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倍的认识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4:06: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 倍的认识》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

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 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

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

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示范课《 倍的认识》听课体会

课题:《 倍的认识》班级:二年级一班 执教老师:李举静被帮扶教师:葛立黎

2015年10月12日,在“同e堂”结对活动中,我的指导老师为我上了一节精心准备的示范课,课题为《 倍的认识》。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但“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李老师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体现了明显的特色,值得我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上的例题是2朵蓝花,6朵红花,8朵黄花。中关村的王老师将情景设置成小朋友们熟悉和喜欢的小动物小金鱼,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颜色在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来源于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教学中实施活动的原则就是应该放手让儿童自己去动手、动脑探究外物,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经验。通过经验的抽象和反应的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李老师在倍认识这一环节安排了学生说一说、圈一圈的操作,将动手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的建立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模型,同时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开放的练习,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在巩固练习中,李老师设计上注意了

1、通过多种渠道(说一说、画一画)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

2、问题带有开放性。如王老师做游戏摆棋子,老师在黑板上摆了12个棋子,让学生摆成两堆,使一堆是另一堆的倍数。要求学生把找到的倍数关系填写在记录单上。教师通过这种变式和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生成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总之,练习设计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为一体,把夯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求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

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基本功很扎实的老教师,听了她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以后还要多多学习和请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执教者:葛立黎 年级:五年级(1)班

在经过“同e堂课”结对活动前期的准备活动 ,我于今天2015年11月11日,在五年级(1)班上了一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公开课,课后我的指导老师李举静老师对我的上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同时我也在反思。我上了这节课后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让学生结合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利用生活经验可以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并逐步体会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

2.提供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计算、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除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一些孩子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不够熟练,五种试商的方法有的孩子忘记了,所以复习整数除法的时间过长,耽误了时间,导致课堂练习时间短,练习题量小。因些应该在上新课之前,布置家庭作业中要求学生复习四下六单元的除法,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开课复习时间,更利于新课的教学,今后在这方面要多多注意。

(2)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执教者:葛立黎 年级:五年级(1)班

2015年11月23日, 我在李举静老师的指导下,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经过了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收获很大。

1、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原来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会照着教学大纲或备课手册的做法抄下来,而现在我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在本节课中我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数方格和剪拼上,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①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方格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底和对应高有关,再通过剪、拼进一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②在操作、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获得探索图形内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经验。

2、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将“转化”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问题。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前提,是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因此,开始,先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长方形公式的由来,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这一教学环节中,给足学生数方格的时间,突出怎样去数方格(先数满格,不满一格的视为半格,为什么?)为以后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埋下伏笔。还有一种数法,将图形的沿高切下,平移,使学生发现多出的三角形与缺的三角形大小相等,如果剪下来平移到缺的地方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有了这样的感悟,然后放手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将操作、理解、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非常直观的“转化”感受。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它们的面积,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小结:探索图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把没学过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的图形来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把新的、陌生的问题转化成学生相对熟悉的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数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重视了对学生学习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掌握水平。开始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公式的由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到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高有关后,进一步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用底乘高,而不能边长乘边长,提高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掌握水平。教学讨论面积公式后,以开放练习的形式,出示

1、基础练习,使学生关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指一指底和对应的高分别在什么位置,问问学生用底和不对应的高相乘可不可以,这样就强调了用底和对应的高相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认识也会更深。在本课的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对应关系的寻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4、讨论,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底和一条高,怎样求面积?再根据面积和另一条底,怎样求它对应的高?这些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应变能力十分重要,有效的把握学生课堂生成,灵活应对课堂突发的情况,是我教学中应注重的。 总之,李老师的耐性指导和针对性点评,让我收获很大,非常感谢她的耐心指导。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执教者:葛立黎 年级:五年级(1)班

在李举静老师的指导下,本学期的今天2015年11月27日我上了第三次公开课。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总之,这是一节值得深思的公开课,在李老师的帮助之下,让我又进步了,但是还需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 教案
《倍的认识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