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当前中国农民工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1: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当前我国农民工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弱势群体、社会和谐

内容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发展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农民工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农民工”简称“民工”,是我国当前社会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处于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根在农村,农村是他们生命的“起点”和“归宿”,农村才是他们的“家”;而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呆在城市,城里处处留有他们的足迹和背影,他们与城里人、城市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其思想和行为呈现出多元化取向,其群体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流动广度和跨度日益扩大,组织形式和流动方式也日趋复杂,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具有强大挑战性的课题。随着社会各界广泛地参与到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中来,农民工问题正得到重视和逐步解决;然而,农民工的问题依然很多。我们深切地感到,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农民工个人的生活福祉,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只有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希望。

一、农民工简述

所谓“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仍是农民、享有一定的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人员。根据流动程度的大小,可将农民工划分为三类群体:

第一类是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即在城市有固定的住所、工作单位,收入相对稳定。除了收入需求以外,他们更多的要求获得尊重、平等权益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这一群体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少,而对获取社会保障、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享受公共医疗服务、享有更多公民权利有较高要求。

第二类是常年在城市打工,但又具有一定流动性(主要是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并构成了目前我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渴望获得稳定、较高水平的收入,同时对公共医疗服务、就业服务尤其是工伤和医疗保险等也有较强的需求,对远期的养老保险服务需求意愿较弱。这一类农民工尽管不以土地为生,但对土地仍有较强的依赖性。

第三类是间歇性或季节性在城镇务工,仍以农业为主、务工为辅,或务工、务农并重。对他们而言,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是其基本需求。由于他们的素质普遍偏低,外出具有一定

①的盲目性,所以对就业信息服务、维权服务具有较强的需求。

二、农民工进城原因探析

虽然农民工是实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力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遭受到了这世界上最不公正的待遇。农民进城,过去门槛很高,后来障碍不少,至今鸿沟尚在。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农民工的付出与回报却极不相称,他们未能享受到国民待遇,未能分享和共享改革成果。甚至有人指出,在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外,还有“农民工”,形成“四农”。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经开始出现不满情绪,由农民工引发的社会矛盾及社会治安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那么农民工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农民工首先是姓农,生在农村,职在务农,本名农民。中国之所以存在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归根结底是由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的国情决定的。众所周知,我国的陆地面积世界第三,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可用耕地很少,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几年来,为了适应城镇化的发展(例如修建公路,开辟工业园区,房地产投资),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土地被征用(10年累计达1亿亩),造成了一大批失地农民(每年约有300万~500万人)。此外,有的地方土地退化,或者缺水,或者退耕还林,都使人地矛盾愈加尖锐化。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以0.8亩/人为

②警戒线,我国有663个县低于此线,其中463个县不到0.5亩/人。我们知道,农村每年新增人口和劳动力大约在1000万人左右,然而我们农民可以耕种的土地却进一步减少,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劳动力过剩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维持生计,这一大批少地或失地的农民不得不走上进城务工的道路。

2、农业产值较低 ,农民收入不高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的自主权,这使得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新中国得到了延续并加强。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也成功地创造性了用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以占世界70%的农民,仅养活了占世界7%的左右非农民。21世纪的今天,农业已进入机械化大规模农场的生产阶段,而在中国的很多农村,我们看到的农民依然是精耕细作、手提肩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这不能不让人心寒、忧愤。

近年来国内经济“高烧”不退,物价持续上涨,农民种田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同时,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我们的恶劣天气状况也更加频繁。毫无疑问,这严重威胁到了农作物的生长,我想我们媒体有关的农业丰收、产量提高的报道值得商榷,更值得怀疑。换言之,我们农民种田的成本与风险也极大地提高了。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党和政府却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掌握着粮价的决定权。虽然这几年来,粮价有小幅增长,但它远远低于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涨幅。一言以蔽之,国家在保障所谓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我们的农民朋友。中国所谓的“公平”、“和谐”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基础上的。据笔者了解,农民种田收入极少。农民种田纯收入不多,有的年份还会亏损。即使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每亩田也顶多赚个二三百元。照这样计算,农民靠种田的收入每年也顶多2000多块钱。而进城务工,就算工资再低,每个月也会有800块钱左右的收入,这明显比种田合算。自然地,很多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到“农民工”这一群体中来。

3、城镇的吸引

农民务工,这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落后国家的发展,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首先要走工业化道路。而工业的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这部分产业工人从哪儿来?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这就增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市民则便拥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些苦、脏、累、险的工作逐渐被市民所淘汰,只能由出身贫困的农民工来接管。同时,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劳动报酬对收入较低、迫切下改善生活的农民就有着别样的吸引力。这样,城市不仅仅对农民有吸引力,并且也具有吸纳力。这就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可能。

4、家人看病、子女上学所迫

就笔者个人观点来看,农民一年2000多块钱的收入足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然而,为什么中国存有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呢?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及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看病难,上学难”是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村显得更为严峻。在农村,农民是生不起病的。因为,往往一个家庭出现一个病人就会使还算“小康”的家庭变得入不敷出,外债累累。原因何在?还是一个根本原因,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差。可以发现,入院治疗的农民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存有很多问题,这是长期以来他们忙于劳作忽略饮食健康卫生所致。农民看病基本可以用“小病不医医大病”来形容。理所当然地,农民真正进入医院治疗时,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了。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竭力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是收效甚微。一些地区政府更是勉为其难,只能用集体收入帮农民缴纳。是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吗?当然不是。因为农民没这个钱来缴纳,亦或是他们认为没必要。因为,长年累月的,他们不敢往医院跑,缴了保险,等于是扔在水里“打水漂”,这种投入是极不划算的。

撇开医疗问题,困扰农民最大的问题便是子女上学问题。中国很早就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什么农村仍有大量失学儿童?因为义务教育免去的只是学生的学费,上学需要缴纳一笔可观的学杂费、书本费。2005年,国家开始在农村推行免收学杂费书本费的政策,我们的农村学生开始缴纳所谓的保险费、课本2,因为这些费用是不包括在学杂费里面的,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笔者认为,一个家庭供养孩子上小学初中的能力还是有的。关键是农民培养大学生不容易。近年来,社会一直在呼唤教育公平,而农村学生却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对象。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本来教学设备、师资方面就存有劣势,但他们克服了,凭着勤奋和努力,他们战胜了对手,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然而,昂贵的学费又让他们潸然泪下。可是,没有哪一个农民会浅薄到不让孩子读书(除非迫不得已),因为他们深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希望通过自己能为孩子搭建一个进城的平台。所以,为了孩子的学费,进城务工,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义无反顾。

三、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存在的问题

1、求职不易、就业艰难

根据计划生育部门的预测,现阶段中国已进入为期十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15年前后,劳动力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而后才逐渐减少。农民工的出现,短短几年,

③就达到了1.2亿人~1.4亿人,这不能不对城市产生巨大的冲击。因为农民进城务工,国家和城市却没有也不可能专门为农民设置或腾出足够的就业岗位,他们只能自己去寻觅、去竞争。农民闯入城市,不能不说给城市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为此,很多地方纷纷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于是,一般农民工就业都必须要过三道坎:一是各种证明;二是一定学历;三是适当经验,这就增加了农民在城市求职的难度。

2、社会保障缺乏,维权意识淡薄

农民工求职固然不易,就业后仍很艰难。就业对农民工来说,不是困难的终结,而是困难的继续。据有关学者研究,农民工一般都属于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没有取得正式的就业身份,地位很不稳定的就业,即所谓的“临时工”。由于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他们就不能被纳入到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中,除了基本工资以外,他们享受不到任何的福利保障;他们也意识不到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契约十分松散,因此,常常发生雇佣纠纷,雇主拒付工资的现象频繁发生。

农民在没有自主就业权的情况下,还在承受着较为恶劣的劳动条件。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干的都是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他们的工作除了需要较大的劳动强度,还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农民工却缺乏工伤和意外伤害风险等社会保障,这种严峻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形

④势不得不让人担忧。

3、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凸显

农民工进城,在增加城市的朝气的同时,却导致了农村的老龄化。众所周知,青壮年是外出农民工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在全部外出从业农民工中,20岁以下的占52.6%,30~40岁的占29.5%,40岁以上的占17.9%,有近80%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经过近30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⑤正在被吸纳殆尽。儿女进了城,老人就要重新拿起农具,下地干活。他们普遍年龄较大,有的已经超过60岁甚至70岁。他们承担田间主要劳动,有一定的艰辛。留守老人问题,除了艰辛的劳动,主要是心理问题严重。离开儿女,他们普遍感到孤独、寂寞,缺乏应有的天伦之乐;同时他们难了牵挂,时刻在为外出的子女担忧。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那些有宿疾或生了病的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及时的治疗。谁来关注留守老人成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难题。

除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又是农村的一个特殊群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童年本该无忧无虑。不幸的是,他们出生在了农民工的家庭,往往从小就尝尽各种苦难。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只能由爷爷奶奶照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外出打工农村青年的离婚率也急剧上升,很多家庭不幸沦落为单亲家庭,这样的灰色童年会扭曲人的心灵,对未成年人成长极为不利。据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反映,留守小孩很难教育,他们普遍缺乏家庭关爱,父母呵护,往往有很多心理困扰。有的任性、自私、性格孤僻;有的经常逃学,沉溺于网络游戏;有的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小偷小摸。留守孩子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等方面,令人堪忧。

四、解决农民工问题措施探析

农民工,与其他社会弱势群体一样,普遍缺乏自我救助的能力。救助农民工,政府责无旁贷,社会义不容辞。为了帮助农民工克服困难,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我们应该在经济、法律、政策等领域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治的局面

由于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倾斜,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歧视,便源于此。劳动力被人为地固定在户籍所在地,以致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种非正常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损害了经济效率,也极大地阻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国家已适时放宽了农民进城的条件。然而,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仍然很高。尤其是受日益上涨的房价和子女入学难等问题的冲击,农民更是看不到向上流动的希望。这很容易使农民产生仇富心理,造成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激化社会的矛盾。因此,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国家理应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传统城乡分治格局,切实有效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稳定的城乡关系,从而为社会和谐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氛围。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必要的非农产业谋生技能,只能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为生,他们大多从事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很多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为他们交纳各种社会保障。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建立并完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步伐。要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同时,国家在制定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时要尽可能考虑农民工就业情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一些政策法规面给予优惠或让步。如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义务,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等。当然我们在全面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需要向农民工朋友推广普及法律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使他们在遭遇不法侵害时,不是以为的盲从或屈服,而是懂得积极寻找法律途径,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

3、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农思想局限性所致。一般而言,农民工普遍缺乏文化,劳动技能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且他们往往是以独立的个体的形式存在于城市。换言之,他们不懂得与他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组织或协会来活动,从而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因此有必要搭建一个平台,沟通雇主、农民工和政府之间的联系,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了工会组织。我们应积极支持农民工加入工会,将分散的农民工组织起来,通过工会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4、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也正经历着一场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型和智力型转换的变革。然而,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却不容乐观。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当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极少,多数为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因此,提高农民工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所在。而要想提高劳动力素质,关键在教育。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力度,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特别是劳动技能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能,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总之,我们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扶持力度,创造让农民工摆脱困境的各种条件。从当前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确保农民工同工同酬,免去后顾之忧。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然而,没有一个社会可以远离公平正义而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不能忽略、小看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必须正视农民工问题并积极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保护其合法权益。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①罗剑朝、李赟毅等: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

8、9页 ②沈立人:中国农民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第27页 ③沈立人:中国农民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第121页 ④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⑤罗剑朝 李赟毅等: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6页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分析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农民工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农民工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