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心得和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3 15:55: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心得和反思

作者:荣成市第„ 教育教学研究来源:孙巧玲推荐 点击数:596 更新时间:2005-8-17

引言:

从2004年9月新学期开始,随着我省作为实验区开始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对高一学生开设生物课程,并且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生物的四项课程理念——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了,另外《新教材》知识面较宽,给老师和学生留的空间较大,教材不仅是注重知识的呈现,更加注重科学方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在2004-2005这一学年中,我们始终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坚持把学生知识建构、能力达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坚持以《新教材》中丰富具体的教学资源为战略平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新教材》坚持不懈地钻研,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并定期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逐渐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很高兴的看到我们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一、课程进度安排及实施效果

(1) 2004年8月到2005年1月的第一学期,我们一共20个学周。平均每两个周有7节生物课,5节自习。除去三次月考及期中考试,满学期共计62课时,外加42课时的自习。教学内容安排是必修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辅导用书有山东教研室编《生物基础训练》和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教与学整体设计》。整体的看,这学期课时安排的比较充裕,期末统考能把整册书复习一遍,并做了三套综合模拟题。

(2) 2005年2月到7月第二学期,我们一共19学周。学期开始高一分文理班,理班平均每两个周有8节正课,7节自习;文班平均每两个周有5节正课,2节自习。满学期理班共计68课时, 自习60课时;文班共计40课时,自习18课时。教学内容安排要求理科班完成第二个模块《遗传与变异》并且复习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文科班只要求完成第二个模块《遗传与变异》的教学。期末统考范围理科班为

一、二两个模块;文科班只考第二个模块。辅导用书主要是山东教研室编《生物基础训练》。这学期的课时安排文、理不同,由于《遗传与变异》中前几章遗传定律以及基因和染色体部分知识点非常抽象,教学难度较大,课程推进速度慢,所以用课时多一些。理科班除正课外自习比较多,统考前复习时间充足,把两个模块复习完之后,又做了5套模拟题。文科班课时紧张,复习时间不足,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练习题。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及案例

《新教材》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时代性、基础性非常强。教材中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是强化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课程资源。通过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观察、操作技能和过程技能;通过资料调查、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领悟和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要切实完成课程目标,一定要充分地开发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

(1)深化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对我们高中教学来说,时间是非常紧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通常是各个学校及老师工作的核心任务。所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探究、模型构建等活动,很多老师过多倚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方法、能力、情感目标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只是把实验过程表述一遍,再把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强调一下。而相同的一节课,如果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者对问题展开完整的探究,就要花费整整一节课甚至两节课的时间,并且课后还要进行相关总结和评价。既费时费力,又难以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卷面上凸现成绩。但是生物科学毕竟是一个实验性的科学,《新课标》中提出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项课程理念,并且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明显加大了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性课程的分量,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技能和手段,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培养利用实验的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有一个典故叫做点石成金,学生向老师要的不是老师点出来的“金子”,而是老师“点石成金的手指”。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合理地安排。

(2)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保证实验课和探究活动中相关实验进行的数量和质量。在三个模块中,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实验和探究最多,有9个实验4个探究。要完成这些实验和探究会占用相当多的课时。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在高一上学期进行了5个学生实验,分别有第一章“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第二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第三章“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五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第六章“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另外由于实验条件限制,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及“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两个实验只进行了课堂演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只进行了讲解,没有让学生做。因为染色后的脂肪颗粒需要用到显微镜进行观测,所以“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这个实验放在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进行,每个实验用时一课时,各个实验都能当堂完成。教材上的4个探究,也有实验过程。其中我们进行了2个,演示了1个,讲授1个。学生进行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影响酶活动的条件”两个探究中的实验,前者用1课时,后者用2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当堂讲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演示。

依据具体情况最大限度的保障实验、探究的数量之外,更要保证每次实验课的质量。我们在每个实验课前都要提前一周通知实验室,以便管理人员准备好相关器皿和药品。做好实验不是件容易事,工作量比较大,而且一旦安排不妥就会事倍功半,经常出现学生到实验室图个热闹新鲜,而学不到任何东西的现象。所以进行一节实验课一定要做好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前的预习引导和实验后的总结交流。在上课前,我们老师要进行1-2次的提前实验,经过两次亲自实验教师会清楚地知道实验中要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就能对学生实验预习进行合理指导,防患于未然。实验课一定要让学生预习好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他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忌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地克隆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这样学生不动脑,没有主动地研究问题,一节课下来一点收获都没有。进行实验前,学生脑子里一定要有这两个问号——这个实验是验证什么的?这个实验怎样作才能成功?实验完成后,我都让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并且把实验结果以实物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在实验报告上。实验报告不是对实验过程的简单记录,而需要根据具体得到的实验现象,分析为什么得到这个结果,不管实验成功了或是失败,都要分析一下原因,进一步总结并且在班内交流。通过这样一节完整的实验课,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原理的建构,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作科学,更加有效地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个实验为例,谈一下实验课的具体操作。首先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1、掌握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方法;

2、明确色素的种类和特性。还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提取时用丙酮或酒精作提取液,原因就是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分离色素时,利用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色素就分散开。然后通过课本上的实验介绍让学生大致了解实验过程,并一一点清桌上的药品和器具。我开始进行问题引导:问题

1、为什么选用菠菜叶,而不是白菜叶作实验材料?学生马上想到菠菜叶颜色深,含有色素多。问题

2、为什么提取色素的第二步中要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学生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二氧化硅帮助研磨,碳酸钙保护色素,但这样学生还是很容易把二者弄混。我继续说二氧化硅是沙石的主要成分,所以就像沙粒一样,起研磨的作用。而碳酸钙可以调节PH值,防止色素被氧化。这样学生就能把二者区分开。还要让他们注意加入的碳酸钙不易过多,会影响色素的提取。第3个问题、为什么提取和分离操作后都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住?学生从教室里充满汽油味,就知道是为了防止这些有机溶剂挥发。问题

4、为什么剪滤纸条时,要剪去下端的两个角呢?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我也没有直接回答。我让两个同学做两个没有剪去角的滤纸条作为对照。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他们发现没有剪去角的绿纸条上层析出来的色素带呈两边上翘的弧形,而不是一条直线。我顺便给他们解释这是边缘效应。每一片叶子在进行呼吸时,空气中的氧分子从外界通过气孔进入叶子内部,中间的氧分子由于相互碰撞使得进入的速度总低于从侧翼进入的氧分子,这种边缘氧分子进入气孔的速度快于中间氧分子现象在生物界称作边缘效应。再比如乘车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从侧面上车会比较快。把枯燥的知识原理和生活联系起来就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也乐于接受,便于掌握。最后一个问题,画滤液细线时要笔直均匀,并且风干后再画两次。目的是使色素带颜色深,而且形状规则,便于实验结果的分析。经过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既掌握了实验原理和大致步骤,又能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重视。然后让学生开始进行实验。这个实验作的比较成功,色素提取出来后,首先让同学们观察色素的荧光现象,并且讲解其原理。然后继续进行色素的分离。大多数同学能扩散出4条色素条带,颜色比较清晰。马上引导同学分析实验结果,讲解四个颜色条带各自是什么色素,总结各色素溶解度大小,及色素含量关系。并且总结部分实验失败的原因,色素条带只有两条或三条,是因为选取的叶片发黄,或者没有加碳酸钙;还有的条带颜色太淡,是因为提取液加得过多浓度太小,或者画线次数太少。最后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对自己的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把扩散出色素的滤纸条作为实验结果贴到报告纸上。这样一个完整的实验才算结束。

(3)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教材上探究、调查、技能训练等活动能有效地驱动学生针对现实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活动;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事实证据的活动;驱动学生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做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整个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新教材》中有较多的活动性课程。《分子与细胞》中有4个探究、1个模型构建、5个技能训练、1个课外制作和若干的资料分析;《遗传与变异》中有2个探究、2个模型建构、2个调查、5个技能训练。要有效进行一个题目的探究或调查,教师应该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坚持让学生自己唱主角。《新教材》中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的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羊式放给学生自己作?学生能力水平有限,结果只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尝试,我们初步有了一些经验。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条——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比如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探究的题目就很贴近生活,除了“白菜剁馅”和“烧苗”这两个现象外,我又引出夏天拌凉菜时为避免菜汁过多,都要最后加盐或糖,那这是问什么呢。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一步引导提出问题的目的已经达到。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资料调查、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分析“中心法则的发展”这个资料,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自己对中心法则的内容进行补充。学生通常把资料中“逆转录”、“RNA复制”及“蛋白质的复制”都补充到中心法则中,忽略了第三个资料中“可能”这个字眼。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注意这个模糊概念,学生马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分辨信息中哪些是确切证实的,哪些是存在可能性,有待证实的。最后达到合理的处理这些信息的目的。对于探究活动,课堂交流非常重要,一节探究课的成败就在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和价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是一个引导和修正,这一步很重要,如果引导过于表面化,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实质内容不多。另外还要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追求理性的交流。 下面以“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探究为例,谈一下探究课程的具体操作。这个探究我共用去两课时。第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包加酶洗衣粉,然后让学生们传看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都标有哪些内容。学生发现包装袋上标有适合温水使用,并且强调水温不能过高。我就说用化学上的原理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就越快,不应该是水温越高越好么?学生们马上想到应该与洗衣粉中的酶有关系。我步步深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作为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活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都如何影响酶的活性,加酶洗衣粉到底该如何使用效果最好呢。另外唾液中存在大量唾液淀粉酶,胃里的胃液也有大量消化酶,但我们知道口腔是中性环境,而胃里是酸性环境。通过这些现象,我让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想到温度会有影响,有的同学想到PH值,还有的同学提出浓度也会有影响。我们教材中引出温度和PH值对酶影响的探究,但既然有的同学提出浓度这个因素,我没有否定他的问题,就让他根据自己的问题,探究浓度这个条件。然后我提出以我们自己的唾液淀粉酶为实验材料进行温度、PH值以及浓度对其影响的探究。那么人的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内的温度是多少呢,同学回答正常体温37摄氏度。那么设计实验时还要设计什么样的温度作为对照?怎样保证你设定的温度环境比较稳定呢?口腔内的PH值为中性,实验要设计什么样的PH值?浓度的高低又要如何控制?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什么特性,最后如何检测酶活性的高低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大致形成了探究的思路。然后开始分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详案和实验步骤。讨论进行了半节课,各组分别拿出一套实验方案来,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设定温度和PH值的实验思路基本都比较合理,但存在很多具体操作的问题。比如说,不选择水浴控制温度条件,而是直接加热;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用斐林试剂检验实验结果。而这个实验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好温度条件,用斐林试剂检验就要进行加热,破坏了温度条件。这时我会给出相应的提示,并让学生进一步交流和讨论,把设计的实验方案逐渐修改完善。第二课时进行实验。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我只是给出一些技术细节的指导,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路,实验进行的非常顺利。最终的实验结果是相当成功的,其中不乏许多设计新颖又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比如有的同学在进行温度影响实验时,先加入碘液,这样37摄氏度下碘液蓝色逐渐消失,而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下碘液的蓝色没有变化,这个设计的实验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证明了酶适合比较温和的条件,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下活性最高,温度和PH值偏高偏低都会使酶的活性下降。另外探究酶浓度对酶活性影响的这一组,结果发现浓度稀释10倍的酶基本上不影响其活性,正好证明了酶的高效性。实验后的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设计和成果,并对一些大胆尝试新方法的同学给予了肯定。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思索,把相关的知识原理活用起来,运用实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助益。

(4)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充分合理地开发《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譬如问题探究、问题串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细细品味,锱铢琢磨,充分合理地开发使用。《新教材》每章由章首页、若干节、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四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讨、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新教材》每节都以“问题探讨”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境、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学科交叉”体现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利于知识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想象空间”体现知识迁移,培养想象能力。《新教材》的课后阅读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它们介绍了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拓展视野;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迪;另外“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体现了生物学与当代社会紧密地联系,提高了人生规划能力。每章节的后面都编排了些与该章节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练习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活题,这些活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品质。比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节,课后练习拓展题第二题,要求为加酶洗衣粉设计一则商业广告。我利用课末5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尽情地发挥。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性很高,出现很多极具个性的创意。据两个同学设计的广告词为例:“给我足够的温度,溶你全部的污渍,让自然的颜色围绕你我身边”;“加酶不加价,去污能力大,稳定性能强,污垢都害怕!”。《新教材》在每章结束时,都有简约精炼的小结,大体上都包含着本章的核心知识和重要概念;对本章知识要点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回想讲课时的具体内容,有助于知识点查缺补漏,整体巩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新教材》为中心资源,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为辅助,统筹规划,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收获和疑问。总结起来,要搞好新课程的教学,首先深入领会课程理念,切实完成课程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还要根据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并不断的总结交流,让我们和《新教材》共同进步。

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心得和反思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心得和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