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老年地质工作者陆永顺

发布时间:2020-03-01 18:27: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老年地质工作者陆永顺

陆永顺,男,中共党员,1939年1月13日出生,毕业于杭州大学地理系,地质矿产类高级工程师,1961年7月到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工作直到退休。

自参加工作以来,不论在什么岗位,他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为地质七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72年以来连续十多年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1982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85年荣获地质矿产部劳动模范称号,是一位地质战线的实干家。

1972—1980年在青田石平川钼矿普查勘探工作中为主要骨干之一。经过九年的野外辛勤的工作,基本搞清了该矿区的成矿规律,扩大了矿区远景,1981年9月提交了《浙江省清楚青田县石平川钼矿普查—勘探报告》,提交并经浙江省地质局批准钼矿储量18862吨,其中工业储量5723吨。对该矿区历经37年断续5次勘查工作后作出了全面的评价,对原较贫困的青田县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矿区的百姓脱贫致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矿20年来一直占到青田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1982——1992年先后主持了遂昌县湖山萤石矿田的勘查,经过十余年的勘查,探明了近500万吨的萤石矿物量,一举奠定了遂昌县在我省萤石资源的龙头地位,成为我省最重要的优质萤石矿产地。

该同志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他对地质工作的热情有增无减,年纪大了,很高的山爬不上去了,他就利用对浙江地质背景熟悉的优势继续发挥余热,和同事们一起对我队50年来的地质资料和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对老资料进行二次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经过他和同志们的努力,我们优选了找矿靶区进行登记,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成果,为大队地质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工作上取得了优异的业绩,但是该同志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前几年他的老伴由于年轻时积劳成疾离开了他,他一个人忍着寂寞和清贫,凭借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默默无闻,不计报酬,常年累月看图纸,分析资料,把自己的老年生活也献给了地质工作。

他是全队地质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是“三光荣”精神传播的有效载体,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和感染者大队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是朴实的地质人员的代表。

回报社会,青春无悔——中年地质工作者陈升立

陈升立,男,1968年7月出生,无党派, 1992年8月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丽水地区从事野外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现为第七地质大队一分队分队长。近十年,他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在遂昌县一带探明了两个大型萤石矿,探获萤石资源量近三百万吨,创造了找矿奇迹。其中,“浙江省遂昌县坑西萤石矿普查”项目获2007年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二等奖。2006年他被评为“十五”期间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地质工作先进个人,并被省科技协会授予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7—2008年荣获“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度被评为“省地勘局优秀项目负责人”;2009年陈升立带领的团队被评为我队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和安全管理先进集体。

优异业绩

回报社会

萤石是我省优势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化工、冶炼行业,也是开发利用和出口创汇的重要矿产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省萤石矿产资源无规划的快速开发,过量外贸出口与不合理消费,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储量消耗过快,保有可采矿量不足,资源储量面临危机。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陈升立所带领的项目组完成了横坑坪、坑西两个大型萤石矿的普(详)查工作,探获萤石资源矿物量分别为332+333萤石资源量矿物量179.09万吨和(333)萤石资源量矿物量118.37万吨。按照目前市场价估算潜在经济价值近50亿元。两矿区近300万吨矿物量储量,占全省萤石矿保有量的近六分之一。大大缓解了我省100多家氟化工企业所需萤石资源问题,对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工业升级和人民就业、社会稳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地质七大队进

1 一步投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扎根山野,无悔青春

20世纪90年代,正值我国地质事业的低迷期,许多原来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员已经转行,队伍力量严重不足,一个人需要承担以往好几个人的工作量。作为地质青年队伍中的一员,陈升立一直坚守着他的地质梦想——为祖国建设寻找丰富的矿藏。省第七地质大队主要的工作区域在浙江丽水,该地区山高谷深,野外工作条件恶劣,山体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大,素有浙江的“西藏”之称。1999年底,中国地调局重点项目——遂昌县黄沙腰横坑坪萤石矿调查与评价开始上马,省第七地质大队承担具体任务。面对工作压力和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很多人都表示了退却和沉默。正当青春的陈升立却挺身而出,临危受命,主动承担了这个重任。

刚到工作地,满眼的荒凉还是给早有思想准备的陈升立来了个下马威。工作区范围大,高山纵横,群山连绵,人烟稀少,交通、给养极为困难,很多地方甚至是无人区。陈升立和队员们为了按期完成工作量,常年就吃住在深山老林,随遇而安,就地“安营扎寨”。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带上馒头、咸菜、水壶、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矿样袋等就开始了地质填图和路线踏勘。矿区基本无路可走,陈升立和队员们基本是劈荆斩棘,逢山开路。一路上要翻越多处高山深谷,饿了,吃点干粮,渴了,随手捧起溪流或山泉对付。每天唯一的娱乐就是工作完毕回到驻地,围坐篝火,发自内心地吼几声《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但在这雄浑豪迈的歌声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地质队员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中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找矿的艰辛和汗水。

有人说地质队员的工作环境太偏僻、太荒凉,地质队员与深山和大漠为伴苍凉悲壮,而陈升立却说,尽管我们的岗位在荒野深山,尽管我们终年与寂寞为伴,但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有着永不放弃的人生目标,为祖国建设寻找丰富的矿藏,我们为矿而生,为矿而喜,有了我们的千里踏勘和飞旋钻机的鸣响,才有生活的光明和祖国的辉煌。

深山为家,地质为业

家是幸福的港湾,对于从事地质找矿的人来说却是首思念的歌。为了找矿,陈升立与队员们舍弃小家,奔赴矿区,共同寻找地下宝藏。“为地质工作无尚光荣”是一句多么昂扬的口号,而对于每一个地质队员和他们的家属来说,却是要承载离别的苦痛。正入俗话说的“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

陈升立的妻子说:我们家在丽水队部,他工作区域也在丽水地区,直线距离不过百公里,但很多时候,与相隔数千里没有什么差别,他一到野外就是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有时儿子想他了,在有手机信号地方还能通过电话联系,在没信号的地方只能看看他的照片了”。因工作原因,陈升立

三、四年才回一次湖南老家看望父母。每次回家,年迈的父母看着黑瘦的儿子总忍不住流泪,心疼不已。陈升立总是安慰老人说,其实自己生活很好,也很有规律,只是自己不争气,长不胖。

2000年,陈升立丈母娘病危,当时孩子才2周岁,妻子白天要上班、照顾孩子,晚上还要照看病重的母亲,实在熬不过去了打电话希望陈升立回家帮忙。当时探矿工程施工到了关键时刻,必须时刻在现场进行施工指导,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等工程施工结束回去时,老人已过世了。悲痛的陈升立连岳母最后一眼都没见着,心中的那种自责和怅然多年以后依然缠绕着他。

2004年8月,陈升立正忙于横坑坪萤石矿区的时候,又被地调院领导任命为遂昌坑西萤石矿普查项目的负责人,同时承担起二个矿区的工作任务。一次,儿子突发高烧,在医院住院十余天,高烧不退。陈升立当时正在横坑坪矿区工作,得知消息,立马收拾行装,可是经过工区时,看到同事顶着烈日汗流浃背,他毅然折回驻地,放下了行装。

遇到这类事情,妻子有时会有责怪,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选择了理解,把家里的大大小小事情都一人揽了过去,让丈夫有更多的精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地质十年,找矿奇迹

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促使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创造。连续10多年陈升立秉承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信念,用至诚的热爱和深切的感情,始终默默地奔波在丽水广大山区,劈山斩岭,勇敢前

2 行,一心扑在地质事业上。

在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带领和指导下,陈升立踏踏实实,一直奋战在艰苦的野外一线,从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总是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地质找矿工作中。在野外工作时,陈升立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工作上,亲自抓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每一条填图路线、每一个探矿工程都要认真观察、检查,不断总结地质找矿的新方法。通过脚踏实地的野外地质工作,详细、系统地收集了第一手资料,深入研究成矿规律,以发奋图强的坚定决心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艰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03—2005年,陈升立主持“浙江省遂昌县横坑坪矿区萤石详查”项目,共探得332+333萤石资源量矿石量412.94万吨,矿物量179.09万吨。2006年,该地区详查地质报告获浙江省优秀矿产资源储量报告。2004—2008年,他又主持“浙江省遂昌县坑西萤石矿普查”项目,共探求得萤石矿资源量(333)282.35万吨,矿物量118.37万吨。2007年,该项目获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二等奖。

近两年,陈升立带领的团队奋战在中央地勘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遂昌县徐村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普查的深山中,该项目已投入地勘基金1000余万元,初步查明铅加锌储量10万吨,目前正在加紧工作,有望取得更好的找矿突破。

陈升立同志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大家在短短10年时间内探明遂昌横坑坪和遂昌坑西两个大型萤石矿,创造了十年找两大矿的奇迹,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地质找矿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扎根地质,无私奉献——青年地质工作者齐刚

齐刚,男,30岁,汉族,中共党员,2003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现攻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工程硕士学位,地质矿产工程师。

该同志于2003年参加工作,参加完成了浙江省遂昌县横坑坪萤石矿区详查地质工作、丽水市老竹萤石矿田东山矿区普查地质工作、磐安县坞塘矿区萤石矿普查地质工作、主持完成了浙江省龙泉市南弄矿区铅锌多金属矿地质普查—普查(续做)—矿区南弄矿段详查工作。

忙,但很充实;苦,也没什么,习惯了就好。闲暇之余想起往日的点点滴滴,感觉有苦、有涩,但更多的是甜。

印象蛮深刻的是07年,那时他负责南弄铅锌矿详查工作。该项目年度省地勘局重点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后期采选矿实验样的时候他的项目组碰到了难题。由于实验样必须具代表性,而其中一条矿脉可供取样的只有一明清时期古采硐。硐口进去为一倒凹形采空区,高约有

6、7米,电筒也看不清楚里面的情况。,因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里面到底安不安全,说实话,他们心里还真没底。而他们要下去了解情况、布样。对于下硐的人选,他想了很久,到后面还是决定自己下去。因为他怕项目组其他人员下去不安全,他要把安全留给同志,自己下去试探。硐内的情况很很复杂,也很危险,快一米深的蝙蝠粪让人举步为艰,气味就更不用说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不缺氧。近60米长的硐子走了两个多小时,然后回头反复的看,选取最佳取样位置。中午进去,出来已经下午了。回去洗了两次澡感觉身上味道还是有。取样结束的第二天,他病倒了。发高烧,喘气都吃力。没办法,回家在诊所挂了几天盐水就去了矿区。未曾想到,没两天又复发了,只得回去继续治疗。拍片、做各种检查,最后医生让住院,病毒性肺炎导致肺积水,当时很危险,同事们都很关心,默默地为他加油,鼓励他。在医院躺了20来天,女朋友也请假在病房照顾了20来天。出院不久,他们就去领了结婚证。女友也辞掉了在杭州的工作,说是要在他身边照顾好他,她的家属说找到这样有责任心,热爱工作的老公她付出再多都值得,齐刚也因为有这样支持自己工作的妻子对工作充满了干劲,小两口过着简单的地质队生活,他们不图灯红酒绿,他们不贪图享受,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发扬“三光荣”精神。

这个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有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为此得到了赵洪祝书记的批示,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觉得付出和汇报相比,幸福感很强。

8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感觉很充实,内心有种别致的宁静。探索、发现,这是地质工作者最大的乐趣。

3 青年地质工作者陈小荣事迹材料

陈小荣,男,31岁,汉族, 2003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同年进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中共预备党员。

大学毕业后他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在这个号称浙江“西藏”偏远的遂昌县柘岱口乡横坑坪萤石矿区任助理工程师。初来乍到,在这手机没信号、出行靠步行的偏远山区,他当时心灰意冷,竞怀疑自己以后真的没出息。可是,工作后不久,他发现自己错了,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纯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有很大的跨度和差距,好多知识竞是自己从没有接触过的。周围的老师傅,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着一种默默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这种环境对刚毕业求知愿望强烈的他来说,只有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学习,不断总结、研究实践。在具体工作中他通过“多学、多听、多问”不断丰富自己地质勘查的实践知识,经过一年的努力,基本掌握了地质勘查的工作方法,很快进入了角色,并成了队上的技术骨干。矿区最终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找矿成果,他参加了矿区地质报告的编写工作。这个项目获得2005年度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优秀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并获得2007年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项目二等奖。

随着,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总觉得工作中的确力不从心。这时,队领导推荐他到中国地质大学继续深造,他带着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进入课堂,自己更深、更广、地从事勘查

4 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作为队上的技术骨干,按照队领导的安排,他作为项目总工参加了龙泉市南弄矿区铅锌矿详查地质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首先认真核对矿区的原始地质编录可靠性,然后进行资料的综合整理。资料的综合整理电子化过程中考虑到为以后别的矿区的工作便利,他思考编制了很多通用的公式。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为了能按时圆满地完成任务,那段时间他常常是清晨早早的去办公室,晚上回家经常还加班到深夜。就这样,我在大队众多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与计算机为伴,从最基础矿区原始资料开始,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核对,一条线一条线的精心绘画,困了在微机旁趴一会,渴了喝口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矿区的地质工作。

2009年12月,队领导又的安排他全面负责遂昌县柘岱口乡坑西萤石矿的勘查工作。他接手矿区工作以后认真阅读矿区现有的资料,做了大量的思考最后才编制了矿区的具体的实施方案。矿区工作开始后,他在探矿工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以后采矿尽量能够利用;在坑道工程的施工、编录中每天在做好安全防护后进入坑道仔细观察;在原始资料整理及图件编制工作中做到真实、准确。

多年来,他一直把“爱岗敬业,执着追求”,作为自己的信仰。他常常是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完成领导临时部署的各项工作,挑灯夜战和节假日加班加点已成了家常便饭。在工作之余,他没有忘记努力使自己向共产党组织靠拢,在2010年7月他成为一名

5 中共预备党员。他想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高级知识分子,应当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勇当“排头兵”。为此,一方面,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与办公室的年轻同志共勉,互相帮助解决疑难问题,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并不断加强学习,继续深造,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另一方面,他尽可能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所热爱的地质事业中,力争为地质找矿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质人“老歌”新唱

——记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一线找矿的动人事例(四则)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这是一首老地质队员们倍感亲切、熟悉动情的《地质勘探队员之歌》。如果说,地质前辈们以火焰般的热情,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们又满怀无限的希望,传承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用自己的激情、智慧,赋予“老歌”新的内涵,唱出了更加动人的旋律。

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这个曾中断过10多年地质找矿的老队,经过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短短的几年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已探明超大型银多金属矿产1处,大型萤石矿产1处,中型银多金属矿产2处,新发现可进一步勘探价值的矿产地8处。其中,淳安县威坪银山矿区和诸暨市寺前矿区不但潜在巨大的经

6 济价值,而且找矿的重大突破,为浙江省在震旦纪地层找矿和在江-绍拼合带找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用一大队队长、党委书记徐刚的话说,“我队这几年在地质找矿中之所以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除了有国家的政策、上级主管部门正确领导、支持外,更有一批以野外为家,吃苦耐劳,默默无私奉献的地质工作者”。

同事们尊称的“杨老”

“杨老”是同事们习惯称呼的尊称。他姓杨,名晓春,教授级地质高级工程师。1983年在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地质组长、矿区技术负责、大队副总工兼地调院总工等职。2009年上半年调任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总工程师。

杨老”的尊称由来已久。据传言“杨老”刚参加地质工作的时候,分队里有老杨、大杨和小杨之分,大伙们看到他虽然年轻但是老练能干,于是乎“杨老”这个称呼就落在了这位小伙子身上了。其实“杨老”并不老,还不到50岁,可参加地质工作近30年,也是一个老地质了。在“杨老”融入一大队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同志们看到了这位地质人的执着、奉献和智慧。

2009年初,一大队正处在淳安银山多金属矿区从初见矿的喜悦向纵深迈进之时的迷茫中。地质构造格局需更新梳理,成矿模式需重新认识,找矿方向需做抉择。为了破解难题,“杨老”独居书房数月,每每夜观天象,从深邃的夜空中汲取灵感,而后围着地质图“转”,因长时间夜间挑灯看图,眼镜度数一加再加。俗话说“好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如今“呆在床边没动想,只能告状到队长”。被冷落的妻子最后向队长告了状〃〃〃〃〃〃。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地质找矿技术的掌舵人,一大队终于找到了浙

7 江省境内第一个大型银多金属矿和大型萤石矿。

“杨老”性格比较内向,不善做鼓动性的演说,但是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矿区,研判各种找矿信息之后,常挂在嘴边的语句就是“我们一定可以把它(指“矿”)找出来”。地质技术人员听到这样平白务实的话语,心头会放下压力,充满信心,真是“擂鼓不用重锤,照样响彻山谷”!

“杨老”是个工作狂,在他的脑海里没有节假、休息日之分,只要新发现的矿点,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是第一时间赶到野外矿区商讨踏勘方案,为他开车的驾驶员陈卫国师傅说,“这两年为杨总开车真的很累,2010年公里数达到54600,平均每个月4550公里,看到杨总这呕心沥血的工作和见到找矿成果的喜悦,我为他服务从内心高兴”。事实也是这样,他和野外一线项目技术人员联系工作,不管白天黑夜,一有思路就直拨手机发短信,询问项目的进展情况。大家慢慢总结出与“杨老”沟通的规律,同事们怕晚上接到“杨老”的电话——因为又要布臵任务了,“杨老”却喜欢晚上接到大伙的电话——因为钻孔又见矿了!

“杨老”对工作是那么的执着、完美和奉献,可是对自己的“小家”顾及的很少很少,调杭州一大队已两年了,但他的“家”还在丽水,现还住在出租房里〃〃〃〃〃〃。

周一到周七的循环

吴光明,这位从武汉地质学院矿床地质学专业毕业的教授级地质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加盟地质队后一直在野外一线奔波,从未停歇。现为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二分队主任工程师兼淳安银山地区整合勘查项目技术负责人。

作为一名中年地质工作者,吴光明经常说的口头禅是:做人

8 要厚道,讲原则。怎么个厚道?他的解释是:厚道,“就是你要人家做的,自己也要去做;你会做而人家不会做时,要教人家;人家不会做,自己又不教,不能张口就骂,更不能背后说三道四”。什么样的原则?他说:“自己的饭自己赚,自己的事自己干;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顿只吃一碗饭,喝酒只喝二锅头,不能赌博,晚上尽量按时睡觉”。

无论担任分队长,还是担任分队主任工程师等职,吴光明始终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名利。2010年兼任淳安银山地区综合找矿项目技术负责人后,他深感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为了提高找矿质量和进度,他全身心扑在野外矿区。“五一”劳动节,他让小伙子们都回家团聚或者与女朋友、妻子约会,他自己留下来值班,照看矿区6台开动着的钻机。国庆又是一个长假,大队组织了一系列文体活动,他让小伙子们归队,自己再次快乐留守。2011年元旦,山上已经封冻,但还有3台钻机在开动,他继续独自坚持。在吴光明的日历表里,只有星期一到星期七的循环,而没有星期天的概念。正因为放心不下野外工作,2010年他除了两次地质设计评审到杭州回过家,其余时间几乎都在野外度过,使高中毕业的儿子因高考填报志愿的误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令他十分内疚。因为总是长期不回家,妻子一度要闹离婚,告状到了大队总工程师那里〃〃〃〃〃〃。

正是以野外为家、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宽广胸怀,吴光明践行了一个新时期地质人的厚道与原则。

“专业驴友”80后

蔡雄翔,这位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专业的“80”后,参加地质工作不到两千个日夜,为地质事业倾

9 其所爱,善学肯干,在一大队的找矿大熔炉里迅速雄起、飞翔,成长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野外找矿一线技术新秀。

参加工作刚一年,蔡雄翔就被分队派去负责浙西北淳安银山多金属矿区的地质勘查工作,这对一位刚从校门出来的年青人而言,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他知难而进,在老同志悉心指点和全组同志的艰苦努力下,使银山矿区取得了地质找矿阶段性重大突破,初步估算,该矿区的储量已达到大型银多金属矿床,这对他来说当时想都不敢想。用小蔡自己的话来说:“作为一名年轻野外地质工作者,首先要勤学、用心、发奋、有责任心;其次要耐得住寂寞,地质勘查工作都在偏远的山区,要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抵制大都市灯红酒绿的诱惑,都市人爱好做“驴友”,其实地质工作者本身就是专业的“驴友”,要对这份工作感兴趣、有热情,才能有出息”。正因为他热爱地质找矿事业,几年来各方面进步都很快,2010年被吸纳为“建党”对象。200

9、2010连续两年作为大队主力队员参加全省地勘系统野外地质勘查技术比武中荣获团体第一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引起了省内地质专家们的关注,称赞他是浙江省地质找矿的后起之秀。

“专业驴友”的敬业精神,在小蔡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2011年初,蔡雄翔同志被提拨为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四分队副分队长,成为全队最年青的一位中层干部。

重归地质怀抱的老兵

郑守信,是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的一名老地质,找大矿、找好矿,是他青春时就种下的梦想。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十多年岁月里,老郑一步一个脚印在浙西北崇山峻岭中攀爬,由一名普通地质技术员逐步成长为地质组长、区调分队大组

10 长、分队长兼分队主任工程师,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时期,是他人生志愿和工作基本吻合的时期,也是他春风得意的一段美好时光。

由于历史原因,一大队的地质找矿工作于1993年至2003年整整中断了10多年。带着眷恋,带着遗憾与无奈,郑守信和所有地质技术人员一样,转行搞市场项目去了,但他对地质工作的情无法割舍,时刻盼望着能回到大山的那一天。2004年,地质工作“冷灶回温”,大队的地质找矿工作逐渐恢复,通过重新转行回归、引进人才以及新招大学毕业生等途径,地质队伍又一次逐渐壮大。作为地质战线的一名老兵,老郑主动申请,重新归队,拿起久违了十年的地质锤,续写自己的青春梦想,他感慨良多,更加珍惜时间。几年来,大队地质找矿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他为地质事业重新兴起感到特别高兴,也为自己能积极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

2010年发生的一件事,让这位老地质感触颇深。9月下旬的一天,老郑与同事一起去曾经工作过的淳安县大坑源铅锌银矿区踏勘。当他们走出山沟时,在山坡地里遇到了一对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夫妻。突然,那个女的对着郑守信说:你是郑队长,郑守信吧?老郑说:是呀!回威坪的途中,大家开着玩笑问老郑和那位女同志是什么关系?说实话,他至今没有回忆起那位女同志的点滴。只能说,地质队工作的地方,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地质队为村民们带来挖矿脱贫致富的希望,村民们对地质工作都很支持,对地质队员留下深刻印象也就不奇怪了。作为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跑过多个矿区,经历过很多事,时间久了,也许就淡忘了,可老乡们还记着他们!这也许就是地质工作本身的魅力使然吧。

2011年初,为加强野外地质找矿力量,大队又新组建了地质

11 三分队,郑守信被聘为分队长兼主任工程师,他接到这一消息很兴奋,很给力,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番。同时也深感重新回归从事野外地质找矿工作责任重大,他说,要努力工作,早出成果,带好队伍,培养好年轻人。

三月,桃花已悄然在矿区绽放,老郑正带领着同事们在浙西北崇山峻岭中攀爬,踏勘着新的矿点〃〃〃〃〃〃。

地质工作者工作总结(推荐)

地质工作者入党申请书

地质工作者试用期工作总结

地质工作者述职报告

地质工作者的演讲稿

浅谈煤矿地质工作者

老年工作者入党转正申请书

地质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地质工作者的专业理想

建党95周年地质工作者演讲比赛稿

老年地质工作者陆永顺
《老年地质工作者陆永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