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毕业生总结上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6: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脚踏实地,努力创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2010年就业工作总结

摘要:在全社会总体就业压力加大和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市教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同时,着力加强就业工作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促进毕业生面向多方位、多层次就业, 特别是在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形势下,将做好2010年就业工作作为“第一实事工程”,脚踏实地,努力创新,推动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一年来,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我院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就业工作,明确任务分工,逐级落实责任制,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现了确保毕业生最大限度广泛充分及时就业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我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经验,理性分析有待改进的问题,既是贯彻教育部部长贵仁在19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又是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

一、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2010年,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我院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我院2010届毕业生共计1233人,基本与去年持平;本科毕业生较2009

1 届减少了2.3个百分点;研究生较去年上升6.3个百分点。

2009-2010 毕业本科生就业情况对比

60.0%54.3%54.9%50.0%40.0%30.0%21.0%20.0%15.6%11.9%4.8%3.2%2.1%0.0%录取研究生申请出国实际签约国家地方项目未就业23.2%2009届本科2010届本科10.0%1.5%1.0%3.2%灵活就业

与2009年本科生就业情况相比,2010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与去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其中录取研究生的比例上升较多为3.6个百分点,实际签约比例略有上升为0.6个百分点,出国人数比例和支援国家地方项目人数比例均有下降;灵活就业人数比例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未就业人数下降了1.6个百分点。

2009-2010

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对比

2 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0%录取博士申请出国定向委培实际签约67.0%65.6%2009届研究生15.2%14.0%2.0%0.6%0.6%0.6%2.7%0.3%国家地方项目17.5%13.9%2010届研究生0.0%0.0%未就业灵活就业

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随着社会上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毕业生总量的攀升,一些在本科生扩招后就业时出现的如“替代性就业”,“人才高消费”等现象和问题也逐渐开始在毕业研究生群体里出现,对研究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1、时间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十分迅猛,从时间结构上来讲,虽然就我国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但是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在短期内的迅速增加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2、就业区域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依然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实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存在矛盾。由于地区间与城乡间经济发展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除了相应国家号召支持国家地方相关项目外,学生通过市场或者社会行为去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很少,而且这种现象在各个地区高校都有存在。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这种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仍将难以改变,

同时,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以及一些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注册资金数量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风险,也降低了学校实际就业率的统计。

3、在能力结构上,矛盾依然存在

有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如果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就会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都是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对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 4 出来的,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能力培养不够,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学校本身的相关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此外,对于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转换,目前我校也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缺乏对学生“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就业力”不足。

4、继续深造带来的利与弊

目前考研和出国深造已经成为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的一个重要途径。2010年,我院有17.7%的学生继续升学和出国深造比例比去年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录取研究生比例提高较大,较去年又提高3.7个百分点,出国人数比例有所下降,降低了1.1个百分点。在不少低年级学生人群中,继续深造也是他们毕业后的一个主要就业预期,并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去向。应该看到,本科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人数的提高,尤其是攻读研究生比例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使他们通过自身的提高,为今后进入社会增加竞争的砝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并不等于就没有就业的压力,而是将压力后移,我院142名录取研究生中,直升和录取本校的人数为116,比例达82%,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最终会在研究生学业结束后释放出来,虽然这两年研究生实际签约的人数基本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但是,研究生一次就业率的下降还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研究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5、我校学生的就业已从以前的两条腿走路“企业与事业单位为主”,转向“以企业单位为主,事业单位就业为辅”的局面,其中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就业比率大幅度提升,达到66.67%,相关事业单位比例位居其二为33.3%。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信息: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形势发展,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市场需求量大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去,相关行业已经成为新的有效就业渠道。2.对学生在就业引导的工作,颇具成效,学生的就业观念在行业的选择上已日趋务实,学生择业已基本能顺应市场的需求,并作出比较合理的选择。

今年在确保综合就业率稳定的前提下,我院也在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含金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非传统就业方式形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为毕业生们所接受,加上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录用毕业生时处于买方市场,片面从本单位的成本预算和人才囤积等主观、客观因素出发,迟迟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比例逐年升高,

二、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

我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加大工作理念更新和工作方式创新的力度,优化了就业工作环境,理顺了就业工作机制,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有效应对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了广大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平稳过渡,调整心态,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我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适逢经济回暖时期,既是挑战之际,也是创新之际,就业形势复杂,社会经济环境多变。全院上下结合目标管理 6 制度的全面实施和二级系(院)管理的不断完善,健全了学校—系(院)的二级联动机制,强化管理,明确职责,分解工作,落实系(院)“一把手”工程的责任制,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推行学生就业工作与导师、与专项教练、专业课教师结对子,积极鼓励全体教职员工人人关心就业工作、支持就业工作、参与就业工作。营造“人人参与”的就业局面。每年召开的由院长亲自参加的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奖励表彰为就业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导师、教练、教师、辅导员等。将就业工作当做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第一实事工程”,立足根本,整合资源,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力

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科学规律办事,控制招生规模,注重内涵发展,坚持“精品办学”的思路,让每一位学生的成才成为可能。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优秀青年培养“十百千”工程、人生发展导航、拔尖人才培养――蕴瑞班建设等育人举措。注重就业分析调研结果与招生工作的互动,根据学生实际就业情况调整学科专业设臵与招生比例。除近几年新增的本科专业的休闲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等新专业外,一些专业如休闲体育的研究生培养也将开始有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行业流向相对狭窄的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人数科学调整。同时打通专业壁垒,不但术科学生如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向体育教育专业转变外,还鼓励文化成绩突出的术科专业学生通过考试转为体育新闻、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专业学生,促进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学制和方式上也进行了调 7 整,更好地促进了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年来,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各系(院)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举措。

(三)排摸调研,了解就业形势,工作做细做实

针对10年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院领导与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多次下基层系(院)排摸调研,开展就业指导。调研分析我院即时就业率情况、岗位信息收集情况、考研及考公务员情况、大学生创业情况和大学生总体就业心态,将排摸出的做好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一提出针对举措:

1、各系(院)的就业工作要在此基础上增加提前量,早下手,早做准备,把工作做在前面,确保学生按时就业,及时就业,就业率水平保持稳定;

2、考研、考公务员未录取学生的就业问题;虽然我院今年研究生录取情况较去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基本持平,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错过最佳择业期的考研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困难,相当一部分考公务员的学生也由于考试失利而比较迷茫,针对这部分学生各系(院)加强工作介入,一方面迅速调整学生心态,帮助他们将精力转到全力以赴求职当中,另一方面,从各个层面积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推介,创造机会就业;

3、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问题,2010届毕业生中家庭困难的学生比例为22.3%,这部分学生往往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家庭贫困、能力较弱等主客观原因而导致就业困难;还有相当比例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女研究生群体,尤其女研究生比例在研究生中达到48.3%,各系(院)在这个人群求职就业过程中“人盯人”,区别对待,给予每一个学生以更多的 8 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心理援助等全方位的关注,全力以赴帮助他们尽快尽早就业;

(四)引进来,走出去,挖掘资源,加强毕业生推介工作

为了增加毕业生就业岗位,我院加强与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一是主动出击,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支持,贯彻走出去的战略,与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体育局以及相关体育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二是广泛联系,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联系50多家用人单位,举办校内系列校园招聘会和企业选讲会6场,现场提供招聘职位近270个,提供代收简历单位180余家,提供代收简历岗位近400个;三是深挖潜力,各系(院)深挖掘,广发动,收集校友资源,到校友创办或就职的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开拓就业渠道。

学校在积极拓展就业市场的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村官”计划,鼓励学生应征入伍,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到家乡、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院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7次下系院开展就业政策宣讲,在一线开展形势教育,就业指导。各二级系院也积极发布岗位信息,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家乡就业。2010年毕业生中有10人参加了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以及村官等国家地方项目的服务,同时有22名同学光荣加入了专门为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的招募的“世博兵”行列,在世博期间为世博会的顺利举行立下汗马功劳。学校不仅对这些同学在他们服务期间多次对他们进行探望和慰问,对于他们服务回来后的一系列毕业就业工作也做了明确的指示和妥善的安排。

(五)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2009年12月4日,在2009年毕业生就业总结会上就已经将2010年就业工作提上日程,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在2010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坚持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实施核心指标工程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其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在学院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将就业指标作为二级系(院)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的核心,根据不同专业下达分类指导的就业指标,采取一票否决制,就业达到合格指标总体才能合格。

充分认识金融危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将就业人人工程作为最大的实事工程,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根据学校学院绩效考核文件规定,要求各系(院)在各自绩效考核细则中将教师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师考核“质量分”中予以体现,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表彰和奖励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2、以人为本,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学院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积极转变千人一面的就业指导模式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分类指导,以个性化指导提升就业服务人性化水平,积极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工作中,职能部门坚持将服务意识贯穿到每一项工作中,实现“服务-指导-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对毕业生,做到耐心、细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简 10 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及时到各二级系(院)进行政策宣讲,重点宣讲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二是开展阶段性针对性工作调研,梳理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如针对转专业的同学,尤其是涉及如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和申请上海市户籍相关政策的同学,逐一接待,耐心细致地解决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三利用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在前期从社会上为学生积极提供相关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其后利用志愿者服务团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上海发展,树立就业信心;四针对毕业生就业需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开展调研工作,对提及的具体问题能够解决的即知即改,对于短期不能解决的也确定了对策,确保实施。

五、各系(院)结合毕业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状态和情绪变化,适时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涌现了一批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就业的先进典型。

3、关注就业困难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工程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关注就业困难学生。一是毕业班辅导员深入了解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学习困难、家庭困难、就业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建立特殊毕业生信息库,实施跟踪服务;二是实施一对一帮助,以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等活动为平台,动员导师、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力量,广泛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关注每一名就业困难学生,给予其毕业就业过程中落到实处的指导、帮助和鼓励;三是就业指导中心、各系(院)、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形成合力,关注毕业生就业 11 心理,对于考研受挫学生、新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群体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心理援助,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合理定位,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社会的考验。

4、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全程化水平

为加强就业指导全程化水平,除了针对就业率统计日期的提前而提前启动的就业工作外,就业指导工作也关口前移,就业指导中心除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开设职业生涯讲座,在各二级系(院),特别是学生人数较多、就业难度较大的系(院)早在大三便开始宣讲就业形势政策,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就业预期。同时在提高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的同时,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为依托,积极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疏导,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终生职业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道德观等新世纪大学生应具有的优秀观念,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以及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等先进意识。

为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得到学校服务的质量更高。就业工作突破只是向学生提供繁复的信息的模式,而是适当采取引导的举措,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信息。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为:指导大学生根据个人性格、兴趣、特长,合理地选择职业,尽量避免将来与职业的不适应性;指导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尽早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指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帮助其理性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技巧、面试方略等指导,帮助其顺利就 12 业;由各系(院)根据具体情况对毕业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其最终及时就业等等。

就业指导中心在工作中合理分配时间,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工作先进经验的学习调研、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的走访,以及为毕业生和其他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和信息发布统筹交错进行。通过这些工作,近年来搜集了上万条用人需求信息,并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调整和招生计划编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通过改版上体就业网,通过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向毕业生解读就业创业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快捷丰富的就业信息。同时中心加强日常调研工作,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进行理论探讨与研究,系统化、理论化,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创新,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做好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在19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地、各高校要提早部署,力争2011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继续增加。

据悉,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余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加上历年未就业人数,需要就业的学生接近700万,上海高校毕业生较上届增加近2万人,达到17.5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了做好新一轮就业工作,我们要坚定信心,鼓起士气,完成就业预 13 期目标。

(一)就业工作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工程可持续发展,

要继续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臵,加强领导,层层推动“一把手”工程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全体教职工要树立推动就业人人工程就是立足本职岗位敬业工作的观念,牢固树立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育人环节全力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党员在就业人人工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就业人人工程作为党员干部和教师服务学生的重要载体,想毕业生就业之所想,急毕业生就业之所急。全体师生要主动宣传学校办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维护学校良好声誉,扩大学校社会知名度,构建就业人人工程的长效机制。

(二)凸显就业导向作用,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高校的生命力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应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包括办学的层次、类型、培养目标、课程设臵、评价标准等多样化,准确把握变化中的趋势,密切追踪社会需求,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应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能适应大众化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上来,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向。并针对这一目标进行相应改革,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多给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在课程设臵上面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多开实用性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招生规模、专业设臵、办学评估、经费投入等项工作适度挂钩的各项制度,进一步突出就业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课程结构、14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化建设,

加快建设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课程设臵,加大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专兼职队伍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按照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立足本校实际,尽快建立学校—系(院)二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如采取模块化教学,实行情景化就业指导,增强实训和模拟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职业生涯指导体系。各二级系(院)应结合专业特点,整合专业资源,形成独立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全程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工作的专业水准。

四、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与自主创业

积极采取措施,继续扎实做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除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已实施的国家地方项目外,对于新实施的大学生预征入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项目要完善制度,加强引导,做好工作。

要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继续加大各学科专业、类型结构的调整力度,在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同时在上海市相关创业帮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我校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5 五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改进学校就业工作作风,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既脚踏实地地以老黄牛精神开展优质的就业服务,又要以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工作提供高水平的职业咨询和指导,同时大力提升对于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和援助工作。

总结上

工会工作总结上

0809总结上

班主任总结上

政教总结上

小五总结上

音乐室总结上

数学总结上

教学工作总结上

音乐室总结上

毕业生总结上版
《毕业生总结上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毕业生总结 毕业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