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老兵照片3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7: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虽然已经是耄耄老人,但李秀辉思维依然清晰,也很健谈,和我们说起他的从军抗日经历。1923年二月初六,李秀辉出生于信宜县池垌一个地主家庭,生活优裕,他的志向是留学美国。17岁,他在怀乡中学读初二,当时一名女老师上课拿出侵华日兵在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照片,他和同学们看了义愤填膺,都要参军报国。老人说到当时看照片的情形时,很激动,流下了大滴大滴的眼泪。这是他在整个采访过程唯一一次流泪,甚至在后面说起自己坎坷的遭遇,老人都没有流泪。那一刻,我们依稀感觉到当年一个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的报国情怀。 & Y\' p4 J1 O8 A1 k5 |3 B

就是那一年,李秀辉和堂兄李秀彦一起在怀乡中学报了名参军,他还记得当时发放了1000元的入伍费。( f; d/ k) ~/ t\" l.h\" p 他去部队先是在信宜集中,然后走路到罗定、云浮、肇庆,到了韶关后坐火车到衡阳,然后到桂林、柳州,到贵州独山后没有火车,又走路到贵阳,在贵阳的军政部教导团集训了2个多月,再坐军车到昆明。

当上伞兵,转战缅滇

到了昆明后,李秀辉他们坐上著名的飞虎队的飞机沿着驼峰航线飞到印度的新德里。李秀辉回忆说,当时走驼峰航线的飞虎队战机大约有450架左右,由于要飞越喜马拉雅山和众多山谷,飞机损毁了很多,而且有不少是撞毁的,几乎是每天损失一架,所以当时大家都很担心飞机出事。

8 e7 C% ^* P9 E o: \\7 Y

到了新德里,李秀辉又训练了3个多月,正式成为了驻印军。他入编了赫赫有名的新一军,军长就是孙立人将军。同年10月下旬,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1944年7月17(有史料记载是1944年4月),中美联军进攻密支那,李秀辉和他的战友一起参加了这场著名的战役,战争打得很惨烈,双方的伤亡相当大,每天都在飞机的轰鸣和炮火呼啸声中度过。李秀辉在战斗中被一片弹片击中右耳上的头部,现在的耳疾就是在那时候遗留下的毛病,他现在看电视要开到最大声音才能听得清楚。密支那战役打了将近一个月,其惨烈程度仅次于盟军诺曼底登陆。1944年8月2日攻克密支那,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终于胜利会师,后打通了滇缅公路,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李秀辉说他后来还参加了缅滇边境的保山大战,还在国内参加了空降罗定的南江口战斗。

抗战胜利,*本投降时李秀辉所属部队在昆明,他记得当时举国欢腾,人们都在聚餐庆祝,街上吃饭全部免费,他们的战友一人可以喝两三瓶茅台酒,非常兴奋。战后,他们从昆明出发,分别乘坐几百辆汽车浩浩荡荡地出发,经长沙到武汉,又在武汉转乘招商局的大船,沿长江一路南下直到南京,被安排在一个叫三叉口(李秀辉的回忆)的地方驻扎下来。他们被编入伞兵总队第3大队第15中队,当时有关方面曾答应过他们抗战胜利后让他们回去继续学业,而当时李秀辉已考上留美预留班,那时候整个伞兵总队只有30个人考上。但有关方面希望他们留多一年,但伞兵们拒绝了,伞兵们大都向往**D,很多人都不想打内战,甚至以绝食抗议。李秀辉最终于1946年复员回家。

坎坷一生,现在最大希望是有一把轮椅,可以外出见到阳光

回到家乡后,李秀辉到当时的信宜县立中学读高中,他说当时曾经在ZF的文工团作宣传工作。解放信宜时,他还为当时信宜的起义官兵做过教员。后来记者到他的家乡旺坡采访,在村委会听村民说,李秀辉兄妹在信宜解放时开仓放粮,捐助了100 担谷支持解放军。解放后,李秀辉由于出生的地主家庭成分而受到冲击,从此潦落至今,一直给人打散工,据说也曾教过书,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孤苦零丁,可谓历尽艰辛坎坷。李秀辉的军功章、退伍证书等证明物品也因为成分问题全部被毁。8 t/ `4 l6 U N6 O\" i0 |* D

约4年前,因为居住的是泥砖危房,李秀辉被动员出池垌敬老院生活,由于他属于“五老人员”(指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党做过贡献,如今尚健在的老同志,具体就是指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和老苏区乡干部。)他每月可领到400多元的补助,比敬老院的普通老人多200元。2010年他因跌伤导致现在生活不能自理。

记者问李秀辉,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他说最大的希望是有一把轮椅,可以出外面见到阳光,他还希望可以按照农村合作医疗的规定,报销跌伤所花的医疗费用6000多元。

李老说,广州的志愿者来探望时,帮他换了新蚊帐、新被,还带了奶粉给他,他希望能多增加一些营养,增强体质。他床边的墙上,挂着一本新挂历,是志愿者送来的,这是专门为送给老兵印制的挂历,里面的插图都是中国远征军的,躺在床上的李秀辉,经常看着照片,回想那曾经的远去的片断。

记者随后来到李秀辉的家乡池垌镇旺坡村委会龙古坑村,在村口,在村中,问起李秀辉,村民们都知道他参加过远征军,是伞兵。李秀辉的家在村中最偏远山脚下,是两间泥砖房,已破败不堪,门口更是野草丛生。他83岁的弟弟李秀祯的三间房子在他家前面,同样很破旧,屋内无一值钱物品。李秀祯也是独居,一生不婚,无儿无女,主要也是受家庭地主成分的影响。

91岁的翁家贵喜欢唱歌,我每次采访他,他都慷慨陈辞、引吭高歌。这次会面他底气十足地给我又唱了一首1939年的歌曲:

“抵御外辱、参加抗日最光荣!

枪口对外,我们是铁的队伍!

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

愿作自由人。

枪口对外齐走向前!

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

我急忙把他的歌词记下来。但是,忘记问这首歌的名字。

翁家贵身体好,可能因为和他心胸开阔、天天体育锻炼有关。他现在每天休息的行军床,还是抗日战争时在华飞虎队美国飞行员使用过的。只不过,年代久远,行军床上的帆布已经更换过几次了。我对翁家贵先生说:“中国有抗日战争相关的博物馆37座,大家都说征集文物困难,可您却每天睡在文物之上。如果相关博物馆、纪念馆来征集这张美国飞虎队士兵使用过的床您给不给?”

翁家贵说:“当年我们南洋华侨回国参加抗战用的尽是美国货,比方,美国的万国牌汽车、道奇牌汽车、雪弗兰汽车。我们运输的大部分是美国的炮弹,枪支。当然还有军装、药品和罐头、饼干。”翁家贵个子不高,身体粗壮,他笑着说:“要什么都给,生命都给了祖国,还有什么不能给的呢?”

翁家贵祖籍在海南岛,他出生的马来西亚吉隆坡。1939年,华人报纸刊登抗日的消息,从大陆来的歌舞团还在吉隆坡演出了话剧《雷雨》。身为驾驶员的翁家贵当时就响应了陈嘉庚的号召,回国抗日!翁家贵的父亲、母亲也支持他,翁家贵的父亲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咱们中华民族国难当头,你们去参战是无上光荣的。”

翁家贵是第五批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第一批80人,第二批400人,第三批400人。第四批480人,第五批503人,直到第九批回国抗战的华侨共3226人。翁家贵一批人,是途径新加坡、越南河口到达昆明的。由于有南洋华侨的捐助,所以,翁家贵那时的收入有36块大洋。这在当时,比起一般的中国国民来,是非常可观的收入。翁家贵当时在14大队,每个大队分4个中队。他们中队的任务是一人一车,行驶路线从云南的下关到宛町,再到昆明。运送的是外国援华的军用物资。

侵华日军轰炸保山的时候,云南人民已经在连绵不断战火下处于民不聊生的地步,那时,他在保山遇见了现在的夫人罗春塘。当时的罗春塘是16岁的花季少女,是保山女子中学的学生。在战乱的岁月,罗春塘的父母希望翁家贵赶快把罗春塘带走,走得越远越好。果然,罗春塘离开学校的第二天,侵华日军的飞机就空袭了保山,日本人空投下来的炸弹炸烂了保山女子中学,罗春塘的许多同窗都不幸在空袭中遇难。

翁家贵现在在昆明交通机械厂退休了,他自己的家在昆明官渡区,可他常常到保山女儿家居住。翁家贵现在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6:00起床,行走4公里走到太保山登山,下午看电视,看新闻,晚9:00睡觉。

翁家贵在2001年由马来西亚华侨出资、邀请去参加了海外纪念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会议。南侨机工能出国看看的凤毛麟角。

1989年5月,让翁家贵最为自豪的是,他亲自参加了云南省政府在昆明为南侨机工立的纪念碑仪式,到现在为止,翁家贵还可以背诵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的碑文。

寻访老兵:93岁老兵杨良平的战争与和平

来源:21CN社区 | 2012-06-29 15:44:56 | 我来说两句已有26人参与

隆阳023 杨良平

姓名:杨良平

年龄:90

原籍:江苏

先居住地:保山隆阳

原所属部队:71军36师、71军88师

参加战役:淞沪、南京、河南等地、滇西反攻

家庭情况:两个儿子

身体情况:尚好

93岁老兵杨良平的战争与和平

[导读]战争过去70年,5月17日在双方亲属和志愿者帮助下,老兵杨良平来到南京,找到失散59年妻子

如果有一把“汤姆逊”冲锋枪,杨良平还能扣动扳机,用5秒射光枪匣里20发子弹吗?答案是,他说行。

正午刺眼的阳光,射向绿油油的稻田。他昂着头挥着右手说:“这种美式枪械,灵便轻巧,一次连射20发子弹,枪管不烫手。”

杨良平是一名远征军老兵。缅北大反攻中,他在战争最后岁月,用了3年当时最先进的枪械。

战争——70年过去了,他现在是一个93岁的老人。头发花白,纷纷脱落。枪,救过他两次命。说到枪,他总是能激动。

时隔74年,这名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到滇缅远征军的老兵,在故乡浙江新昌渡金边村大姐家的院子里,用当年挥动冲锋枪的手势,诉说着那一场场战争的残酷和荣耀。挂在上衣口袋处的4枚战争勋章,相互碰撞,发出“叮当”的响声。

这是一个老兵的故事。

8年抗战,74年思乡。这位不孤独的老兵有着怎样的孤独心路历程?

这是一段老兵和那个岁月有关的记忆。

5月17日,在双方亲属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杨良平来到南京,并于下午3点在南京一家咖啡厅见到了朝思暮想、找到了59年失散的妻子,演绎了一段人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淞沪会战大溃退:

一夜之间部队撤出阵地

1937年,保卫上海的“江湾战斗”打响,守护上海外围的国民党部队,在艰难抵抗多日后,在日本兵炮火的凶猛进攻下,向上海城撤退。

这时淞沪抗战已经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在誓死守护上海城的命令下,国民党部队通过巷战等战术避开敌人猛烈的炮火,用子弹射向敌人。

此时,日本兵伤亡惨重,伺机纠集重兵赶来。

18岁的杨良平是国民党第71军36师106团307步兵连的“枪手”。8月初,在家排行老二,年仅18岁的杨良平,被从瓜田里拉去做“壮丁”。

父亲杨老三哭着哀求希望出点小钱贿赂军官,留下儿子,但杨良平拒绝了。“没有吃的不能饿死家中吧?”第二天黎明,他跟着这支部队走了。

“当时想法很简单,打两年仗就可回来。”谁知这一走就是74年。

这是一支从浙江绍兴、萧山、温州等地征集来的新兵团,在杭州集训1个月后,淞沪会战打响,这些新战士被紧急调往前线布防。

战斗在一个中午打响了。日本兵黑压压的像蚂蚁一样,通过河面上的一座桥袭来。国民党军在桥头艰难抵抗。

遭遇敌人两挺机枪火力攻击后,杨良平所在的连战士伤亡已经过半。

“我们去干掉他!”连长命令道,他带上杨良平在机枪的掩护下,匍匐、绕弯从身后接近敌人。瞄准,扣动扳机射击,杨良平用“汉阳造”步枪两枪击毙了桥头上的日机枪手。

部队像狂风一样席卷过去,拔掉“钉子”,这次战斗后,杨良平在团里有了“神枪手”的美称。

“36师官兵虽数度向这座桥发起冲击,但因缺乏战斗经验,加之山炮营尚未到达,无炮兵支援,几百名士兵在桥头壮烈牺牲,进攻受挫。”杨良平回忆。

战斗持续到傍晚6时,日军阵地没有拿下,以36师的伤亡惨重告终。清点战场时,在短短5个小时的战斗里,36师死了2000多人。

为了保持部队战斗力,淞沪会战在顽强抵抗多日后进行撤退。杨良平说,一夜之间部队撤出阵地。

南京保卫战:“我看到日本兵屠城”

淞沪会战失利后,国民党军边打边向南京撤退。

10多天后,杨良平所在的36师3000多人,撤退到南京城,与当时的守城部队展开阻敌战。

师级军官接到撤退命令,杨良平并不知道。

“我们奉命在桥头,掩护撤退下来的部队渡江。一辆辆装甲车、载着部队的军车,‘呼呼’地通过桥头。” 杨良平心里纳闷,不是说前线打了胜仗吗,怎么这么多人撤退下来,他有些想不通。“很多士兵和我一样,都不理解。”在情绪紧张和忐忑的揣测中,他们在南京城阵地上守了8天。

1937年12月13日黎明,太阳照常升起。

这天,日本军攻陷南京,并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行动。

这天夜里,杨良平一觉醒来后,发现一个连的100多号兄弟,全不见了。杨良平从街边爬起,睁开蓬松的双眼,发现日本鬼子已经进城了。

看到距离自己100多米外,一名日本鬼子正对平民开枪。他用墙体掩护,杀死这名日本兵后,向城外逃走。逃出南京城后,沿着长江边一路往西跑。

“远远望去,江面上死去的人像鸭群一样,密密麻麻。”他意外碰到自己部队。

一个月后,很多士兵在武汉从广播里听到了日本兵屠杀南京城的消息。那一日,多名江苏籍士兵掩面痛哭。

杨良平的部队在武汉被整编。

1942年春天,杨良平所在的36师106团,因伤亡惨重,被整编的71军88师2026团,仅仅3个月,重新更新装备后,接到命令开赴云南。

“很多江苏、山东的兵想不通。”杨良平说,大家厌战情绪很重,认为自己的家都被占领了,不打日本鬼子反而撤向大西南。

为鼓励士气,师长熊新民在5000人的作战大会上打气:到西南也是打日本鬼子。

部队经过10多天的急行军,在1个月后到达云南保山。此前,第一轮突入缅甸抗击日军的国民党军队在首尾不能相接后,接到撤退命令,这就是有名的野人谷撤退,伤亡惨重。

杨良平的部队一直坚守保山前线,抗击日军袭击。

1944年4月下旬,蒋介石签署了《中国远征军怒江作战命令》,作战部队拉开滇西大反攻的序幕。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上将,下辖第十

一、第二十两个集团军及直属特种兵部队,先期兵力10万人,向怒江前线集结。

杨良平作为远征军的一员,在生死中见证了战斗胜利,并活了下来。

国民党军展开了中国远征军中三大战役中的松山大战。

松山,位于横断山脉南麓,海拔2000米。雄峙怒江西岸,扼守滇缅公路惠通桥要冲,宛若一座天然的桥头堡。

自从1942年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怒江西岸之后,松山的战略地位就变得尤其重要。它掌握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掎角之势,互相呼应。

杨良平的部队就是从保山前线开往松山战场的。

国民军第八军接替28师继续攻击松山,兵力7个半团及军直属队,共计3万余人。

杨良平所属的71军88师作为国民党军队中的王牌部队,任务是从侧面夹击进攻守山日军。“进攻部队伤亡惨重,战事推进以米为单位,双方再次进入胶着状态,今天你抢占了这个山头,明天他们又抢回去。”说到战时的惨烈,杨良平沉默不语。

“一场战斗下来,有两个团人员所剩无几,几乎全部打完了。”他描述,人死在战场上也不埋,没人来管。站岗的士兵走路都会有蛆往身上爬。在松山所有阵地中,子高地最为关键,工事最坚固,日军全力死守。

杨良平说,战士们都是踩着战友的尸体往上冲。

“我不能死,我要回家”

现在,夜色侵占了整个小山村,白色的日光灯引来了成群的蚊子。

但对杨良平来说,黑白更替已经不重要了——他患眼疾的眼睛几乎失明。

70年前,那场战争中,他的眼睛也被炮弹炸得近乎失明,一个老军医救了他。随后,这名老军医在一次日本的飞机轰炸偷袭中,被炮弹炸为两截。

1944年5月中旬,滇西进入漫长的雨季。喜马拉雅山脉的雨水,和无数高原上的支流汇集怒江,怒江就会像它的名字一样,显示出浊流汹涌,旋涡湍急的愤怒神情。

杨良平和100多名特务连战士,用50多杆“捷克”轻机枪,守护在怒江维通桥(音)的桥头。等候日军一次次从桥头展开的疯狂进攻。

两天前,因87师2个守桥团伤亡惨重,杨良平所在的88师的特务团被紧急调集桥头守备。从天黑打到天亮,再从天亮打到天黑,杨良平已记不得过了几个昼夜。所有士兵的任务就是严防死守桥头,不能让日本兵靠近半步。

久攻不下,日军用迫击炮对桥头轰炸,一颗炮弹落在距离杨良平5米外的地方,“轰”的一声爆炸了,几名战友被炸得飞出2米高,残碎的肢体散落在身边。

“我眼前是一片红,然后变黑,什么也看不到,感觉逐渐失去直觉。”杨良平说,自己想着不要死不要死,还要活着回家见母亲。

所幸,他并没有被炮弹击中,而是被强大的震响震晕。

一夜过后,天气骤变,似一夜入冬,气温降到了0度。

这年夏天,松山出现了怪异天气。

杨良平这样描述死去的两个士兵:“6月1日这一天,天气阴雨,高黎贡山上很冷。担架兵抬了两个兵来团部。摸他们的双手和头额两颊,都是冰冷的,他们双眼睁得大大的,还在不断转动。等卫生兵端了热汤去喂他们,已经喝不下去了。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

杨良平说诡异的天气,似乎在惩罚那些残害生灵的坏人,据说日军因为难以抵御寒冷,冻死100多人。

在这个诡异的夏季,杨良平中枪了。

5米外日本兵对他连开三枪。“那天我带着10多个兄弟,去打探敌军阵地。”

是夜,为摸清敌军阵地的兵力和布防,已升任特务大队队长的杨良平和战士出发了。攀上悬崖,穿过日军守卫的阵地前沿,他们进入了日军的阵地。再从西山穿越荆棘丛,向东侧山包靠近,并在黑夜到来前,摸清了敌人方圆几公里的布防。

就在携带信息撤退时,被日军侦察连发现,遭到围攻。“子弹冲着后背就是一梭子。”几名战友中弹后掉进了脚下的滚滚怒江中,连个浪花都没有溅起来。杨良平被3发子弹击中左右双腿,一发子弹打在后脑勺的钢盔上,他顺势滚落到荆棘丛中。随后,被战友救起。

70年后,说到头上的伤疤,他总会摘下帽子,向倾诉者展示那颗子弹留下的记号—一块大伤疤。在美国一家战地医院,经过3天紧急抢救,他最终保住了性命。

那次,他和战友准确的情报让守护山头的日军全军覆灭。

1944年5月18日,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战役开始第8天,密支那战役转入地面争夺战。

7月7日,抗战爆发七周年的纪念日,身处前线的郑洞国、孙立人等向中国军队下达总攻令。

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中国“敢死队”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

杨良平是104名中国敢死队员之一。66年后,说起那次偷袭,他眼睛瞪得大大的,直勾勾的盯着聆听者。

“偷袭的战士都很悲壮,都是从部队军官和士兵中选出的尖子兵。”因枪法准,加上做过特务大队队长反侦察能力过硬,杨良平被抽中。

夏季深夜,给父母留下一份遗书表决心后,敢死队出发了。

敢死队任务是摸清和消灭松山主峰的日军,夺取阵地,为大规模的炮击确定方位。

在当地向导带领下,104名敢死队员攀爬过绝壁、以蔓藤代路径,只携带自身轻武器,开始艰苦的敌后迂回。

由于事先对这一带地形没有实地勘察过,更没有提前为士兵们准备任何辅助攀爬工具,过程很艰难。但这支部队还是成功绕过北斋公房,突袭日军据点马面关和桥头。日军完全没有料到远征军可以绕过北斋公房天险,将这两处兵力消灭。

在美国陆航轰炸机的强劲火力支援下,远征军袭占马面关和桥头,日军守备部队大部被消灭。日军第18师团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眼看大势已去,在伊洛瓦底江边一棵大树下面拔枪自杀。

是夜,半边月亮爬上天空,杨良平说,“那是抗战八年最高兴的日子”。

隐姓埋名:“我做了内战的逃兵”

远征胜利后,杨良平因作战有功,晋升为副团长。

离家8年后,他与老家父母第一次通过书信取得联系,他给家里寄去一张“戎装照”。据说,母亲拿着照片像疯了一样,在村里见人就说:这是我儿子,他成了军官。

幸福来得很短暂。

1946年6月26日,国共两党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第二年春天,杨良平所在的部队71军88师接到命令,紧急从云南赶赴湖南,参加内战。

“很多战士想不开,中国人为什么打中国人?”杨良平说,战士思想纠结,部队的情绪很快受到影响。“战士觉得赶走日本鬼子,可以回家娶媳妇,孝敬父母了,不想战争又将他们拉入生死中。”

在部队整装开往湖南时,“部队里出现了异常”,每个团都出现了逃兵,几乎一夜之间有的连跑掉20多人。

为整顿军纪和“杀一儆百”,部队加强对逃兵的惩戒,当着千人大会枪杀一名逃走的士兵。“我要回家,我不要打仗!”那名士兵被枪决前,哭着喊回家的声音,一度让在场的很多士兵流下眼泪。

不久,一名士兵向杨良平报告,称他们团逃跑的一名士兵被抓回,如何处决。杨良平让将人带进他的营房,由他处理。

待那名士兵离去后,他给这名战士松了绑,在他的帮助下这名士兵离开了部队。

部队开到湖南衡阳时,杨良平也跑了。

“我真的不想参加内战,我做了内战的逃兵。”多年后,说起当时出逃的情景,他闭上眼睛,似乎在想什么。

60多年前,在一个雨夜,这名国民党副团长经过怎么的内心纠结选择做逃兵,也许只有他知道。

从此,他将叫了10多年的名字杨明改为杨良平。

逃离开部队去哪里呢?杨良平不知道。反正不能回家,担心做逃兵被抓枪毙,他决定先到云南保山躲避,等形势好了后,再另做打算。

沿途,他白天躲着睡觉,晚上走夜路。为避人眼目,他挑些山路翻越一座座大山行进,3个月后,杨良平到达保山。

改名后的他,以躲避战火的上海人自称,在金沙江边搭建了一个草棚,靠穿越边境到越南做一些药材生意,过着隐居的生活。

1948年底,他辗转来到上海,并在铁路局成了一名工人。

1949年3月,在铁路局工作的他,要被迁往台湾。由于杨良平当时悄悄做了一些地下工作,甚至把两部车子都送给了共产党,铁路局说他是共产党,就把他留在了杭州。

后来,杨良平进入南京华东革命大学就读。1951年,杨良平和妻子陈秀珍结婚,并到山西开始新生活,结果,老人“在那里把妻子丢了”。

这是一段被老人称为“太悲惨”的离别。杨良平回忆,当时政府领导找他,认为“陈秀珍是资产阶级小姐,你是工人阶级,你们必须离婚”。

杨良平拒绝。1952年一个深夜,一群人把杨良平捆起来,在地洞里关了几个月后,送到煤矿挖煤。杨良平偷着跑出来后,四处打探妻子的下落,几个月后也无任何信息。

“真是想死的心都有”。担心再次被抓,他前往云南谋生,自此与妻子离别。思念妻子成疾的他,在看破红尘后,在云南保山的一座寺庙里做了和尚。

随着时间抹平记忆的伤痕后,他又还俗,并与保山一当地女子结婚。从此,将身份隐藏到2006年。

回家:“我亏欠母亲一生的眼泪”

初夏的新昌大佛寺边,树木茂盛,一个平常的傍晚,93岁的杨良平回家了。

灰布衣衫,戴着眼镜,身形瘦削,50多位家族后代前来迎接这名阔别74年的长辈。72岁的杨继沛是杨良平已故大哥的长子。

“我奶奶临终前最记挂的就是你。奶奶一直很小心地保存着这张照片,直到她去世。”杨良平听着,身体轻轻颤抖着,嘴里轻轻呢喃着:“我这次回来就是要去磕个头的。”

“杨氏良平,善良和平„„淞沪会战,南京保卫,征战中原„„”在晚餐前,侄子杨继江代表全家族读了一段对老人的欢迎词,四字一句,将老人八年抗战的情怀和少小离家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5月12日清晨,老人家要为父母上坟。刚到山脚,杨良平老人就抑制不住地激动起来。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视力不好,后辈们想把老人背到墓前,但老人拒绝了,并不容商量地说:“我要走着到父母坟前。”

“爹、妈,原谅儿吧,忠孝没能两全,当兵8年,我一直在战场上打鬼子,没有打过中国人„„你们的儿子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游子回归,乡音已改,鬓毛已衰。

父母坟前,洒一杯白酒,烧一点黄纸钱,叩首再叩首,他所要将一生的眼泪留给黄土下的母亲。

在老家那口老井前,杨良平久久地触摸着,不肯离开。

5月13日,志愿者和媒体帮杨良平找到了失散59年的妻子陈秀珍。但是杨家的晚辈在怎么和杨良平说这件事情上显得分外纠结。杨良平的外甥说,大家都很纠结,谁也觉得承担不起这个责任,都选择了沉默。

家人能做的就是陪老人,在新昌老家和杭州走走,逗他开心。“也许是老人最后一次回故乡,这样的喜事不给他说,会留下一生的遗憾。”多名家属思考良久后,决定告诉老人家。

“啥,她还活着?”杨良平得知妻子还生活在南京后,吵着要到南京去看看。“我想看看她,都50多年不见了。”老人显得很平静。

“我是完成心愿的。”老人说,他不会激动,也不会悲伤。

5月17日,在双方亲属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杨良平来到南京,并于下午3点在南京一家咖啡厅见到了朝思暮想寻了59年的妻子。

两人双手紧握,两个思维清晰的老人相互搀扶着坐在椅子上。“你是秀秀,我是杨良平呀,你能看清楚我吗,我看不清楚你了。”两位老人交谈着,亲人全部退出房间,给两位老人一点私人空间。

1个小时,2个小时„„,两位老人聊了3个小时。

“我原谅他了,我不知道他是国民党军官。”原来,杨良平娶妻后,一直将抗战的经历埋藏内心,他一直觉得自己连累了妻子陈秀珍。

陈秀珍回忆,那年(1952年)在杨良平被抓和丈夫失散后,她最后乘坐火车回到娘家南京,一直将这段婚事埋藏在心底,再未提过。

一晃59载。

这是一个老兵的故事。

活动3 云盘分享照片

照片

老兵颂颂老兵

老兵阴影

老兵退伍

退伍老兵

致敬老兵

老兵寄语

老兵你好

小品:老兵

老兵照片3
《老兵照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