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陪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21:07: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陪读:不仅仅只因“哺乳欲望”更强

【导读】我不是鼓励每一个家长都去当孩子的陪读,毕竟不是每一头“小牛”都不会“吃奶”。我只是想劝告那些陪读的父母,当你“哺乳愿望很强烈”的时候,更要注意方法,因为小牛不会一辈子吃你的“奶”

“母牛哺乳的欲望比小牛吃奶的愿望更强烈。”这话来自犹太人圣经《塔木德》,我想用来形容当下 “陪读”现象中家长的心态是最恰当不过了。

我的表姐就是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从女儿进入温州广场路小学的第一天起,她便开始“定居”温州的生活,如今已是第五个年头了。跟留在乐清打理生意的表姐夫聊过,他非常支持表姐的“陪读”,他们的观点很朴实,为了孩子的发展,这点“投入”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姐夫给自己的定位是主抓后勤,每星期会“进城”若干趟,充分保障母女“衣食无忧”。

像我表姐这样的家庭,在温州已经是非常普遍了。他们扎根或转战温州各个名校的附近,怀揣同一个梦想,为了望子成龙或是望女成凤,将自己与孩子进行了“捆绑式”发展。更有甚者,为了孩子乃至抛家舍业。

用存在即是合理的逻辑思考,陪读现象的出现是合理的。表姐最初选择陪读,是因为温州离乐清太远,而女儿体质不好,是照顾的需要。几年下来,女儿不但身体好了,各方面素质包括成绩都非常优秀,她便认准了陪读的付出是值得的。 显然,陪读产生的一个根源就是,家长为了孩子获得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宁可舍近求远,也要上一个好学校。如同孟母三迁,哪里最适合孩子发展,只要力所能及便迁往哪里。这也折射了当今教育不均衡的一个现状。尽管《义务教育法》,规定取消“重点”和“非重点”,但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该规定无异于球员假摔发出的呻吟。评选“重点”取消了,但评选“名校”接踵而来,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因为“名校”带给教育局的“名利”有目共睹,试问哪个教育局不偏爱“名校效应”?哪个名校不尽享“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人往高处走,所以,作为“哺乳欲望更强烈”的家长只能是顺应这个潮流。这也是农村教师对“陪读”这词相当陌生的缘故,因为他们在农村看到的大多是对孩子采取“放羊式”的家长。

表姐甘当陪读的另一个原因,是感觉现在的老师太注重孩子的“分数”。表姐以前当过代课教师,她更关注孩子的品德素养。“子不教,母之过”她常常这样打趣。学校所谓的“德育教育”,更多时候如同不断向孩子碗里夹菜,并逼孩子不断下咽的行为,学校没有顾及孩子是否接受,有否抵触,只是单向向孩子灌输所谓的“德育”。老师不可能比父母更贴近孩子的心,这就需要父母跟在孩子的身边,随时关注,言传身教,多教些做人的道理。

确实,如今物欲横流、泥沙俱下的社会大环境对孩子人生观、道德观的养成实为不利,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原则的驱使下,德育教育更是缺失,如果父母再不重视,我们不敢想象道德缺失的孩子未来将会怎样? 因此,对于表姐这样的“陪读”,我是十分支持的。她不会拿孩子一生的幸福赌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会尊重女儿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强迫。她也不会过度的宠爱孩子,她会刻意让孩子做些她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保持每天和孩子读一本书;每天跟孩子聊其感兴趣的话题保证一小时,包括孩子的校园生活等等。

当然,我不是鼓励每一个家长都去当孩子的陪读,毕竟不是每一头“小牛”都不会“吃奶”。我只是想劝告那些陪读的父母,当你“哺乳欲望很强烈”的时候,更要注意方法,因为小牛不会一辈子吃你的“奶”。

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学子们的几句话——

(以下涉及的文章均来自语文课本)

即使你现在的处境非常糟糕,也要记住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在童年时有次深陷“绝境”,但他牢记父亲的教诲,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毅力和方法,终于让自己“脱险”。

面对中考就要临近的日子,很多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都以为自己已经如同深陷“绝境”,于是常常暗示自己:反正就这样了,听天由命吧。因为他以为学习对自己来说那就是“绝症”,已经无可救药,于是自暴自弃,“心安理得”地让自己当了学习的逃兵。

可是,我们都知道中考的判决书离现在还有一个多月。为什么轻易给自己判了个“死刑”呢?这次逃避了,下次遇到人生的另一个“绝境”呢?再给自己判个“死刑”?难道一定要弄得自己的人生暗淡如斯?!为什么不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先解决一个个的小困难,直至战胜如“绝境”般的大困难。

记住“听天命”前面还有一句,叫“尽人事”。只要自己尽力了,最终方能问心无愧。

愚公移的是山,不移的是他的信念。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又有几人能被他的信念所感动呢?这是一种明知败局已定,也坚持到将最后一颗子弹送入敌人体中的信念。这种信念自然更令人肃然起敬。

要坚持走一步,再走一步必须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你是否常常暗示自己:我能行。学习是很累,特别是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那更是一种折磨。任何一次挫败和打击都足以动摇你学习的信念。所以,你必须把自己想象成愚公,愚钝自己对所有挫败的感觉,愚钝一切对自己不屑的眼神。不去想结果如何,只在乎自己现在的行为。

坚守自己的阵地,为自己的信念,而让自己的热血奔流不息。

孤独之旅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曹文轩在《孤独之旅》给我们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事实上,这里的孤独指的是心理上,只有一个人专注于学习或某项工作时,才能体会到的境界。 对于中考的学子,这个年龄正是情绪感强烈,并耐不住寂寞的年龄。单是网络的诱惑就足以摧毁意志力不够坚强的信念。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让自己的心灵禁得住“孤独之旅”的考验,以百米冲刺的毅力,“遗忘”学习中遭遇的“孤独”——不管自己身处哪个位置,不管身边是否有“掌声”,不管自己的“肌肉”是否疼痛,我们只在意自己能否“望尽天涯路”。

如果学习中能体会到“孤独”,那是我们的“幸事”,因为这会催化我们心理的“成熟”,让我们离成功会更接近。这比任何分数都有意义的多。

吕蒙令人刮目相看,是因为他不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一语出自《孙权劝学》,说的是吕蒙。刚开始,吕蒙是孙权帐下的一员武将,或者说只是一介武夫,孙权劝其从学,吕蒙却“以军中多务”为借口,疏于学习。但孙权现身说法来劝告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很忙,但忙过我吗?我不是照样常常读书吗?于是,吕蒙明白,借口是庸人的专利。此后,发愤读书的吕蒙,让鲁肃惊叹他“非吴下阿蒙”。最终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

确实,那些不能专心于学习的同学,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常常为自己的“不再坚持”而找各种理由?学习中,我们是否常常问自己“我做得够不够”;是否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了;是否每天都能保证完成学习任务;是否对自己的面临的结果真正负责。

我们知道,中考的结果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我们各种借口而有所改变。

范进中举从反面告诉我们,要学会平常心对待结果。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刻画的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中举了,反而不能承受这个结果,疯了。为什么?因为屡败屡考的范进对学习的过程已经麻木了,唯一能刺激他神经的只有能否中举,也就是他太看重考试的结果了。他是时代的悲剧。

范进把考试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更糟糕的是为了这个目标,他翻来覆去考着类似的内容一直考到知天命的年龄,这考的次数的确多了点——就如红楼梦》中妙玉说饮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就是牛饮骡饮!”,所以连续这样考,不疯才怪!

所以,中考肯定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不管发挥地好与不好,这个结果都是未来结果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所以,就算考砸了,我们也不必伤心难过,我们要做的就是汲取经验教训,为下一个人生的目标做更充分的准备。

与其怕自己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分数无限纠结,倒不如现在更努力些来的实在——如同一场进行中的战役,胜负不是你现在能考虑的来的,你所做的就是如何关注每一个细节,寻找每一种提高自我的方法,汲取每一次的经验教训。

月夜下的泪

羊喜欢躺在狼的怀里,看月夜下狼的眼睛。

第一次见到狼的时候,也是一个月夜。羊掉队了,并且迷了路。在她暗自神伤的时候,她听到了一声长长的狼嗥声,凄厉并且绵延。羊感到害怕,循着叫声,她看到不远处小山坡上的一只狼,矫健的身躯被月影拉得很长。

羊看到了狼的眼睛,深邃而哀伤,并与明月同辉。这让羊忘记了恐惧,因为狼的眼神已经挤进她的心房,并挤走了恐惧。羊完全忘记了族人的告诫。

狼也发现了羊,这只孤独的、洁白的羊。月夜下的羊,像极了天上的明月,狼的眼里再也装不下天上的明月,他眼里已被羊的身影装满。狼也忘记了自己嗜血的本性。

于是,他们相爱了。虽然羊和狼的世界并没有爱情这个词语。但那刻,他们只知道对方已经在自己的生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是的,是烙印。羊在狼的怀里换了个姿势,狼的身体很暖和,暖和地让羊忘记了夜的寒冷。羊从狼的眼睛里看到自己,她不知道这是否就是烙印。

原本她跟狼完全属于两个世界。在狼族或是羊族没有谁会明白,他们怎能在一起呢。显然,两个族群绝对不允许他们的行为。但他们还是在一起了,羊不想自己陷入这个问题。

她只是想着这个辽阔的草原,记忆中的草原没有白天。因为狼只有在月夜带她游荡在这个草原,也只有在月夜下,羊才感到自己的灵魂跟狼贴得如此得近。如果灵魂像风筝一样有线的话,线头一定拽在狼的手里,羊想。

可是,羊感觉不到狼的线头,她有时为此迷茫。或许,因为狼太矫健吧,他属于这个草原,他主宰这个草原。

可是,这个草原似乎没有尽头,一个没有尽头的草原。羊想。 羊扭过头,想看到这个草原的尽头,月光很明亮,可依然无法看到草原的尽头,她想放弃这片茫然,却意外发现不远处一根黑黝黝的会移动的管子,月夜下,忽闪着诡异的光,是金属的反光。

“砰”,羊已经一跃而起,朝着忽闪的诡异的光,伴随着的是一声枪响。夜的宁静被震碎了。

羊的身影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还有一片片的血雨。月夜下,美的像花瓣。

狼也跃起,随着一声凄厉而绵长的嗥叫,撕心裂肺。

“砰”,狼的身影也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还有一片片的血雨。月夜下,美的像花瓣。

羊没有看到洒落的片片“花瓣”,她挣扎着睁开眼睛的时候,她看到了身边的狼。

月夜下狼的眼睛,只有泪水。模糊了羊的烙印。

如何“拿下”中考语文阅读题

如果把中考语文的阅读题比作一场战役中的对手,那么,中考学子们该注意什么呢? 出卷人如同一个高明的对手,选择的语段总是课外的,而且题目千变万化,如何打赢这场战役,事关升学大事。所以,作为中考的学子,当我们面对语文阅读题是万万马虎不得。

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要打赢这场战役,我们自身的准备功夫必须做足。并且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好,必须要有针对性。

一、分析敌情

中考语文阅读语段离不开三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中考偏向考散文与小说;说明文偏向文艺性的,可读性强;议论文偏向杂文,乃至随笔。从战略上把握每种文体的知识点,以俯视的角度从整体梳理,做到了然于胸。如记叙文,要理解六要素、记叙的人称、顺序、详略等;议论文,要理解三要素,论证方法等;说明文,要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等,全都罗列一遍,这个花不了多少时间。

接下来,就是战术上必须仔细钻研。如手术医生分解尸体一样,一样样都要仔细辨别,思考,并学会迁移思考。即用已知的知识来推演未知的题目。这个必须要结合平时的实战演习,即从模拟卷中寻找规律。

战术上,我把他归类为篇,段,句,词。

篇,即要学会概括作者的观点、立场、情感等。要学会概括必须学会提炼关键句和关键词,从标题,从语段中搜寻,找中心句,过渡句,议论性的句子等等。并能从篇中能结合自身得出个人观点及感想。 段,与篇类似。但因为文体不同,所体现的问题自然不同。如记叙文,某些段属于事件的记叙,或环境的描写,或人物的描写等;议论文,某些段主要考查我们辨别论据的类别,是事实论据还是说理论据,跟论点的关系等。

句,考查涉及的内容最多。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是开篇点题?是渲染气氛(小说)?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总领下文等等;文中,是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全文等等;文末,是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等等,记住这些常用词,以备不时之需。

2、修辞手法的作用。套路是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如比喻,答题格式为:该句运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结合语境)。

3、句子含义的解答。从表现手法(对比、借代、象征等)、修辞、词性(关注动词、形容词等),将其对象揭示出来,结合语句加以分析就够了。

4、仿写句。注意句子含义,词性,依葫芦画瓢。

词,主要从词的准确性,生动性,或人们认识规律(说明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递进等)来考虑。如,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或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等等。

总之,功夫在诗外。考场的华丽发挥来自平时的辛勤积累,通过各种模拟卷的演练,不断纠正自身的认识偏差。理解答题的格式及思路,这些都属于准备功夫。

二、冷静对敌

进入考试状体无异于进入战场,首要自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心只做纸上题。做到阅读理解题时,万万不可心浮气躁,此乃临阵之大忌。

首先,读一篇语段,首要任务是明确该语段属于哪种文体。我们方可调动自己掌握该文体的相关知识对付之。如同战场上,对方出骑兵,我方就以长枪兵对付之一样。

其次,语段读完,定要将考题连带着浏览一番。这常常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再次,如有标题,注解,文末的括弧说明都不要轻易放过。细节决定成败。

再再次,做题时,定要遵守“归源法”,即将题目放回语段,结合上下文,结合语境,结合文体,思考之。思考时,切记迁移思维,即将已知的知识,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够及时“拿来”,并举一反三。

总之,万万不可怯场,任他敌兵千千万,我自对策万万千。心态定要保持平和。

三、班师回朝,弹冠相庆。只要功夫做足,区区阅读,实在是不在话下。从现在开始,心理上藐视之,行动上重视之。

五四漫谈:做丑小鸭还是白天鹅?

当天鹅蜕变为丑小鸭的时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这个国家的悲剧。如果我们希望这个国家成为“天鹅”的国度,我们有责任先让自己成为一只“天鹅”,尽管我们现在或许只是一只“丑小鸭”。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是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的一句经典名言,之所以奉为经典,是因为这句话蕴含着一个核心思想——爱国。

想起这句名言,是因为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1919年,作为战胜国的中华民国参加巴黎凡尔赛宫的和平会议,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外国列强居然胁迫我们这个战胜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时的政府居然准备签字承认。于是,那年的5月4日,一场由青年学生为先导的,并得到的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的“五四”运动就此声势浩大地在全国各地展开了。

事实上,倘若当年的青年如果只是一味地由着国家的想法,我想那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必然是签订了。所幸,当年的青年所想的只有肯尼迪名言的后半句——而要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幸运的是,他们顶住压力,冲破束缚,为了这个国家的前途,行动了!

称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们的行为让这个国家的民众觉醒了,并为之奋斗,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青年于国家的意义不正是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步伐么?这点,他们做到了,他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于是,我想到了曾经因为太过自我一直饱受诟病的“80后”,很多人认为他们缺乏韧性,不愿承担责任。然而,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中,“80后”以他们空前的爱国热情一洗过去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形象。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评论说,他们正在或已经接过上一代的责任,开始承担起中国的未来,用他们的行动给世界一个更加乐观、自信和开朗的新形象。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感到骄傲。如同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苦难和磨砺让他们长成了美丽的天鹅!

但是,我们也看到,不是所有的丑小鸭都能成长为白天鹅。当今社会,还有许多的青年宁可在“鸭场”厮混,也不愿寻找属于自己的“天鹅之路”。他们奉行明哲保身的原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缺乏使命感和正义感,他们只喜欢“打酱油”和充当“看客”。国家于他们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于是,他们不但制造各种丑恶的“门”来玷污我们的视听,他们更是堂而皇之地以国家不喜欢“敏感词”为自己做辩解。于是,他们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大限度地娱乐化,纵情纵欲化。他们想不通简光洲、王克勤等人的行为,他们宁可让自己丑小鸭人生进行到底。他们习惯被圈养,习惯安逸,甚至习惯为了一个米而不惜洒落一地鸭毛。

我想,当天鹅蜕变为丑小鸭的时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这个国家的悲剧。如果我们希望这个国家成为“天鹅”的国度,我们有责任先让自己成为一只“天鹅”,尽管我们现在或许只是一只“丑小鸭”。

PS:祝大家五四青年节快乐!

五一漫谈:这个曾经带着血腥的节日

在18世纪的某一个五月一日,一帮原本浑浑噩噩的工人受了《资本论》的启发,蓦然明白不是资本家给了他一个工作岗位,事实上是他们给资本家创造了无限的财富。更可恨的是那些没看《资本论》的资本家还自以为是,没日没夜地使唤牲口一样地使唤工人。于是,那一天他们在沉默中爆发了!

知识改变命运。此话不假,从此觉醒的工人们开始为自己的尊严而斗争,他们不要像牲口一样地工作,他们要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于是,在工会的头(我们现在说工会主席)的带领下,与资本家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罢工游行。这绝对是一场令人震撼的血泪史,在那个民主如同婊子的年代,我们可以想象那帮工人所付出的代价。

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那帮工人理应载入史册,他们就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之所以讲这段历史,是因为许多国人大抵已经淡忘了这个节日的真意。我们仅知道,凡是到了这一天,我们便可以休息了。至于为什么休息我们都觉得这个跟自己无关,反正是跟国际接轨吧。

我们仅以为,以前放假七天,是为了拉动内需,所以搞了个“五一黄金周”;现在改放三天,是为了国人记住国粹,把其他几天安排到中秋、端午等节日去了。我们遗忘了五一劳动节的真谛。

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国内工人阶级的幸事还是不幸?幸是因为他们可以乐呵呵地跟着国际接轨日没心没肺地休息一天;不幸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他们的福利待遇还是没法跟欧美的工人阶级接上轨。

最严重的是,国人无法理解工会主席这一职位的真正内涵。我们工人眼中的工会主席,那就是一官老爷,是跟领导坐在一个台上的。这些工会主席大多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跟警察一样,维护现行利益链的稳定。

所以,我们的工会主席显然是沾了工人的光,才设置这一跟国际接轨的职位。而我们的工人却没跟国际接上轨,的确是很难沾到工会主席的光的。我们挂的是工会主席的头,卖的是工人的肉。这跟欧美的行情刚好相反,所以商务部反复提醒那些到国外收购的中国资本家,一定要千万小心国外的工会,要注意与工会主席处理好关系,人家的主席跟国内不一样,人家挂的工会主席的头,卖的可是资本家的肉啊。因为他们的工会代表的工人的绝对利益。

他们的工会主席不会被灌输河蟹的理念,只要是有利于工人的,他们就拼命争取。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咱们工人一条心”。而我们的工会,很多都是以“民主”的名义虚设的一个机构。我们的工会主席显然已经脱掉了蓝领,他们要西装革履,他们要经常跟领导们推杯论盏,觥筹交错。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这职务离不开领导的关心,他们最想说的,是首先感谢党,感谢领导的栽培。

所以,替党说话还是替工人说话,这个问题简单地如同1+1=2。没有领导的“关心和栽培”,自己怎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呢?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为了“政治前途”,岂能不为领导而“谋”呢?

PS,这问题确实不是我这个工人阶级所该想的,今年的五一又到了。而且实际上只多休息一天,五一成了真正的“捂一”!我确实不该胡思乱想,我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节日——这个曾经沾染无数先辈鲜血的节日„„

【德育课堂】积木回家了

家有小囡,年二周岁余。然脾气较爆,性格甚叛。

某晚逛街看中一积木,甚为坚持。于是买下。回家立马开摆,颇有兴致。然未几则倦矣。余乃劝其玩后,宜将积木放回桶内。话音未落,桶已遭无辜。小手几番起落间,桶已几番翻滚——被小囡扔置一旁。乃一脸怒意。

转念一想,再劝:积木要回家了,那桶可是积木的家啊。积木回不了,会哭的。小囡突然转性,赶紧起身拿桶,把积木一个一个捡回桶内。小嘴喃喃个不停:积木要回家睡觉了,积木不哭的。。。宝宝很棒的。。。 乃大功成矣。余后几日,每次玩完积木,必将其捡回。还会将其放在一角落。偶尔,忘记,只要提醒,积木要回家了。。然矣。 甚为欣慰。。 【后补】

确实,给孩子或者学生教育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把教育效果迅速化、快捷化。可事实上,却经常性地事与愿违。我们发现当我们用命令式或说教式来针对孩子或学生的时候,也许孩子们会马上按照我们的要求做的,但是,很遗憾的是大多数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是不情愿的,因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无法很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下命令的时候,我们遭遇了叛逆。但更加要命的是,很多家长或老师遇到叛逆的孩子,往往极为简单地使用了暴力。试想,将心比心,如果让你遭遇暴力,让你在担惊受怕中,你在做事情的时候能有自己的体验或收获吗?大多数的时候,我想我们会把自己当成工具而已。没错,你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工具。。你当然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工具。

因此,无论是教导学生或者子女,为什么不从孩子的观点看事情呢?必须强调,这不是心血来潮来个几次,而是要时时,经常性地。不要让你的孩子屈服在你的淫威之下,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快捷方式。所以,我劝勉自己同时也劝勉大家,不要对孩子恐吓式教育,你不这样我就怎么样你。。。

注重身教,言教则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自己多体验。。

“苦人”孔乙己

时势能造英雄,时势当然能造就狗熊,时势更可以造一大批比狗熊还熊的人。孔乙己显然属于最后一种。

中国人有种惯例,凡是社会底层的人,我们称呼他们的时候是不会喊名字的。比如,看见拉黄包车的,我们不会说“那位大叔你把车骑这里来”,我们习惯大喊一声“三轮车~”;看见擦皮鞋的,我们不会说“这位同志麻烦帮我皮鞋擦下”,我们习惯喂他一声“擦鞋的~”;所以貌似读书人的孔乙己,人们自然不会喊他名字,而是根据描红用的教我们横竖撇捺的毫无瓜葛的“上大人孔乙己”里,随意截取了孔乙己三字,就算是他的名号了。

于是,随意的名字便注定了孔乙己随意的人生。孔乙己原本是个读书人,在农业社会里,读书人这身份是很了不起的。有了这个身份就等于买了彩票一样,总是有脱胎换骨的机会的,虽然这成功的概率等同于中彩票一般。所以,孔乙己是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的命运实在不济,因为这时候的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他脑子里的之乎者也随之过期作废,毫无用武之地而僵死在他脑子里。跟现在大学生的命运一样,记了十几年几十年的语社英数理化,花了十几年几十年的买鸡买鸭买鱼买肉钱,临到毕业了,蓦然发现走向天下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曾经沧海难为水”,所以过时的孔乙己便成了人们的笑料,因为他老是拿之乎者也跟人沟通,好比大学生拿学校里学的一套去跟招聘单位谈话一样贻笑大方,可怕的是孔乙己却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套用一句话,命运弄人。社会的变革就是孔乙己的悲剧。因为那个社会除了教他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外,并没有教他谋生的手段。所以,我们现在才以上天的名义要求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因为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正培养着一大批类似孔乙己的考试机器,当然跟孔乙己有所区别的是,我们很多人脸上多了副深度眼镜,看上去更斯文些而已。

被生活所逼的孔乙己只能去干干“偷书”的小勾当了。乞讨?那太辱没读书人的称呼了,孔乙己是不屑的;码头工?孔乙己的身子骨已经被书虫蛀空了;当兵?孔乙己自知没那气质与胆量。读了一辈子的书的孔乙己,如同《肖申克救赎》里被关了一辈子的牢狱的那个叫布鲁克斯的老头一样,当他面对社会的时候,他的灵魂已经与现实格格不入了,所以那老头只能选择上吊自杀。当然,孔乙己是没这份勇气的。他只能去小偷小摸,但他忘了“窃钩者诛”的古训,所以,一次偷窃失手让他失去了两条鲜活的大腿,被丁举人打折了。

于是,失去大腿就意味着孔乙己的“失业”,他再也不能去小偷小摸了。等待他的只有一条路,就是向上帝控诉这个冷冰冰凄惨惨的社会。所以,现在社会里那些被城管砸了谋生道具的小摊贩会去寻死,我从不以为他们是在做作。因为他们不会穷凶恶极,不能作奸犯科,只能向孔乙己同志学习,找上帝控诉这个社会。

所以,孔乙己的最终结局“大约的确死了”。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第二单元《孔乙己》备课有感】

陪读有感

陪读邀请函

陪读邀请函

陪读注意事项

陪读议论文

家长陪读感想

陪读纪律管理条例

陪读就像放风筝

陪读家长制度

[陪读爹娘]读后感

陪读
《陪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如何陪读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