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道德经》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6:43: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道可道,非常道——读《道德经》有感

道之精深,实为所动。得道者,圣人也。 鲁迅有言:“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对于老子,我觉得所有的注解都是有偏差的,都有着作者个人的主观成分。所以,最真实纯粹的老子和老子的思想,都在这本5500余言的《道德经》里。只有细心品读才能理解老子对天地人生的思考,从经典中汲取精华与力量。

《道德经》第一章便说:“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缴。”可以这样说,无是常态,是永恒;有是暂态,是须臾。既然如此,老子便常常登上巍峨的高山,或者沿着宁静的河岸,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至常常物我两忘;然而他并不是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常有以观其缴”,所以他也时常走进喧闹的尘世,思考着世事规律,体验着人生欢乐。这就是我对第一章的理解,老子不是个偏执的人。如果说后来佛教在“无”中走得太远太深的,儒家在“有”中不屈不挠的话,老子更是一位在“无”和“有”中从容出入的智者。他不是孔子,循规蹈矩,在尘世间过于疲累;也不是释迦牟尼,在尘世外独伴青灯。他是一位更贴近自然长者者,在向我们讲述他的道。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

就像老子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达,那么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了。所以,道是无法解释的。

按照老子自己的阐述,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存在的总原理。但是有不同于天地万物,因为天地万物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有”,而道能创生天地万物却不是具体事物,谓之“无”。 所以,“无”就是道。这个“无”是相对具体事物的“有”的,但并不是等于零。道既不是实体的具体事物,也不是空无所有,用老子的原话来说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是一种“惟恍惟惚”的存在。正因为道的空虚,才能创生宇宙万物,成为宇宙的本源。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所以老子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强调无为,有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无所作为,这是完完全全的误解。老子的本意是不妄为、不非为,是指按照自然界的规律,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顺势而为。这也是统治者和管理者所需要做到的关键之处,否则国家将会倾覆,企业将会失败。所以,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老子的道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势”字,这个“势”字,看似浅薄易懂,实则是自然万事万物生长的真理。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在对的时间做出对的选择,而不会在无止境的追求与渴望中痛苦。

在整本书中,最让我有所触动的莫过于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水不仅是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在成都读书,潮湿的天气时常出现。因为常见,我也很少思考水中的哲学意义。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但它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当它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柔弱如水,可以不与世为争,慢慢化解刚强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人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庄子•山木》有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满了大山的灵气;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着井之魂灵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绵长的涓涓细流„„总之,这水,明净、清澈,充满灵性,如此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而且水能洗涤污垢,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保持明净。如此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立足于这世间。 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它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在《人生的境界》中写道:“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我们只有脱离世俗的桎梏,才能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更加完备,而从《道德经》中的得到的启发与思考,无疑对我大有裨益。

其行越远,其知弥少。老子最后骑青牛,踏出函谷关,从此杳无踪迹。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让我们享用不尽。《道德经》玄之又玄,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思考还远不止这些,而这些顿悟出的哲理,势必会让我更好地参悟人生。用老子的话,就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