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外城乡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0-03-02 18:33: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外城乡一体化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的超过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同步进行。而上世纪后半段开始,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这些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借助于城市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带动了劳动密集的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实现了居民职业活动和生活方式不同程度的转变。国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处理城乡关系具有启发作用。

一、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的演进阶段

1.城乡一体化思想出现

工业革命早期,在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英国和西欧国家,出现了工农分裂、城乡差别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城乡对立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思想家提出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张,如区域统一体、城乡混合体、城乡整体规划、城乡融合系统等,以此作为推进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的方式。

2.城乡关系的加强

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土地集中和农场规模扩大及农业技术进步,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工业化的进展,促使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加之各国政府对农业保护性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3.城乡一体化逐渐实现

到上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城乡之间的差别明显缩小。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工业的扩散和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促使大量城市人口由城市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以及智力密集型小企业在郊区城镇的增长和集聚,给城市郊区和小城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成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新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后现代化社会和城市化高级阶段,农业和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工商综合企业迅速发展,农场经营管理趋向集中化、资本化和企业化,农民收入提高和城乡居民社会地位的平等化,小城镇兴起与郊区城镇化发展。它们面临的问题是保护城市与乡村的居住环境的多样化,推进城乡融合城乡优势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二、国外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及启示

国外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种,分别是前苏联模式、东亚模式和美国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千秋,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前苏联模式。

其特点是外移工业和住宅,改变了农业农村主导的局面。如莫斯科向郊外扩展的规划的重要内容就是将l400家工厂迁出城市,用铁路把卫星城与中心城联通,最远行程只需40多分钟,每日向城市运送职工70万。

(2)东亚模式。

其特点是兴建卫星城,改造老城镇。如日本大阪市1986年制订了一份“区域发展规划”。城郊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农田向园林业转移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把市民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度假村、休憩地、旅游点、游乐场、疗养院、康复中心等,都规划建设在城外。

(3)美国模式。

其特点是有计划的规划耕地面积,控制非农化。如纽约市在1950至1970年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40000公顷农用土地退出农业,20年间共减少211万公顷农用土地。减少的土地,都用于森林、机场、工厂、铁路、公路等。

三、国外城乡一体化对我国的启示

(1)保护农业的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农村和农业会在城镇化以后消失吗?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在城镇化以后,农业和农村作为生产的场所和人类聚集的社区都不会消失。农业除了解决人们的温饱以外,还有具有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等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农村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城镇化的最终结局是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后,农村可能实现了农业高度机械化、电气化、现代化,但与城市现代化大生产相比仍然摆脱不了分散经营的方式,而且与商业开发获得的利润相比,经营农业所获得的利润是有限的,这就使得三农在城乡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出现活力缺失而导致退化,因此在城乡协调发展中应对三农的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已出现了滥占耕地等现象。城郊开发区的出现导致农业衰退,城市周边延伸占领了包括农田在内的绿地、隔离带,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应特别要注意保护三农的发展,使之能够发挥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发达的交通网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

城乡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就是交通设施。交通设施的作用在于可以使一个地区的可达性提高,缩短城乡之间的流动时间,使人们外出流通很方便,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兴旺发达。城市发展的很多方面全都跟城市交通系统有关,例如:城市的结构、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居民生活的方式以及城乡差别之消减等等。法国巴黎大区的发展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巴黎大区的交通系统很发达,市区有地铁,周边有快速铁路网,郊区有铁路网,环城有快速公路,城际间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村镇公路组成。其中地铁承担了巴黎公共交通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地铁网还在不断向人口稠密的郊区延伸,区域快速地铁从地下横穿巴黎市中心,伸向外围新城,以其高速有效的运输促进了新城经济的发展,保证了新城的建设进度,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到新城居住、工作,郊区铁路系统共有32条辐射式线路,构成一个密集的铁路网,连接市区与郊区,环城快速路则承担了三分之二的郊区到市区以及郊区之间的交通流量。由于全法国的高速公路网都是以巴黎为中心的,因此巴黎的高速公路系统与整个国家的交通系统以至整个西欧的高速公路系统紧密相关。高度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促进了巴黎大区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关注“反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种不能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反城市化”,即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被城市人口向农村的回流所取代。工业不是向城市集中,而向着农村转移,原因在于农村具有空间潜力和劳动力资源潜力。

“反城市化”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当时西方学者在工业地理学中用到这个术语,指的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中心从原来的大都市中心向较小的聚落或者尚未工业化的农村迁移,形成了一些城市活动混合在乡村的新形式。国外学者把它称为“反城市化”,我国有的学者把它称为“乡城一体化”。在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的对立引起学者们对城乡之间的各种关系与想象的研究。

在我国,应该如何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呢?片面的强调“城市化”或“三农”都是不合理的,或是忽视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或者忽视了城市的作用,而“立体式的城乡结构”似乎更加适合我国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 经济 社会 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 现代 文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 内容 是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和合理配置。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要着重走乡镇 工业 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 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城乡一体化包含多方面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在我国实现这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追求的目标。

二、城乡一体化的 理论 模式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市场为核心,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为动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现实社会经济中所表现的主要是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变化,而其中又以人流 问题 最重要,是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造成人员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城乡差别。综合反映城乡一体化程度和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可以用均衡城市化率。均衡城市化率是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过程的量化反映,是城乡经济互动并趋于均衡过程的一个基本度量值。它对于城乡经济互动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并不是唯一的衡量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人本原则和市场导向,推进城市化不能贪多求大,关键还是在于建立科学的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

均衡城市化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C=lc2(1+a)n/(1-c)2(1+b)n+ lc2(1+a)n

其中,c当为前城市化率,大写的C为均衡城市化率,l为当前城乡之间收入差异系数(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n为实现均衡的预期年限,a为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b为农村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

三、国外城乡一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体化的模式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模式

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四个重要特征:(1)工业化早期农村地权的剧烈变动,土地由地主、自耕农向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者、经营者转移,农业经营由小农经济向雇佣制规模经营转化。

(2)城市工业发展迅猛,农村无地的剩余劳动力被迫向城市无序转移,导致早期大城市人口的畸形膨胀,城市污染严重。(3)早期城市化的单一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由此带来的漫长性和痛苦性。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长达几百年,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二战前),产生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一是压低劳动力价格,使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恶化,二是长期就业不足,社会动荡不安。(4)二战后,受凯恩斯理论的 影响 ,资本主义政府对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城市工业对农业反哺以及政府对农业、农民的保护、城市规划及环境污染治理,既是城乡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缓和了城乡关系和阶级矛盾。

(二)拉美模式

拉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是“大庄园制”,这种土地所有制缺乏效率。土地分配极不公平,缺乏土地和农村的贫困推动农民向城市被迫流动,而城市现代化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非常有限,从而造成了“过度城市化”。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有人把这种城市化称为“维持生存的城市化”。

(三)东亚模式

东亚选择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是对英法(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德(晚起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扬弃和发展,同时又是出于“赶超”战略的需要。在“官僚主导”的市场体制下确实能创造经济奇迹,政府对 企业 的积极干预完全可以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前提条件是政府官员拥有强烈的富国理想和过硬的业务与道德素养,民间的经济活力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作用。东亚的农村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东亚的城市化进程相当迅速,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如韩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0%,只有了10 年的时间。由规模极小的自耕农家庭农场组成的农业结构是有生命力的,相当有效率的,并且能够维持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现在这些地区的小规模经营和对农业的保护使其粮食成本上升的压力日渐明显,但是土地平均化改革由于与发展 中国 家落后的工农业生产状况相适应(尤其是在早期),从而带来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失业的减少以及社会稳定等收益要远远大于其造成的规模经济的损失。

(四)前苏联城乡一体化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1) 农村 的集体农庄制;(2)城市 企业 的国有制和公有制;(3)指令性计划 经济 体制;(4)为筹集 工业 化资金对农业低价格高征购和征收各种赋税;(5)优先 发展 重工业,置轻工业、农业于从属地位;(6)经济布局分散,力求“大而全”、“小而全”。客观地讲,前苏联模式工业化早期有些特点如强调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对工业的支持、对国外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对 科技 的重视都有值得 学习的地方,只是到后期原有的经验被过分强调而变成了发展的阻碍,又没有进行适时的合理正确改革,从而最终导致了失败。

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可分为改革前的“政府推动型”和改革后至今的“乡村推动型”两种模式。在早期模式中,由于城乡商品交易几乎断绝,乡村人口固守农业甚至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城市偏向政策、逆城市化的政策等,使城乡在地域、生活方式上形成了二重 社会 。改革后,“乡

村推动型”的城市化道路,乡村工业以乡镇企业为载体得到了飞速发展,结果使完整的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分成了两个步骤,首先是实行职业转换,即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然后实现地域转换,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城镇化。在改革初期这种城市化模式具有非常现实和合理的意义,但也就造成了非农产业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分离,小城镇人口规模下降、规模效益低下、生活质量差,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侵占耕地、环境污染、成本高效益低,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下降、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削弱等一系列 问题 。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当前面临着旧 中国 的贫穷落后、解放后工业化政策失误造成的沉重 历史 包袱,人口膨胀、人均资源匮乏的“低水平陷井”,尚存旧体制的束缚,体制转轨的高成本,外部不平等国际 政治 经济秩序的竞争压力等多种短期不能消除的客观不利因素。我国多元不平衡结构的消除,城乡差别消失,迅速的城市化,完全充分就业,共同富裕,政治上的充分民主等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像韩国等小国一样迅速实现高城市化水平。

我国工业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现实而又理想的体制选择,只能是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政府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尽管这种体制仍存在不可克服的问题,“市场”与“计划”相互校正,缺乏 理论 和实践的检验,甚至可能是“完美结合的幻想”。中国对 现代 市场体制的坚信不疑而又深刻洞悉其历史局限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关于城市布局的总体设计、乡村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小城镇的规划、乡村科技推广等可由政府计划和投资,而产品、生产要素的流动则可由市场去调节。

在城乡各自的改革和发展中,城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市经济的改革、发展和乡村比起来又不得不占首动和主导的地位,这是由城市化历史的一般 规律、我国“效率优先”

原则、城市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和乡村的相对落后决定的。因此,这就要求以对城市国有经济的企业制度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和发展以及大力扶持非国有经济发展为契机,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带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农村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对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进行股份制等产权明晰的改制和其他经济扶持,并以此为经济基础,对乡村进行 教育 等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综合的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发展经历了高效率的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基础设施、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样一个符合工业化规律的 自然 演进过程。蒂默教授从西方农业演进的过程中,也认为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劳动者农业生产率的上升,农业支持工业,工农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反哺农业和保护农民四个阶段。我国 目前 农业生产效率的落后和工业生产的重复过剩以及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其产业结构是不正常和极不合理的。张培刚先生早就说过,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另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吸收农业劳动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工业 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其自身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同样刻不容缓。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国外城乡一体化
《国外城乡一体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