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沁园春

发布时间:2020-03-04 00:32: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沁园春·长沙》说课教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 长沙》。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沁园春 长沙》所在单元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现代新诗的鉴赏和掌握基本鉴赏技巧,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高中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沁园春 长沙》被编排在了本单元的第一篇,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对现代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2、作用:承上启下,本教材内容编排由易到难。同时本单元诗词选择又承接了初中语文第

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同时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通过学习本词锻炼学生朗读技巧,体会作者少年时期雄心壮志的同时,又可对学生进行少年立志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兴趣,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技巧,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语言的分析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 教法分析:

1、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这节课我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先学

生自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距,然后按照词的诵读韵味示意图齐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把握词的节奏、韵味,读出感情,读进意境,读到情境交融。

2、情景设置法

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

3、提问分析法。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分析意象,分析巧妙用词,领会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法分析: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习惯

2、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组织活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综合能力。

4、讨论法: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就第一课时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展示毛泽东的手迹导入,从手记中体会作者豪放雄奇的写作风格。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就要弄清楚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

(二)作者、创作背景介绍:

(三)讲授新课:(分步实施) 第一步: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由于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沁园春•雪》,对沁园春这个词牌名有所了解,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

第二步:整体感知。

1、自读

2、听配乐朗诵

3、全班齐读 第三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鉴赏上阙:

1、描绘图景。明确前三句的信息——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人物(诗人自己“独立”)。

2、体会意象:(写景句) (1)、第四句的“看”字作为领字领起后面的景色, (2)、解释什么是意象,再重点分析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分析巧妙用词:

遍→红之广;染→色之浓;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4)、分析写景角度的变换: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5)、分析修辞手法运用:对比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暗比) 第四步:直抒胸臆,体味情感。(学习后三句)

讨论:面对眼前的秋景,突然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兀吗?最后三句在起什么作用?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 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用:内容上,这一问透露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五步:上阙小结: 上阙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六)、课堂小结: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请找出作品中表现力强的词语,并赏析。

七、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1925

立——独立深思 ——人物、时间、地点、环境

看——湘江秋景图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问——直抒胸臆情 ——关心国家命运

相信未来说课稿

教学理念

布鲁纳认知一发现教学理论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领域,让学生试着做,边做边想,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教材分析

《相信未来》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该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中的第二首诗歌。《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它写于“*”这个疯狂的*的年代,这个思想禁锢个性压抑的年代,诗人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1.“吟诵青春”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学生通过这篇诗歌的学习,已经感受到了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青春的诠释。 2.这首诗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但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却是学生陌生的。即使在历史教材中,“*”这一段也只有一个轮廓,因此不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就不能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再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交代背景

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齐声诵读诗歌,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学生可以较好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为之后的品读赏析做铺垫。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三)精读感悟 (1)在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我将从诗歌的具体意象入手,让学生讨论意象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

第1节中的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美丽的雪花这项意象代表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荒芜、穷困和艰难,诗人从艰难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在第2节中学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这些意象,从生命由新鲜至黯淡、从热情到失意、从饱满到枯竭的过程,了解诗人从人生的苦难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2)接着请学生仔细朗读第3节,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合理断句。因为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别注意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教师针对排浪,大海、曙光具体分析它们与手指、手掌、曙光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具体研习能了解这是诗人由真实内心升起的相信未来的信念。

(3)在接下来的4-6节朗读中,教师同样要求学生从意象的把握上来理解为什么要“相信未来”,从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些意象来看清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第4节视角“我”到“她”,她是未来,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就成为了历史,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公正的评价,正因为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着评定。

(4)再次朗读,加深体验。在具体的意象分析后,学生已经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首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真切感受诗人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朗读之后,学生应该很明显就能发现诗歌运用了反复手法。

(四)拓展迁移

比较阅读食指的另外一首诗《热爱生命》,希望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

《沁园春

沁园春

沁园春

沁园春

《沁园春

沁园春

沁园春

沁园春

沁园春

沁园春教案设计

沁园春
《沁园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沁园春原文 沁园春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