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心理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10:21: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第二章

3、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4、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的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的本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

(2)认知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认知图式的过程。 (3)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a.获得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运算和群集运算。 标志:随着分类和排序的获得去集中化。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半)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口诀:信 自 主 勤 同 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域。

5、学生的个别差异

(1)学生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智力类型差异、②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③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④智力的性别差异。 (2)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①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②冲动型和沉思型、③具体型和抽象型、④发散型与复合型。

第三章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长久的变化。

2、一般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发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2认识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学习是由顿悟来实现的。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建构注意的学习观、学生观、知识观。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第四章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根据学校情境中的血液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组建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4、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成就动因理论(阿特金森):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归因系统有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生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6、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②组织策略

③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④学业求助策略

2

学习策略的培训要遵循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

①注重对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训练 ②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③提供足够的教学实践

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⑤认知结构的特点 ⑥学习策略的水平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②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③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④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8、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9、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情境 ②定势与功能固着 ③原型启发 ④已有的知识经验 ⑤情绪与动机。

10、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1、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创造性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

发散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法、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12、品德心理结构包括四个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第五章

1、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加涅将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成五种类型: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公认为具有处方性。

2、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1)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①直接教学 ②接受学习

(2)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①发现学习②个别化学习(程序教学【斯金纳】、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3)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

3、教学评价设计

3 (1)教学评价的类型:①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②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2)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①教师自编测验 ②观察评价 ③档案评价 (3)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①评分 ②报告

4、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①教师的领导风格、②班级规模、③班级的性质、④对教师的期望。

5、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①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③做好课堂监控 ④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第六章

1、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一般有以下标准:

①自我意识正确 ②人际关系协调 ③性别角色分化 ④社会适应良好 ⑤情绪积极稳定 ⑥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①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③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④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②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③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③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②学科渗透 ③班主任工作 ④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⑤家庭教育 ⑥环境教育 ⑦社会磨砺 ⑧其他(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渗透、心理咨询

4、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5、影响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改变行为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6、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

7、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学生个体进行积极地自我调适

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③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8、教有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①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②教师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课前计划差异、课堂教学过程差异、课后评价差异、其他差异 11.教师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福特、布朗】

4 教师成长途径: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②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③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④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⑤能控制各种情绪和情感 ⑥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⑦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13、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①观念改变 ②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 ③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2)组织有效干预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3、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新的教学观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④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首要)、独立性(核心)、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7、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8、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教育心理学理论总结

心理教育培训总结

心理教育课程总结

小学教育 毕业考试 教育心理总结

心理教育

心理总结

心理总结

心理总结

心理总结

心理总结

教育心理总结
《教育心理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心理教育总结 教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