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乡愁余光中教案(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11:16: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余光中,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余光中, 余光中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师: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先自行默读一遍诗歌。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语速,节奏,轻重音朗读技巧。

师:第

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

师:怎么读我们已经了解了,现在请同学们出声读,大声读一下这首诗,同时注意体会诗的情感。

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课件)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看看第一节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写是那个人生阶段?

生:邮票;小时候。

师: 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要选邮票作为小时候乡愁的一个寄托呢? 余光中少时在外求学,常常要写家信。

2.

请大家想象一下家信中可能写了什么内容?

母亲叮嘱儿子注意身体------

儿子向母亲报平安------- 小结:有亲人离别就有一份挂念,家信成了寄托深情的地方,贴上邮票就是贴上思念,邮票上寄托的是深深的母子之情。 师: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还有同学给亲人朋友写过信吗?老师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虽然也有手机,但还是常常写信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我总觉得写信更能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收到信时候那种雀跃的心情,也是手机短信无法比拟的。老师建议大家偶尔还是可以写一两封信来和亲朋好友联络联络感情,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第二小节。

师;第二小节作者写的是那个人生阶段,又以什么来表现乡愁? 生:长大后;船票、

1.

想一想,长大后,乡愁为何又寄托为一张窄窄的船票呢?

当时余光中曾经在香港学习工作过一段时间,而他新婚的妻子则在台湾。所以他常常坐船来往与香港台湾两地。 2.

大家想象一下余光中手拿从香港到台湾和从台湾到香港两个不同方向的船票时,心情是 否相同,为什么?

一种是对新婚生活的向往,另一种则使对对夫妻分别的怅惘之情。 小结;这张船票上寄托的是夫妻浓浓的恋情。 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 第三小节为什么把坟墓和乡愁联系在一起呢?我想给大家看一首诗这首诗是1958年余光中的母亲在台湾去世时所作,同学们从这首诗中能读出些什么呢?

余光中对他的母亲感情非常深,余的母亲生前曾说死后希望能把遗骨安葬在大陆,安葬在故乡,这也成了余光中的一个心事。他在一首诗中写到:“春天来了,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江南”。(幻灯)但他没有想到当他手捧母亲的骨灰真正踏上江南小路时,时空已又过了三十多年,真是“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是雪满白头”。(幻灯)大家能想象出白发苍苍的作者久久伫立在母亲坟前时他的心情吗?但此时余光中先生完成了母亲的遗愿,他却没有想到另一件让他分外遗憾的事情,那就是因为两岸来往不便,使得他不能经常到母亲的墓前去看看,祭奠母亲的亡灵,向母亲倾诉自己的情感,于是他仿佛总是觉得有母亲在远方呼唤他,他说:“母亲在喊我-------”

一道天然的海湾却隔断了两岸的亲情这么久,这么久,于是乡愁在许多游子的心中便成了一道浅浅的海峡。台湾检察院检察长于右衽去世前曾在一首诗中写到:(幻灯)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苦;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只有神伤。 这种情感是许多台湾同胞共同的情绪,许多象余光中先生一样人都将大陆看做是自己叶落后要归回的地方,看做是自己的根,看作是自己的魂,诗人自己也说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道海峡承载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于是乡愁在诗人心中凝成了它。如果说在这之前乡愁还只是一种个人情感,那么最后一小节中诗人表达的对整个中国的眷恋。浅浅的海峡阻碍不了的是诗人是无数台湾同胞的无尽的乡思。

讨论:请大家注意在这四个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我们把这几个形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好不好?为什么?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让我们带着感情重读这首诗。

小结: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有形物体,必将流之于空洞。如《天净沙`秋思》我们一读到它就会想到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我们是如何感受到这些的呢?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有形物体: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而这首《乡愁》也正是从广远的时空中提取了四个有形物体,展示了作者一生漫长的生活历程,更把乡愁从幼时念母情深,年轻恋妻情中,永失母爱的心伤推向高峰,不论生离死别都抵不过乡愁的深广,于是乡愁便从一己亲情升华到了对祖国故土的热爱之情。

落笔虽小,但这四个物体所蕴藏的情感确是无形的厚重。

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课件)想象练习•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爱国情,归国梦 )

小时候--------邮票(小)————母子之情(绵长)

长大后--------船票(窄)————夫妻恋情(热烈)

后来----------坟墓(矮)————生死别情(悲痛)

现在-----------海峡(浅)————思乡哀愁(深切)

时间为序

感情为线索

《乡愁》余光中

余光中《乡愁》

乡愁,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乡愁——余光中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1余光中《乡愁》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案设计

赏析余光中《乡愁》

乡愁余光中教案(定稿)
《乡愁余光中教案(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