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0-03-03 05:36: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故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决定其在求职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要想有所作为,大学生应该尽早确定择业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那么,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呢?我认为:

一、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础。广博的知识视野是对人才适应社会岗位、应变环境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及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2)掌握一技之长等于获取竞争特殊专业岗位的入场券。大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专业方面工作,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有专业特长的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资格化倾向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资质也逐步融于社会化、客观化、公平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如:在校期间开始参加相关资格考试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为以后择业、评聘技术职务、薪酬晋升奠定了基础。

(3)掌握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为适应社会岗位的全方位要求奠定基础。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大学生应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管理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如: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为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很难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宝贵的在校时间里应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延展,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

二、锻炼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知识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行为方式,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活、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这就难免发生矛盾。作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将心换心”“以诚相待”,学会尊重他人;要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尊重;要学会能干大事,又能干小事的本领;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3)表达能力: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基础性素质,故又称为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文句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

(4)开拓创新能力: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

(5)动手能力: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对工科大学生尤为重要,即在实际工作中既能讲出科学道理又能动手干出样子。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6)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单元的数量、质量、类别及其组合方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一涵义.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建立知识结构时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主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建立的方法上要注重对知识类别的区分和知识质量的掌握,优化知识单元的组合方式,此外还要对知识结构进行调节.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带动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原动力,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大力推动自主创新

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坚持引进技术和引进智力并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力度,强化消化吸收,提高再创新能力,把引进与研究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行业技术中心,集中力量对关键、共性和配套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为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到2010年,全省行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基地,支持农业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支持一批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力争在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等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工业智能控制、生物快繁、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研发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技术,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支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文化传媒等科学技术,促进学习型社会和健康社会建设。围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节约型社会和生态省建设。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立足优势领域,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依托,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海洋综合开发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发展壮大一批成长快、关联高、渗透强、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到2010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主板和中小板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山东投资创业。进一步抓好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推进齐鲁软件园、中创中间件软件园、济南先进机电制造、沿海海水淡化、烟台果蔬深加工、淄博工程陶瓷、莱芜新材料、济宁生物技术、鲁北海洋化工、禹城功能糖等10个产业化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加强中俄、中白、中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要围绕核心发展领域,强化集聚意识,提高引进技术的层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优势突出的特色高新园区。到2010年,力争3-5个高新园区综合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大企业兼并、联合科研机构,增强企业开发实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以独创的技术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群;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联合协作,支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到2010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0家。建立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提升技术市场,

加强中试基地、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孵化器,培育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增强人才智力的保障能力

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和各级培训机构作用,完善出国和进高校培训机制,加强党政管理人员和公务员队伍培训。通过出国培训、与名牌大学联合办学、举办各种论坛讲座、短期培训等方式,搞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对西部的人才倾斜政策,鼓励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到2010年,党政人才达到3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00万人;高技能人才100万人,中级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60%以上,高级工以上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实用人才200万人。

2.建立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拓宽成才渠道,通过在岗轮训、再就业培训中心、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等在职教育和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扩大金蓝领培训规模,建立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鼓励引导企业加强职工技能培训,严格持证上岗制度。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搞好再就业培训,促使下岗失业人员尽快重新就业或独立创业。实行输出劳动力自费为主,政府牵线搭桥、适当补助,用工企业自主培训或委托职业机构培训的方式,以掌握1—2门基本专业技能为标准,五年培训300万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打好基础。

3.营造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建立人人能成才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人才自由有序流动的机制,建立人才主要由群众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的机制,建立奖优惩劣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扩大推荐选拔范围。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社会化与规范化,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上岗机制。健全和规范各种奖励制度,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一流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发展环境和创业服务,继续引进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和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来山东工作或兼职,吸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和高科技人才来山东发展,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各方人才来山东创业。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人才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以创新为灵魂,把培养创新人才,提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73-01

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以创新为灵魂,把培养创新人才,提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一精辟的论述,即阐述了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又指明了科教兴国必须依靠创新。

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1、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在高等农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不懂得自觉掌握和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创造性的灵感和思想火花难以产生,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简单化,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

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

一转变教育思想,认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信息爆炸、知识涌流、学科交

叉、知识更新周期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转变教育思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大

学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1.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而要教育学生去鉴别和运用所学知识;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去发展知识,利用已知

获得未知。高等教育要越来越接近研究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研究因素,使大学生在所获得的知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独立性、

探索性、创造性。要提倡和支持大学生组织课外的科研小组和各种“科技协会”,结合所学知识,从较小较易课题开始,通过查阅文献

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弄清课题的来源和意义,在科研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在撰写科学论文报告过程中发挥创造意识。

我校实施的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研究工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取向”,增加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兴趣和热情,又能培育学

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意识。

2.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基础知识反映事物

的基本规律,其特点是适应性广,能广泛地应用到具体的知识领域。然而,现代科学发展既向着又分化又综合的方面发展,又互相依赖

共同作用于人,因此,大学教育应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文理渗透的教育和研究,培养出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需要具有自主创新

精神的新型人才。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弘扬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

和勇气。一般来讲,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文化素质,三是业务素质,四是身体素质。素质是知识、

能力的内化和升华,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素质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之间具

有内在不可分的联系,必须把三者有机地综合起来,贯穿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是时

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应因势利导地加以发掘,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施

展才华,造就出各具风采的时代新人。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试行选课制,引导大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采取选修、辅修课的方式,

拓宽知识面,发挥兴趣爱好,去寻求自己所特有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选择志趣,发展个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有广博的知识,

把知识与能力融汇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高校应积极引导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拘一格,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

和个性特长,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

二改进教学方法,把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

教学方法是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

术层出不穷,教学方法也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要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1.改进知识陈旧、现代化理论和方法反映不够、理论偏重、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教学内容,实行精选、精讲、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学习,将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重点和难点。主讲教师既要学有所专,又要拓宽知识面,博采众长,要对前人的知识和书本知识进行加工制作,努力使自己教学方法和手段富有创新,更加切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具有吸引力。在教学环节上,要有适合于每门课程教学的先进方法和手段,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主动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教学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学互动,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新知识、科学接受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要讲清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概念;建立起对自然、对社会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使丰富而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需要教师具有现代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的能力。讲细讲透、“填鸭式”等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只有引导学生会思考,敢探索,勇追求,才能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各自优势,找准结合点,把线性的接受式学习与点状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过程的培养、教育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并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必要时可结合讲点科学史和方法论,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灵活掌握正确的思维逻辑。还可以通过组织报告会、讨论会的形式,给学生有发表个人创见的机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4.建设一套科学的考核测试和成绩评定办法,是督促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指挥棒”。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要以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为前提,对考核测试和成绩评定办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通过考试,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结论、公式和题型,使考试真正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挥棒”。

三落实教书育人,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知识可以从电化教育中学到,但没有与教师高素质的交流,创造思维是很难学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人才。

1.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创造能力或者创新精神缺少,而又不懂如何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那么,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要转变教风。教师要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一定程度地独立作出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放弃对学生手把手式、抱着走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和善于使用信息系统提取合成信息的能力和大胆提出有创意的设想等等;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工具以及寻找什么样合适工具去猎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去实现知识创新,发挥创造意识。

3.学校要优化教师队伍。通过优化教师队伍,选择好学科带头人,使那些能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在该学科的某一或几个领域中有突

出成就,而又能掌握整个学科发展方向,与国外学术界有广泛接触和联系的,学风、教风正振又能团结同志的教师担当学科带头人,一个带动几个、十几个人向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才发展。坚持育人为本,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4.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从应试教育到创新能力培养,要通过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转变,这需要一个过程。学校要以改革考试为龙头,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在不断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过程中,推动教育思想的真正转变。从而使教学诸环节得到逐步改革,最终培养出高素质具备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总之,在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共识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教师的责任,又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法规做保障,特别是资金设备的投人和支持,对于人才培养会起到直接作用。

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

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创新能力 提升龙头作用

不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增强创新能力(答案不全)

知识结构

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
《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