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21:23: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文题目—— 研究报告——对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研究

作者姓名 高伟 指导教师 李超平学科(专业) 信息资源管理1301

所在学院 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提交日期 2014年 11月12日

1

研究报告——对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研究

【摘要】: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建立文明社会的最初阶段,作为人类思想的精粹的收集者,图书馆成为了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力量。你无法想象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一个信息收集者,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倒退到石器时代,但你一定知道图书馆记录着什么——科学,历史,人类的一切文明。而今天,是互联网的时代,又一个庞大的信息收集者出现了,它所容纳的信息是成百上千个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它与时俱进的速度也是任何一个图书馆望尘莫及的,它已然成为了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图书馆,互联网,你选择谁? 【关键词】:图书馆

互联网

优势

劣势

如何选择

【正文】其实只要我们细细想来,都能粗略地想到二者各有千秋,拥有者属于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首先我想先分别论述二者的优与劣。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为1904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

优势——

1.信息存储量庞大,查阅具有针对性。

图书馆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存储的书籍信息可以用海量来形容。据google预测,以其目前的财力物力,预计花费10年的时间,可以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牛津大学和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共1500多万册图书扫描入电脑。虽然这几个图书馆基本涵盖了信息资源的所有领域,但软肋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将所有的资料转换成各种语言,又会是非常麻烦的,所以互联网搜索完全取代图书馆恐怕要经历至少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信息保存完整,价值高。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长维克多·费多洛夫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阅读信息,而在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上网之后可以找到关于任何问题的答案,可是永远不能确认找到的是正确的答案,也不知道找到的答案具有怎样的代表性,而图书馆实际上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保证所需资料的完整性以及代表性。”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简·符乐顿也表示:“现在的信息面越来越大了,但我不认为阅读的地位受到任何挑战,而且我认为人们会继续读书本上的知识,这一点是无疑的。”

劣势——

1.危机日益明显,生活方式改变阅读习惯。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年轻一代已经很少再通过传统图书馆寻找需要的资料,互联网成为他们的新宠。做生物干细胞研究的李先生讲到,通常情况下,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要泡在生物实验室里,而作研究就必须查阅大量的科学文献,前人的数据和方法是实验的基础。而现在查阅资料最普遍的手段就是通过互联网搜索需要的数据文献,这是非常快捷方便的,如果每一项调查都要去图书馆,那效率可能要低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要查询“酵

2

母感受态细胞”,在以前必须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而今天,李先生只要坐在实验室电脑前,通过scholar.google.com这个专门的学术搜索引擎就能完成相关查阅。而这在他们的同事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有互联网上没有合适的答案才会去拜访一次图书馆,互联网已经成为搜索的首选。 2.新一代人青睐搜索,大学生冷落图书馆。

与此相对的则是很多大学图书馆处于门前人马稀的窘境。日前记者采访到北京一家一类大学的图书馆管理人员,由于是周末,本以为会有很多同学来此看书,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来图书馆看书的同学周末与平时差不多,很多同学来图书馆并不是为查阅资料的,而是图着清静来自习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现在周围真没有多少人来图书馆查什么资料了,全都是在宿舍或者机房通过google或者baidu,两者的方便程度相差不小。据消息得知美国作为全球图书馆文化最浓厚以及互联网最普及的地区之一,图书馆和互联网之争也异常激烈。据一位在芝加哥的留学生调查,美国的大学生很少光顾图书馆,他们依赖google来完成各种论文报告。新一代年轻人几乎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图书馆,那里沉闷乏味且浪费时间。一位年轻时曾经担任图书馆管理员的同志告诉记者,图书馆曾经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开启了他一生的梦想,而今天,他的孩子对图书馆毫无兴趣,每当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上网。

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称网际网路,或音译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网互联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优势——

1.提供信息快速、及时。

Internet提供信息的快速、及时性是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献信息永远是处于过去时态。报纸、杂志、期刊、书籍、磁带、磁盘、光碟等图书馆现有的收藏品都要经过一定的编排、印刷、制作、发行过程才能到达最终用户的手里 ,信息时滞性大。而在 Internet上传播一条消息到世界各地仅需几秒到数十秒的时间,世界各地的新动态、科研前沿的新成果可通过Internet第一时间昭示世人。 2.不受地域时空限制。

Internet是真正意义上的广域网,不存在地理上的限制, 通过一个网络接口,理论上你就可以“一览天下文章”。而一个具体的图书馆总有其馆藏范围,在一个小图书馆里,为了找到你所需的文献,你将不得不通过信件或是电话、电传去几个分散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查询,废时废力,延误时机。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大多是无声的、静止的,虽然有的图书馆建立了多媒体阅览室,但可供阅览的多是外语教学磁带、磁盘,内容较为单调;而Internet上的信息以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给用户视觉、听觉上的美好享受,使文献信息检索、阅读不再是一个枯躁乏味的过程。 4.信息传递的交互性。

3

在图书馆,你仅能做一个“无声”的阅读者,对文献内容有什么疑问、迷惑也只能留在心里或是最多找到作者的地址,以书信方式向他或她询问,而书信的缓慢往返常常会打消了你的求知热情; 而在Internet上你则可成为一个参与者: E- mail是最常用的网上交流方式,通过它互通信息的速度比传统的书信不知快上多少倍。BBS、Net meeting、Usenet允许你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将,自己的思想、研究成果发布上网,与他人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5.获取方式的多样性。

对于Internet上的文献信息,你可以选择屏幕阅读、下载到你的软盘或是直接打印; 你可以选取整个文档、整幅页面,也可根据自己所需用鼠标点击局部内容来收藏;你还可以随意更改字体大小、文档格式、画面颜色,等等。而对于图书馆的文献,你要么到馆里去阅读 ,要么把大部分的书籍搬运回家。对于其中你感兴趣的部分,你只能或是记在脑子里 ,或是费劲儿地抄下来,或是花钱复印,这几种方式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文献信息的丢失。

劣势——

1.信息无组织的问题。

图书馆是信息的“有机体”,是对一定文化的表达。其馆藏是系统的、有组织的文献收集和排列, 一般按一定逻辑次序 (或是文献名称首字的字母、笔划,或是以分类号的大小、先后) 排架,便于人们查找。综合性图书馆的馆藏往往呈现一个统一的整体,反映整个的人类科学知识体系; 各专门化的图书馆则注意满足本馆特定读者群的文献需求,有重点地突出一些学科门类的文献量 ,体现本馆的特色。反观 Internet上的信息,恐怕我们在赞美其数量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其组织质量只能以杂乱无章来形容: 质量、档次不同的文献信息之间不见区别,一篇获诺贝尔奖的研究论文可能和一个个人主页为邻 ,而主页的内容竟是主人的宠物狗的照片! 网上过时的信息、废弃的网页随处可见,没有人对Internet进行“剔旧”,也没有人为建立系统、条理的 Internet“馆藏”而努力,它的大海容纳百川式的文献信息收集方式带来的是使用上的迷惑与困难重重。此外 , Internet没有针对特殊人群 , 如未成年人的特定文献信息服务,没有特殊措施以防止未成年人接触到不宜他们健康成长的网页内容,也没有人关心未成年人上网能否找到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和兴趣的网页。而现实中各国都设立有专门的儿童图书馆,有专业人员进行儿童读物的选择,保证了其内容的健康和形式的适宜。另外,针对盲人,有用盲文出版的文献,而Internet则无法解决他们的上网查寻问题。

2.保护用户隐私问题。

关于保护用户隐私的问题 , 图书馆也远比Internet做得好。当你浏览一个网页、点击一个链接时,你的网上“巡游”路径都被跟踪、记录下来; 更有许多网站要求你注册后方能登录 , 以此获取个人资料,为广告客户提供数据。而图书馆无论是在卡片借阅时代,还是通过电脑借阅,读者的借阅记录都是不公开的。 3.广告的影响问题。

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学、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它们一般都有政府或大学、科研院所的经费支持,其存在目的,就是为他们的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因而在馆藏选择、服务收费方面相对不受外界影响、而Internet上的许多搜索引擎、数据库、网站,要么是营利性的,要么虽是非营利性的但接受许多公司、商家的资助,必须以网上广告作回报。或是内容选择方面受制约,这样它们提供的文献信

4

息就有了一定的水分 , 最终影响用户的检索效率。

图书馆与互联网区别:

(一)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① 网民规模

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继续保持增长,从81.0%上升至83.4%,中国手机网民数量2014规模已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略有下降。今年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80.9%)。

②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截至2014年6月,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相比2013年底,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网民规模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高龄和低龄群体渗透。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互联网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③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互联网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互联网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互联网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互联网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互联网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

5

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互联网的优势。另外纯互联网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于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从以上的优、劣势对比分析可见,Inter net与图书馆各有所长,选择任何一个都不能提供最好的文献信息服务。我们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才是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正确之路。以图书馆在完整反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信息内容优势,辅以Internet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手段 ,使我们的信息服务在内容上更翔实,在时间上更及时,在覆盖范围上更广阔,在获取手段上更多样化。“Internet+ 图书馆”即“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或“网上图书馆”,它们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储荷婷 .国际互联网检索工具: 特点、比较和发展方向.大学图书馆学报 , 1997; 15 (3): 6~ 11 2王卫国.挑战 , 机会与竞争—— 互联网络对图书馆职能的影响.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7; 15(1) 3王 兵 ,李 健.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困境与出路.江苏图书馆报,1997;(3) 4 周旭洲.对图书馆未来的展望[J].图书馆.1986(01) 5 马远良.图书馆面临新世纪挑战的对策[J].图书馆杂志.1999(07) 6

获取就业信息有哪些渠道

信息获取

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方式获取探讨

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第二单元第一节《获取信息的渠道》教案

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上网获取信息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论文—信息的获取

对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研究
《对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