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20-03-02 15:52: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马璇苏晓光

【摘要】:旅游业的产业特征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有很多相溶之处,本文据此分析了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出应发展旅游引导型城镇,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旅游业 新型城镇化 良性互动 【正文快照】: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本质新型城镇化,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人居之所。

二、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低、经济贡献率大、绿色特征显著、兼具经济性与文化性等特点,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旅游业的这些产业特性,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很多契合之处。首先,二者在发展理念上趋同。旅游业一向被称为环保型产业,旅游活动本身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较小,甚至有时旅游业的发展反而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业的资源消耗低,绿色特征显著,这与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宜居、环境友好的

发展战略-试论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驱动 -论文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工业促进型。这类小城镇乡镇工业发达,基础设施较好,以工业小区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农民通过“离土不离乡”的途径实现城镇化,例如苏南、浙北地区;

(2)集市贸易促进型,这类小城镇的发展特点是以市兴城,属于传统商品的集散地、集市贸易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改善,拓展市贸范围,增大城市密度,进而发展成为以市场交通为主的区域性小商城,如浙江义乌等;

(3)旅游促进型,这类小城镇一般都是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形成小城镇,如黄山的西递、宏村等;

(4)交通促进型,这类小城镇一般处于交通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可利用流动人员较多,运输成本低下等条件,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

(5)城郊型,这类小城镇地处大中城市近郊,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借助大中城市,发展服务型行业或大中城市扩散的工业,进而发展成为卫星城。

(6)工矿服务促进型,这类小城镇或农村大多处在大中型工矿企业附近,通过建立为工矿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成为为工矿企业服务型的小城镇,如淮南、淮北地区的矿区等。

从理论上看,旅游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旅游业改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城镇化整体的综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为提高各古村落之间的可达性、各旅游景点的串联性,解决随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问题,提升旅游层次,政府和相关组织(如开发商等)在旅游区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旅游业的兴起为古村落的居民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和顺畅的通讯等。旅游业通过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城镇化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打下了基础。

2.旅游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和价值观念,促进了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在开发初期,村民在旅游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较低下,不能很好胜任这一工作,所以开发商和政府在开发前期将对村民进行培训以提高村民的素质进而适应旅游的需要。

4.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村民的从业结构由原来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向农商结合的模式发生转化。

5.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多种文化的冲击,使农民的视野得到开阔。旅游业的发展会使农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在当地村民与游客的长期接触中所产生的。村民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会不断探索与适应游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视野得到开阔,同时,村民们的认识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为城镇化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事实上,旅游业的发展除了对城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它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在二者的关系处理上要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 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郭焕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国家旅游局将今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这是开拓旅游发展新领域,为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对旅游部门来说,为发展新型旅游业指出了新方向;对广大农村来说,是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新机遇。

二、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它既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乡村旅游的兴起、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发展历史来看,乡村旅游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由于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变化,已经不满足于城市里的生活环境和旅游景区(点),而希望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再加上休闲假日增多,交通条件改善,也为人们到乡村旅游提供了可能条件。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乡村旅游业就应运而生。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如英国、法国、意大利是乡村旅游发展最早的国家。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贵族化的特点,多是少数富人到乡村旅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集聚,生态环境恶化,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要求到城市郊外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农家生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一些贵族城堡改造成比较简单的饭店或旅馆,把农场和庄园规划建设成乡村度假农庄,接待乐意到乡村观光旅游的游客,并为之提供骑马、划船、登山、漂流、滑翔、参加农事和节庆活动,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此后,美国、日本、波兰、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并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型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1995年国家执行了休日金周日制度,加上私人汽车的增加,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主要类型有农家乐、观光农园、采摘园、垂钓园、休闲农庄(场)、休闲鱼场、生态农园、体验农场、民俗文化村、古村镇与古建筑等。乡村旅游的功能仍以观光旅游为主,部分已具有休闲度假功能,而且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区)附近,呈现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旅游业与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特点。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乡村旅游的新内容,受到城里人们的欢迎。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 二是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重复雷同,特色不突出; 三是缺乏市场调查和分析,旅游产品缺少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 四是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旅游服务水平不高; 五是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卫生状况不好; 六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对策

我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1年国家旅游局还制定了国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2004年国家批准了203个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央领导同志的这些指示,对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条件、现状及问题,今后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应采取以下四点对策: 1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首先要认识农业和农村功能的多样化,在发展农村生产的同时,要开发农业和农村旅游功能,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居民希望到乡村旅游,形成了巨大的客源市场。要认识到农村具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很深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观念转变了,认识提高了,就可以构建农业、农村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成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好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按照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原则,优先做好规划设计,分析客源市场,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提高文化品味,用规划指导和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当前要在制定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制定乡村旅游规

划、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规划,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制定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规范指导。支持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和农业旅游、民俗旅游协会,制定行业评价标准。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培训相关人员,加强基础设施业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4传促销促游,开拓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乡村大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四大优势: 一是中国乡村自然景观多样、优美,生态环境好; 二是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景观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显著; 三是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开发潜力大;四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城里人到乡村旅游的会越来越多,有巨大客源市场。

展望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将会在中国大地上蓬蓬勃勃发展、壮大,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乡村新型旅游产业。 (作者为该所研究员;收稿日期:2006-02-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马小宁;旅游业与城市经济[D];厦门大学;2007年

操建华;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新型城镇化引领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

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义

影视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