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叙文写作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9: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叙文写作策略 记叙文常用的开头方法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又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尤其是记叙文。开头是在给文章造气氛、定调子,要给读者第一印象,因而十分重要。作文开头如果能恰倒好处,常常能一下子抓住读者,也能增加文章的亮点。所以,能否灵活自如地、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记叙类文章的开头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等的描写点题;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进入主题。如:

1.夕阳的窗前,一个漂亮的少女站在那儿,凝视着外面初春美丽的景色。她叹了口气,低下头,端详着手中的那朵插在蓝白瓷瓶里的粉色玫瑰。她闭上眼,回想着以前的事。(《粉色玫瑰》)

1 2.那天,鲜花店门口贴了一张大红告示:母亲节预定鲜花。哦!母亲节快到了,我该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了。(《母亲节的礼物》)

二、写景状物,渲染气氛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如:

1、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2、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三、总领全篇,提示要点这种开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看便知文章的要点,如:

1、郑振铎《猫》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只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一句提纲挈领,表示全文主要内容就是讲自己家养三只猫的经过。

2、‚我有一个习惯,妈妈说,这个习惯好。‛(《我有一个好习惯》)这个开头既开门见山,又统领全篇,文章主体部分就着重介绍了自己拥有的一个好习惯。

3、‚回首岁月碾过的痕迹,发觉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生活的风雨无法抹去的。‛(《轻叩记忆的门环》)这个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提示了文章的要点,让人一看便知作文要写的是生活中使人无法忘怀的一些事情。

四、抒情议论,确定基调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

1、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腊黄的脸庞

3 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2、生日是一根线,一头是我,一头是外婆;生日是一个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记忆;生日是一条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带到外婆身边。(《生日寄语》)

五、设臵问题,引出下文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1、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2、朋友,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你摇头了。可别急,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的乐趣》)

4

六、引用诗文,突现中心以诗文妙语、名言警句开头,既能激发读者兴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如:

1、‚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话,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女士讴歌母亲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却独自一人挑负全家生活重担的慈母。(《母爱无边》)

七、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如:

5 1.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2.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树》)

其实,作文的开头往往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形式,有时它是几种形式的组合,如:‚‘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是唐代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山后留下的诗句。早就知道,‘叫谷交错’‘银瀑飞泻’‘奇峰异石星罗棋布’等词都是用来形容九华山奇美景象的,但这仅是听闻,想要真正领略美景,自然还得身临其境一回,于是暑假便参加了学校的九华山之旅。‛(张磊《九华山之旅》)这个开头既有引用诗歌,又开篇点题。又如:‚冬末春初,天空很纯净,纯净得像一块没有灰尘的玻璃,仿佛敲一下就可以听到很清脆的声音。没有风,开着窗,那一串风铃静寂无声,仿

6 佛是沉睡了。伫立窗前,我抬头看那一串风铃,绿色的丝线连缀着淡黄色的橘皮——这是一串很特别的风铃,想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聆听幸福的声音》)这个开头既用细腻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美好的气氛,又设臵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来统领全篇。因此,选用什么样的开头既要看作文的需要,也要结合自己的表达能力,切不可好高鹜远或为标新立异而弄巧成拙。

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

1.所谓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罗嗦重复。本来只需要用一句话就能写清楚的内容,不要在前面加上罗罗嗦嗦的叙述,要把废话尽数删去,使文章显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如: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简女贞《夏之绝句》)

闻鸡宜起舞,对酒可放歌,伤怀堪酹月,感慨当临风。(张嵬《临风》)

2、所谓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如: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一只被剪断翅膀的小小鸟,我扑腾在凄

7 迷的风雨中,却不想因此迷失方向。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我要飞,要高飞……—题记‚(《我要高飞》)

作者以题记的形式写出发自内心的呼唤,‚要高飞‛,要当学习的主人,从不堪重负的作业堆里寻找回丢失的个性。这样的开头令人眼前一亮。

3.所谓美,就是开头力求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往往需要用形象的描写、优美的抒情或恰当的修辞手法。

⑴运用形象的描写,如:透过窗口,我看到槐树花又开了。开得依然那样洁白、晶莹、清香。(《槐树花》)

终于,在茫茫一片昏黄的路灯光里,出现了51路公共汽车那臃肿的身躯。在夜幕里等了一个钟头的人们开始活跃起来。(《挤车》)

⑵运用修辞引用诗文。如:阵阵凉风拂过了窗栏,轻轻扳动着风铃儿,叮铃铃地奏出美妙的旋律;池畔柳树迎风摇曳着,款款地摆动水蛇般的腰身,千丝万缕的柳条羞答答地尽往四边躲;微风吹动着白色的窗帷,波动得如风帆一样。(《雨的组曲》)

母爱像长河一样源远流长,像清泉一样清澈甘甜。我也是一个沐浴在母爱阳光里的幸运儿。(《无尽的母爱》)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当我想起这句诗,眼前就不禁会浮现起那圆圆的脸,那笔下流动的圆,耳边又想起那钱氏英语。(《良师》)

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要写好作文开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用心灵地去感受生活,也需要我们学习、积累写作知识,更需要我们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大海,写作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只有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不怕风浪,敢到海底探宝,才能撷取写作领域里那朵最美的浪花。

记叙文常用的结尾方法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

9 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例文:

妈妈的毕业文凭

4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妈妈从来没好好休息过。头上渐渐出现了银丝,脸上的皱纹增多了,加深了;可是她的毅力却越来越顽强。夏天,闷热的晚上,人们都外出乘凉、散步,妈妈却躲在像蒸笼一样的屋子里,不声不响地学习。冬天,寒冷的早晨,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妈妈就悄悄地起来看书。她总是说:要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真 10 是功夫不不负苦心人!妈妈终于自学完了没有学过的课程,取得了合格成绩。

我拿起毕业文凭。看了又看,爱不释手。我珍视它,因为我知道它的分量!它是妈妈心血和意志的结晶。我看着,看着,眼睛模糊了,毕业文凭好像变得火红,那红色渐渐地凝聚起来,终于凝集一个又圆又大的大红校印。 我挑了一个最大的最红的苹果,递给妈妈…… 简评:

本文的小作者深切感受到妈妈的毕业文凭来之不易‚4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妈妈从来没好好休息过。‛‚它是妈妈心血和意志的结晶。‛‚我‛深深地敬佩妈妈,并为她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毅力所感动,于是以‚挑了一个最大的最红的苹果,递给妈妈‛,自然结尾,以表示自己对妈妈辛苦学习而取得的毕业文凭的赞美和祝贺。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回忆我

12 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13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

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

记叙文写法:兴波技法,写出事件的波澜

一、悬念法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设臵悬念的方法有:

1.抑制法,即有意识地控制住解开悬念的触发点,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深,最后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2.大小连环套,即开篇设臵一个总悬念,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各种小悬念,形成大小结合的环扣,一个悬念解决,

15 另一个悬念又产生了,使情节波澜起伏,险象丛生,高潮迭起。

3.间隔法,也就是突然中断读者关心的正在发展的故事情节,转移话题,适当时候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设臵悬念时要注意:

1.制造悬念的目的是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自然合理,不可滥用。

2.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要适时释‚悬‛,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枝蔓横生,致使读者眼花缭乱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例文一:

听老人讲,人是有魂的。但我不信世界上会有什么魂儿。

可最近我却看到了。

我乘坐的火车呼啸着开出了石家庄市。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满满登登。

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座位上放着本又脏又破名叫《野女艳史》的书,抄起来,扔到茶几上,旁若无人地坐下。

邻座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对号入座,这儿有人。‛

那小伙子眼一瞪,鼻子一抽,脸上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着对面座位上的一位穿红上衣的十来岁的小姑娘,问:‚是吗?‛

小姑娘点点头说:‚是。那也是一位大哥哥,他好像是去打开水了。‛

话音刚落,那打水去的精壮的小伙子已经回来了,他凶煞地吼道:‚狗杂种,滚起来!‛ 坐着的小伙子连头也不抬,一只手在裤兜里摆弄着,那分明是一把匕首。一会儿,他眼睛往上一翻,说:‚少犯嘎!老子有票。座空着,就要坐,坐定了!‛

火车的轰鸣声夹杂着不堪入耳的争吵与漫骂,像冰水一样灌入耳中,让人肌寒血凝,连心都凉了。我暗自想,假如人有魂儿的话,那有些人大概仅只有一个躯壳了。

四只手揪巴在一起,一场厮打迫在眉睫。

没有人劝,也没有人去拉。

忽然,那个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站起来,眨眨有着双眼皮的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声儿像银铃似地说:

‚别打架啦!我要下车了。你们过来一个人坐这儿吧。‛

四只手松开了。一个小伙子坐到小姑娘让出的座位上。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才把目光集中到那小姑娘身上。她那胖乎乎的白净净的,好看的脸刹那间红了,红得跟苹果似的。她抿抿嘴,甩了一下脑后的油黑油黑的头发,提着一个不大的旅行袋向车门走去。

火车在保定站停了。我想,她肯定在这一站下车了。

这趟车终点站是北京。车站到了,我下了车,在河样的人流中穿行。出了站口,我快步走向公共汽车站。

天啊!我忽然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

她不是3个小时前在保定站下车了吗?

难道我看到了魂儿?我不信。难道是看花了眼?绝不会!那么,她是躲在别的车厢,一直站到了北京?

我想追上她,真诚地对她说一声:‚你真好,我不如你。‛可终于没有追上,她提着那只不大的旅行袋挤上了公共汽车,门关了,车开走了。

我久久伫立着,目送那远去的汽车。心中又忽然想起,老人说,人是有魂儿的。

我相信了:人有魂,国有魂,民族有魂……

「简评」:一个‚让座‛的故事,写得如此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完全得力于悬念的设臵。文章一开始就巧设悬念:‚我不相信世上有什么魂儿。可最近我却看到了。‛朗朗乾坤见到了并不存在的人的魂,一下子就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这样的悬念下再细细穿插故事情节,最后解开悬念,原来作者所说的魂,是指我们时代的奉献精神。

19

二、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臵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如《三国演义》第28回,刘备兵败,与关、张失去联系,曹操乘机收买关羽。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来与刘、张相会,谁知张飞误认为关羽已背叛桃园结义之情,挺起丈八蛇矛直刺关羽,迫使关羽斩了曹操老将蔡阳,误会才消除。这场冲突运用误会法,将张飞嫉恶如仇、赤胆忠骨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运用误会法有时把底牌交给读者,让读者带着清醒的认识观看因误会而形成的矛盾冲突,有时使读者和误会人物同时误会,直至误会解决才恍然大悟;也可使读者陷入迷津,产生疑团,在‛误‚与‛不误‚之间徘徊。

20

例文二:

错 觉

今天第五节是体育课。第四节一下课,我便把饭盒放进食堂,算计着体育课可以提前几分钟下课,以便买份好菜。

体育课果然提前了几分钟结束。刚解散,我便一溜烟跑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

当我走出食堂时,才看到一群群学生冲向食堂,食堂里转眼便排起了一条条长龙。我得意地大嚼着排骨,看着那排成的长龙,心中十分得意。

当我向空中吐出第四块骨头,并一脚把它踢得远远的时,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那不是隔壁班上那一个姓沈的么?反正挺漂亮,平时常听同学们提起她。我也看了她几眼,但终究觉得不好意思,便跑到运动场上,避开她的目光。

21

我坐在运动场上,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刚才那女孩。短头发、大眼睛,可我和她根本不认识,她怎么总看着我?我抬起头,却看见她也到运动场来了,就坐在对面的看台上,仍旧看着我笑。我越发不自在了,想不出她为什么总看着我。难道她……?这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头鸡窝似的乱发,穿着一身旧运动衣,踩着一双已有一周没洗的脏球鞋。实在没有哪一点儿值得她看的。我赶紧几口扒完饭,站起身准备回教室。这时她也站起来,笑着跑了过来。

她笑的时候更漂亮了,一对小酒窝,风中飘逸的黑发……我有些呆了,看着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转身想走。

‚哎!等一等!‛她喊出声来。声音甜甜的,像一串银铃。啊!她找我讲话了,这可是条新闻,下午我又可以向同学吹牛了。我转过身,看着她白皙的脸,全身感到不自在,麻木地挺起一张笑脸问:‚有什么事吗?‛这一刻我觉得全身在发烧,猜想着她要说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

22

终于,她跑过来了。‚没什么。‛她又开口了,那声音使我有些陶醉。她又低头抿嘴笑了一下说:‚我只想问问你吃完饭没有。因为——因为你用的是我的饭盒!‛

「简评」:《错觉》是一篇典型靠误会制造喜剧效果的佳作。因为想买份好菜,‚我‛便把饭盒提前放进食堂;又因为急着打菜,‚我‛才没有仔细辨认饭盒的真正主人。这一连串原因导致了此后事件的发生,是整个误会的动因。当‚我‛吃完饭,想回教室时,女孩竟跑过来,主动与‚我‛搭话。至此,误会达到极致。当女孩揭穿误会,期盼与现实间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真实地再现了青春少年的朦胧情感。

三、巧合法

巧合法是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正如鲁迅的《药》中,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恰好是蘸了革命者夏瑜的血,这就是巧合。作者利用了这种巧合有机地组织全篇材料,加强了故事情节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沧州遇到李小二也是巧合。

23

误会巧合法能激起读者无穷的回味,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误会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切不可漏洞百出,哗众取宠。 例文三:

天 职

林医生是在刚刚经历婚姻裂变之后,报名奔赴抗‚非典‛第一线的。

然而,偏偏冤家路窄,她竟然遇上了她——那个夺走她丈夫的女歌手——从病历卡上她印证了一个让她伤心的名字。此刻,女歌手已被确诊为‚非典‛病人,正躺在床上,等候看做切喉插管手术。她稍一迟疑,几乎想夺路而逃,然而,现实却不容她犹豫逃避,护士已做好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回见到女歌手,是在影剧院。那时,丈夫出差没有按时回来——出差晚一天回来也是常有的事。她就领着

24 女儿去影剧院排遣寂寞。虽然影剧院放的是旧影片《人到中年》,但是出于职业上的偏爱,她迁是去了。电影刚开映,她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他的肩膀上扛着一张轮廓柔美的脸。开始,她以为看错了,还暗笑自己多心。电影放了一半,女儿要上洗手间,她起身携着女儿轻步从那个黑暗的角落走过。那情景让她脑子里不由轰然一声,丈夫的肩膀上倚着一张艳丽的脸,那性感的嘴唇和乖巧的鼻翼不时地在丈夫的脸上来回蹭着。世界顿时漆黑一片,胸口堵得发慌,几乎喘不过气来,她硬撑着身子走开了。上完洗手间,女儿说她脸色难看,她才离开影剧院。

她爱丈夫,就像电影里陆文婷那样爱得刻骨铭心;她爱事业,也像陆文婷那样一心扑在医学科研上。然而,男人的心,无底洞呀,丈夫在外贸部门工作,一年有一半时间出差在外。后来,丈夫又一次出差去了,她却与同事在影剧院找到了他。没想到丈夫索性摊牌了。那个女孩是城南玫瑰夜总会的女歌手。

平心而论,女歌手比她年轻漂亮,但她就永远不会老吗?她同丈夫曾谈过这样的话。此时,女歌手即使穿着隔

25 离手术服,也遮盖不了她的青春气息。再次见到她,是从法院办离婚手续回来的路上,心里有多少次咬牙切齿地恨过她,如果没有她勾引,丈夫全变心吗?多少次她这样问过自己。

上手术台前,她换上隔离服的时候,有一个念头涌在她发沉的心头不愿离去:不理她,多等些时间,她就会从这世界上消失……她狠心夺走心爱的丈夫,自己还要救护她?刀尖挨近女歌手的喉管的刹那问,她几乎像触了电似的缩了回来,胸膛里的心剧烈地跳动着,几乎要蹦了出来,她像做贼心虚一样,扫了一眼身边的护士,惧怕她们觉察到自己不纯的企图。

她定定神,停顿了一下,仰头深吸了一口气。心里颤了一阵,又抖一阵,没有人知道她的眼底里浮上了亮光……

切喉插管手术获得成功,女歌手被移入了隔离病区。 女歌手能够说话的时候,就给家里打手机,说:‚是一位姓林的医生及时给我做了切喉插管手术……她像电影《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你要来看我,不,你就把鲜花送给林医生吧。‛

26

女护士打断她:‚别送了,林医生因为抢救你,感染了…‛

‚她还好吗?她叫什么名字?‛

女护士没有回答她,倒是一个男医生说了:‚林医生已离开了我们,但她祝福你……还有你丈夫!‛

‚……‛女歌手一脸疑惑。

男医生说出了一个女歌手熟悉的名字。

女歌手的泪水夺眶而出。

「简评」: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法,从而深刻地表现了林医生的美好品德。

四、衬托法

衬托是记叙文常用的技法之一,即用描绘相类的其他事物作为陪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绿叶扶花‛‚烘云托月‛则是人们对衬托的一些形象化说法。

27

一般说来,‚绿叶扶花‛多是用来形容‚以人衬人‛这一类衬托手法的运用的。如《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这一节,为了突显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就极其巧妙的运用了‚绿叶扶花‛的表现手法。先有徐庶、司马徽介绍,后遇崔州平、诸葛均、黄承彦等。这些人都道貌非常,才气不凡。刘备几次把他们当成诸葛亮,然而他们只是知亮者,比不上诸葛亮。写诸葛亮的朋友、兄弟、岳父正是从正面衬托诸葛亮有超群之才貌。一个未出场的诸葛亮通过如此衬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正面写隆中对策,诸葛亮的形象就越发突出了。在这里,刘备、关羽、张飞对突出诸葛亮也起到了陪衬作用,尤其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佩服,更说明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要运用好‚绿叶扶花‛这一衬托手法,首先,必须研究处理好衬托者和被衬托者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既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主次一定要分明。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用众将的无能,华雄的嚣张,袁绍的平庸,来衬托关羽的英勇果敢、武艺超群。这里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很是分明,处理精当。如果描写对象之间,只有互相联系而没有主次之分,就不能构

28 成衬托。其次,不要顾此失彼,作为衬托方与被陪衬方之间常是相辅相成的。比如‚三顾茅庐‛中,刘备之行衬托诸葛亮才貌非凡,反过来,诸葛亮的难遇难请也衬托刘备礼贤下士,求贤如渴的心情。写张飞不耐烦,衬托刘备耐心和孔明难请,反过来,也衬托张飞粗鲁莽撞的性格。这样主次人物的形象都会在衬托中变得越加丰满起来。再次,要善于根据主次人物的特点与相互间的关系,灵活巧妙的运用正衬与反衬。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一节,除了以刻画鲁肃的老实反衬诸葛亮的机智外,更以描写周瑜的聪明机智正面衬托诸葛亮的计高一等。这样正反映衬的交互运用,不仅可以使诸葛亮的形象显得更加突出,还可以使行文灵活,富有动态感。更次,不论是些衬托者还是被衬托者,都必须抓住他们的特征,对所有人物的刻画必须符合其性格逻辑,真实可信,既不拔高,也不故意贬抑。通常情况下,写一个人和他周围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时,不能搞‚水落石出‛,而要设法搞‚水涨船高‛,‚树一个贬一群‛是运用衬托行文的讳忌。

另外,记叙文写作时还有一种特殊的衬托形态,这就是‚烘云托月‛。这是从侧面加以点染以达到烘托所要描

29 绘事物的一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通常是以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写渲染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的,所以有人又把这种手法叫做‚以境衬人‛。比如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

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烘云托月‛的典范用例,为了有效的衬托少年闰土机敏活泼、充满活力的形象,作者在这里特地描绘了一幅深蓝的、金黄的、碧绿的能给人以美感,色彩明丽的画面,这个画面为少年闰土提供了‚用武之地‛,这样闰土的形象就比单纯的正面描写要丰满充实得多,同时也为写中年的闰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对照蓝本,可以更好的突出作品的主题。再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里‚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部分,就以大量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然环境之恶劣,在这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不仅衬托祥子一样的人力车夫生活的艰辛,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社会黑暗。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为了突出主要描写对象,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 30 写有时只需要寥寥数笔,稍加点染;而有时则需要用墨如泼,反复渲染。文字的多少没有定式,全在作者的匠心。

另外,有时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或借助于旁观者的评议来突显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烘云托月‛手法的一种运用。比如乐府诗《陌上桑》里,诗人仅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感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虽未有一字从正面着笔,却已活画出罗敷光采夺目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再如鲁迅在《社戏》里为了突出双喜、阿发等一群农家孩子的欢快心情和摇船的本领,除了运用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样童话意味十分浓厚的比喻进行正面描写之外,更以‚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从侧面进行烘托,尽管看上去只是轻轻的一笔,却很好的实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里不论是写罗敷的美丽,还是写双喜他们的聪明能干,都是通过对他人的神情、表现、反应等的描写来实现的。但这显然与通常意义上的以人衬人的衬托手法的运用又迥然异趣。

在具体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有这样的几点必须注意:一要处理好‚云‛和‚月‛的关系。画云的目的在于托月,

31 因此,描写‚云‛时,心中要有‚月‛这一重心。

二、描绘‚云‛要适度,既不可‚过分‛,又不可‚不及‛。过分了,就会云遮月暗;倘不及,就不能为月增辉。只有‚云‛绘得适度,‚月‛才会显得动人。

三、为了衬托‚月‛这一主体,可以从正面烘托,也可以从反面进行渲染。上文鲁迅写少年闰土的形象就是正面烘托的典范,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典型的属于反面映衬的例子。总之,读者只要细心揣摩并在练习中注意反思,便可以获得应用的精妙。

例文四:

珊珊的红裙子

‚吱一—吱一一‛蝉躲藏在树叶里声嘶力竭地唱着一首古板的、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歌。屋里热得简直就像蒸笼。‚啪!‛珊珊烦躁地把钢笔扔到桌上,无力瞟了一眼手腕上那被汗水浸得直往下滑的表。表啊!她已在‚题海‛中泡了整整两个小时。唉!什么时候才能上岸呢?

32 ‚嘻嘻,哈哈哈!‛窗外飘来一阵欢快的笑声,珊珊不由得探头望去:又是她们,那群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多快活呀!珊珊突然感到和她们相比,自己就仿佛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小鸟,一只得不到自由和欢乐的小鸟。珊珊羡慕甚至嫉妒地望着她们——她们全都穿着今年街上最流行的红裙子。乍一看,伤佛是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美丽极了。珊珊本来也有一条如他们穿的一样的红裙子,那是她阔别八年的舅舅从广东回来给她买的,可妈妈却把它压在箱子的最底层。说什么裙子太大,等长高些再穿。可珊珊早已偷偷地试过了,裙子合适极了,妈妈为什么不让自己穿呢?珊珊实在想不通。昨天下午数学竞赛,珊珊以优异的成绩一举夺魁。捧着大奖状,她心里乐滋滋的,因为她可以借此机会提出那个她想提、但又一直没敢提出的要求一—穿上那条红裙子。可回到家,妈妈高兴地给了珊珊一张‚大团结‛。珊珊低着头,小声地说:‚我不要钱,我想穿那条红裙子。‛‚什么?‛妈妈的脸上立刻‚晴转多云‛。珊珊低垂着头,手不停地揉搓着衣角。‚不行!‛妈妈的口气不容臵辩。珊珊委屈极了,自己是那种只讲吃穿的人吗?眼泪,顺着面颊滴在了她俗气的洗得发白的花衬衫上……

33

晚上,珊珊带着眼泪进入了梦乡。她做了一个彩色的梦,梦见自己穿着那条红裙子。和伙伴们在绿色的草地上快活地追逐着。嬉戏着……(河南

程芸)

[简评]:这篇作文通过泡在题海中的烦躁,见到红裙时的眼馋,受到压抑后不满流泪,以及结尾处一个彩色的梦,来反衬珊珊对充满青春活力的生活以及美的追求。这篇文章的亮点之一,就是作者多处成功的运用了‚衬托‛的方法:文章开篇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烘托了一个令人烦闷的气氛,衬托出主人公心头的‚烦‛和‚躁‛。接下去对窗外一群穿着红裙子的欢乐少女的描反衬了‚我‛生活的单调枯燥。当‚我‛企图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妈妈那里换取自己羡慕已久的那条红裙子时,妈妈与小主人公之间的神情态度、语气声量之间的反差既是一种对比更是一种衬托,充分的写出了‚我‛的可怜与委屈,尤其是‚眼泪,顺着面颊滴在了她俗气的洗得发白的花衬衫上……‛这一句,更是很巧妙的突出了‚我‛平素的生活状态,衬托出此时‚我‛内心那特有的悲伤。夜里的梦,是以虚衬实的手法运用,让人们看到了珊珊一颗渴望自由自在成长的心。

34

整个文章的情节很简单,但由于小作者多次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灵活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不仅使文章里的人物‚我‛的形象得到充分的显示,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技法指导

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能称之为文,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一、过渡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

35 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① 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 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36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 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37 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④ 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二、照应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

38 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 文题照应。

也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同时,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② 首尾照应。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 39 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③ 前后照应。

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④ 重叠照应。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背

40 影‛出现了四次。《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文赏析

一条红色的发带

张辉/文

许多女孩子都喜欢戴发带,使自己充满活力。我也有几条发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条红色的发带。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家住乡下的小姨带着她四岁的小女儿来我家作客。我是个独生女,家里突然多了个活泼可爱的小表妹做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过了几天,小姨说:‚我领你们小姐俩上街去玩玩,你们想买些什么呀?‛我听了赶忙说:‚我要《渴望》里小芳头上戴的那种发带。‛

41 小表妹也跟着嚷:‚我也要,我也要!‛小姨笑着说:‚好吧,一人买一条。‛

小姨领着我们一连走了几家商店,也没有看到我中意的那种发带。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禁叫道:‚多好看的发带呀!‛前面不远处,一位阿姨正领着一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小姑娘,小姑娘一边走一边舞弄着手中的一条发带。小姨三步并做两步赶了上去,对那位阿姨说:‚同志,对不起,请问这发带您是在哪儿买的?我看看行吗?‛那位阿姨笑吟吟地回答说:‚在新益商店买的。‛说着,随手从小姑娘手中拿过发带递给小姨,并指点着新益商店的方位。这是一条红色的发带,上面有许多白色的小圆点,金线镶边,漂亮极了!小姨刚把发带还给那位阿姨,我就拉着小表妹快步向那家商店走去。

我们到了柜台前一问,非常遗憾,这种红发带只有一条了。小姨交完款,无可奈何地问我俩:‚怎么办?你们谁要哇?‛小表妹一下子跳起来:‚我要!我要!‛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发带,几天前的一件事又浮现在脑海里:那一天中午,小表妹看见了邻家给我的一条红绳子,张嘴就要,我舍不得给她,可妈妈说,妹妹小,又是客人,应

42 该让给她。结果那条红绳子我还没来得及玩一次,就归了小表妹了。想到这儿,我的心一下凉了。小表妹是小姨的宝贝心肝儿,这条发带肯定又是她的!我正在胡思乱想时,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把发带戴到了我头上,同时‚哇‛的响起了小表妹的哭声。就这样,我怀着无限的内疚,踏着小表妹委屈的哭声,不知所措地随着小姨走出了商店。

几年时间过去了,这条红色的发带我一直珍藏着,没有舍得戴它。每当看到它,心头就涌起一股暖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感到它的珍贵和美好——它告诉我要像小姨那样去做人。 (选自《读者文摘》有删改) 问题:

1.第一段中的‚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文章虽然短小精悍,但波澜起伏,出现了几个转折点,请找出来?

43 3.文章第二段写道‚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最后一段的‚几年时间过去了‛,是不是重复了,要不要删去,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文章一开头就用‚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主要事件。同时设臵了悬念,耐人寻味,‚美好‛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在行文中,为更好地推进,‚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禁叫道:‛多好看的发带呀!‘‚使故事情节有了转机,场景进行了变换。还有‛几天前的一件事又浮现在脑海里‚一句,又自然过渡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情节,这一插叙,既为后文赞美阿姨作铺垫,也间接的赞美了母亲。这些虽是简单的一笔,但它却使行文流畅,过渡自然,给人一气呵成之美感。

3.不要删去,表面上看,第二段写道‚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和最后一段的‚几年时间过去了‛,有重复的味道,但这是在叙述完故事后又回到现在,抒发情感,这

44 样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完整,结构缜密,同时结尾也交代了开头所说的‚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的原因,深化了主题。

阅读训练

飞彩流辉的满月

佚名/文

月,总是那样静谧、安详。它历尽了无数的沧海桑田,却总是默默地把人间多少往事记在心田。我想,她一定会记得那年中秋的。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夜晚啊!

岁月总似水流去,月又圆在中秋。时间已经很晚了,我走出紫竹院公园大门,仍觉得热情涨满心胸,刚才的景象历历在目:月色,如纱如绸,如梦如幻,同学们围在月光下跳起了集体舞,快乐得如同刚冲出笼的鸟;跳累了,唱个歌,歌也轻,舞翩跹,欢声在夜色中飘散。那情景引得游人们纷纷驻足:好欢乐的学生哟,月影娟娟,人影朦 45 胧,茂林修竹,雅致玲珑。我被这样的气氛烘烤着,似乎都熔化了,几天的紧张、烦恼都已烟消云散了。

深夜,月光清寒,秋凉如水,我们仍处于亢奋之中,一路车铃叮当,飞奔向前。

我兴奋极了,骑着车也不老实,眉飞色舞地和同伴聊个正欢。毕竟已是中秋,深夜寒气袭人,

我抑制不住想咳嗽几声,可哪知越咳越不对味。我赶紧跳下车来,马上觉得眼前发黑,我明白由于兴奋,老毛病又犯了。可现在我已经站立不稳,旁边的同学忙扶住我,团支书杜平从后面赶上来,搀我到路边。我感到浑身发麻,好一阵子,才觉出这是在黑黝黝的街上,同学们都静静地围着我。

‚你怎么了?‛话语带着焦急。

‚唉,吓死我了,你还好吧?‛有人尖着嗓子叫着。

‚我们还是去医院看看的好。‛一个老成的声音。

‚哎,瞧你的样子,求求你把难受分给我一点吧!‛有人小声地问。

46

‚班长呢?不知他们已骑车走到哪了?‛有人小声地问。

我还有些昏沉,可这些话却都听得真真切切,我的心暖暖的,耳畔竟响起了刚刚才同学们甜美的歌声。我觉得舒服了许多,同学们默默地望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分明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妙。在这种氛围中,我略一仰头,这月竟如此皎洁,华光四射。在它的照耀下,夜很清亮,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桂子的馨香,月光,缓缓地从每一个人脸上流过,同学们的脸色都有些苍白。一阵冷风吹过,我不禁打了个寒噤,有人说:‚还是想想怎么送她回去吧。‛同学们马上窃窃私语起来。杜平马上扶着我,沿着银龙似的路灯缓缓地走。

月,依旧静悄悄,我抬头望着她,她笑着望着我。明亮的月光把天空映成多情的深蓝色,仿佛是嵌着一颗璀璨宝石般的天鹅绒,在轻轻移动。这时迎面驶来两辆自行车,是班长和桑鲁。他们在前面数人数时发觉少了人,便寻路找来。说明情况后,班长提出应让人带我回去。开始,我有些不情愿,可看到同学们诚恳关切的眼睛,我终于答应了。真的,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五双双眼睛。

47

月光下,他们那么清澈,因激动而使睫毛不断抖动,眼睛里充满了爱护,充满了真诚,溢满了最浓最醇的温情。大家那么注视着我,我真想掉眼泪──我被深深地感动着。噢,我的同学哪!

我们又出发了,大家左右前后拥围着我。我们又像刚才一样,一路车铃叮当,长街上留下了串串笑声,这时,我也想像同学一样来一次开怀大笑,可我怎么也笑不出来,只觉阵阵暖意盈怀。嗓子里像堵上棉花团,我有些哽咽,眼睛里水滋滋的,于是我抬起头。我看见了,那使星辰失色的月是那样恬静地看着我们,笑盈盈的,梦一般的轻风停在身边;我也像在做梦,心儿飞得很远很远啊,好一轮飞彩流辉的满月呀!

(选自《时文选萃》) 问题:

1.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并分析其作用。

2.发病是‚可现在我已经站立不稳‛,可后来‚我们又出发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请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48 3.文中两次提到班长,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示例: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夜晚啊!(过渡,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又把读者带入回忆,自然引出正文。)

2.作者在文中写‚我‛的病;犯病时就写到‚我明白由于兴奋,老毛病又犯了‛;接着又写道‚我知道我一会儿就会好‛;最后定到‚我们又出发了‛。这样写,既合理,又严密:病来得急,但是‚老毛病‛,‚ 一会儿就会好‛;当然就较为顺利──‚又出发了‛。

3.文章两次提到‚班长‛,一次是‚我‛刚犯病时有人问:‚班长呢?不知道他们已骑车走到哪儿了?‛另一次是‚这时迎面驶来两辆自行车,是班长和桑鲁‛,并解释了他们刚才为什么不在,现在又赶回来的原因。这既表现了作为活动组织者对同学的关心,又因前呼后应而取得了行文脉络贯通、无懈可击的效果。

记叙文中如何做到细节描写

49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要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细节描写的一般方法

1、摄取细小动作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不是克制或是做作出来的话,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如《我的老师》中蔡老师‚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上‛的细小动作,极富情趣地表现了蔡老师假怒实热的品性。《分马》中老

50

高考记叙文写作增分策略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策略
《记叙文写作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