指在一段长时期内,一般数月或数年内所做的资料搜集,或连续跟踪观察研究对象或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形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应用追踪法,如可以对新的信息技术在该学科中产生的影响进行追踪研究,对新理论对该学科的指导作用进行追踪研究等。

除了上述的研究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方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当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我们并不是仅仅使用一种研究方法,通常是几种研究方法结合着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教育研究方法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就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方法,当然这只是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方法

形成的一个途径。之所以要形成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方法,是因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联系的。作为一门系统的教育技术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固然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相联系,但是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无法揭示这种复杂教育活动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就只能停留在纯朴的了解、经验的积累、肤浅的认识水平上,教育技术学科就不能向前发展。

2、使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

科学研究方法依据认识论的原理,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的认识阶段,这些程序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合理的、规范的、优化的思考步骤和操作规则。

3、是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的桥梁

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科学认识过程,往往以获得一定的科学成果并汇入人类知识的宝库为标志。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了我们某些规律、真理,回答了某些疑难问题,提供了某些具体的知识,扩大了人类的认知,同时还在于它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原则和方法。

4、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

科学的研究方法自身的具体内容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其中科学方法中的综合方法,即系统方法、信息论方法与控制论方法,其具体内容的运用,都将移植和渗透到教育技术学科本身,使教育技术的学科内容渗进了综合性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从而使教育技术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概念、法则和方法,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

四、小结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技术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其研究方法的形成,就是最好的证明。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的运用,不但给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开拓了道路,而且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的部分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p1-3.

[2]李方著.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第一版p123-124,p180-181,p224,p312.

[3]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第一版p149-150,p161,p223-224,p85,p171-172,p14-15.

第12篇: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 高中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高中学生心理状况呈现的心理问题入手,对造成高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对策

高中的学生既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又是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因而在心理上也表现有别于社会群体与青少年群体。作为培养面向社会高素质人才教育,其心理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高中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一)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这对大学里众多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家庭因素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方面很多家长多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只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教养方面很多家中重视程度非常低,一般采用简单的粗暴的教育方式。这种消极的教养 - 1 -

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思想狭隘等不健康的品质。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高中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有的高中学校虽然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

(四)自身因素

很多进入高中学校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智力产生怀疑,面对严峻激烈的高考竞争,也使部分学生紧张不安、无所适从,引起一些学生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心理。除了学习、情感方面的影响,还有人际关系的困扰等,都或多或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在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时,仅仅对那些有人格缺失的大学生予以帮助,对全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不进行任何帮助,导致学生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心理疾病带来的危害。因此这种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放在个体和防范性教育工作。对学生发展性教育不重视是错误的,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发挥,弱化了心理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匮乏

据统计,国外高中学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

400/l,而我国调查的几所高中学校大致为10000/l。

在这些开展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群体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班主任、辅导员;另一类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多数教师不是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教科书五花八门,教科书的内容、质量都相差很大,没有统一的内容质量要求,这就很难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同一水平的培养。

(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滞后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中学校中均有开设,各大院校中大部分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个别学校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中。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用教材也是较为陈旧而且教材内容差别很大。完全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心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全面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相吻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健全

心理健康教育在机制、经费上也没有基本保障,心理教育与咨询部门大多挂靠其他部门,没有独立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长期深入的开展是非常不利。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的部署。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有效的试试,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在年费预算中,很多高校几乎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列入其中,导致工作硬软件设施都不齐全,导致平时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三、加强高中学校心理健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职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中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几十多年来,每所学校在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为地方服务等也在形成每所高中学校的特色,这种教育的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只有合拍,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针对高中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校的专业设计以及社会出现的实际现象,设臵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利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或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认知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模拟法、引导思考法等等,使学生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职队伍建设

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对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既要保证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培训,对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水平,以及几本技能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提高。另外,要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各自具体情况,适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

(三)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作为校园中的特定精神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为了培养中学生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绪特征,因而应多开设一些集体性活动已满足需求。其次对于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电视、网络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信息,在校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具有很好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的缓解紧张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

验中成长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教育网络和体系。尽快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

首先,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为了能够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正常的渠道可以很好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机构,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帮助学生将消极的情绪释放出来,理清情绪,调整心理平衡。

其次,建立三级一体工作体系。学校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规模,聘用具有一定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人员,协调好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可设立专门的科室,由专职教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咨询和转介,为学生提供指导问题行为的建议和干预方案。另外还可由经过心理咨询培训的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学生干部担任辅导人员,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般性心理问题。

另外,重视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调动学生进一步自强自立;可以强化个人活动的效绩,提高应变能力,以更加恰当的方式来面对社会与周边环境;可以进行心理卫生的教育,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促使研究生更为健康地成长。特别是当内心冲突激烈,心理压力较大,自我调节难以奏效时,更应主动及时寻求支持和指导。

第13篇: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随着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多也就加大了校方的管理难度。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帮助老师们更快更迅速的了解到了当前学生们的基本进行从而有助于接下来进行更为切合实际的教学布置。而对当前所存在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无疑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普遍运用在教育行业的各个层面当中,包括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小学教育中也逐渐得到了普及运用。受教育人数的逐渐增多使得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越发困难,尤其是在小学中,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并未成型,因此约束力极其有限,而信息化管理的融入和使用毫无疑问在小学教育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可正是因为相应技术的发展时间并不久,因此在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信息化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们的教育质量。

一、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到位

在中国古代的私塾,往往一个老师在台上讲课,而台下只有十几个学生听讲,因为在那个时候读书学习是一件并不普及的事情。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逐渐发展壮大,九年制义务教学在当前已经被推广的非常普及,在小学中的学生正在逐渐增多。但很多学校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去进行教授和管理,这样就会直接导致管理效率下降甚至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对于信息化管理相关技术的不熟悉,再加上一些学校的固步自封,不愿意学习外来的先进教学和管理技术,这样只能让整个学校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而最终走向衰败。因此,一些学校存在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到位问题是非常严重且亟待解决的。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推广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运用并最终提升有效的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除了对信息化管理的不够重视之外,一些教育信息系统的功能过于单一也是当前的一大弊病。在西方信息化管理几乎以及普及运用到了每一所正规的小学中,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学校中的管理系统也在不断更新,直至今日信息化管理系统所能产生的功能已经完全不再局限于一些信息的收集和查询了。但是在国内也许在多年以前引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却没有不断的升级和完善,使得当前系统的功能太过单一,完全跟不上管理需求。同时对于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相关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也是非常显著的。除了拥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之外,对于相应计算机基础技术也要有良好的掌握能力,并且对相应的系统各个功能使用都足够熟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真正功用并起到辅助管理的最终效果,但很明显在很多小学中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还远远没有做到这样的程度。

二、如何强化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

1.加强宣传,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首先加强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多进行一些相关讲座,将国内外的先进成功案例进行集体分享和讲解,这样人们就能更为全面的去认知和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功用了。同时从领导层进行思想的开导和讲解,然后在让各个年级组以及各个科目的老师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自上而下,这样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推广工作才能更有有效的执行下去。信息化管理作为最近一些年才逐渐兴起的技术让人接受并使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是需要时间的,但至少思想上有所了解并真正接受了,才能在接下来的推广和执行过程中实施得更为顺利。并且对于中国不断增多的人口和入学人数,信息化管理也确实在诸多实际学校管理案例中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只有让教职员工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所能起到的作用才能更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执行,并最终保证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预期。

2.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团队的成员素养进行培训和提升

除了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之外,对于引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完善和升级。除了一些基本的学生信息录入和查询之外,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状况测评等功能也要进行发展完善。这些都是能够通过国内的一些软件公司就能够达到的基本系统需求。而正是有了这些数据才能更好的帮助学校更好的管理到众多的学生,并有效的保证对大多数学生都能采取足够的关注和更为适应性的教学指导。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应工作人员,则需要设置专职并且招聘专业性的人才,在教育以及信息管理方面都有足够的经验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对于辅助管理的教职员工虽然要求专业要求没有那么高,但也一定要时常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辅助完成相应的信息管理工作。及时的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发挥出相应的管理效果才能更好的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并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中往往并不会教授学生们一些太过深奥的学术知识,因此更多的是一种对学生个人习惯和能力素养的培训,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使得管理难度也在逐渐增大,要想要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能力依靠信息化管理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因此不断的完善信息化管理内容,让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才能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肖君、王腊梅、黄河俊.教育信息化云服务运行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3:18-21.[2]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03:5-10.

[3]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14-16.

第14篇: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新课改要求之下的语文教学方向有了改变,既要立足于生活经验教学,又要贯彻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这样就要求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要做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需要贯彻落实的。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塑造更加真实的人,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的话,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当今教育界改革的主题已经变为了“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新课改之后的课程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求课堂练习实际生活,趋向更加生活化的学习课堂。因此,目前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基本趋势。

1、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

教学内容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都是教学生活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有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性强,难以发挥学习主动性,通过教学方式生活化能够唤醒课堂的生命力,提高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进行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科目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进行应用还能够解决教师被动施教的问题,这一政策的实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创造力,使之成为课堂设计者。新课程的施行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之前死记硬背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取新的知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早日学会的。目前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中,课堂文化充斥的多半是一些整齐划一的知识,通由于教育的固有思想,使得一些原本具有想象力的同学变得原来越统一化,标准化,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孩子们应该是富有创造能力的,只有做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才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发扬自己的光彩,现在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我们的孩子失去的生活的活力。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不应该是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意义的东西,而应该是着重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和生活态度,这才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也就是为什么语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化教育的原因了。

2、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任何学习都是离不开活生生的例子的,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使师生同时开阔眼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更多的展示给同学们。想要达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可以从“生活-教学-生活”这一循环进行,对教师来说课前应该贴近生活找案例,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着手,学习和研究问题,之后再将学到的课本知识进行运用,将这些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自己面对问题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到《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文时,教师抽象地讲解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结合生活中我们经常去的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的参观活动。在博物馆中有各种古代时候的器具等,这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江浙地区的特点,将苏绣、西湖等文化元素进行讲解,感悟出多样化的华夏文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拓展

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兴趣加大以后,对于实践能力以及人生价值观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的考试体制还是以应试为主。因此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多媒体教学能够推进教学工作的进行,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有的课堂上面,教师用的课件竟然将书本内容全部搬到了屏幕上面,这就是对多媒体技术的一种误用了。另外就是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学习。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推进教育事业的主要人员,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为教育事业共同努力,教师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对自己进行观念和技术上的提升。进行商品概念的解释之时,全权按照课本知识讲的话学生是很难吸收的,这个时候引入案例的话就会较为容易一些,可以这样说,“一筐土豆,你从地里挖出来放在家里面,他就是一筐土豆,但是如果你拿到集市上面去售卖的话,那么它的意义就是商品了”。语文课堂上面引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并不是多难的,这样一来还会让学生觉得原来有的东西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难的,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我们所举的例子都是通俗可见的生活常识,这样举例的好处就是人人都接触过,人人都能懂,在有了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一个相对活跃的学习环境,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有极大好处的,不仅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教学的生活化也是新课改的一个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应该要求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生活相结合,获得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在生活化教学中得到最大的自我提升。

第15篇:职业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中美育的教学要求。充分进行审美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想意识。职业中学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科目,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开展审美教育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责任。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职业中学的教育不仅要不断增强学生技术的培养,而且也要兼顾学生人格修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逐渐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对相关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向学生渗透审美理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满足中职语文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职业中学的学生是一群比较特俗的受教育人群,主要是因为这群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更多。同时,不管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学习能力上,都次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而且,对于职业中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偏重于专业技术的教育,对于学生鉴赏、人文方面的教学则较少,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缺乏,审美能力较低。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意识到这个现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渗透审美教育。

一、职业中学的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践行者和引导者。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且精通美学伦理,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职业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和修养,构建自身崇高的人格品质,从而树立正直、诚实、廉洁、公正以及坦荡谦逊的品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师者形象,在人格上感染学生,以自身“美丽”的人格影响学生。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自身语言美和姿态美,也就是说要有完美的业务素养。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就是艺术的策划和实施者。所以,教师要始终站在艺术的高度开展语文教学,科学、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和非肢体语言。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讲到动情处,教师要神情兼备、口齿清楚、普通话发音正确、语调清晰、节奏明快、韵律恰当,并懂得遣词造句,达到妙语连珠的效果。借助自己的眼神、肢体等动作向学生传递文章中的艺术美感,让学生受到教师的行为的感染,从而感受到美的存在。最后,专业中学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课堂上能够引经据典,把握美学主体和形象,将语文课堂始终笼罩在美的环境下,让学生处处感受美。

二、咬文嚼字,欣赏语文语言美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美的元素,这就需要相关教学工作和在实际教学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不断从语文篇章中挖掘出美的信息,向学生进行美学渗透。语文篇章中的很多文章在遣词用句上都很有考究,特别是在一些借景抒情的散文篇章中,更是挖掘美学的重要素材。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仔细推敲于文中的词句,尽量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发现语言中的美[1]。比如在《荷塘月色》中一段落对“月色”进行了描写,分别用了“泻”、“浮”、“笼”等动词,也正是这些动词的使用,使得朱自清描写月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个时候,教师就让学生试着对这些动词进行仔细琢磨,看看能不能用别的动词替换,替换之后的效果怎样。比如把“浮”换成“升”,在语句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纵观全句,发现没有原文的美感,而仅仅是叙述月亮升起的过程,使荷塘不再具有一种朦胧和美感,也不能够更加全面和清晰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课文中“美”元素的存在,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效果。

三、展开联想,感悟意境美

意境是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汇,特别是在一些诗歌当中,意境的存在感更为浓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了意境,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抓住了作者的心灵,由此来感悟和探索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变得非常容易。同时,通过意境,让学生更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让学生更加大胆地展开现象,感受诗歌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诗歌时,要求学生感受“徐志摩”在康桥上对母校的留恋这一情景,展开联想,仔细品读文中的意向和意境,把诗歌中的语言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色彩鲜明和线条清晰的美丽的意境[2]。由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意向,并根据文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一诗句来感悟全诗以及作者内心深入的情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从而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四、感受人格的洒脱,体会人格美

在教学中,想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心灵于课文情感的平等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平台上,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促成学生人格和文章任务人格的对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行路难》这一内容时,在开头的“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就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心境,到诗词中间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让学生感受作者豁达的人格,到最后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学生感悟作者不畏险阻、面向未来、心怀宽广的人格美,从而培养学生大度、洒脱的心境,让学生在逆境中学会保持乐观、自信、积极的心态,形成自身的人格美。

五、结语

总的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更应爱不断提高自己身的意识,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美育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宜地向学生渗透审美意识,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满足学生审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解相梅.浅谈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职业,2008,11:117.

[2]张天喜,张晓明.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语文美育教学与研究[J].渭南师专学报,1998,04:95-99.

第16篇:教育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 ——立项论证报告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906 武冉 200930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脱离了孩子的母语,使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而且由于是小学生,缺少了一定的家庭英语教育,更别说家庭英语氛围了,而每个星期就只有三节英语课,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上课的四十分钟,其中导入环节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而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有部分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流于形式,不论新授什么知识,导入都是一成不变的“How are you?What’s this?What date is it today? „”等等,缺乏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特意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与本课的新授内容毫无关系,从而失去的导入的意义。针对这些现状,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反用于实践教学,希望能总结出一套简单实用的导入方法,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水到渠成的引出新授知识,完成无断点的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和每节课相关话题的兴趣,扩展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词汇量,加深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2.为下一环节和整堂课做好铺垫,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1.现阶段课堂导入的基本状况。

2.课堂导入的途径、内容、方法的探索。

3.课堂导入的推广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为本课题组老师及所在班级的学生既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制定出研究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发现的实际问题,实施行动研究,及时改进计划和方法,完善研究目标体系及行动方案,修改、补充、调整研究方案,以获得更真实、科学、有效的材料和数据,使成果更具实效性。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边实践、边总结。

2.观察法

根据要求对

一、

二、

三、

四、

五、六年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材料进行分析,为后面的教学探究做铺垫,也为导入教学提供素材,进行反思。

3.文献法

参阅相关书籍材料,《英语教学法》、《英语新课标》等书籍,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采集英语导入教学方法。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一)研究能力保证:

1、课题主持人具备该课题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课题主持人曾参与过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些课题都已顺利结题。且课题主持人作为英语兼职教研员,便于联系和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各项活动。

2、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科研力量强: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都是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教科研的青年教师,他们既具有小学英语导入教育的经验,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并参与了省、市新课程的培训。他们肯学,肯于钻研,教育、教学的业务素质都较高,完全有能力胜任课题研究。

(二)研究时间保证:徐州市教育局这些年来,一直倡导减负增效,学校英语组为落实此项政策已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为该课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且我们早就在酝酿该课题,为该课题的申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申报的课题得以通过,就能马上投入研究,确保各阶段研究任务的完成,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

资料设备:图书馆、网络

研究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手段如下:①资料文献法②行动研究法③观察法

四、研究计划

研究时间三年[2014年6月—2017年6月]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第一阶段(2014.6~2014.9)

A.收集信息;

B.论证研究方案;

C.申报课题;

D.成立课题研究组。

第二阶段(2014.10~2015.1)

A.拟订调查问卷方案;

B.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C.收集 整理 统计 分析 调查材料和结果

D.撰写调查报告

E.初步总结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请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 (2015.2~2017.3)

A.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B.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C.收集 整理 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D.总结实验结果,撰写英语导入教学的方法和各种课型运用情况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 (2017.4~2017.6)

A.总结研究成果

B.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C.申请课题鉴定、验收、准备相关材料。

2、最终研究目标

(1)预计成果形式

1 课题的研究报告

2教师的专题论文集

3课堂导入教学活动特色设计方案集

4个案分析汇编

(2)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A.技术型成果

探索出初中英语导入教学的具体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得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B.理论型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争取能将教学论文出版。

第17篇:教育研究

1、【开放性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期刊)[摘 要]: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学生主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发展。【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教育科研论坛)英语作业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 ,其作用更加明显。教学中 ,我努力尝试开放性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 ,使英语作业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开放性作业的原则。开放性作业的类型。(举例说明)【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多维探索。】(考试周刊)曾几何时,很多的教师认为给学生布置作业是巩固和消化知识的有效形式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围绕练习册中的笔头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拘于书本、囿于室内的传统的作业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不利于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和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作业形式,特别要尝试设计开放性的英语作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注重开放性 ,赋予作业新生命 ——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小学教学设计)

一、注重学生心理 ,设计趣味型作业

二、根据学生差异 ,设计自主型作业根据学生特长 ,设计个性型作业

四、根据学生生活 ,设体验型作业

五、根据所学教材 ,设计课题型作业。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途径%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种类&一!实践类的作业$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当学生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 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作也扩展到最佳状态’ $采访%!$写观察记录%!$做调查%等作业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精髓’如在学习完一课后\"可设计这么一份作业&校运会就要开始了\"了解一下其他班的同学们在校运会上的报名情况\"以便$知己知彼%\"争创佳绩’可设计一份采访记录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被采访对象的姓名及要参赛的项目名称’要求每人至少采访五个同学\"并在小组交流\"最后统计出结果在全班进行汇报’由于老师设计的这类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学生的兴趣被真实大大调动了起来\"同时还与其他同学沟通了感情\"学习了人际交往*培养了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等积极的情感’二!创新类的作业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习更有效’因此\"教师除了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外\"还应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把学习过的词汇!语法结构等重新组合\"来表达以前没有表达过的意思’ (新标准英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歌曲!诗歌!韵律诗!故事等’ 老师课后除了布置读背!表演类的作业外\"还可以设计如$歌词新作%!$小诗新创%!$故事新编%等作业’ 如学了4 5#, 067’ $\"& $%)80&$这首歌后\"老师布置&同学们能自己试着写出新的歌词吗3老师可利用早读!活动课的时间开一个$老歌新唱%演唱会\"学生利用学过的或自学的乐器名称\"编出一首又一首新歌’课上学生边唱边演\"热情高涨’这类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一些平时英语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也能模仿着$写诗%了\"当他们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也能登上班级的$大雅之堂%\"自豪地笑了’ 自信心油然而生\"渐渐地喜欢上了英语’三!制作类的作业在$任务型教学途径%中\"老师经常设计让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事情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的$任务%\"让学生享受4 57, -( +$ +, 9,*6+1\"的乐趣’ 这种$任务%更可以延伸到课外’ 如学习完祈使句后\"就可布置学生为校园的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的作业’ 学生需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设计出合适的警示牌’ 于是\" 校园的绿树上! 红花旁有了$2(,,$的提示’ 垃圾筒旁树立了? 的警示\"楼梯的转角有了的温馨提醒--又如制作生日!圣诞!新年贺卡\"写上你的真诚祝福’ 这些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四!完成小课题小课题在美国称为0%(@&5$’ 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 (新标准英语)的(活动用书)中也有很多的小课题供老师选用’这些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可延续二三天或一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活动用书)中提供的小课题\"还可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布置一些小课题让学生完成’ 如学习完AB C(-)6& D E,+$ F一课后\" 可布置学生完成B ? 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查阅!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课上\"学生展示他们的小课题\"那是一张张手绘的中国地图\"地图上的山川!河流!湖泊!城市!古迹都用英语一一标注出来’ 这样\"在完成0%(@&5$的过程中\"学生深切地感知了祖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山美水美*培养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型教学途径%下的英语作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他们有机会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在交流!展示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心理压力降低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了\"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收到

了很好的效果’ !

第18篇: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之研究论文

摘 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校发展问题,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扩大就业,通过创业、就业成功,提高学校信誉,达到扩大招生,促使学校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创业就业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在这样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更加庄严的历史使命。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1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对于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学生。学校的声誉归根结底来自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创业后做出的成绩。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然而,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就不了业的人,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高等学校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的人才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但不是毕业了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能就业、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

高等学校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资就更多,学校的发展就更快。

2 以适应就业工作需要为前提,加强毕业、就业教育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念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联系起来,自觉地主动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就是要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开展毕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和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要认真抓好和严格实施毕业教育的每一个程序,妥善安排毕业生完成实践、答辩、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十几年来,在调整高校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科专业结构同过去相比,培养层次更加丰富完善,大批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起来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调整、改革的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 以创业为导向,多学科结合,加强创业理论研究,促进高校发展

“创业教育”正式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提出来,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20余年来的总结性和研究性的文章、专著不断问世,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已经历史地、必然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并日益显现出成为独立学科的趋势。创业教育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为日后创业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是创业研究的必然选择。其一,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已逐步走出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老路,日益成为“复杂科学”。其二,“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如果说,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创业尚能成功的话,在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密集型创业。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因此而不能由某一学科来独立承担,多学科的参与已是历史的必然。其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步。既然多学科研究方法已走进高等教育,并给高等教育研究勃勃生机,那么,多学科研究就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和移植,形成血肉丰满的创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创业”对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而现时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和永恒,那将是十分危险的!通过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科技创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科学技术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的研究。通过创业教育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知识,通过毕业创业找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点。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方面的教育极为重要。同时,创业成功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对创业过程与创业环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学科的观点来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不长的时间内,在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构建较为成熟的高校《创业学》的同时,还创建诸如《创业哲学》、《创业经济学》、《创业人才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样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毕业生创业成功将大大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2 徐华平.应多学科研究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第19篇:区域经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版)

在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和创新,增加了社会市场对创业型技术人才的渴求,进而对高校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综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和所处市场环境情况,在重视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对高校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和实际内容,制定服务保证措施,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实用性从经济学理论看,资源、团队和机会作为创业三要素,对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合理运用创业三要素,进而实现创业。从这一思路进行延伸,高校要积极与大型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拉近高校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实际距离,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创造有利的创业条件,联合区域创业机构合力挖掘创业教育服务,供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辅导设备和服务,在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同时,不断减少学生在实际创业学习中的创业风险与创业成本。同时,高校要依托于园区建设,将课程和实践地、教学和实际生产、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构建创业项目实践平台,以研究成果为核心,组织学生创业活动,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二)创新性创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创业教育中,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创业理论,知识内容杂而多,使得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理性和空间性较低,进而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激情。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处于闭门造车状态,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逐渐脱离,课程内容也存在空、散、软等现象。对此,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融合创新元素,适当调整创业教育课程比例和创业定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性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形式方面。但是在教育内涵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趋势。针对高校育人目标,要紧抓专业教育,并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创业教育复合型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走势,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多层次创业教育协管机构,层层分级,统筹协调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势,采取创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创新、园区建设等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开放性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要以开放性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创业实践体系,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创业基地和实践渠道,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为社会培养创业型技术人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后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使其达到70%,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初创企业发展为主题,设计创业项目选择、目标客户开发、经营模式构建等内容,激发出学生对创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对现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减少重复知识内容或者是教学活动项目,强化教学资源协调互通,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性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协同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学生创业需求为核心,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进而明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同时,借鉴先进国家高校创业课程开发理念和开放形式,通过学生创业需求确定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业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为创业发展和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定格为基础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二)基础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是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基础内容,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激发出学生对创业激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梦想,进而实现学生企业家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是学生对创业形成初步认知的关键环节,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始阶段,要由经验丰富的创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创业认知,向广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KAB创业基础课程教育中,利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开展,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实际创业中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树立创业梦想,重视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为教育核心,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在创业管理模块中,课程则为公共必修课程,致力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区域经济视角下根据创业实际需求,系统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质与基础创业技能。在企业家精神课程中,借助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邀请具有影响力或者是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企业家的认知和理解,并学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理念,以实现自身综合创业素质的提升。

(三)技能课程设置

技能课程主要围绕学生创业能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使其具备创业管理中必须的工作能力,实现创业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创业管理等方面培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目的。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辅修课程,并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其教育对象为具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在明确创业目标、了解创业基础知识后,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创业实践。

(四)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核心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与价值实现能力,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创业环境中,接触与体验实际创业过程,不断累积创业经验和创业成果,利用高校校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真实项目操作,强化创业成果的社会化与产品化,提高创业项目的实际价值。实践课程对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跳蚤市场实训模块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在初建企业经营中进行创业反思,不断累积,为今后实际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模拟创业实训模块中,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创建创业仿真市场,利用真实创业项目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提高学生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经营统筹能力。在SYB创业培训模块中,该课程主要教育对象为大三学生,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综合创业素质,使得毕业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减低实际创业风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最终教育目的。

三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保障

为了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要做好教育保障措施,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师资保障。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高校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拓展师资培养途径和培养渠道,并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师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师专业研究与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创业质量,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性的提升。第二,教学资源保障。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高校要根据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应用微课程设计方式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第三,实践基地保障。在实际创业教育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围绕创业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必要条件。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基础课程设置、技能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飞飞.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3]林数.“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实践[D].福州大学,2014.

第20篇:教育论文: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开薇.加强素质教育 提升就业质量[J].科技视界.2013,(10):247.

[2]孙霞.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11,(7):79-80.

论文题目: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

【摘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培养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职生以其区别于普通中学生的特点,就业质量备受关注。下面笔者就对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职;就业质量;校企合作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面对着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其与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要提高中职生就业质量,首要问题就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加q2315126918]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为社会所需的应用综合型人才,并以自身强大的就业竞争能力在社会立足。因此,加大对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问题

据某校调查问卷有关数据统计,中职毕业生就业后有40%的学生更换过2-3次工作,30%左右的学生则更换过3次以上,相较于大中专毕业生而言,中职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更差。专业不对口也是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专业对口,必定会引发中职生职业信念危机,最终影响其在专业道路上的发展,有关数据显示,真正实现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还不到50%,有40%多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中职教育的教学工作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一些学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特色,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灵活性,忽略了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机结合,加上师资力量、资金投入、实训场所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到岗位后,其所学专业应用性不强。此外,就业环境差、工资待遇不高也是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之所以不高,除了社会环境、政策措施、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因素,比如教育观念传统、教育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脱节等,导致毕业生综合能力偏低,职业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全,最终影响就业。

二、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当前,学历已不是企业、事业单位等招聘的唯一标准,它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对自己未来有规划的毕业生,因此,中职院校有必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1.不断改进专业课程设置

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纽带,专业设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必要前提。为此,学校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情况,深入市场调研,对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从而改进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使毕业生就业之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质量的就业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为前提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综合性和专业性。比如经常开展技能训练,着力让学生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既能文,又能武,以达到用人到位的用人要求。

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教育研究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