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中的博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18: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中的博弈

——家庭教育的失语与中国传统价值的嬗变

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罗宁波

内容摘要: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作为人格教育阵地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为启发点,在传承传统家庭教育的同时,结合学校、社会教育,达到教育的模式的双赢。

关键词:家庭教育 失语 中国传统价值 嬗变

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作为人格教育阵地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本文试图探索在传承传统家庭教育的同时,结合学校、社会教育,达到教育的模式的双赢。

一、家庭教育的失语与学校教育的困境

伴随着中国的文明发展着的是中国独特文化的传承,而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育往往体现出价值观的渗透。在中国,最能反映和体现这一价值观渗透的教育,一开始就落在了家庭教育的肩上。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都因家庭教育而提出、实施、监督、考评及改变。近乎模式化的家庭教育积淀出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核心观念:家、国、天下的抱负、与修身自律的恭谦心怀并行不悖的双向追求,以期达到人生的完满。用现代教育分层理论,中国的家庭教育属于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教育。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

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也是目前全球各国面临的教育困境中陷入两难悖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即指在家庭领域中实行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其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自古以来,作为农业文化传统国家,家庭不仅是个体生活和生产的单位,同时也是社会的组成的基础组织。

梁漱溟说:“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惟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中国文化中家文化的核心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个体家庭生活、家族巩固,更是国家政治安稳的先决条件,其内涵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

1、德育为主,着重个人修养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尤其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自觉追求。作为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其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卓有成效。在“礼崩乐坏”、旧道德体系不断走向崩溃的时代,孔子立志于整顿自国至家的政治伦理纲常,重建礼乐文化,提出了“君君、父父、子子”的思想,主张以德育教育为手段建立“孝”为根本、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仁礼”的道德体系,孟子则认为男子当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作为理想人格,可见其十分强调将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孔子认为社会安稳的基础是伦理道德的秩序的确立,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家庭伦理教育是社会国家稳定的保障。 “人不信则不立”,培养

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其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当做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其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

3、以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国,注重礼仪教育,传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发展特点,从个人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伦理认知教育,为个人道德伦理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以身作则,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行为规范,为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常识。可以说,家庭教育作为最初始的教育前沿,其在个人成长、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家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家训著作,在其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中,繁衍成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然而,这种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的家庭教育发生了变化,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作为人格教育阵地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因素。

三、现代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困境及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重新解构

现代教育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和繁荣之后,问题的出现不断引起教育者对当代现代教育状况的分析反思。陈银玲、陆云在《现代教育的困境:教育的非生活化和生活的非教育化》(《山东农业教育》>2006

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

教育的三个层次: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在现代化发展中,尤其是泛科学化现实下严重萎缩和舍本逐末——生存教育被扩大化,忽视或由家长替代了的生活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不能不说是目前中国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事实,要想改革有所突破,也应从这一问题入手。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家庭教育的被附庸化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被附庸化,家长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与身心发展。更严重的是,部分家长把自己所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学生身上,甚至不顾自己的身形言教。这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强调自己的模范性,以身作则性。这才是真正身教大于言传,或者言传身教是溶为一体的。

当然,近年来,很多有识的家长也在开始争取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有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学校的教育不能完全发现和发展自己孩子的潜能和兴趣,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做好的事情。这些都是在新的条件下可以也是可能做到并做得好的事情。

五、教育的实质与双赢模式的探索

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个人全面成长的教育,是传承人性中真、善、美的教育,这是教育价值的根本要求。用科学的、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的新趋向,就会发现真正建基于儿童身心发育规律之上的科学的、开放式的家庭教育,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没能够全面地普及。将家庭教育的现代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的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

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其关键在于:一要将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将现代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我们强调继承传统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的拿来与照搬,要在要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精华。二是现代教育内容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要同时发展,不能有轻重偏颇。中国教育应倡导抓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抓教育的传统回归,两者协调统一,双生双赢。三是中国现代教育

与传统家庭教育要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为弥补。

参考文献:

[1]《论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孟子》,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6]王坤庆.《教育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生活中的博弈

大学生活中的博弈

生活中的博弈

博弈教育教师协议

立法中的利益博弈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生活中的博弈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读后感

生活中的游戏——博弈无处不在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

教育中的博弈
《教育中的博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