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家乡的节日

发布时间:2020-03-03 11:01: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家乡的节日

●目标定位

1.多角度观察生活,把生活的多姿多彩表现出来。

2.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浓浓的血脉亲情。

●要点阐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一项,要求学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所谓多角度观察,是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面来细致的展示家乡节日的魅力。例如描写一个场景时,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来展现,也可以远眺、近观、仰视等多个视角来观察。观察时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还要透过表象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本质。

恰当地综合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是指要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一体,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写作内容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就给我们展示一幅幅丰富有趣的民俗风情画卷。春节、灯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饱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亲情。这次作文就是要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角度,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节日,表现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抒发浓浓的血脉亲情和邻里乡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多角度观察生活,绘声绘色地表现家乡的民俗风情。

2.能恰当地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的场景,抒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1.能多角度观察生活,绘声绘色地表现当地的民俗风情。

2.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浓浓的血脉亲情和邻里乡情。

教学难点

1.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并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

2.把多种表达方式融入其中,让文章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出台了新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谁来说一说新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与以往的放假办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明确:我国这次新修改的放假办法中,最大亮点就是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天民族节日的假期,体现了国务院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顺应了民心,满足了人民群众过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的需求。

2.那么我们的传统节日除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那些节日呢?

二、节日探源

1.课前让大家收集关于传统节日的材料,你们都做了怎样的准备?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小组展示交流后筛选、汇总出大部分同学们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

(1)诗词:

春节《元日》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生 查 子》朱淑真(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清明节《清明》杜牧 (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端午》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节《水调歌头》苏轼(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风俗习惯:春节一般都会贴春联、包饺子、除夕守岁、吃团圆饭、拜年、穿新衣、给孩子压岁钱、放鞭炮等等。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吃元宵等习俗。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主要有吃月饼、赏明月等风俗。清明节有扫墓祭祀祖先、郊外踏青春游等等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喷雄黄酒、在自家门口插艾蒿、赛龙舟等习俗。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三、题目阐释

面对“家乡的节日”这个话题,首先应确定文体,写成记叙文,再具体说就是散文化的记叙文。其次应该注意题目的修饰语“家乡”,限定了它的写作范围是自己的故乡,或自以为是家乡的地方。最后选择的应该是自己印象最深的,材料比较丰富,便于抒情,易于成文的节日。

四、写法指导

1.围绕“家乡的节日”这一话题,如何进行多角度观察生活?这里以大多数同学选择的《家乡的春节》为例,小组讨论该怎样多角度的展现春节的民风民情呢?

同学们讨论交流后总结出“多角度地观察”可以是:

(1)选取材料多样化:年前乐此不疲的置办年货的准备,以体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全家总动员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年夜饭,以体现温暖的亲情;初一早起互相拜年祝福,表现社会的和谐等等。

(2)写作视角多样化:运用对比手法,以长辈的回忆表现今昔春节的巨大变化,以体现社会的发展。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动态例如燃放烟花和鞭炮、家人团圆吃年夜饭的情景等等;静态例如家里摆满的节日物品、包好的饺子、贴好的春联窗花等等,从而展示春节的喜庆。还可以用诗词、俗语、谚语、谜语等表现春节的民俗,表现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2.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片段,谈谈你对 “多角度观察”的感悟。

家乡的春节春水先生

日子总是一天天好了起来。我二十岁之前的时光,都身处故乡,且都是在对春节的盼望中度过的。我以我的视角,部分上见证了故乡由贫穷到富足的变化。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我幼年时,绿豆丸子是春节的必备食物,以汤水烩了端上桌来待客,而在春节之外是决不可能吃得上的。到我少年时,春节待客,若上一道绿豆丸子,则显得寒酸了,也无人爱吃。又过了几年,绿豆丸子平日里已随时可以买得到了,倒成了抢手之物,人人喜欢。一个绿豆

丸子,竟然如此真实地记录了故乡发展的历程,而若非身处其间,这种变化是细微难察的。孩子是最盼着过年的,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不仅会长大一岁,还能得到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和压岁钱,更能好吃好喝好玩儿,放炮溜冰抓鱼拜大年,还不会挨打,因为过年时是不兴打孩子的。那时的我,也同其他孩子一样,对春节翘首以盼,刚进腊月,每日里早早地就去翻看日历,贪婪地撕去一页,以为可以抵达烟花缤纷的除夕夜。我至今仍记得一首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3.学生结合春水先生的《家乡的春节》谈自己对“多角度观察”的理解。

学生发言后明确:小小的一个绿豆丸子,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以小见大,透过生活的表象体悟到本质;孩子盼望过年,体现春节的和谐,因为“孩子能得到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和压岁钱,更能好吃好喝好玩儿,放炮溜冰抓鱼拜大年,还不会挨打,因为过年时是不兴打孩子的。”其乐融融的亲情尽在其中;一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民俗民风扑面而来。

4.写作《家乡的春节》这样的记叙文该如何做到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明确:叙述应该是记叙在家乡欢度春节(节日)的经过。描写则

是要对人们欢度春节(节日)时的动人场景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让春节(节日)的风土人情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抒情则是在前面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或直接或间接的抒发对家乡春节的热爱和眷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有了一定的感悟和体验,那么就请拿起你的笔,把家乡节日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以及过节时的浓浓亲情和邻里乡情描绘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六、学生写作

请以“家乡的节日”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展现家乡过节时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浓浓的亲情。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例文点评

春节 组 曲

初三(1)班尹珊珊

梅花欢喜漫天雪,捷报飞传又一春。伴着漫天飘舞的雪花,新年近了,年味浓了。这新春佳节,多像一组协奏曲,给我们生活增添韵味儿!

第一乐章新春序曲

不知不觉中,猪年接近了尾声,鼠年悄然来临。按旧历习俗,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也叫小年。据说,旧时差不多家家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神位两旁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听长辈讲,人们为了不让“灶王爷”向玉皇大帝告自己的状,就在这一天用芝麻糖粘住他的嘴,以保佑全家人的平安。这种芝麻糖俗称“灶糖”,吃灶糖的习俗沿袭至今,更多的是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盼。

过了祭灶,春节就正式拉开了序幕: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第二乐章亲情之歌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儿。这一天,家家都要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换新衣、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你看,这“福”字的贴法还很有讲究:要倒着贴在门儿中间。取其“福到家门”之意,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晚上的饺子,热闹的春晚,是难忘的年夜饭。下午三点,我们全家总动员,开始包饺子。和面、盘馅儿、擀皮儿、包饺子、捣蒜蓉、备香醋,一道工序都不能少。看着自己包的饺子,样子歪歪扭扭,躺在那儿耍赖一般,还有点不好意思。管它呢,能包成啥样儿是啥样儿,图的是一家人同台演艺,忆过去,话新春,其乐融融欢喜和谐的节日气氛。下锅了,呼呼啦啦,热水飞溅。不一会儿,饺子端上来,那个香啊!

和着饺子的香味,屋外响亮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斑斓的礼花不时绽放,屋内三代同堂共赏春晚的精彩节目,感受着华夏同乐的幸福与美好,欢声笑语,早已飞出了窗外。那种感觉,毛孔似乎都张开了。

第三乐章新年圆舞曲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就算是大年初一了。这天,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拜年祝福。认识的,不认识的;身边的,远路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个个笑逐颜开,相互拱手祝福——

家乡的节日作文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

家乡的节日例文[推荐]

《家乡的节日》教学设计

家乡的节日有哪些.doc

《家乡的节日》第四单元作文备课

我们的节日主题征文:家乡的清明节

快乐的节日作文元宵节在家乡

中秋节作文:家乡最受重视的节日中秋

家乡春节是最有趣的传统的节日

家乡的节日
《家乡的节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我的家乡节日 家乡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