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9:58: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识记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勇于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勇有谋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简介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

四、请同学根据课下注释串译全文

秦王使(派)人谓(对

说)安陵君曰:“寡人欲以(用)五百里之(的)地易(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安陵,安陵君其(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可翻译为一定,必须)许(答应)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给予恩惠),以(用)大易小,甚善;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受地于(从)先王——倒装句,状语后置,愿终守之(代词 ,它),弗(不)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安陵君因(于是)使(派)唐雎使(出使)于(到)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况且)秦灭韩亡魏,而(表示转折)君以(用)五十里之(的)地存者,以(把)君为(看作)长者,故不错意(置意。“错”通“措”)也。今吾以(用)十倍之(的)地,请广(形容词动用,扩充)于(给)君,而(表示转折)君逆(违背,不服从)寡人者,轻(形容词动用,轻视)寡人与( 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唐雎对(回答)曰:“否,非若是(这样)也。安陵君受地于(从)先王而(表示并列)守之(代词),虽(即使)千里不敢易也,岂(难道)直(只,仅仅)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盛怒的样子)怒,谓唐雎曰:“公亦尝(曾经)闻(听说)天子之(用于主谓之间)怒(发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伏(使

伏)尸百万,流(使

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乎?”秦王曰:“布衣(平民)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亦免冠(摘掉帽子)徒跣(xiǎn光着脚),以(用)头抢(qiāng撞)地耳(罢了)。”唐雎曰:“此庸夫(平庸无能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也,非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也。夫(发语词)专诸(春秋时吴国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刺王僚(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中,借献鱼为名,刺杀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战国时韩国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刺韩傀(guī)(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期有仇,就请聂政去刺杀他)也,白虹贯日;要离(春秋时吴国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刺庆忌(吴王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杀他)也,仓(通“苍”)鹰击于(在)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的)士也,怀怒未发,休(吉祥)祲(jìn)(不祥)——(吉凶的征兆)降于(从)天,与臣而(表示承接)将四矣。若(如果)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今日是(这样)也。”挺剑(拔剑出鞘)而(表示(顺)承接)起。

秦王色挠(屈服),长跪(直身而跪)而(表示修饰)谢(道歉)之(代词)曰:“先生坐!何至于(到)此!寡人谕(明白,懂得)矣:夫韩、魏灭亡,而(表示转折)安陵以(凭)五十里之(的)地存者,徒(只)以(因为)有先生也。” 注释

1.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上。《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土地来交换小的,这很好,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交换)吗?”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能力的人一定要发怒,将会有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五、明确以下问题

一)、中心:文章以对话为主,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据理力争,保护国土,不辱使命的事件,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 二)、唐雎有勇有谋表现在哪了?

1、言语委婉且言之有理——言明安陵君不愿换地的原因是因为“受地于先王”

2、针锋相对,以行动表明决心——举“专诸、要离、庆忌”的例子,强调士人发怒的严重后果,表明自己要效仿他们,与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找出表现秦王情绪变化的语句,分析秦王这一人物形象

“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跋扈、狡诈阴险、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