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 我国古代名人

发布时间:2020-03-03 22:51: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孔子

1、个人简介: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2、著作:

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另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3、观点:

1.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教无类”。 2.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的方法有: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原则有: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关于教师,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至圣”、“孔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学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

1、个人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著作: 《孟子》

3、观点:

1.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

2.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孟子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被多数人称之为“孔孟之道”。

§荀子

1、个人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对重新整理儒家经典也有相当的贡献。

2、著作: 《荀子》

3、观点:

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2.教育目的: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3.教育内容:教育的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五经,其中《礼》是重点,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4.教学方法: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4、历史地位及评价:

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倡的“性恶论”,常被后世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梁启超

1、个人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等。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

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2、著作:

其代表作有《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等,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传世。

3、观点:

1.梁启超认为,教育的作用和宗旨就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特性和品质。

2.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教育改革主张有:变科举、兴学校;兴办师范学校;倡导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

3.论学制。借鉴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受教育者划分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家,世所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坚决反帝的旗手以及杰出的教育家。 §杨贤江

1、个人简介:

杨贤江(1895-1931) 著名教育家,南高师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字英父,又名李浩吾,浙江慈溪人(原属浙江余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也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

2、著作:

《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

3、观点: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杨贤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2.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的批驳:批判“三论”,阐述教育的职能;批判“四说”,阐述教育的涵义。 3.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杨贤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家,他的著作《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

§陶行知

1、个人简介:

陶行知(1891—1946)男,安徽歙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等。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2、著作:

《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3、观点: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毛泽东的评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董必武称其为“当今一圣人”。

§苏格拉底

1、个人简介: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2、著作:

苏格拉底并未留有著作,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柏拉图所著《对话录》中。

3、观点:

1.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人得到改进。 2.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3.教育的内容。关于教育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道德,教人学会做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最后,他主张人锻炼身体。

4.教学法。经过长期实践,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4、历史地位及评价: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成为“希腊三贤”。

§柏拉图

1、个人简介: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他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史的三个里程碑。

2、著作:

《理想国》、《法律篇》

3、观点:

1.政治观和哲学观。柏拉图的政治观是哲学家治国;在哲学观中,他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不完善的、暂时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完善、真实、永恒的,这个理念世界就是理想国。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男女平等;重视早期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3.《法律篇》中的教育观。首次提出强迫教育;早期教育的规定比《理想国》更加具体;恢复了一夫一妻制,人伦、孝道成了道德教育的内容。 4.学习观。学习即回忆。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柏拉图是西方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中,柏拉图也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亚里士多德

1、个人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老师。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玄学等。他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著作:

《政治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等

3、观点:

1.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基础——灵魂论,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教育的作用是使人的理性得到发展。关于教育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人都应该受一样的教育。

2.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主张应当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初等教育分阅读、书写、体育、绘画四科;高等教育应该与科研相结合。

3.伦理思想。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对幸福、美德等有所论述。

4、历史地位及评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统治过全欧洲,改变了几乎全西方的哲学家。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并称为“希腊三贤”。

昆体良

1、个人简介:

昆体良(约35—约95年)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 ,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在担任教师的同时,昆体良还兼任律师,这使他有可能以当律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著作:

《雄辩术原理》,又叫《论演说家的教育》

3、观点:

1.教育观。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雄辩家;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巨大作用,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其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

2.教学观。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

3.教师观。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教师对学生应当有耐心,奖惩时要注意分寸; 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

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学习方法

长垣古代名人

济南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颁奖词

安徽古代名人

河北省隆尧县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洁身自好故事

教育学    我国古代名人
《教育学 我国古代名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