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空间原理:第一个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发布时间:2020-03-01 17:11: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空间原理:第一个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作者:刘拾尘,冰河出版源:《建筑师》, 2016(4):43-47 不过这本册子倒成了空间原理传播的珍贵历史记录,虽然在那个年代受到排挤和打击,但“真”的理念和方法,终将传播开来:1962年底冯纪忠去城市规划教研室介绍空间原理。62年9月起,建筑学

2、

3、4年级全按空间原理系统进行教学(包括课程设计)。62年底,空间原理组织编写教材。63年3月,傅信祈(冯纪忠的助手)去南工介绍空间原理教学。63年6~7月,教育部布置修改教学计划,精简学时。全国建筑学计划在上海召开修订会议。会议期间冯纪忠推荐按空间原理系统制定计划,并展出空间原理设计作业,遭到其它学校的反对。会后我系仍按空间原理系统单独制定教学计划。64年5月,学术讨论会上,葛如亮作了大空间建筑设计原理问题介绍,会后讨论争论激烈(有校外设计单位等参加),当时冯纪忠说看教学效果,要10年后见效…… 4 提纲挈领:空间原理的基本构架空间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不同年级、不同空间类型的练习,比如大空间塑造、空间排比、空间顺序等,结合课程组织,加上讲述和教授工作方法,让学生掌握设计原理。冯纪忠提出的“空间”是想让建筑区别于形式处理。作为他的现代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应该是空间与形式的组合,所谓的空间是指“空”和“实”的整体。他对空间也分类,但分类是按空间组合中的主要矛盾、不是过去按建筑用途的分类。空间原理的基本构架如下:1)

第一章:如何着手一个建筑的设计从第一个小设计着手,次序不应是:总体→单体→室内,而应是:总体→单体←室内。第二个设计题小学校,把室内空间组成使用上不可分的组,但不忙于组成单体。以这样的若干个组与室外若干项用地同时组织总体平面,才能分析比较用地的经济。从使用要求组织平面到立体空间。这个立体空间用物质(顶)覆盖起来,就不得不有所调整,首先是高度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承重问题和功能上分隔联系有矛盾,又要进行调整,这时首先是平面的调整。构成形体后再根据多种因素,全面调整。2)

第二章:群体中的单体主要是居住建筑设计、居住生活中心。强调社会生活组织和建筑群体布局、居住建筑的基本单元和组合形式。从规划到建筑到室内不是接力棒,而是一环扣一环。每一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承上启下,既服从程序的客观规律,又要反复,由里到外,由外到里。古典主义地由外到里和功能主义地由里到外都是片面的。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是指工作方法。先把问题摆一摆,犹如“隔”,随后把问题与问题的关系弄清,即把各个问题“围”一“围”,然后才能或平行或先后地“打”。犹如围棋,不急于求活。土地要算了用,不能用了算。3)

第三章:空间塑造包括大空间塑造、空间排比、空间顺序、多组空间组织等。是按空间组合中的主要矛盾分类,不是指建筑用途的分类。它们既是建筑的现象,又是设计过程的主题。设计的步骤是先求主体使用空间,其次与附属空间组合起来,然后布置结构,最后处理造型。这是大体的设计步骤,但又要逐步调整。组合在结构布置之前,并在结构布置的同时加以调整,才能使功能要求处于主动。附属空间不单是消极地完成辅助主体空间的任务,而且也是组合中的活动因素。视线设计,音质,体育活动净空,通风采光等技术条件应都是大空间要考虑的内容,力和使用空间的形状是决定大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4)

第四章:空间排比大体步骤是先求单元,然后组合。在求单元时已把功能结构以至设备采光等因素综合起来,而在组合时又有上述诸因素的综合问题。平铺或层叠的组合又各有不同的问题。排比是为了求得功能单元和结构单元两者最经济的结合。但不能把两者在三度空间上的一致作为排比的唯一结果甚或追求的目的。包括图书馆,办公楼,成片厂房等。教学楼多种用途的空间单元与相应的结构单元的确定,办公楼的桌距、窗轴距与结构中距,书库的架距与柱距,实验楼平面与垂直的固定设备与设施的灵活分间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成片厂房柱网的选择说明使用灵活和节约面积与节约外围结构的斟酌。结合排比,说明模数化、标准化、定型化、装配化的含义。5)

第五章:空间顺序如工业建筑的工艺流程与空间组合,交通枢纽站内部的流线组织和建筑空间关系,展览场所中多线流程的分析、组织及其构成建筑空间的工作步骤。6)

第六章:多组空间组织,以医院设计为主要例子。7)

第七章:综论。第一二章为第一阶段,第三四五六章为第二阶段,均结合设计题逐步逐个讲授。在这个基础上,最后再对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作一简要概括的论述[5]。 5 大道至简:空间是设计的根本空间原理立足于改变过去教学中的缺陷,过去建筑设计根据类型来组织:先做幼儿园,再做图书馆、住宅、剧院等,虽然也是从头到尾细究一遍,但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学过的类型就不会设计。这就是教学体系的问题,教学不应该只教经验、类型,而应该是方法和原理。形式的规律当然也有,形式训练也重要,但必须从属于空间的主干,空间为主,形式为次。教学上,不是割裂开了,只讲一个形式的规律,形式规律当然有,它不能独立,一定是跟其他的规律结合了,它才能是合理的。所以讲这空间原理,不能属于绘画型的[1]。冯纪忠回忆,在奥地利时,有一本1936年Neufert《给设计人的手册》,建筑师人手一册,里面除了图表、举例,还有一部分“讲共同的东西”,走道怎么样,门厅怎么样[6]。冯纪忠觉得这部分很重要,他的空间原理某种程度上也在探索这种“共同的东西”。维也纳的教学还是按照不同类型组织,一个类型可以很深入,但类型对概念却不起作用,倒反而是空间这部分能起作用。他回忆说:“就考虑到有个大的分类,大的分类以什么为题才能把整个联系起来,骨架搭接起来呢?我想到就是空间了[7]” “我一方面搞总的安排,一方面搞细的比较。这是另外一种,象排比就是另外一种空间。这些例子很多,就是我们不同的工作都要归到空间组合上来考虑的话,那就有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工作方法,工作次序,经济都有一定的安排。主要是拿这个把它抽出来,提纲挈领,它是个领,这样来考虑设计。这里就有很多种方法问题了,我们搞方法论,其实很多东西在这里面已经用了,不过呢,现在方法更细致,更科学化了。实际上方法也好,手法也好,一定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这个领是什么呢?就是空间[1]。“冯氏空间原理”(*语)有以下特点:1)

以空间为主线来推进设计。以此为前提再对形式和功能反复推敲。形式和功能是互动关系。2)

并非某个年级或专题式的教学实验,而是全面贯穿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整个教学过程。3)

空间作为纲领全面组织其他课程。结构、声学、技术等相关课程,根据不同空间的需求,在不同时段切入。4)

超越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既不是古典主义的形式训练,也不是功能决定形式。而是先研究空间的组织。再把形式和功能两个因素,反复磨合。5)

设计方法本土化。他强调保留成对的概念(比如屋顶的内需和外因,平面的分隔与联系,承重结构的制约又不能拘泥)不急于解决,而是“围而不打,把问题摆一摆,再平行的解决,不盲目单独深入”。这是借用了围棋的智慧,重在纵观大局的“围“,而不是局部的“争”。他已经在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方法。空间原理中,冯纪忠写下的第一点是“对此事、此地、此时的全面了解”。任何设计首先都要经过对要求、现实、环境的理性分析,然后才能进入组织空间的程序,之后才是形式和功能的反复磨合。在他晚年的研究中,设计已经不止于此,更进一步的是意动,简单说就是原象如何成为意象、意象如何升华而成为意境的方法。空间原理解决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适合大规模的教学训练;意动是设计的更高境界,曲高和寡,来自于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体悟,也完成了他对传统更加诗性的回归。 6 原创为本:空间原理的意义比较早期的现代主义,Gideon也在思考时间、空间,把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结合起来。但他还在认识论的阶段,是根据Time,Space andArchitecture的思路,从历史来源、思想、哲理上来谈空间,那是认识空间的问题[1]。包豪斯虽然在推行现代建筑,却并没有提出方法论[8],而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一定要经过大量的现代建筑的创作才能总结出,之后才能教授。空间原理教学体系的背后,是冯纪忠从求学到归国、多年磨砺总结出的完整的设计方法论。在全球层面上,60年代,把方法论转化为教学体系,空间原理和“德州骑警”有共同的前沿性[9]。几乎同时期“德州骑警(Texas Rangers)”也在进行教学实验。本哈德·赫斯里(Bernhard Hoesli)、柯林·罗(Colin Rowe)和约翰·海杜克(JohnHejduk)等不但对鲍扎的教学体系有批判、肯定,对于当时流行的包豪斯教学体系也有独立的判断[10]。赫斯里后来在苏黎世联邦高工发展出的一套建筑设计入门训练方法,将空间的教育具体化为一系列的基本练习[11]。值得强调的是,相对于中国过去引进的鲍扎体系、或者后来引进的包豪斯体系,空间原理体现出更多的原创性。虽然有来自维也纳的现代思想影响,但空间原理贯穿教学的整个体系前所未有,而且它还吸取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它是针对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实际教学需要做出的探索,即使在今天对于设计教学仍然有启发意义。面对当今建筑设计的诸多流派,一波波的思潮,一轮轮的风格变迁,如果我们回顾冯纪忠在五十年代提出的观念:空间才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会更清楚什么才是设计的根本,从而不至于盲目追随西方思潮,甚至陷入强势文化的商业圈套而不自知。须知强调形式的方法难免落入形式的圈套,导致设计传统建筑就是简单仿古,不顾当下的技术条件;即使做现代建筑也流于形式抄袭,产生大量的图像建筑。不仅缺少创新,使用起来也问题重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量设计未必解决好了空间原理中的问题,包括不少媒体追捧的、把中国作为实验场的国际建筑明星的设计。如果更多人接受过空间原理的训练,如果空间原理能够更早、更广的传播,这样的劣质建筑会少的多。 7 超越鲍扎:主流之外推进现代建筑教育的努力顾大庆指出,中国建筑教育主流,是鲍扎建筑教育在中国从移植、本土化到衰败的过程。欧美的鲍扎建筑教育在1940年代前后的

二、三十年间发生衰退[12],从鲍扎的形式主义转向以现代建筑为基础的功能主义。而我国的鲍扎建筑教育则一直延续至今才发生转变。但《空间原理》就是“在鲍扎主流之外推进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努力[3]”。冯纪忠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建筑初步很能反映这个学校对建筑的一个基本看法,60年代,我感觉,国内的建筑初步非常偏。完全是画图,表现。在有些学校,如果你是拿出一个方案来,没有色彩,根本就看都没人看。我们那时是要表现的话,可以有色彩,水彩,可以用碳笔、铅笔,渲染不很强调。渲染是在搞建筑历史用的多,也渲染得相当细致。”63年全国建筑学专业会议上,同济展出了空间原理的初步教学成果,各年级的计划、设计安排、学生图纸。当时是反对者众,赞同者寡,仅有天津大学的徐中等少数人支持。对于空间,“我们国内还没有真正接受”,但是,这套空间原理设计教程还是对其他的一些院校有一定的影响[3]。顾大庆记载,受刘光华邀请,冯在*前曾经到南京工学院介绍过他的“空间原理”教程[3],此时空间原理的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当时的学生还是有所收获。但紧接着就是冯纪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不断批斗。教案真正得到公开发表是1978年第二期《同济大学学报》。已是15年后。2007年,当《冯纪忠和方塔园》展览在深圳举行的时候,一位远道而来的60年代学生说,受益于当年空间原理的教学,当遇到没有接触过的项目时,不会觉得心中没底,遇到机场航站楼也同样马上可以设计,那不外乎就是大空间和空间顺序的问题。今天空间原理作为现代建筑教育创新的意义已渐渐为人所知,以空间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也已经在一些高校得到应用。可惜在50年前,随着空间原理教学体系的中断,中国的建筑教育也错过了第二次与现代建筑擦肩而过的机遇[3]。 参考文献[1]

冯纪忠, 冯纪忠访谈, 2007, 冯叶收藏.p.[2]

缪朴.什么是同济的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主义建筑教育[J].时代建筑, 2004,2004 06 特刊:同济建筑之路: pp.38-41.[3]

顾大庆, 《空间原理》的学术及历史意义, 冯纪忠和方塔园, 赵冰, 2007,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p.92.[4]

冯叶, 走进方塔园, in 冯纪忠和方塔园, 赵冰, 2007,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p.92.[5]

冯纪忠.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原理)述要[J].同济大学学报, 1978, 02: p.1-9.[6]

Neufert,E.Architect’s design instructions[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译.: 德国国家标准委员会,1936.[7]

冯纪忠.建筑人生[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3.[8]

Harbeson,J.Th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M].New York: The Pencil Points pre,Inc., 1926.[9]

Rowe,C., Koetter, F.Collage city[M].Cambridge, MA: The MIT Pre, 1978.[10] Rowe,C.Transparency[M].(1).Basel: Birkh?user Basel, 1997.[11] Caragonne,A.The texas rangers: Notes from the architectural underground[M].Cambrdge MAand London: MIT Pre, 1995.[12] Crinson,M.J.L.Architecture—art or profeion?: Three hundred years of architecturaleducation in britain.[M].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 1994.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430074)作者:刘拾尘,本名刘小虎,副教授,副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武汉

公共空间原理

空间原理——读书笔记

以空间为话题的作文

以经营为主线

以诚信教育为主线

以用户为主导空间设计论文

拓展教学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以转变作风为主线

以设备为主线的TnPM体系关键指标

空间原理:第一个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空间原理:第一个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体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