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自然辨证法 考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20:30: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绪论

1、从恩格斯《自然辨证法》的写作过程中受到那些启发?

2、为什么学习自然辨证法? P8 研究和学习自然辨证法的意义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1、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研究有什么意义? 首先,自然观是科学技术理论的思想基础 其次,自然观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对自然界及其关系的总体认识,将决定着人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包括认识和改造人自身)。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原因?应如何认识其历史作用?

P22原因(历史背景):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社会前提b.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c.试验方法的确立和科学团体的形成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

作用:P36 ①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直

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

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③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是当时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 要科学地描述自然界的总画面,首先要弄清楚构成这副总画面的各个细节。对自然现象作分门别类的研究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步骤。

第二章 人与自然

1、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的原因是?

(一)错误的自然观

(二)不平衡的发展观

(三)病态的消费观

(四)人口增长过快和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

2、哪些环境问题是人为造成的?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物 沙漠化 乱砍乱伐 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

3、我们应该和能够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什么?

P94(1)更新人类的不合理的传统观念(2)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协调发展(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建制(4)开展国际性的合作

4、你了解哪些与环保资源有关的及纪念日?(日子和意义几个即可)

(1)世界水日(3月22日)

(2)世界气象日(3月23日)

(3)世界地球日(4月22日)

(4)世界无烟日(5月31日)

(5)世界环境日(6月5日)

(6)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7)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8)世界人口日(7月11日)

(9)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 ) (10)世界旅游日(9月27日)

(11)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

(1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29日)

(13)植树节 (3月12日) (14)世界爱鸟周与爱鸟节 (各个省份不一样)

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定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 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 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意大利传教士圣•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

P97产生(会议及会议确定的思想和文献)

(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

(2)《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 总结了过去10年间出现的新观念,指出进行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必要性。在贫富对环境产生的压力,战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跨国界的国际行动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应尽的义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看法。 (3)《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这次会议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

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有史以来人类最广泛的全球性合作得以开始。

(4)《全球21世纪议程》被认为是联合国历史上有关环境与发展的一个最全面和最权威的文件

(5)《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回顾《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一项新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同时也是为了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10周年。

2、谈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质的看法

概念: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著的《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如下的定义:“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当然不只上述两种,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两个要点。 ①发展必须受到制约

人类应坚持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但却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与投资,以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方式求得发展。

②代际应保持公平

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时,应同时承认和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和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所以,绝不能剥夺或破坏后代人应当合理享有的发展与消费的权力

实质:①从生态理论的角度来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态系统协调稳定的运行状态,包括:生态流的运行保持在一种稳定状态,即不随时间推移而衰减;

人类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运行状态,是一种可持续保持的无限永恒存在的状态;可持续运行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功能、调节功能可以始终保持着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潜力。 ②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分析

从现实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是:尽快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但经济发展不应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其实质主要包括以下3点:A.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更新速度;B.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出其可更新替代物的开发速度;C.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包括累积量)不超过环境容量。

3、比较传统发展观与科学发展的异同 P96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怎样认识科学运行的社会保障 P141(含义和意义)

2、谈谈你对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的看法 P150(4种)

第六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1、探讨科学发展的动力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第一,自然科学的发展归根到底体现为知识的增长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第二,引起自然科学知识产生和发展、导致科学事业不断兴旺发达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所从事的认识和研究活动。第三,人们从事认识和研究活动的动力来自于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要。第四,人的需要是推动自然科学(知识、活动、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五,要保持并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就要重视人的决定作用,就要不断扩展和强化人类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需要。

2、科学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特点?

动力:(1).心理动力:就是能引起和促进人们发生科学创造行为并进而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是科学主体发生科学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微观动力。 主要包括:

第一,满足好奇心的需要是科学创造行为的启动力。

第二,释疑和求解的欲望是使科学探索行为持续并深化的心理动力。 第三,对科学美学信念的追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深层心理动力。

(2)科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其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人们对这些矛盾的意识并付诸实际解决的需求,也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简称系统动力。

(3)科学系统之外的其他社会相对独立系统对科学系统的需求和支助是科学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哲学等因素

关系:(1)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各种动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各种动力因素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动力系统中,作为其构成要素的不同动力因素在对自然科学发生实际作用时,其作用方式、作用力方向、作用强度等是有差别的,由此便形成了动力系统本身的层次结构。

从宏观整体上看,自然科学的动力系统是由三个层次的动力相联系而形成的一级结构:

第一层次:科学主体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行为动力,体现为科学主体对认识自然界的心理需求,科学主体的创造行为是导致科学知识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行为动力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

第二层次:科学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运动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需求,即系统动力,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中间动力;

第三层次:科学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以及解决这矛盾的社会需求,即社会动力。 三种动力从前到后对自然科学知识增长的影响,其直接性依次递减: 三种动力作用的特点:后者以前者 为中介;前者以后者为强化因素

3、如何理解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的矛盾是科学发展基本动力?

其一,如果原有的理论观点是错误的,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弄清了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创立正确的理论代替原来错误的理论。

其二,如果原有理论知识反映的只是客观自然界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而不能全面阐述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依据新的实验发现,概括出更为全面的科学理论代替片面的理论

其三,如果原有理论只适用于一定范围的现象,而不能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就必须在新的实验的基础上创立普遍性更大的理论来代替普遍性较小的理论。

第七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举例说明科技改变生活

P191下(如20世纪80年代。。。。)P193中(提高健康水平)等

2、你怎样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整个第九章P190大标题小标题

第八章 科技方法论

1、怎样理解科学问题?

含义: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目标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

即根据科学知识背景的分析而提出的科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它应包括:事实基础、理论背景、求解目标、求解范围 特点:一是历史性(时代性),即科学问题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背景 二是指向性,科学问题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包含着一定的研究方向和求解目标 三是可解决性,即有一定的求解手段和应答范围,可以解决。

意义:1.从具体的科研过程来说,科学问题是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整个科研过程所围绕的中心, 并引导科学观察 。

2 从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他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往往是其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水平的标志。

2、科研选题的意义?怎样更好地进行科研选题? (1)意义:科研选题在科研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选题在科研过程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

其次,科研选题还能促进科研人员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2)步骤及原则:P223步骤 a.问题调研b.课题选择c.课题论证d.课题确定 P224原则:a.序需要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创造性原则d.可能性原则

第九章 科学事实及获取方法

1、科学事实特点和作用

特点 P228 a.科学事实是个别的单称判断b.科学事实具有可复核性、可重现性c.科学事实具有精确性、系统性

作用P228 a.科学事实是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产生的基础b.科学事实是确证和反驳科学假说及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c.科学事实能够促进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的完善和发展

2、科学观察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232 a.坚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原则b.坚持科学观察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c.坚持科学观察的辩证性原则

3、怎样理解科学观察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P2

32(一)坚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第十章 科学抽象与逻辑思维

1、举例说明科学抽象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阶段P244 a.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b.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中的具体(注意第一段) 问题 第一,重视感性具体。感性具体虽然只是现象的具体、个性的

具体,但却是科学抽象的出发点。

第二,在科学抽象时应注意得到了关于事物的一些抽象规定,并不是科学抽象的结束。 第三,科学抽象的结果正确如否,不是主观决定的,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包括哪些类型特点/ P246第二节

第十一章 非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如何?

第一,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联系(辩证统一) 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提供依据。 第二,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两者的特点不同 两者的作用不同 两者所属的层次不同 一个完整的创造

2、你是如何理解创新的?怎样才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是在知识积累和生活、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由一个新颖的创意而产生的、对人有用且具备一定可行性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 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勤于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若固定的看事物,过分的依赖专家和权威,从 众等等是不会有创新在里面的。要多方法,多论证,学会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后,我们应该自信对待,不畏失败,不自卑当然也不能自满。还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和经验,创新思维也是需要基础的。不断地扩充自己,充实自己,结果往往就越好。

第十二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结合所学专业论述科学家说的特点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特点P262 a.科学性b.解释假说性c.推测预见性d.待验证性 作用P263a.科学假说使科学研究具有定向作用,是寻求真理的向导

b.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

c.家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d.不同假说之间的争鸣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化

2、科学理论有哪些特点?建立科学理论有哪些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P277 a.公理化方法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c.抽象的适度性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辨证法 论文

自然辨证法感想

自然辨证法论文

自然辨证法练习

自然辨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辨证法论文

自然辨证法 考题
《自然辨证法 考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