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教育 毕业考试 教育心理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3: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知识看做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的分类: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

3.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 ②第二阶段:联合阶段。③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 4.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它将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 直到它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 5.感觉记忆的特点:①保留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以它在外部世界中的相同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未被加工”的状态。②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如果加工过程不立即开始,记忆痕迹将迅速消退。③临时储存。

6.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着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地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

7.工作记忆的特点:①保持时间短。对新信息的保留大约是10秒至20秒。②容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③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8.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 9.组织:是指要对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 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 10.精制和组织的区别:

精制: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组织: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

11.长时记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贮存库。来自工作记忆的信息,经过维持性复述、

精制性复述和组织后,都进入到长时记忆中贮存。 12.长时记忆的特点:①保持时间长。②容量巨大。③未激活状态。 13.干扰有两种:一种是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 另一种是倒摄抑制,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1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

②学习材料的性质。③学习材料的数量。④学习程度。⑤加工程度。 15.复习的方法: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式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复习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6.元认知:即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17.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①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影响概念学习的难易程度的因素首先就是其定义性特征的多少与具体程度。②原型: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③讲授概念方式。④概念间的联系。

18.问题含有三个基本成分:①起始状态。②目标状态。③障碍。④方法。

19.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①理解与表征问题。②选择方法。③执行方案。④评估结果。 20.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①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②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③急于得出答案。④具有辐合思维倾向。(同一方向发展) 21.选择方法中常用的启发法有:①试误法。②手段--目的分析(小目标—大目标)。 ③逆推法(多种途径)。④类推法(熟悉的方式解决新问题)。⑤爬山法(走一步迈一步)。⑥简化(抽象出简单形式)。

22.专家与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别: ①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②问题解决速度上的差异。(专:快。新:慢。) ③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点的差异。(专:质的分析。新:方法—尝试) ④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的差异。 23.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1)为学生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1)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提问。“头脑风暴法” (2)提出要求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3)重视学生独特的想法。 (4)允许课程安排和时间的灵活性。 2)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1)检查单法(提示法或检查提问法)。(2)类比模拟法(原型启发法或对偶法)。(3)移植综合法(把某一学科理论,技术发明应用于其他学科,以产生新的结果)。(4)克弱转换法(得不到解决时,潜心寻觅事物弱点,从而得出创造性的发现)。(5)非逻辑联想法(卡片乱配法)。(6)侧向思维法(“反一反”思维方式,“反向思维”,把已有原理或方法颠倒过来求新出口)。(7)转熟为生法(有固定印象,想不到其他特征,把熟变生,天真看待)。(8)延迟判断(迟几天,再次解决)。 24.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5.元认知策略: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

26.一般来说,高自我效能感会促进人们对学习策略的掌握。 27.制定计划和自我调节学习就属于元认知策略的范畴。

28.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

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类比和记忆术就是精加工的两种主要方式。 29.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30.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①可用性缺陷:指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该策略。m②产生性缺陷:指个体不知道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某一策略。 原因:1)个体的原认知和认知发展水平所限。2)缺乏分析和练习。

31.自学策略: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32.学习者的个别差异:1.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性(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2.认知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性(理解知识的能力)。3.生物钟的个别差异性 (“猫头鹰”“百灵鸟”)。4.学习进程的个别差异性。

33.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34.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35.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里成份。

3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倒u型 (强未必效果好) 36.学习的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M 37.学习的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M 38.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既可以同时发挥作用,也可能交替发挥作用,二者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

39.强化可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40.普雷马克原理: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也称“奶奶的规则”。 41.普雷马克原理三点:(1)先有行为,后有强化。(2)强化与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3)用喜欢的去强化不喜欢的。

42.强化程序:指在强化频率和可预见性上的各种模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43.强化的副作用:当我们运用外部强化激发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慎重。对于学生本来有内在兴趣的学习活动,要避免由于外部奖赏而损害其内在动机;对于学生一开始就缺乏兴趣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外部强化去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最终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 44.M认识好奇心: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认知好奇心被认为是内在动机的核心。 好奇心可分为一般好奇心和特殊好奇心。 45.一般好奇心产生的条件是(信息量的大小)。特殊好奇心产生的条件是(认知上的矛盾)。 46.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 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投射测验,另一类是问卷测验。 投射测验最常用的是主题统觉测验。

46.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图形 看书109页)

47.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48.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49.激发外来动机的措施:(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4)适当开展竞赛。 50.激发内在动机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3)培养学习兴趣。 (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51.怎样培养学习兴趣?(案例,至少用3条)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4)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6)不断矿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 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 52.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53.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54.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55.柯尔伯格“道德两难”: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前)①避罚服从定向阶段②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5)①“好孩子”定向阶段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①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5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有关经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及强化在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

2、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3、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总结

教育心理学理论总结

心理教育培训总结

心理教育课程总结

心理教育

小学毕业考试总结(整理)

教育心理题

心理教育工作总结

青少年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教案

小学教育 毕业考试 教育心理总结
《小学教育 毕业考试 教育心理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