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李叔同红尘骊歌

发布时间:2020-03-02 05:19: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李叔同红尘骊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

李叔同,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僧俗们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

他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杰出成就,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在中国首开西洋画裸体写生,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其所创作的歌曲《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不仅如此,他还是教育家,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斯人已逝,他留下的,是终将归于虚无的物;带不走的,是虔诚的心。这,或可成就另一个传奇。

以美淑世 经世致用

大师的前半生以李叔同驰名于艺术教育界,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

1880年(旧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俗姓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名号屡改,一般以李叔同为世所知。他原籍浙江平湖,父名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会试中进士,曾官吏部。后来在天津改营盐业,家境颇为富有。李叔同五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李叔同也和当时的文人一样,幼年开始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他十

三、四岁时,篆字已经写得很好,学填词、学书法,受过八股文(当时称为时文)的严格训练。

李叔同十八岁那年,在母亲作主之下与俞氏结婚。当戊戌政变,他就奉母迁居上海。这时袁希濂等在城南草堂组织了一个“城南文社”,初入文社的李叔同十九岁,写作俱佳。这个时期,李叔同又与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每星期出版书画报纸,由中外日报社随报发行。这是上海书画界最初出版的报纸。

他回上海以后,正好南洋公学开设特班,招考能作古文的学生二十余人,预定拔优保送经济特科。他改名李广平应考,被公学录取。南洋公学特班聘请蔡元培为教授,上课时由学生自由读书,写日记,送教授批改,每月课文一次;蔡氏又教学生读日本文法,令自译日文书籍,暗中鼓吹民权思想。一九零三年上海开明书店发行的《法学门径书》、《国际私法》,就是他在南洋公学读书时期所译的。

当时同学邵闻泰、黄炎培、贝寿同等,都是一时之秀,后来成为各方面的有名人物。一九零二年秋,各省补行庚子辛丑恩正讲科乡试,他也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报名应试,考了三场未中,仍回南洋公学就读。

一九零三年冬,南洋公学发生罢课风潮,全体学生相继退学。李叔同退学后,感于当时风俗颓废,民气不振,即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在租界外创设“沪学会”,开办补习科,举行演说会,提倡移风易俗。当时在国内流行的《祖国歌》就是他撰写的。此外他又编写《文野婚姻新戏剧本》,宣传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

一九零五年四月,母氏王太夫人逝世,改名李哀,后又名岸。他以幸福时期已过,决心东渡日本留学。

扶桑归来 志在救国

李哀于一九零五年秋东渡日本,首先在学校补习日文,同时独立编辑《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刷后,寄回国内发行,促进了祖国新音乐的发展;又编有《国学唱歌集》一册,在国内发行,这些在中国新音乐史上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这时他和日本汉诗界名人时有往来,很得到他们的赏识。

一九零六年九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从留学法国的名画家黑田清辉学习西洋油画。这个学校是当时日本美术的最高学府,分别用英语和日语授课。

李叔同除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外,还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同时又从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泽浅二郎研究新剧的演技,遂与同学曾延年等组织了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一九零七年春节期间,为了赈济淮北的水灾,春柳社首次在赈灾游艺会上公演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巴黎茶花女遗事》,李叔同饰演茶花女,引起许多人们的兴趣,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出演话剧。欧阳予倩受了这次公演的刺激,也托人介绍加入了春柳社。春柳社第二次公演是一九零七的六月,演的是《黑奴吁天录》,李叔同扮演美国贵妇爱美柳夫人。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六年后毕业回国。

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初任教时写过《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西洋乐器种类概况》、《石膏模型用法》等教材及教法心得。一九一三年发行的《白阳》杂志诞生号,他亲自撰文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各方面的知识。他教的图画,采用过石膏像和人体写生,在国内艺术教育上是一个创举。音乐方面,他利用西洋名曲作了许多名歌,同时又自己作歌作曲,对学生灌输了新音乐的思想。学生中有图画音乐天才的,他特别加以鼓励和培养。如后来成名的丰子恺的漫画、刘质平的音乐,就是李叔同一手培养起来的。

这个时期,李叔同除从事西洋艺术教育,成立洋画研究会外,对于祖国传统的书法金石也是极力提倡的。他在学校里组织金石篆刻研究会,提倡金五篆刻,被推为社长,撰有《乐石社简章》、《乐石社社友小传》。同时他和西泠印社社长金五大家吴昌硕、叶舟等都是好友,因而和夏丐尊等加入西泠印社为社友。后来他将出家,因此把生乎收藏的印章都赠送给了西泠印社。

大慈念一切 慧光照十方

李叔同在杭州期间,马一浮居士对他的影响特别大。有一次,夏?D尊看到一本日文杂志上有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说断食能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且列举实行的方法。李叔同听后决心实践一下,便利用一九一六年寒假,到西湖虎跑定慧寺去实行。经过十七天的断食体验,他取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同时对于寺院的清静生活也有了一定的好感,这可说是他出家的近因。从此以后,他虽仍在学校授课,但已茹素读经,且供佛像了。

过了新年,即一九一七年,他就时常到虎跑定慧寺习静听法。这年旧历正月初八日,马一浮的朋友彭逊之忽然发心在虎跑寺出家,恰好李叔同也在那里,他目击当时的一切,大受感动,一九一八年旧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结束了学校的教务,拜虎跑退居了悟老和尚为皈依师。演音的名,弘一的号,就是那时取定的。他也常到虎跑寺去请问佛法。

他出家以前,将生平所作油画,赠与北京美专学校,笔砚碑帖、书画临摹法、衣服书籍等赠与友人,抛妻别子,准备剃度,同年九月,他到杭州灵隐寺受戒,从此成为一个“比丘”。

弘一大师受戒之后,先到嘉兴精严寺访问了范古农居士,在精严寺阅藏数月,又到西湖玉泉寺安居,专研律部。他因杭州师友故旧酬酢太多,而且慕名的人又不断来访。一九二零年夏,决定到浙江新城贝山闭关,埋头研习。越年正月重返杭州玉泉寺,披阅《四分律》和唐代道宣、宋代元照的律学著述。

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一书,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

一九二一年三月,由吴壁华、周益由二居士介绍,弘一法师到温州庆福寺闭关安居,从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的著作,并亲自以工楷书写,历时四载,始告完成。出版后部分寄赠日本,很受日本佛教学者的重视。伟大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了一篇《两法师》(介绍弘一与印光)散文,发表于《民锋》杂志,后来收入叶氏《未厌居习作》,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并作为活叶文选,为中学生所爱读,干是名闻全国。

历程评述:

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李叔同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

在出世入世之间,李叔同由一个浊世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大德,在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才华都得以全面展示,为僧俗众人做出巨大贡献。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则正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

李叔同

李叔同事迹

李叔同《送别》

李叔同介绍

李叔同《送别》赏析

李叔同生平评论

李叔同诗词45首

认识李叔同(版)

李叔同与教书育人

舞剧《李叔同》 推介书

李叔同红尘骊歌
《李叔同红尘骊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