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读后感(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05:13: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读后感

宗教与社会。涂尔干认为宗教与社会密不可分,宗教是社会整体的反射,也是促成社会整合的主要机制。 但社会循着历史的轨迹发展,在社会分化之后,宗教的功能逐渐被社会的其他部门所取代 传统类型的宗教终将无法存在于现代社会,他期待出现一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道宗教」。

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Durkheim认为宗教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范畴。一是信仰,也就是思想观点的表达,这可看作是和「世界图像」息息相关的层次;另一个范畴则是仪式,乃是一组确定的行为模式,而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差异就是思维与行为之间的差异。 巫术也是由信仰和仪式这两个部份所形成,只不过巫术所追求的主要是功利方面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在纯粹沈思默想上浪费时间,而巫术所拥有的追随者即使不在少数,但巫师和他的顾客之间的关系就像医生和病人一般,他们并不会组成同一个「教会」。

相反地,真正的宗教信仰总是一个特定集体的共同信仰,组成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以共同的方式,来思考有关「神圣」(sacred) 世界及其与「凡俗」(profane) 世界的种种关系,他们还把这些共同的表象转变为共同的实践。 所谓的教会具有同一种宗教信仰的所有信徒,共同组成的一个「道德社群」,但是巫术却缺乏这样的道德性质。虽然他区分了巫术与宗教,不过在他看来,这两者都是利用了同样的分类方式,将整个世界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领域,一个领域包括一切神圣的事物,另一个领域则包括一切凡俗的事物。 这种分类并不是原始或落后心智之产品,它本身便是集体生活所创造出来的,但这两种事物的异质性十分地绝对,以至于两者之间格格不入,如果相互混杂,就会产生严重的冲突,因此乃有禁忌的出现。从其宗教社会学观点来看,各种神秘的想象,包括世界应如何分类的「世界图像」,其实都源自于社会的集体意识,它们对个人的强制力也是由社会而来,如果这种强制不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甚至含有道德的意味,那么它可以凝聚一群人,形成特定的宗教,如果这些想象缺乏道德的成分,它们所寄托的地方便是巫术。

在「导言」中,Durkheim即道出了全书的总结:「本书总的结论是,宗教乃明显是社会性的产物。宗教表象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象;仪式是产生于集合群体中的行为方式,并注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新创造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 (p.9-10) 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即性质特殊的、禁止接触的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式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式将所有对之赞同的人融聚团结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社群中。

在本书中,他集中研究了澳洲原住民的宗教生活,这种研究的根据是方法论上的一个根本的假设,即他们的氏族制度可观察到的最“基本”的社会制度。而在这种社会中最“基本”宗教就是图腾氏的宗教,它包含了宗教思想和生活中所有根本要素的胚芽。Durkheim以进化的观点,认定 「图腾主义」 (Totemism) 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也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真实社会制度。图腾信仰即是一种宗教形式,虽然其中并没有人格化的神或灵存在,﹝是现今所知最原始的一种宗教类型﹞„„因此,将构成图腾信仰之起源的因素孤立出来,就等于我们「同时也能找出那促使人类生出宗教道德情操的原因来」。

他对找寻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他想强调的是宗教对社会文化的功能。宗教信仰中所谓「神圣」(sacred)的部分,其实就是「社会」的象征。 他用澳洲土人的图腾崇拜为例来说明这种象征意义。组成氏族者认为彼此是由亲属纽带所链接起来,不是明确的血缘关系,而是拥有共同的名字,才形成此种亲戚关

系。为澳大利亚部落而言,氏族的名字是确定之有形事物的名称,这种事物被认为与氏族有独特的关系。用以命名整个氏族的物种就称为图腾。氏族的图腾也是其所有成员的图腾。图腾大多是动物或植物的名称。图腾是名字,也是标志或标记(emblem)。一群人选择了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并且认为他们群体和这个动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不可以接触。推而广之,崇奉同样一种图腾之男女就不可以通婚。

仪式:神圣性的表现。

宗教的象征体系如何在仪典中被创造以及再创造。 图腾的神圣性展现在仪式性的典礼中,此种典礼将他与平常可能具有功利性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一个特定的物体或象征是否会成为神圣之物,并不取决于它的内在性质,而在于有无被注入宗教的力量。神圣(the Sacred) 神圣:被隔离之物(separated being)。 Sacer (Latin): restriction through pertaining to the gods k-d-sh (Hebrew): Holy, separation, set apart.Taboo and Sacred Taboo: 古罗马sacer(被诅咒的、神圣的) 希腊(神圣与污染两种意义的混合) 希伯来(神秘的灭顶之灾,不可接近性) 相反词(平常的、可接近的) 没有理由、没有明确来源,take-for-granted 消极崇拜: 维持圣俗之间的界线与隔离一套为了实现此必要之隔离(神圣之物与非神圣之物的隔离)的仪式,就是消极崇拜,以禁忌的型式表达。 接触禁忌、观看禁忌、禁食、日常活动的中止 宗教禁忌与巫术禁忌的区别 宗教生活(崇拜)与凡俗生活(狩猎、捕鱼、战争)的区隔p.345 空间与时间的区隔消极崇拜基本上是一个禁忌体系,其宗教作用与功能为何?以成年礼为例(347-348) 禁忌行动中的苦行主义特征

有系统的折磨,使其获得男人应具备的质量。也有审判与考验的意味,证明自己值得被吸收入宗教社会来。 p.352 人只有努力使自己与世俗隔离,才能变得神圣。苦行者透过禁食、不眠、独处、备尝艰辛而使自己获得神性。在某个转折时期,当需要在短时间内使事物发生巨大变化时都需要苦行主义的实践。服从戒律,为了切断自己与凡俗世界相系的所有惯习。对自己的天性与本能施加暴力。痛苦是其必要条件。由痛苦产生力量。受难做为一种标志,代表自己与世俗环境的某一部份联系已被切断,已经得到部分的自由。禁忌体系的消极功能:圣与俗的隔离 积极功能:由苦行中获取力量讨论

积极崇拜 正面的仪式之功能则在于更新重振对于宗教理想的信守之情,使之不至于被纯功利的世界所淹没。积极崇拜仪式的功能在于「奉献」,例如在祭典时部落成员们会停止工作,集合起来举行仪式,一同对于神圣事物进行颂赞与奉献。 积极崇拜仪式的举行可以集结所有成员,除了再一次一起确定神圣事物的神圣性之外,也能使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系更为紧密。积极崇拜的仪式具有周期性的特征,周而复始地循环举行的仪式,能够使神圣事物在岁月的流转间不会消失,并一次又一次地再生产相同的神圣性,秩序也就由此得到了保证。 表演仪式或纪念仪式瓦拉蒙加人:纪念或描写祖先神话历史的仪式 描述p.421 目的p.424 再现氏族之神话历史 表演仪式的娱乐性与审美性:使人忘却现实社会,将想象力引到另一个世界游戏与艺术 仪式对是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就像食物是肉体的必需品一样 共享的牺牲、赎罪的牺牲、誓言的牺牲、契约的牺牲 人们集中起来,感到共同的情感,以及用共同行动来表达这些情感。

赎罪仪式以丧礼为例p.442-444 情感:除了悲伤之外,还有愤怒(复仇的意欲) 挑战与打斗 结束的部分以集体的兴奋表达出来( p.448哀悼不是个人感情自发的流露,而是群体赋与的责任 义务从何而来? 不只是不愿被遗忘,希望被怀想

p.450的Q & A 赎罪仪式的例子以及解释 p.454& 458神圣观念的不确定性:游移于有益的、神圣的力量 vs.邪恶的、不洁的力量 整个宗教生活游移于两极之间 互相对抗,又存在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既畏惧又尊敬例如死者的灵魂,既可怕,又可以成为保护的力量 因此,圣洁与不洁不是两个分离的类别,而是同一类别的两个变体,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以赎罪性仪式为例p.462 p.465 Summary借着这两种仪式的相互强化,社会整合便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保证。一方面,消极崇拜的仪式规定了禁忌,社会的各个部分由于各式各样的禁忌仪式而必须固守其「原本之所是」。另一方面,积极崇拜的仪式能够循环地再生产神圣事物之神圣性,在共享的仪式中同时也再一次确定了集体意识。

涂尔干认为,被崇拜的东西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原始人」在处理社会生活的时候,对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有一份感情,无以名之,就用一种东西来作为「象征」,而加以崇拜,因此,图腾崇拜其实就是在崇拜社会本身。对涂尔干来说,宗教是巩固社会生活的象征性手段,而这种象征性手段是经营社会生活时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在对仪式的讨论中 , 涂尔干把它们划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大类。消极仪式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证神圣和凡俗事物之间的区别 , 主要表现为各种禁忌。积极仪式则是人类正面建立的有利于和宗教力沟通的仪式 , 主要有祭祀仪式、模仿仪式和表现仪式。祭祀的目的是宗教的人通过祭祀品的食用和图腾本原沟通 , 分有它的力量和神性 , 获得一种社会地位。在这个分析中 , 涂尔干大大地倚重了史密斯的讨论 , 从而把祭祀的基础归源于社会组织。模仿仪式是指人类模仿动物的姿态和外貌 , 它主要表现为巫术 , 如求雨的巫术。表现仪式则是为了把人类群体形成的认识保存下来并且传下去 , 它也表现为纪念性的仪式。这些仪式反映的神话和历史事件蕴涵了社会群体长期积累的文化 , 这些文化就是一种集体意识。

不断地、周期性地演练这些仪式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 , “ 膜拜并非只是能够把信仰向外传达出来的记号系统; 而是能够把信仰周期性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手段的集合。 ”涂尔干又认为 , 仪式的重要性要大于崇拜对象 , 因为它是展示社会力量和唤起集体意识的场所。

宗教信仰能长久维持 , 靠的是周期性的仪式和聚会操作 , 正是这些外部活动 , 集体观念和集体情]这就是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的基本内容 , 也是涂尔干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不仅为我们理解宗教生活的起源和功能提供了新角度 , 因而丰富了宗教理论 , 而且阐明了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的不足

1、研究材料是取自于 19—20 世纪之交英美学者在澳洲的实地考察报告和美国学者对北美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考察资料 , 涂尔干本人并没有到过澳洲。因此 , 他所研究的资料与文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难免会引起人们的怀疑 , 并且这与他所倡导的 “ 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 , 进而验证理论的初衷有一定的距离。另外 , 在文化人类学界 , 有学者还指出 , 在其使用的资料中 , 移花接木 , 把源于北美的图腾概念用于澳大利亚 , 并且以偏概全 , 因为氏族社会并不都有图腾信仰。

2、有两个主要概念显得含糊不清。一是原始宗教的概念 , 他并没有说明原始的宗教是指最简单的宗教还是指最早的宗教; 二是关于宗教的起源 , 他所认为的可能是当时人们能知道的最简单或最早的宗教形式 , 而不是指宗教的绝对

开始或者说是渊源。

3、书中多处使用主观解释的方法。例如 , 在对攘解仪式中的哀悼仪式作解释时 , 涂尔干认为哀悼并不是个体感情自发的表达 , 亲属们流泪、悲伤、虐待自己 , 并非是其本人感受到了死去亲人的影响 , 而是因为必须这样做 , 这是群体强制规定的一种义务。涂尔

干的这一解释不是建立在对客观对象的实地观察基础之上 , 而是个人的主观臆测 , 书中多处使用了这种解释方法。

尽管存在前述种种缺陷 , 涂尔干还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界的一代宗师。《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也还是各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家公认而且必读的经典 , 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超越宗教》读后感

新疆宗教读后感

生活有千百种形式

《法律与宗教》读后感

《巫术与宗教》读后感

形式与政策读后感

形式政策作业读后感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

生活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初级论文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读后感(定稿)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读后感(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