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二年级国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4: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二年级第一课 学习目标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②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 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 山的古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 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 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 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三、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 老师同学请教。

② 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 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 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

⑤练习背诵。

二年级第二课

别董大

教学目标:

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 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

培养学生对祖国是个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 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 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名曲《送别》 学生: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和亲朋好友分别的事?谁想说给大家 听。 那么你知道古人分别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么?我请大家搜集了一 些送别古诗,你愿意给大家朗诵一下么?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 指名读诗题,评价,谁读的最像和好友分别。 齐读课题。 释题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呢?(介绍时代背景)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通读准 指名读,齐读。 自学古诗,想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 提出小组学习无法理解的疑问,一齐解决。 交流自渎的初步理解。 探究诗意,感悟诗境

理解文路: 哪句是写景的,哪句是作者的劝勉,指名读。 学习写景的句子。 读诗句,看插图,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途中哪些地方与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不相符合, 请大家修改这幅图。 (天、雁、雪) 随机知道学生读好相关的语句。 教师评:同学们修改的真不错,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 面呢? 如果你来到这样的情景中送别你的好友,你会不由得产生怎样的 情感呢?(凄凉、悲苦)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第

1、2 句。 是否这首诗就是带着这样悲情呢?往下看,谁来做高适,劝勉一 下董大?(指名读)评读。 说说高适

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也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安慰一下董大么?用自己的话语说说。 (补充介绍背景,其实年轻的高适正处于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 境地,这一局不仅仅是对朋友的鼓励,其实也是一种自勉) 虽然董大的才能暂时不被世人所喜欢,但有才华的人不愁找不到知己、伯乐。作者的劝勉充满了亲情,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句。 (板书:豪情满怀)

练习背诵

二年级第三课 绝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 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 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 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千秋雪雪存年久, 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 所以这样相称。 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 使学生 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 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年级第四课 绝句(迟日江山丽)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泥融飞燕子”。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春光美情境: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 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 乐,让学生形象感知美) 。

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 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你们了解杜甫吗?想知道更多吗?这里有,你们谁 愿意到前面来点击小太阳,向大家介绍杜甫呀?

3.指读:读诗还 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哇?

4.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三.细读感悟诗意:

1.默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 号。

2.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 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 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由学生决定顺序) 。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学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

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或学生问:我不懂“迟日”指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博士吧。 (课 件:小博士图。指导口语交际:我们应该怎么向小博士请教,小 博士才愿意告诉我们呀?学生问小博士答: 《诗经》中有“春日迟 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 师: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观察 课件插图: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呀?(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风:你从哪看出风来了?) 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师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 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 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课件: 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 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 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

5)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 了。范读请你也高声赞美吧!自由读、评读 师导:你们还读懂什么了?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学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

2)“融”什么意思? 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玩、报告春天、啄春泥) 师:也有的小燕子在衔融化的泥土筑巢呢。想看看吗?

3)欣赏课件: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 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美丽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着了。

4)指导朗读:该怎么读哇?自己练练,可以加上动作。评读

4.把整首诗练习读读,试着背背,练好了,老师还给你配上动听 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呢。 练好了,谁先来,要像古人吟诗那样抑扬顿挫(课件)?指读、背诵。

5.改写: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 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总结,课件出示:春天到了,

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 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 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 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自由读指读)

6.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

7.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甜甜地睡着了。让我们轻轻地把书合上, 千万不要打扰它,就让它在甜甜的梦中去感受美丽的春天吧。

二年级第五课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齐读课题,教师板 演。 。写完之后,再来齐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初读

1、指名读古诗。

2、指导朗读,读古诗一定要读出它的韵味来,古诗是非常讲 究格律的,你看第二行的蹊,和第四行的啼是非常押韵的,所以 我们在初读时,要把古诗的那个韵味感读出来。

3、分两种情况作处理:

1)指两名学生读,如果学生读的不太好,师进行范读,并 提问:你和老师读的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呢?估计学生说:有语 气,要停顿。师接着说:“对了,读古诗时,一定要有停顿,出示 课件,指导朗读。

2)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教师做及时的评价,如:你读 得很准确,你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那么怎样才能像他们这样读 出古诗的味道来呢?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第二步:理解读

(一)解决重点词语

1、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 提出来。生自由提。

2、提问:这些问题,你们有什么解决的好方法?(估计:问 老师,查字典,看注释等) 。

3、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是个简单的好办法。以小组为单 位,自己试着学一学。

4、那好,我来检查一下你们刚才学习的效果。 多么美的春色图呀,繁花盛开,戏蝶起舞,娇莺歌唱,有 声有色,有歌有舞,有鸟语有花香,这不仅仅是黄四娘家的春色 图,更是一幅无边的春色图,让我们拿起书来,一起再去回味一 下那美丽的春景吧!

5、齐读。

二年级第六课

游子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

2、根据画面,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感情朗诵,背诵古诗,感受伟大的母爱。 重点: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意思。 难点: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妈妈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她为我们 付出了许多爱,我们都在母爱中成长。

二、揭示课题,了解题意。

师过渡:母爱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出多高,母亲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牵挂 的孩子。而那些离家远行的游子,更是怀着一份对母亲深深的眷 恋。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孟郊,他也有一位关心他的母亲,他 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 《游子吟》 今天老师和大家 , 一起学习这首古诗。

1、幻灯片出示古诗及插图,学生通过寻找资料,介绍孟郊的出生 朝代,生平。

2、解题:

1) 、“游子”是出门远游的人。“吟”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2)“游子吟”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咏。 )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这首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 得舒缓些,注意生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 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1、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质疑交流。 )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

春天温暖的阳光。

四、发挥想象,体悟诗境。

1、认真读古诗, 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游子离家时母亲对儿子的关 爱? 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想象绘图一: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 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

五、背诵古诗

二年级第七课 江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 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 “柳河东” 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 , 也是著名 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 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让学生自己 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先自己说一说, 遇到问题主动 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开 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 (听后让学生谈谈 自己的体会。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 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 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二年级第八课 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诗人,有谁说说看我 们学习过哪些唐代诗人的诗。 (学生答)

2、你们说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在认识一位唐代诗人,他的名字叫 贾岛。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寻的动画片)

3、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古诗,跟我齐读题目,寻隐者不遇,再读 一遍(两遍)

二、学习古诗

1 通过刚才那个短片,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现 在大家根据古诗上的拼音自己读三边,读好后坐正举手。

2、好,大家读好了是不是,现在跟着老是一起吧古诗读一遍,寻 隐者不遇(学生)注意“隐”是前鼻音, “隐者"是隐居山林的人, 有谁可以告诉我这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学生)题目的意思是作 者寻找一位隐居山林的人没有遇到。 大家再把题目读一遍 (生读) 第一句: (读) “松下问童子”“童”是一个生字,有谁能用这个 , 字组一个词。 (生)翻译: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 (齐读第一句) 第二句: (读两遍)谁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翻译:我的 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第三四句: (读) “此”是平舌音,注意,读。那你们说说“深” 的反义词是什么?(浅)这两句的意思是,只知道师父就在这座 山中采药,可是山高云深的我不知道他在那里。

3、大家齐声把这首古诗读一遍(生)

4、大家读的真好,有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 3?4 人)

5、他们读的好不好,大家把这首古诗再读一遍。 (生)

6、读了这么多遍,有谁会背了吗?会背的的举手,好现在同桌之 间互相背,左边的先背给右边的听,然后右边的再背给左边的听 (自由背)

7、有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

8、大家齐背(生)

9、古诗就学到这。大家把书韵流香拿出来,把古诗抄下来

二年级第九课 枫桥夜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 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 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 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 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 《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 请学生自学课文。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 ) 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 )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 “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 画“月” “霜” “乌” ,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 )

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 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渔火” )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 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 (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 (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

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 贴“寺”

“钟” )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 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 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背诵课文。

二年级第十课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箬、笠、蓑” ,会写“塞、鹭、笠” ,正确读写“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会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 蕴涵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知形象,释题入情。

1.屏幕出示多幅图片,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用几句话来描写一 下看到的景象。

2.这些画面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很有关系,出示《渔歌 子》 。

3.自由读词,指名读,教师范读(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 。指 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字音方面重点指导“箬” ;书写方 面重点指导“箬”和“蓑”的写法;节奏方面重点指导“西塞山 前/白鹭飞”的停顿。 )

4.释题。你对“渔歌子”是怎么理解的?(词牌名,这首词内 容刚好与词牌吻合,所以也可算是题目。 )

5.简介作者张志和。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根据你的直觉,你觉得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能不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 作上记号。

3.释疑。 (重点指导“箬笠”“蓑衣”“肥”“归”的意思) 、、、。 交流读懂了多少。

4.你们读懂的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出示“垂钓图” 。用自 己的话描写这幅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 视指导,指名说。 (初春,远山蒙上了一层绿色,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桃 花盛开了,粉红色的花瓣漂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 而跃出水面,显得十分肥美。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 色的蓑衣,停舟在春江之上,冒着斜风细雨,

悠然自得地钓着鱼。 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

5.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诗词的意思,我们不要逐字 逐句地去理解,要用自己的语言,还要加上自己的联想。让我们 再回到词中,出示《渔歌子》 ,在这幅“垂钓图”中,如果仔细地 去品读,还会发现里面的色彩非常丰富,轻轻地读读这首词,找 一找有哪些色彩藏在里面?(显性的:白、青、绿;隐性的:西 塞山青绿色、桃花粉红„„) 背诵这首词。

二年级第十一课 塞下曲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古诗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 篇关于李广的诗篇《塞下曲》 。诗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 无比的将军。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 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 敌人。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三、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 《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 :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 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 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 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 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 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 《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 出来的? 练习朗读课文,背、默《塞下曲》 。

二年级第十二课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本课题 《望洞庭》 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 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 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 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 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 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 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 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 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 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 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 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 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 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二年级第十三课 浪淘沙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 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 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 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教师 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二年级第十四课 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 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 生活的情感。 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很多古诗吧,现在就请 大家来比一比,看水背的古诗最多,不能重复。

2、教师归纳: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两首古诗。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 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 yóng; "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 sù;"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 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 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 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 离-篱、味-未。

二年级第十五课 池上 教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

2.揭题 : 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 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 “小娃

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 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 快乐、无忧、自由。 )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 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二年级第十六课 忆江南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唱、动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意境美, 学会背合唱歌曲。 引导学生参与以小组为单位的创编活动, 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3、从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 光的秀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愉快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编活动。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演唱一字多音处并学会用优美的声音背唱歌曲。

四、教学过程

1、欣赏图片,配放音乐《忆江南》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很美的风景图,请你欣 赏后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感觉怎样?那你觉得这些图描 绘的是什么地方? 师: 老师给你们看的是江南的六大古镇 周庄、乌镇、同里、南浔、角直、西塘。江南水乡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恬静。小桥, 流水,人家,流溢在水墨江南里。

2 、教师配乐朗诵诗词《忆江南》 师:江南的水是清秀灵动的,江南的山是秀丽多姿的,古代的文

人墨客都非常眷恋着江南,有一位唐代诗人白居易经担任苏杭州 两地的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回忆 江南美景时欣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忆江南》 。

3、师生 配乐朗诵诗词 师: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 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师: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4、教师示范表演唱 (手拿道具) 师:这么美的诗用朗诵还不足以表达它的美的意境,老师想把 它唱出来,请说出你的感觉。

二年级国学教案

二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国学计划(材料)

二年级国学教案(推荐)

二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

二年级上国学教案

二年级国学启蒙教案

下一二年级国学推广内容

二年级国学
《二年级国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我与国学 二年级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