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湖北民族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2 15:40: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湖北民族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和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民委和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围绕党委提出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各方面工作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办学成效明显,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人才培养取得新成就。办学规模有所扩大,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17920人,预科生121人,研究生412人,留学生91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2项;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7项;省级品牌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计划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4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研究生工作站3个;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0项、省级奖项51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国家级项目92项、省级项目121项,发表学术论文193篇,

- 1

8个;新增省部级创新团队2个;出版专著150部,在CSCD、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23篇,SCI、EI、ISTP收录615篇;获得发明专利29项;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6 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项;《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

5.办学条件取得新成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校舍总建筑面积7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995万余元;附属民大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获得成功;完成了综合教学大楼、校园道路黑色化以及民族运动场改造、排水(排污)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6.服务社会呈现新局面。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空间布局、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的调研报告分别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省委省政府、恩施州政府领导的批示和采纳;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派驻驻村工作队,帮助驻村打基础、抓项目、建阵地、强队伍,被省州分别表彰为“湖北省先进工作队”、支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和“恩施州先进工作队”。

7.党的建设谱写新篇章。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学校事业发展进程中切实发挥了坚强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党的自

- 3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展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解决长期束缚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利益格局,转变资源分配方式,真正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赢得发展的长久活力和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也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因此,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将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成为直接融入技术进步过程和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和地方、行业、企业共同成长的新型大学,为学校在变革中赢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环境。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还面临巨大挑战,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激发干群活力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现代大学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学校推进转型发展,相关专业改造任务十分艰巨;部分学科专业与

- 5

技学院体制转轨平稳过渡、确保向多科性应用型大学成功转型。

(三)主要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湖北民族地区和武陵山片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源头、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型高水平民族大学而奋斗。

——到202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规模控制在17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力争达到800人左右。

——到2020年,专任教师数达到110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8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35%,具有“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40%;教授达到150人。

——到2020年,建成2-3个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群,新增6—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确保民族学在教育部新一轮学科排名中前十的地位,林学、数学等一级学科在全国排名明显前移;优化专业结构,稳定现有本科专业;获得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50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0项以上;新增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0-15门以上;获得省部级教研项目100项以上;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10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得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国

- 7

特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基础性工作,确保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顺利完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贯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注重特色”的方针,实施“116人才培养计划”,即:以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人才培养应用转型为主线,实施“专业内涵发展工程、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工程、综合素质拓展工程、教学质量保障工程”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计划;重点支持试点学院的改革试点工作,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特色院系和专业;加强课程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分层次、多模块的课程超市,力争建成50门慕课资源,40%左右的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实现数字化;做好留学生教学工作,推动留学生教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跨界教育新机制。

2.以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基于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和质量监督的良性培养机制;加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设,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公共课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探索建立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方案;完善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奖助制度。

增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培养规范化建

- 9

主任岗位,有效推进学生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逐步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5.以提高服务为导向,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切实做好招生工作。充分发挥招生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做好招生录取工作,保证录取程序规范,录取结果公正,接受考生及家长与社会各界的监督。

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的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制定并落实在读大学生休学创业办法;发挥市场作用,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培训项目,开展创业服务;切实转变服务方式,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推进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二)突出高层引领,着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1.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和组织形式,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与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和分类科学、激励高效、充满活力、保障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加大对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建立退出机制,激励优秀人才,约束平

- 11

务与职级相结合的职员发展路径,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按照“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严格考核、能上能下”的原则,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职员考核制度。

加强后勤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后勤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改变后勤服务队伍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进一步强化后勤服务质量和工作绩效的考核,明确奖惩和激励;建立职工培训机制,提高职工的管理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

(三)强化学科特色,切实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1.建立健全学科建设机制

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包括行政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以及科研经费分配、科研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规章制度,努力形成管理规范、分工负责、团结协作、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推动学科群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探索建立以学科群首席负责人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学科评估机制。参照学科评估标准,建立校级学科建设和发展数据库,构建中长期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相结合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定期学科建设评估制度和报告制度,并为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学科预警退出机制。对在学科点申报、优势学科群申报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学科给予奖励;对学科建设不力,效果提升不明显或需要进行调整的学科,在战略布局上

- 13

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3.加强学科分类指导和绩效评价

加强学科分类指导。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正确处理好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注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强化支撑学科对主体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催化剂作用,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生态环境,产生学科协同效应。

制定学科绩效评价制度。制定有区别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按照人文社会学科、理学、工学、医学学科大类设立绩效考核系数,以绩效系数方式强化学科建设的投入产出考核,并作为建设经费动态投入和奖励的主要依据。

(四)推动协同创新,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1.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创新科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健全完善科研活动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激发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学术年会制度。

创新科研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实施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依照学科绩效评价分类标准,制定科研分类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改革科研考核办法,实现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从注重项目经费向注重成果产出的转变;制定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研发活动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直接服务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鉴定、验收、报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与管理。

- 15

单位的协同合作,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有效、精准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咨询,打造服务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智库。

4.推动科技产业发展

建设科技孵化园。把科技孵化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孵化器、加速器、服务器,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造生存空间和环境条件,促进知识、人才、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加速更新、成长和发展。

搭建科研信息交流平台。打破科研成果的部门及地域分割,搭建学校和企业的科研信息交流平台,使科研成果在不同的企业、地区得以交流、利用;建立健全技术供需双向渠道和科研信息网络,形成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咨询渠道,培育和规范技术市场良性发展。

(五)弘扬民院精神,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1.弘扬民院精神

进一步弘扬“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院精神,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完善校史展览馆建设,坚持编纂校史、校志,重视校史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建立新生入学校史教育制度;对学校文化品格、办学特色、校风、学风等开展深入研究、凝练、规范和内化,坚持以文化人,实现以文聚力。

2.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 17

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避免资源重复配置,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加强共用设备和物资的采购管理,实施有效集中采购;制定成本核算制度,强化资产使用监督制度;全面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益,实施资源使用效益评价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科学决策,发挥财经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财务制度建设,防范财务风险;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项目绩效;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金结构;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核算质量。

创新后勤服务机制。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开放校内服务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把校内所需社会保障性服务通过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

2.全面打造绿色、智慧校园

建设绿色校园。注重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增加具有民族特色或现代气息的人文景观;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建设节约型低碳校园。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以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机制;制定和实施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体系;主动参与“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以“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化”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环境;逐步实施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改造,提高信息流转和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扁平式、动态化、师生有效参与的教育管理

- 19

范办学行为,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校园规划及项目库建设。精心谋划,做好校园建设总体修建性规划修编工作;科学论证,做好学校中长期项目库建设工作。

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工作和相关基础工程;完成生物示范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全力争取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重点建设医学技能实训中心和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积极推进体育训练馆和新图书馆建设工作;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教职工活动中心;完成校园一体化建设。

做好民生工程建设。完善校内供水二次转压系统,建成110KV城区专用变电站;全面建成标准化学生宿舍,切实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加强教职工校内住房管理与服务,规范教职工住房产权变更行为;加强校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畅通的校园道路体系。

(七)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和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发挥校务委员会的咨询作用;坚持依法治校,把学校章程作为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坚持教授治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专家委员会和学位委

- 21

轨平稳过渡,使之建设成为合格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

(十)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强化阵地意识和责任担当,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学校建成省级文明单位。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正常运行,永葆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强化党支部政治的功能和服务功能,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探索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争创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基层示范单位。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主动适应高压反腐新态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完善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切实加强纪律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党性观念和法纪

- 23

由发展规划处牵头,组织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对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将具体目标任务落实到校属各单位。各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落实规划实施工作。发展规划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对规划实施过程、进度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对规划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提高规划的实施效率。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目标、任务及措施,提升规划的执行力和时效性。

- 25 -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考研招生简章

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管理办法

湖北民族学院暂住证申报表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类招生简章

湖北民族学院西部计划材料

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

中共湖北民族学院委员会文件

湖北民族学院研究生处工作计划

湖北民族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湖北民族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