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美育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6: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五节 美育

一、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在原始社会中,人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追求。社会越走向文明,人类对美的追求也就越高,美育也日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对美育的认识,有形式美育与实质美育之分。形式美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等界定是从形式美育的角度出发的。但是,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二、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社会功能

美育的社会功能是指美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来说,是指美育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有物质和谐的建设,又要有精神和谐的建设。美育是物质和谐建设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人作为消费主体,与消费对象、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实用功利关系,还有审美关系。人们按照美的原则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按照美的要求来美化环境,改造大自然,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美育还教人们在物质财富生产的过程中追求高尚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对优质美观、经济实用的劳动用品、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的需要。因此,社会物质产品只有具备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是要创造更美好的产品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实施美育,把人们创造美的能力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生产中美学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美育对精神和谐的建设也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人们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获得美的享受。对物质实体的不同需求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和道德,也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人们在为实现理想尤其是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更加丰满,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美丑善恶之分。美育可以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通过对形式美丑的欣赏,进入对内容善恶真假的批判,从而使学生避恶扬善,去伪存真,在道德上得到陶冶,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级的事物,使其精神生活丰富

11 见《饮冰室文集》卷39,《美术与生活》。 多彩、充实愉快,促进全民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美育的个体功能

美育的个体功能是指美育是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使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都得到充分的提高。体育侧重于生理的发展。而心理又有知、意、情之分,对应的哲学范畴就是真、善、美,运用于教育实践,就是智育、德育、美育。美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从根本上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化解被物质化的生活积聚的焦躁、抑郁,而使其处于一种审美的状态,实现生命与社会的和谐。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

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美育是一种诱发的而非强制的教育,是一种主动创造而非被动灌输的教育,是一种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教育,它具有和谐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为受教育者所喜闻乐见。一般来说,一个人所热爱的、感兴趣的往往是他最乐于接近和最容易接受的,也往往是他个性特长发展的取向。所以说,热爱和愉悦是人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美育的教育功能

美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有促进作用。它能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起到育德、促智、健体的功能。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美好的事物,可以通过外在的感性形象,反映和满足人们美好的追求,美好的社会理想。美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美的创造和确立自身的美。通过美育,使人能明辨是非,分清光荣和羞耻,诚实和虚伪,真理和谬误,在客观上真正揭示真、善、美的关系。通过美育,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柏拉图认为,“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必须对国家、人生都有效用,艺术家必须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的心灵里去。”

美育能促进智力的开发。首先,美育作为形象直观的教育,易于引发受教育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美育作为情感教育,能够牵动受教育者的理智感,激起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引发他们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再次,美育作为形象思维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训练受教育者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感知,直接训练感官,提高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挥创造力。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被人称作“美学的、直观的”。他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公式:A(成功)=X(工作)+Y(音乐)+Z(不说空话)。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证明:脑的左右两半球有明显的分工且又相互密切配合。大脑左半球控制着右侧机体的感觉运动,主要处理语言、数理 2

3432 杨承运:《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江苏高教》,2005年第1期。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0页。 4 《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 概念、信息,进行抽象思维和连续学习;右半脑控制着左侧机体的感觉运动,主要负担图形识别、音乐色彩感知,空间想象和接受其他非语言信息,即侧重于视觉、听觉的形象思维的功能。两者息息相通,相互补充。只有使大脑左右两半球平衡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进一步开发人的智力。从生理基础上讲,美育就是对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开发。

美育对体育有促进作用。一些科学研究证明,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出一种有益于健康的乙酰胆碱物质,这种激励激素起着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程度的作用。音乐还能使胃的蠕动变得更有规律,并促进唾液分泌,因而使人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年青人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坐、立、行、卧讲究正确姿势及仪态美,注意用美的原则指导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匀称发展,使人体格健壮、体态优美。体育也是健与美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被誉为“形体的雕塑”。在体育中除了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节律等特有的要求外,还要运用对称、和谐、统

一、节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则,做到造型优美、技巧娴熟、柔中带刚、动作舒展而有节奏,从而提高运动质量。

三、美育的任务与内容

(一)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通过自己的感官,反映客观存在着的美,从而产生美感的能力。人们天然具有这种感受美的能力,但它具有原始和简单的特性,不能使个体适应今天所需要面临的日益丰富的审美关系,不能满足个体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学校美育的任务首先是要以此为基础,爱护、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能力,使之更加敏感、细腻,更加丰富。为此,学校美育应当充分展示自然、艺术、社会和教育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因素,养成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动机。

美到处都有,重要的是发现美。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修养,也不能发现美,感受美。所以,提高审美感受能力,不仅需要良好的审美感觉器官,也需要提高其他感知能力和精神积累。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养,还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和评价。它不仅要识别事物的美丑,对美丑的质量层次进行判定,还要理解事物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

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一是因为只有具备鉴赏能力才能谈得上创造美。二是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可以为主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与活力。这也是学校美育的最大意义所在。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要求学校美育既要教会学生正确地鉴别美的内容,也要使他们具有欣赏美的形式的能力。既要让学生接受民族的、社会的、阶级的审美标准,同时又允许他们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的成长和发挥。健康而有个性的审美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一些学校在美育活动中过分强调对与错,过分纠缠道德、阶级属性等,结果是审美活动必需的心理自由丧失,破坏了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活动本身。这与不分高下、美丑的做法是一样错误的。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十分重要。首先,艺术美的创造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具有职业定向的意义,但是它对所有教育对象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艺术美的创造过程充满了个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创造美与审美是相互支持的。只有具备创造美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可能对美的形式有最切近的理解。所以创造美的能力反过来又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最后,创造美不仅意味着艺术美的创造,还体现在对生活之美的创造上。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个体,会对自己劳动与生活的条件、环境、对象以及主体自身,产生自然的创造美的冲动和审美改造冲动。这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影响。做好人好事,胸怀远大理想同样是美的创造。

4、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

所谓高尚的审美理想,就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想。与这种审美理想的要求相一致的审美趣味则是健康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的高低是判定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如何的标志。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这一点不仅是学生个体生活幸福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闲暇时间的空前充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特征将日益强化。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类个体在基本需要(basic needs)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真、善、美等追求将成为主导性的成长需要(growth needs)。忽视这一成长需要,就会产生现代人所常见的空虚、无聊、寂寞等心理疾病。所以,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当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二)美育的内容

美育的内容十分广泛,进行美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教育美也可看作是社会美的形式之一)等。因此,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育

人是自然之子,人的成长一直受到自然美的哺育。大自然的美是千姿百态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高山流水、青松傲雪、秀谷飞泉等等。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自然美的教育是以自然景观欣赏为基础的,所以,自然美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相应的欣赏能力。

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中小学实施自然美的教育,一般是组织学生进行登高、远足、郊游、露营、野炊等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直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2、社会美育

社会美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它包括人格美、劳动与生活过程的美、产品美以及环境美等。社会美直接体现人们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和生活理想,有美与善、真相结合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美育价值。 社会美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所以社会美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社会美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并努力创造社会美。社会美育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于人格美的向往与追求,实现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

3、艺术美育

艺术美是一种以自然美和社会美等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它是观念形态的美,是美的高级形态。艺术美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5。艺术美育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来实施的。

4、教育美育

所谓教育美育,是指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学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一直以来主要关注的是真、善两个尺度,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成效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6思考与实践

1、我国德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3、智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4、什么是教育美育?如何挖掘教育活动中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

5、调查当地一所学校,分析该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并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角度分析该 56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3页。

滕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第63页。 学校的经验与不足。

参考文献

1、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3、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4、李剑萍,魏薇主编:《教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靳玉乐、李森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7、王鸿江主编:《现代教育学(修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8、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主编(第2版):《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9、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小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胡厚福著:《德育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李大春主编:《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6、吴祥祯主编:《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

17、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美育

美育

美育

美育工作总结

美育自查报告

美育自查报告

美育征文

美育教案

美育教案

今日美育

美育
《美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美育与 美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