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贫困村建设难点及对策的调研观点

发布时间:2020-03-02 17:24: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而缓解和消除贫困,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整体发展水平低,面

临的任务更为繁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连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就根本谈不上建设新农村;如果贫困地区建不成新农村,全县将出现大片的新农村建设\"盲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农村的发展。能否有效地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将直接影响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优先完成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才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仅就我县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对策提出肤浅的观点。

一、我县贫困村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广西的49个贫困县之一,是梧州市唯一的区定贫困县,全县共有7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3.3%;全县农村人口184033人,其中贫困村人口60499人,占32.8%。2007年底全县共有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在958元以下)23581人,占农村人口的12.8%。

二、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我县目前还有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4260人,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19321人,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和边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产出效益低,加上自然灾害频繁,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又较差。这一系列因素使得要在这些贫困村实现扶贫开发目标困难极大。

2、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落后,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因医保、社保制度未健全,贫困村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三是文化生活贫乏。贫困村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文化生活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贫困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贫困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调查,六桂村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全村人数的2%,而小学文化程度的则占58%。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力都在外务工,如芦山村外出打工人数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2%,六桂村为64%,六洛村占61%。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贫困村的扶贫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贫困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和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

5、村级组织作用偏弱。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两委和广大党员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但是贫困村一些党支部、村委会和党员干部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三偏\"现象。有的村支部软弱涣散,后继乏人。很难成为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有的党员\"双带\"能力不强,在群众中的标杆作用和先锋作用发挥不好,少数乡村甚至出现干部与群众关系趋于紧张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三、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要组建好村支部。首先要选好\"领头雁\",重视培养选拔带头人,切实把思想素质好、有能力、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分子选拔为村支书,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两带\",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贫困村班子年龄老化、知识缺乏、缺少后备干部问题。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为民办事谋利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三要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

新农村建设。

2、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科学编制村庄建

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点,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人饮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村道建设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3、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建立培训基地,改进教育方式,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建立县级统筹、乡镇具体负责、行政村配合的培训组织体系。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技术等培训,使年满16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搞好帮带,引导乡土人才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大力展贫困村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贫困村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在贫困村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4、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村显得尤其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贫困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贫困村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三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5、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环境。尽快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村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在贫困村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后,一些人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经过调查研究证明,农村低保是从生活保障的层面对贫困人口的求助,只能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贫开发是从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入手,给予项目扶持,奠定发展基础,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全区\"十一五\"确定的扶持对象没有变,扶持标准没有变,扶贫开发政策没有变,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没有变,工作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因此,我们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动摇,因村因户制宜采取帮扶措施,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增强群众自我积累能力。

2、加强协调和指导。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大扶贫\"的观念,充分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指导作用,积极主动做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各项扶贫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为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显示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以贫困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方式的一个创新,同时也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2006年,我县首批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的贫困村共11个,两年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87.7万元,在11个贫困村实施村道、桥梁建设、沼气池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重点产业开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使11个首批整推进的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顺利通过区级验收。2007-2008年,我县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共8个,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我们要加大整合资金和组织实施的力度,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三个重点工作,要确保认识、领导、责任、管理、监督到位,通过精心组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使贫困村实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适龄儿童能上学、有病能就医的目标,真正做到扶持一个村,发展一个村,脱贫致富一个村,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4、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各方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投入。提高贫困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5、实施贫困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农村劳动力素质。贫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生产力低下、劳动收入低,制约着贫困人口的脱贫。因此,对贫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新增劳动力要进行全员培训。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要求以及农副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采取集中讲授、地头操作、农家课堂等形式对贫困农村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种养技术培训。二是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青壮年劳动力,则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培训,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三是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政府统筹安排,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扶贫、工青妇等部门的资源,制订计划,落实措施,形成大扶贫大协作大培训的局面,使贫困村的劳动力得以全员培训,劳动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6、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围绕贫困农民增收目的,着力做好产业扶贫这篇1文章,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市场,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地引导、扶持。首先要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以多种形式引导贫困农户参与生产,使其增加收入。要让贫困农户得到信贷资金(贴息贷款)和风险基金的支持、获得多种多样的技术服务以及市场营销网络的支持。此外还有免费或低价的种苗、肥料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支持。其次是建立培植扶贫龙头企业。认真落实信贷扶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社会帮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以各种优惠政策帮扶扶贫龙头企业,使企业日益壮大,从而带动、辐射贫困农户,让贫困农户真正获得增收。

对新农村建设调研对策

基层工作难点及对策

工会工作难点问题调研对策

当前班组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论机关效能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电力企业班组建设难点及对策分析

贫困村调研文章

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对“一把手”监督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对“一把手”监督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对贫困村建设难点及对策的调研观点
《对贫困村建设难点及对策的调研观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