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倍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0-03-01 21:04: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拍手游戏

师:上课之前,咱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谁愿意到前面来和老师一起玩?(找一学生)

1、我先拍,听,我拍了几下?(让学生说出是2下) 请你拍3个2下,其他同学听他拍得是不是3个2下? (1)生会拍:你是怎么拍的?

(2)生连续拍6下: 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3个2下? 就用他教我们的好方法试试看,(就是刚才这道题,全班共同拍3个2) 预备:(师做好示范的动作)开始!(师边拍边数

1、2;空一小会儿,再

1、2;再空一小会儿,

1、2)

2、再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 请你们拍2个3下 。预备,心里数,开始!(老师带全班学生共同拍,师口型数数,不出声音)

3、刚才咱们合作做了个小游戏,现在哪两个同学愿意到前边玩?你们两分分工,谁先拍,谁后拍?开始吧!

4、你们想玩吗?两人一组,每人玩一次。

5、我们看这组同学是怎样玩的?

指其中的一个人:他给你出题了,你来拍,大家一起来猜他(指出题人)出的是什么题目?大家猜完后反问:你出的是 ?(换另一个学生拍)

师:课下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继续玩,现在我们开始上课,看谁最精神!上课。

一、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 ☆☆☆ (2) ○○ ○○ ○○ ○○

2、口答 (1) 三角有3个,方块有( )个3个。 (2)56里面有( )个8. 28里面有( )个7.

二、情景引入“倍”

导入:冬天来了,当天气暖和的时候小动物们就要出来晒晒太阳,瞧!这一家子,玩的多开心啊!(出示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4头大象,2头小象。

问:请你比较一下大象和小象的数量,发现什么了? (大象的头数比小象多2头。小象的头数比大象少2头。) 问:怎样摆就能使我们一眼就看出大象的头数比小象多2头呢? 学生到前面摆

问:摆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一一对应)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大象的头数多,小象的头数少,当两个数量在比较的时侯,除了刚才我们说到的相差多少之外,还有一种新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新的关系。 (预设一:

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表扬:真好!你都会用倍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了” 预设二:

学生没有说到:“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教师直接说出大象与小象的数量之间还存在这另一种关系,就是倍数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的知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初步认识“倍”

(1)大象和小象比,小象有2头(同时板书:2头)大象有几个2头呢? 怎么摆就能明显的看出大象有2个2头?

反馈:谁愿意到黑板上摆一摆。为什么中间要空开?大家一起数数是2个2吗?学生数,师板书:2个2头) (2)大象和小象比,我们就以小象为标准,把2头小象看成1份(圈小象),几头小象是1份?(2人说)

大象有2个2头(手点数),也就是有这样的几份呢? 跟老师一起做一遍,学生书空

大象和小象比,我们就以小象为标准,把2头小象看成1份(圈小象)大象有2个2头(圈大象),也就是有这样的2份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

(3)像这样,大象和小象比,小象有(2)头,大象有(2)个(2)头,(配合手势)我们就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板书: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生齐读

小结: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4头大象和2头小象这两个量之间,还存在着倍数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倍的认识”

四、进一步理解“倍”

师:地里的胡萝卜熟了,小兔子和妈妈在地里收萝卜呢! 小兔拔了2个萝卜,兔妈妈拔了6个萝卜。摆图片

1、出示图片:小兔拔了2个萝卜,(摆)

2、兔妈妈拔了6个萝卜,怎么摆?是几个2?(3个2)

3、他们比一比,谁能告诉大家,兔妈妈拔的个数是小兔拔的几倍?(板书:兔妈妈拔的个数是小兔拔的3倍)你怎么知道兔妈妈拔的个数是小兔拔的3倍。

4、生反馈,师圈图(2个萝卜看成1份,兔妈妈拔得萝卜是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我们就说兔妈妈拔的个数是小兔拔的3倍.

5、谁还想说? 大部分学生不会说

师:没关系大家用手中的学具来代替萝卜摆一摆说一说,如果不会可以找同桌同学帮帮忙或者举手问老师。 看来,你们对倍有所了解了。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清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了,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五、拍手游戏

六、巩固练习

动手摆花片,摆一摆,圈一圈,黄片的个数是红片的几倍?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清楚。

练一练第4题,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自己的做法,全班交流。

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刚学的“倍”的知识提出问题。

七、游戏,猜年龄。

师:同学们今年你们几岁了?(7岁、8岁)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大了?(学生猜测)光是这样猜能准确的猜出老师的年龄吗?(不能)是不是缺少条件?那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条件,“苗苗今年7岁了,”这样可以吗?还要知道一个什么条件?(老师的年龄可能是苗苗的几倍?)(4倍、5倍)有没有可能是2倍,8倍?

八、小结 在补充条件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上以前学过的知识,如苗苗比老师小几岁,或老师比苗苗大几岁。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比较两个数可以比多、比少,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倍”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倍数关系,请你认真去找一找。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体现层次性和坡度性。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自我出发,看看这节课应怎样设计,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设计进行教学,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上课开始,就采用拍手游戏展开,新知识导入时让学生观察比较大象和小象的数量,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从学生喜爱小动物入手,最后用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进行趣味练习,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四、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认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这节课的教学过后,市教育局领导和听评课的老师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也向我提出了宝贵意见,如板书的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语言要精炼严谨一些。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我的板书很少,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完整的知识画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板书的设计上动动脑筋。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优秀]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 教案

倍的认识课题

《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倍的认识正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