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和反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0:03:0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和反思

时间:2011.9.2 授课人:林小燕

课时:两课时(本次只设计一个课时作为公开课)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读法和写法,并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凝成、隐秘、痴想、喧腾、一瞬间

2、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节奏。

3、领会诗歌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从而掌握本文内容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联想,谈谈启发:从诗歌中谈谈以前所经历类似的困难,并且展望未来,以后我们面对困难应该抱有什么样的信念。【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从而掌握本文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体现的哲理 【 教 具 】

《在山的那边》朗读音频、教学挂历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也许任何一个理想都是一个圈套,任何理想都渴望而不可及,然而就是再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的希望和意义。(提前让学生摘抄在黑板上,上课时利用2分钟让学生谈谈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

二、从课前准备中创设情境,以便导入

那么同学们,你们看到山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他又看到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中可以找到答案和得到启示。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板书文题)

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1、弄清“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请一生将预习的字词板书黑板上,其他学生看是否有问题。(先请举手的学生)

然后请一学生带读字词 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2、请生自由的朗读课文,要求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

3、生齐读课文

4、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仔细听诗歌节奏和朗读时的情感释放

读完后,询问学生哪些地方和自己读得不一样,我们又应该怎么去朗读诗歌呢?

师明确:(1)多读、直至能背诵,“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意思去朗读诗歌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注意停顿,即诗歌的节奏,要做到抑扬顿挫,也是根据诗的意思和作者所给予的情感。如:带有反问和设问语气的要注意一定分寸。如:反问在朗读时要把隐含在里面的答案读出来。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明确坚定,读时要有自信。师示范都读一段。

(3)将自己换成作者,设身处地的去朗读课文,注意要敢于释放情感。(板书红体字)

询问学生,谁愿意将课文为大家朗读一遍 (请先举手的学生,如果没有,将由师激励学生举手:2-3名) 读完后,询问同学们,该同学读的怎么样? 师也给予点评

5、整体感知:

1、请学生齐读全文,并思考:诗歌中“山”和“海”的有何意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点拨学生的朗读情况

请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思考好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向老师示意。(2-3分钟)

师请生回答,并给予点拨 师明确和点拨:

信息1: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面对着大山,我不知道当我们攀越大山时,你是什么样的感受?你们愿意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吗?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作者面对大山,他觉得这样的大山那方就是作者心中的疑问,还到底是什么?

生找到该答案时明确信息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作者在第二节终于找到了答案:用信念凝成的海,对,是信念)

生找到该答案时明确 信息3: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些词句:无数座山,失望:同学们你们想想,当我们什么时候会失望,对面对失败、困难、挫折、、、、、、,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着无数次山是不是就是、、、、、、、《同学们齐声回答:困难、挫折》)(攀上、全新的世界、照亮你的眼睛:当面对失败时,什么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眼睛,什么东西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希望、理想《学生来明确》)请同学们齐读本自然段,再次感受。

信息4: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诱惑:本义解释:.吸引;招引,说明作者想要去克服一座座山,克服一个个困难。信心向前走去:说明作者遇到困难并不灰心,而是充满信心。喧腾:指的是理想一直在远方不断的召唤“我”,在文中指:作者为了追寻梦想不懈追去,克服困难。可见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充满信心地区翻越无数座山后我们会看到海

引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充满了重重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最终将实现。(板书红色字体)

2、文章主旨:

请学生根据这堂课的内容,自己尝试写诗歌的中心内容: 请生拿出自己的作品和大家分享,让同学来点评 师讲解中明确:

山:在现实中的山 困难 挫折 障碍

海:在现实中的海 理想 信念 (意象) (意境)

象征

师明确什么是象征,举例中明确:古人经常用菊花指那些高洁的人,莲花喻君子,、、、、、、

师明确中心: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作为意象,用大海比作理想,用群山表示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充满了重重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最终将实现。 生齐读该文

三、小结

四、作业

1、练习册

2、找与理想有关的人生格言,积累

3、尝试背诵

2011.10.20

本节课反思:本节课还需从细节上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我们应多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应该多给予他们关心,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注意用委婉或是其他语言来表述他们的错误。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和反思

Module 4 In the Park Unit 1 What are they doing

域城中心小学 刘志明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新短语do taijiquan, row a dragon boat, play che ,drink soybean milk.能准确并灵活运用句型: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2.运用所学语言询问和回答正在发生的事情.3.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乐于用合作的方式解决英语中的难题。

二、教学重点:

能准确并灵活运用句型: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

三、教学难点:

识记新短语do taijiquan, row a dragon boat, play che ,drink soybean milk.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词卡片,录音机和磁带等

五、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热身活动)

1.Greetings.2.Evaluation.T: Boys and girls, look here.I’ll divide you into two groups.This lake is for the girls.That lake is for the boys.If you do a good job, I’ll give you a boat.Let’s see how many boats you have on your lake.Let’s begin.

3.Sing a song.(I\'m listening to music.) Step2 Presentation.(呈现活动)

1、教学课件呈现新单词: (park, let\'s, get on, lots of, people, interesting, thing.) T: Gue, where is it? T: It\'s people park. T: Do you want to go to people park? T: Ok, Let\'s go to the park.Look, the bus is coming, let\'s get on the bus. T: Now, we’ve in the park.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rk? (We can see lots of trees.We can see lots of flowers.We can see lots of people.)

(比较讲解people.泛指人,人们。通常当复数使用)

T: In the park, we can see lots of interesting things. (新授interesting, thing.讲解things.)

Practice (以单词卡片操练以上呈现的新单词,词组)

2.教学课件呈现 what are they doing? row, men, che, drink. T: In the park, we can see lots of interesting things.What are they? T: Look at the old man, what\'s he doing? T: He\'s doing taijiquan. (do taijiquan) T: Can you do taijiquan? Ok, follow me, do tijiquan.(do the action) T: What are you doing? (S1:I’m doing taijiquan.)

T: Look at the people,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re doing taijiquan.) T: Look at the little boy on the lake.What\'s he doing? T: He\'s rowing a boat. (row a boat) T: Follow me, say and do the action.(row, row, row a boat.) T: Look at the men,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re rowing a dragon boat.) (教授men,与man相比较)

T: Look at the men, can you ask? (Ss: What are they doing?) T: They\'re playing che. (che, play che)(che,che,che,play che.) T: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re playing che.)

T: Look at the children.他们正在做什么?你们可以用英语来问吗?

(Ss: What are they doing?) T: They\'re drinking. T: Drink,drink,drink.I’m drinking.(say and do)

T: Look at them,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drinking soybean milk.) Practice (单词卡片操练巩固刚学的新单词)

Step3 Consolidation.(巩固活动)

1.Review the word and sentences together.(呈现单词卡片do taijiquan,play che, drink.并通过以do and say的形式巩固。) 2.Gueing game.

T:Let’s play a gueing game between boys and girls.First, boys please sent a member of you to come here.(学生上来以后)

T: Ok, the other boys do the action I show you.The girls ask “What are they doing?” and you(对在黑板前的学生)gue then answer.(教师呈现的都是在1中复习的三动作,让上黑板的学生背对全班猜,能一次猜中的就奖励,否则不奖励)

Step4 Extension.(扩展活动)

(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

T: 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re running.) T: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re jumping.) T: What\'s he doing? (Ss: He\'s swimming.) T: This time, you ask I answer.(Ss: What\'s he doing?) T: He\'s cycling.(教授cycle, cycling.) T: What\'s he doing? (Ss: He\'s cycling.) Step5 Homework.(布置作业)

和同学和朋友一起观察周边人物活动,用“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进行对话。

六、板书设计

Unit 1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he doing? They are playing taijiquan.

He’s playing football.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在上一个模块已经学习了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所以在这一课里,学生能够比较好的掌握。但有相当部分学生不知道动词be在句子中的使用意义。比如,学生把重要句型 “What are they doing?”表达成 “What they doing?而我在课堂上处理这一问题时,没有做到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发言权,当一学生举手站起来说 “What they doing?”时,我只是再请另一个学生纠正,而没有进行比较和渗透be动词在句中的不可或缺,只是重复了一遍正确的表达 “What are they doing?”并板书。给学生的第一次输入很重要,我没把这处理好,导致在后面的练习活动中有部分学生还是用到了 “What they doing?”.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有余数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平均分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意义。然后尝试摆一摆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观察大量算式归纳发除数小”的规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比除数小,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同时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体现了新编教材的精神,教学设计上具有以下几个体色。 一 .目标定位准确

这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二节课,在理解了余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课堂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二.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

无论是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还是画小棒摆五边形,六边形都是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尝试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重点突出

本节课是帮助学生建立余数比除数小的概念,教学内容和练习都围绕这一重点展开,为了更好的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概念,教学时加深了直观操作,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等活动感受到余数的存在以及余数永远比除数小的道理,在摆正方形时,体会到余数比除数大和相等时还可以再接着摆正方形,这些操作利于学生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掌握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做到了学习知识和掌握结论的有机结合。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和

掌握,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了本课的练习,从内容上看有一下特色。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6道习题由易到难,帮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概念的理解。有专项练习,如“我会填”,“我会选”,“我会做”这几道基础知识性的题目知识面很广,灵活性比较强。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强化了余数比除数小的概念。先单项练习后综合练习,逐步提升,在学生完成前三题的基础上出现了“我会用”这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有余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渗透学习的重要性。设计的练习题既有基础知识的练习也有开放性习题,最后的“我能行”就是多种答案的练习题,这些又利于不同层次的孩子的发展。 一节课上下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当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课堂密度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进一步改正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014-5-11

推荐第4篇: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V-ing

形式的复习

授课教师:孙方岩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高一教材模块4,对教材进行了整合。

二.设计思想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授语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交际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去内化语言规则,从而达到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

在语法复习的过程中,我时刻以“精讲巧练、以练促教、点到为止、注重运用”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在练中有悟、在练中获得“四会”技能,从而使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复习及巩固V-ing形式这一语法。 2.在真实的语境和任务完成中理解、运用V-ing形式。

3.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语言运 中去学习、掌握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巩固。 2.把某些语法教学转化为交际活动,

本节课主要以游戏为线索。我认为学习要活动化,活动要交际化。教师应把语法规则活化为活动,把教学过程活化为交际活动。主要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比较归纳:利用设置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主要是比较V-ing在句中作定语和表语

2)说写转换:运用所学语法项目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促进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掌握尤其是对V-ing作状语的掌握

3)句子改错:最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在V-ing的否定形式,V-ing的使用情况,以及被动的使用。

4)翻译: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注重学以致用。

5)篇章整合:语法的教学一定要深入到语篇中,避免了学生死抠语法,生搬硬套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稳定和持久的英语学习动机,对课堂内容有较高的兴趣。2.能根据语言环境得体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通过谈论朋友,树立奋发向上、努力奋斗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复习和巩固V-ing形式的句法功能。

五.教学难点

1)在真实的情境和语境中使用 V-ing形式。 2)V-ing作定语和作状语。

3)注意名词和现在分词作定语的区别。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2.练习

教学思路:使用游戏,贯穿始终。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操练,以练促教。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我所要讲授的内容。(每个活动的顺序是不固定的)

活动体现的是:1)复习V-ing形式用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 2)复习V-ing形式作表语和定语时,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不同。 3)复习V-ing形式的时态和语态。

3.运用 Talk about one of your clamates and have a gueing game.教学过程:向学生明确该项任务的话题,提供一些提示性的短语。

be good at care (little )about dream of devote„to be interested in be afraid of be concerned about 4.巩固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整理思路,形成清晰的概念。 5.作业

写一篇文章,尽可能多的使用V-ing形式

推荐第5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5.1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曲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方向,能在曲线的轨迹图上画出各点的速度方向。

(2)经历蜡块运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

(3)通过实验归纳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体验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直线运动的学习,学生对直线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曲线运动,学生头脑中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模糊的感性认识。本节是学习曲线运动的第一节,是整章教学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寻曲线运动的特点,本质,和直线运动的显著区别及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明确对曲线运动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难点: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曲线运动

必修一我们研究了轨迹为直线的运动,而自然和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的轨迹大多是曲线的,从这节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曲线运动。让学生列举曲线运动的实例,之后播放曲线运动实例图片。 设计意图:列举实例,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播放视频和演示实验,观察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总结规律,探讨特点,动手画图和辨析判断,纠正错误认识。通过以上活动,明确速度方向,特点,曲线运动性质,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可变可不变的结论。 课堂活动二:质点在平面内运动的研究方法

第一步:视频演示蜡块的运动,让学生分析蜡块实际运动与竖直上浮及随管水平运动的关

系,体会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等时,独立的联系,为平抛运动等效为水平和竖直两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做知识的储备。

第二步: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蜡块的速度,位移,和轨迹进行研究。

第三步:类比迁移,水平抛出物体的运动也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速度,位移,加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蜡块的实例,找出研究质点在平面内运动的方法,类比迁移研究水平抛出物体的曲线运动的方法,为第二节具体定量研究平抛运动做知识及方法上的储备。 课堂活动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一步:视频演示钢球实验,总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步:给出实验道具小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小球,演示在空中的运动,总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三步: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知识点,通过分析,总结出延伸结论:曲线运动的速度和合力矢量分别位于曲线的两侧;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力指向曲线的凹侧。

第四步:通过练习,加深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理解。明确物体是否做曲线运动与所受合力是否恒定无关,唯一的条件就是合力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第一步,让学生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

第二步,通过设计很简单的探究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第三步,通过逻辑的推理,知识的延伸,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认识。 第四步,通过练习,辨析,让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理解更加明确。 总结 梳理知识脉络,明确学习重点,巩固强化。 【作业】布置作业 教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优点:

1、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用实例和多媒体手段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来夯实基础,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曲线运动的产生条件,学生对其理解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上,在用其分析物体运动的合成时往往不知如何入手的具体情况,我们进行了专项研究讨论,讨论的课题均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演示钢球在磁铁的吸引或排斥下的曲线运动、蜡块在水中同时做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并播放对应的课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要从受力分析入手,再进行运动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情况的运动合成的分析,就变得得心应手了。

2、在教学实践中重视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场所和时间,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动脑积极思考的时间。

3、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渗透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思维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4、在学生练习方面为学生营造了物理情景。我们用了新教材的所有练习,因为新教材的练习是精心设计的、并且绝大多数题目与生活贴近,很好地为学生营造了物理情景,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实用价值,有些题目是研究性质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习题课上也同样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景,用实验的方式来设置题目,同时让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题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思维锻炼。

缺点: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是不能完全做到对学生进行完全的解放,对学生的所作、所想还是不放心,总想多给学生一些指导,总希望学生按我们的想法去做、去想,这无疑为学生的思维套上了枷锁。另外,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不希望留尾巴,总觉得一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是最要不得的,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看似完整的一节课,事实上没有使学生的所得最大化,也使我们精心设计的开放学习环境不能很好的保持始终.为了在一节课中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课堂上到处留下了教师的指导痕迹,最终只能是完成了知识技能目标,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我们扼杀了,思维受到了限制,这在学生进行对应的课后练习中反映突出,尤其涉及到设计实验的内容,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另外在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我们的确感到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科学性增强了,更体现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因此难度增加了很多,增加了教的难度,更增加了学生学的难度。教师面临的问题既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处理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营造开放学习环境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多种学习方式带来的成功、快乐。

推荐第6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Unit 3 Weather

B Let’s learn&Let’s play 教学设计

巨野县太平镇郭坊社区小学

曹秀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理解对话大意,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2.能在真实情境中恰当运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对天气情况进行询问,并作出回答; 3.能听、说、认读句型“Is it cold?No,it isn’t.” 4.感知“How about...?”的运用。

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

1.了解中西方对气温描述时的差异,即中国以摄氏度为单位,西方以华氏度为单位;

2.关心日常天气变化,能够对气候特点和天气情况进行描述并能及时提醒家人、朋友根据天气变化更换衣服。

重难点:

1.能理解对话,能正确朗读对话;

2.能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对天气情况进行询问,并作出回答;

3.初步感知“Is it ...?”及其答语“Yes,it is./No,it isn’t.”

课前准备: 1.Let’s play中的五张图片、自制歌曲动画、课件; 2.写有五一城市天气的卡片; 3.标有旅游城市的中国地图; 4.学生作业所需表格。

教学步骤:

一、Warm-up: 1.课前播放歌曲《How is the weather?》

2.日常对话练习以及评价方式的展示——写有五一天气的城市卡片(设计意图:在复习上一单元所学句型的同时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轻松的对话中开始新课学习。

What time is it?....It’s time for English cla.In this cla,if you can do well,you will get a special card.At the first,Let’s sing a song《What’s the weather like?》

3.教师带领学生演唱自编歌曲《What’s the weather like?》。(设计意图:将学生从课间游戏中拉回课堂,让孩子们在简单欢快的节奏中巩固已学天气单词,以及初步感知新的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It’s....”歌曲的最后加了旁白“How about your city?”让学生初步感知“How about...?”)

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sunny,it’s hot.

It’s snowy,it’s cold.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windy,it’s cool.

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rainy,it’s cool.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cloudy,it’s warm.

It’s cloudy,it’s warm.How about your city? 3.提出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纯正英语语音的同时,带着问题听对话,更有目的性、任务性,更容易让孩子们集中精力。)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ez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Let’s listen.听后学生反馈。

二、Presentations 1.Gue,listen and find.回答过纽约天气后,相机询问学生“How about Beijing?”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合上课本,引导学生凭记忆用“Is it ...?”来猜测北京的天气,教师不做明确回答,几次之后,让学生打开课本听录音、找答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首次出现的句型“How about...?”,合上课本,全凭记忆运用首次出现的“Is it...?”来询问天气,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又操练了句型,紧接着第二次的语言输入,意图在找到问题答案的同时,熟知对话内容。) 2.Answer the questions.T:Who can answer me?待学生回答北京天气后,相机拿出温度计提出问题“What’s the temperature?”,引导学生回答“It’s 26 degrees.”教师:“It’s warm.But why does Mark say ‘26 degrees!It’s cold!’?”利用PPT向学生解释中西方温度表达上的差异。 3.Listen and repeat.听录音,跟读,教师以动作引导学生理解“This is Mark.”以PPT和TPR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记忆“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It’ rainy.How about Beijing? Is it cold?It’s 26 degrees.”

三、Practice 1.Read by yourself.(学生自己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 2.Dubbing for dialogue.(教师拿出头饰,请学生为对话配音) 3.Let’s play.a.简单的手变电话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电话中询问天气的情境。

b.教师做拨电话状,呼叫班内一位同学的名字,模仿Let’s talk的内容对话。

c.Talk with your partner.(合作学习、运用所学句型)

d.Look and gue.学生合上课本,教师呈现Let’s play中任意一张遮住天气的图,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You can gue.引导学生用“Is it...?”来猜,其他学生来回答。

4.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设置情境,May Day is coming,Where will you go?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呈现中国地图,让学生拿出所获得的特殊卡片——写有城市五一假期天气的卡片,引导全班同学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来询问拿着卡片的同学。引导该同学以“It’s ....It’s....”来回答,然后贴在中国地图上。) 5.情感教育(爱国、关注天气、适当穿衣,并且提醒家人。)

四、Homework:

1.Find ou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se places,and writting in the chart,you can search the Internet or watch TV.Then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choose the best one to go ,send it to me.(通过上网搜索或者看电视,找出以下地方的天气情况,并写在相应的表格中。根据天气选择五一假期最适合取得地方,发送至Candy 2125@126.com。) 2.Talk about the weather with your family;(用所学句型与家人谈论天气。)

板书设计: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It’s rainy.How about Beijing?Is it cold? No,it isn’t.It’s 26 degrees.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对话课,主要学习询问天气的句型“It’s rainy/cloudy...Is it cold/hot...?Yes,it is./No,it isn’t.”感知“How about...?”问句。本节课,我是本着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想法去设计的。课堂中我以课件贯穿始终,在其间穿插各种各样的趣味性、任务型的活动,像演唱教师自编歌曲“What’s the weather like?”、Let’s play中左手变电话的TPR活动、询问五一旅游城市的天气等,为学生创设了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各种信息调动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一直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状态,因而他们可以十分乐意的参与课堂活动中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气温表达,在最后一个活动的结束,渗透了情感教育,即关注天气,适当穿衣,保持健康,并且要关心家人。

推荐第7篇:教学设计和反思

《我们的田野》教学设计和反思

汪树德

教学目标 情感与体验:

在演唱表演中,学生能够体会歌曲中旋律美、歌词美,学会创造美。由此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讲、唱、演相结合互贯通,提高学生音乐的听觉、演讲、歌唱、表演的综合能力。

重点: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难点: 03

53 |

05

12 | 教学过程

交流互动——发现美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美丽的家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家乡的美,并能够表达自己家乡的美。)

一、图片导入——感受美 让学生感受各个不同家乡的美。

师:有位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美丽的家乡,我们来听听是怎么唱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个不同的家乡美,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美。) 揭示课题:《我们的田野》

二、学唱歌曲——体会美

1、朗读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田野风光(学生交流)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鲤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歌词美。)

2、教师范唱,学生找出难点,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唱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找出难点:后半拍唱:03

53 |

05

12

突破难点:先将“0”先唱成“空”作辅垫。即0 3

5 3 ,熟悉后,去掉“空”字,按休止符正确的练唱。比比谁唱得更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加入歌词,完整演唱 A 跟琴演唱一遍 B分六小组自学歌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才华,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随伴奏轻声演唱

巩固歌曲:分小组唱、个人演唱、男女演唱——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成就的评价与总结,学生能够在评价过程中互相学习,学会如何评价,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歌曲的处理

这是一首很美的歌,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唱好它呢? 生:优美、抒情、轻声演唱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三、拓展知识——创造美

欣赏郝歌歌舞《非洲我美丽的家园》

郝歌用他的歌声,舞蹈表达自己家乡的美,请同学们也用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是画画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意图: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美丽的歌曲《我们的田野》,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离开教室吧!

播放歌曲《我们的田野》,让学生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再观看田野美丽的风光的图片,通过观看图片启发学生在观察田野自然风光的基础上,感受《我们的田野》歌曲的旋律美,再通过听歌曲感受意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分析歌词。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有两处出现了小问题,第一处是,第一乐句的结尾的最后一个音田野的“野”字,只要唱一拍,但是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往往会拖拉,造成节奏的拖拉,影响了下面的演唱。还有一处是在最后一个乐句的开头,“无边的稻田”的“无”字唱的时候出现偏快的现象,这两处问题出现后,经过听唱、看唱(配合老师的指挥动作),最后学生基本掌握了。

我认为在教学中,单单让学生唱唱、说说、讲讲,是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歌曲的音域较宽,对学生的演唱的技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演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编辑:赵飞﹚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

语言功能 : Talking about the body. 话题 : Body

语言结构 : I have.../it has...

重点词汇 : face, eyes, head, nose, mouth, teeth... 任务活动 :

Task 1: Find out the miing animals.(Reading) Task 2: Find out the robber.(Listening) Task 3: Find out the miing dog.(Playing) Task 4: Design the detective.(Writing)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能听、说单词:old young strict kind polite hard-working...◆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基本句型What’s he like? He’s young/kind/friendly.等,来询问别人怎样及其回答。 ◆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乐于学习,乐于交流、讨论。

2.培养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教学难点 :

1.新单词的读音和使用: wing, curly, claw;

2.将新的词汇融入已学的句型中,达到知识的融合。

教学重点 :

1.能听、说有关 body的单词和运用相关句型; 2.培养三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具准备 :

自制 PPT,图片,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Warm-up) Say a chant and do the action.

二、新课呈现( Presentation)

Describe the cartoons. The last one is Conan.

三、新课学习( New leon)

Read three paages.And try to gue the miing pets.

四、练习(Practice) Find out who the robber is. Find out the miing dog.

五、拓展练习( Production)

Design your own detective.(Draw and say)

六、作业( Homework)

Draw your best friend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him or her.【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复习课,三年级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的我,真的很想让所有的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自信心,那么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和小侦探柯南一起探案这么一个故事化的教学手段,带着孩子们感悟英语。

教学片断 片断一:本课书的学习目标是复习本单元学习过的一些有关身体部位的单词,例如: ear, eye, arm, leg...,在和孩子们一起做动作说 chant之后,停留在最后一幅图片上,让孩子们说说熟悉的这些卡通人物有什么特点,将所学的知识可以综合运用,自由发挥,当孩子们看到最后描述完柯南后,我就抛出了本节课的主线,宠物店里面丢失了小宠物,让我们一起帮忙来找找丢失的小宠物吧 ……。

片断二:在新授环节里面,我通过让孩子们看丢失小宠物的身体部位的照片,听录音,以及完成短文三种方式,猜一猜并且画出丢失的小宠物有哪些?接下来,在操练的环节中,我向孩子们展示几个嫌疑犯的照片,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象的盗贼模样来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Does he have big eyes?...,而我只能根据孩子们的问题回答他们 “Yes”或者 “No”,然后孩子们根据我的回答一步一步的排除,最后选择出正确的 robber。

通过本课书的教学我深深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探索是创造的前奏,而好奇心又是探索的原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讲授新课之前,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孩子们在未知的情况下去自己寻找丢失的小宠物,根据线索去寻找罪犯。这样可以改变枯燥的学习方式,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探索不同场景下的任务。另外,想象是一种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在复习旧知的时候,让孩子们通过一些线索去充分的想象,不仅可以复习从前学习过的语言,而且还可以自然的导出新句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

(二) “任务型 ”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反映出外语教学从重视语言知识转向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体现了外语教学从重视教师的作用转向了重视学生的作用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教学通过教师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和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创造真实的或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 ,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答疑者。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而是主动地开动脑筋 ,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因而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

我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和柯南一起探案的活动,这项任务的设计,既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出发点,又具有可操作性。事实说明,孩子们对于任务的完成非常的成功,相信每一个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对新知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在问答的活动中,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自主思考,提问的机会,并且根据问答,让学生可以去感知和理解语言。 在整节课的讲授过程中,配以情节完整的课件,不仅画面醒目、精美而且加上优美的音乐,也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成功的地方,学生们在课上虽然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旺盛的学习热情,但是,教师的 “教 ”与学生的 “学 ”相比,还是教师 “教 ”的比重较大。如何更好的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自如的运用所学的语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9篇:教学设计和反思

5、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认定)

(1)、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结合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能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能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

(2)、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翔实记录、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

(3)、知道人体呼吸器官的名称、作用,理解呼吸的作用。知道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与预防。

1、重点难点:知道人体呼吸器官的名称、作用,理解呼吸的作用。知道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与预防。

2、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活动,什么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声:空气。

师:对了,今天就让我们研究和空气有关的呼吸器官。(板书) 同学们试一下,闭住嘴巴不喘气,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憋得慌。

师:刚才我们体验到了呼吸的重要性,那关于呼吸器官你有什么问题要研究吗? 生1:我想研究呼吸器官由那些组成?

生2:我想研究人呼出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 生3:我想研究怎样保护呼吸器官。

师: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第3个问题? 生解决。

师: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一下第二个问题。 活动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

本部分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自行探究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本部分可分为两个环节:

一是设计实验探究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首先提出猜想,然后通过实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暗示学生设计实验时可能要用排水法。其次学生动手探究试验。

二是表达与交流。

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交流,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让学生从中发现:人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是不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人不停地呼吸,是因为人体需要大量的氧气。

活动三:呼吸器官主要有哪些,我们是怎样呼吸的。 从“我们怎样呼吸”出发,引导学生开始研究活动并进行交流,教科书提供了基本概念资料卡和人体呼吸器官图,这些资料都可加深学生的认识。课文图片呈示的信息也包括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有的同学在画、有的同学在思考等,提示了师生此环节的探究活动方式。 活动四:怎样预防呼吸疾病。

教科书在情境图的编排中,对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了五幅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吸烟,大气污染、一氧化碳、随地吐痰、体育锻炼。目的是让学生讨论预防措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自由活动:

测一测我们的肺活量。

本部分旨在让学生掌握测量肺活量的简单方法,通过比较每人的肺活量数,分析人肺活量异同的原因。

教科书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第一幅展示的是学生用尺测气球周长,通过学生“我吹的气球最大——”提示学生气球吹的大小可以反映出肺活量的大小。

第二幅图展示的是用肺活量计测学生的肺活量,提示学生这是一种比较科学准确的测量方法。

教科书还为学生提供统计表,让学生收集、整理小组内测量的各人肺活量的数据。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比较分析各人肺活量的大小的规律。

拓展活动:

主要让学生调查吸烟和空气污染对呼吸器官产生的危害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对某一现象作合理解释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

杨庄镇中心小学 刘娜

《我们的呼吸》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5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能让学生够根据已有的经验结合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能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能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翔实记录、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知道人体呼吸器官的名称、作用,理解呼吸的作用;知道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与预防。

反思这一堂课我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新的科学课堂得教学模式是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表达与交流活动。

这一节课能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呼吸器官对我们自身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器官的问题和研究。

二、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学生的猜想是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不同,由此,重点研究怎样验证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即可。有两种思路,一是学生通过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进行燃烧实验,二是学生利用二氧化碳气体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来做实验。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老师给以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三、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时,应当尽量让学生自己发表观点,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另一个不足的地方是让学生进行肺活量的设计时,没有向学生讲清肺活量的含义,导致了学生多次吹气球,没有可比性。

小学五年级

科学上册课堂教学设计

杨庄镇中心小学 刘娜

2005年9月

小 学 科 学

课 堂 教 学 反 思

杨庄镇中心小学 刘娜

2005年9月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和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关于各个国家的著名建筑物,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并知道如何询问,掌握国家与建筑物的对应,本节课为Leon5 Where is the Eiffel Tower的第一课时,操练单词和句型“Is it „„?”“Yes,it is/NO,it isn\'t”“Where is it?”“It\'s in„„”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让学生明确英语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实课本就是实际生活,让学生爱上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另外通过运用多媒体呈现各个建筑物的画面,让课本更加活现在学生面前。

学情分析

现在的五年级孩子,由于条件原因,从四年级才开始学英语,从最基础的入手,当时学习起来很困难,因为之前根本没有学过,一下子又要跳到四年级学习,对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挺高的,并且当时学生对英语很陌生,所以兴趣不大,学的也不是很好,导致作业做不来,而本来五年级的知识又是在四年级的基础上加难了一点,所以孩子们现在学起来还是很吃力的,课文中的单词常用语还有些不会认,导致读起课文来断断续续的,需要一个一个单词的教,很费力,在加上乡村的孩子远不比城市的,对外国的建筑物不是很了解,所以只有告诉孩子,让他们记住,只能用更多的教学手段,让孩子感兴趣,并熟悉和记住世界闻名的建筑物以及对应的国家 。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国家闻名建筑物的情况,扩大知识面,了解各国文化 2.提高学生的拼读和初步的读写能力

3.掌握各闻名建筑物的单词和国家的单词“the Great Wall,China,Mount Fuji,Japan,Big Ben,Britain„„”

4.使学生掌握句型“Is it „„?”“Yes,it is/NO,it isn\'t”“Where is it?”“It\'s in„„” 5.能灵活的使用自然拼读法拼读单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各建筑物名称及其对应的国家,要求发音准确,并且能对上号。人教版五年级上册Leon5 Where is the Eiffel Tower

北川县马槽小学

林东梅 2.能将句型“Is it „„?”“Yes,it is/NO,it isn\'t”“Where is it?”“It\'s in„„”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Hello,Mi Lin

设计意图

Step 1 Hello,everyone 师生常规问候

Step 2 Listen and practise Nice to see you Nice to see you,too

1.出示the Great Wall图片 问:What\'s this 播放录音两次 长城 运用此类方法教学其他

单词,并教读以及跟录音跟读the Great 读

Wall„„„„

抽个别学生起来读

the Great Wall.Mount Fuji 2.“炸弹”游戏读单词 Big Ben

(分四组进行游戏,没有碰到炸弹的爬一梯)

the Eiffel Tower

the White House 3.教学句型“Is it „„?”及其回答“Yes,it is/NO,it isn\'t”

拿着Mount Fuji的卡片,问:Is it Mount Fuji? Yes,it is 拿着Big Ben的卡片,

问:Is it Big Ben? NO,it isn\'t

同桌之间一问一答

5.教学句型“Were is it?”及其回答“It\'s in„„” 拿着Mount Fuji的卡片,It\'s in Japan 问:Where is it?

运用此方法教学此句型Where is it? 和巩固单词 It\'s in„„

师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师

生感情,以及让学生尽可

能多的说英语

了解各个国家的闻名建筑物和国家,及其各建筑

物和国家的英文读法,并且要清楚的知道哪个建筑物是属于哪个国家的,跟着录音掌握单词的读法,并能熟读单词

进一步巩固单词,熟悉单词为后面操练句型做准备

4.让学生理解句型并掌握回答“Yes,it is/NO,it isn\'t”并且能用其他单词进行简单的运用 让学生感知句型,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回答,以及运用 小组问答(奖励爬梯)

Is it „„? 6.“开火车”游戏

一问一答,首尾呼应

Yes,it is/NO,it isn\'t Where is it? It\'s in„„

Step 3 Listen and circle

板书设计

Leon5 Where is the Eiffel Tower

the Great Wall————China

Is it „„?

Mount Fuji—————Japan

Yes,it is/NO,it isn\'t

Big Ben--------------

Britain

Where is it?

the Eiffel Tower----------France

It\'s in……

the White House-------America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方案:小组爬楼梯,炸弹游戏分组加分,没有读到炸弹的组爬一梯。开火车游戏分组加分,哪组表现的最好,开的最快一次爬1,2,3,4梯。抽起来读单词的学生奖励组内爬一梯,小组问答,依次爬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用学生几乎很少见过的东西,课件呈现各建筑物的画面,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兴趣,投入其中,然后慢慢的开始掺入教学单词,读单词,用卡片把单词活现,以及到后面的操练句型,其中我发现了,前面学单词的时候孩子们还是很开心,很会学,也会读,但是到了后面操练句型的时候,孩子们就有些懵懂了,不

进一步巩固句型,让学生熟练的运用句型,并且观察学生发音是否准确,并训练学生地名和国家的对应

听录音选择正确答案 播放录音

学生听音选择,公布结听音熟悉句型和单词,看果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 太会说,导致每次都要教读一次,我想可能的原因是我没有表述清楚,直接就提出这个句型,让学生有点难以接受,有点不懂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如何去问,如果让我重上这堂课,我想我不会直接的就读出这个句型,可能先让学生理解,在反复的操练几次,而不只是一次。

第11篇:教学设计和反思

《0的认识》教学设计

李艳

一、教学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9页《0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0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中的内容。教材先通过三幅画展示一只可爱的小猴逐次把2只桃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再利用直尺图说明0的另一个含义──起点;然后教学0的写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9页的内容和练习四的第

1、2题。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学生对“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力求体现: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联系生活使学生乐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会学。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没有提炼为数学知识,特别是对“0”表示起点的含义,知之甚少,所以这是一个难点。 一年级学生以无意识注意为主,对生活中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力求从生活实例引入,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0”,从而知道“0”不仅表示“什么也没有”并且还有“起点”的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3、经历观察与实践活动,体验0在生活中的含义,培养学生想象力、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理解0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0的两种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卷尺、直尺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尺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找找花儿后面的数:1

3 、3

5 、2

4

2、猜硬币个数激趣,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

①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储蓄罐),它有什么用?(存钱)

② 你能猜到老师罐里装着几个硬币吗?可用数字几表示? ③师一个硬币也不放进去,让学生猜。

④当一个硬币也没有,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表示?(学生答:用0表示) ⑤小结:当一个硬币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0”跟

1、

2、3„„一样也是一个数,在这里表示一个硬币也没有。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0”这个新朋友,学习有关“0”的一些知识。(板书:0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揭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1)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①小朋友们,今天何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 (出示小猴子)

②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当小猴遇上2个桃,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呢?

③吃掉一个还剩几个?用数字几表示?请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④小猴把2个桃都吃了后,盘子里还有几个桃?用几表示?

⑤请举相应的数字卡片。有吗?(举起空白卡片) ⑥ 生小结:什么也没有用“0”表示。师板书:什么也没有。

(2)发散思维,巩固含义。

①老师竖起1根手指,问:用几表示?竖起2根手指,问:用几表示?手握成拳头,问:用几表示?

②我一根手指也没有竖起来,这时我指头的个数可以用0表示。谁能帮我把盒子里的铅笔变为“0”?

③那么,你能想办法使文具盒里的文具变为“0”吗?

④ 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数字“0”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⑤生汇报。师出示资料:请你们找找数字“0”。

2、揭示第二种含义——0还可以表示起点。

(1)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①哆啦A梦与史努比参加跳远比赛,请你来当裁判。

②谁会赢呢?为什么?(见图1) 4

③如果从0开始比赛,以这条红线为起点,你认为谁赢了?(见图2)

④ 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见图3) (2)认识尺。

① 直尺上的0在哪里?(在在1的前面,直尺的最前面。) ②看看0在几的前面?0的后面还跟着谁呢?

③请你读一读尺上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④小结:直尺上从“0”开始,往后数越来越大,离“0”越来越远,用直尺测量时,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这时的0表示起点。 (3)实践活动:

①请两位学生现场立定跳远,请全班学生当裁判。体验从0开始跳的重要。

② 小结:0不但能表示没有,还能表示起点。

3、学习0的写法。

① 请你说说0像什么?(鸡蛋)它有什么特点?

②那么怎样写好0呢?课件演示写法。 ③师边总结边示范,学生书空。(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笔写成。注意0要封住口,要写得长而圆,要圆滑,没有棱角)

④ 学生写0,指名演板并评价。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说一说:(课件演示)看图说出相应的数

2、数一数:(练习四的第1题)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3、比一比:(用手势回答)

0○1 2○4 3○4 5○4 3○0 2○0

4、排一排:(练习四的第3题)操作活动,给0—5排队(请带了头饰的学生上台,头饰上写有0-5)。鼓励有不同的排法(可从左往右,也可从右往左排)。

5、猜一猜:师手中握有一些枣,让学生猜是几,再提示学生是比他猜的大,还是小,然后再猜,直到猜对为至。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它会出现呀?当数字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它要排在哪呀?

2、拓展:你能用0说一句话吗?

3、延伸:我今年25岁,再过5年就30岁,请问“30”后面的“0”去掉行吗? 附:板书设计

0的认识

什么也没有

起点

《0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3、经历观察与实践活动,体验0在生活中的含义,培养学生想象力、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理解0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0的两种含义。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学法可归纳为:

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㈡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而在童话世界、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一):创设童话情景,给数学插上五彩的双翼

孩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在童话中,学生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神秘、有趣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在这里,孩子们的眼里平凡的现象往往会变得非同寻常。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猴吃桃子”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入。 1.从“小猴吃桃子”的故事中,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

2.故事情景的创设贯穿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探究有关0的认识。“小猴吃桃子”的故事,学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并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研究发现数学的内涵。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

因此,在课中我先设计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显示,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让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例如:巩固练习第2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全结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0的认识》自评

上完了《 0 的认识》,感慨颇多。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游戏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而在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设计《 0 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学生对 0 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 0 表示没有的意思,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学生的实践出发。“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人教版一年级试验教材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0 原本只是一个抽象的数,但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猴子吃桃子故事形式,自然引入 0 的认识。“贪吃的小猴”故事情节活泼生动,创设悬念,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足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新知时,设计猜硬币游戏活动,“谈谈生活中还有什么事例可以用 0 来表示?”,等活动,让他们兴趣盎然。并创设了一个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活动环境,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习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 0 ”、“在直尺上找 0 ” ,让孩子们感觉 0 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0 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 0 ,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

不足之处:

1 、一年级学生还没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精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2 、对于 0 的第二层含义:“ 0 表示起点”突破得不是很好,仅仅是通过短短的几分钟的观察,学生不是特别理解。应该让孩子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时候 0 可以表示起点,让学生加深印象。

第12篇:教学设计和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黄色为删除,红色是添加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学会正确的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等体验性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经历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感受分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分析、比较、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发现能先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相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而且能减少计算的错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算题,你能直接口算出结果吗?出示:

5/9 +2/9= 1/2-1/7= 3/8 +1/4= 1/8 +1/5= 7+7+7+7= 1/3-1/15=

13/17-5/17= 7/12 +5/12= 2.1÷3= 3/5-3/10=

2、学生口答。

3、最后一题你是怎么口算的?还可以怎样口算?——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7×4或4×7来计算。

4、师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可以用乘法。

二、探究新知

(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

同学们都参加了兴趣小组,有一所小学的同学们也参加了,今天他们就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手工做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情意图,提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师有选择的板书:做这个风筝的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 师引导学生理解1/2米的意义:用手比量一下1/2米的长度。

2、解决问题

师:你能尝试自己列式解决吗?生列式。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算式?

根据学生列式板书:1/2+1/2+1/2+1/2+1/2+1/2和1/2×6 师: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3、小练习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5+3/5+3/5= 11/12+11/12= 7/15+7/15+7/15+7/15=

4、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同整数乘法一样,也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5、练习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15/17×11 20×3/8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来算一算1/2×6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并讨论计算过程和方法。 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引导观察结果是怎样得到的?

出示两份不同学生的计算过程,请学生观察:在过程中约分比较好还是计算出结果以后再约会比较好?

2、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自己小结。 教师归纳总结:课件出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的分母和整数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分子和整数不能约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自主练习第一题,让学生借助图形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判断对错。进一步熟练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和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怎么约分。

3、解决问题。自主练习

5、

6、7题,让学生感受分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五、老师与大家分享知识巧记: 分数乘整数,方法很简单, 分子乘整数,分母不用变, 计算想简便,先把约分算, 结果要正确,最简分数担。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做这个风筝的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

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

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作分子。

注意:分子、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前,我已经指导了学生进行预习,所以在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的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练习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于是我便根据学生的认知,设计了形式多样、与生活密切相连的、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程度不一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能力,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

1、对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这一个知识点,我没有通过画图让学生在形象的情景中去理解,而是通过讲授型的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去“套”出来分手乘整数的意义。

2、在这节课中,我把理解算理作为了本节课的难点,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算理的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在计算分母和整数能约分的计算题时,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和正确的书写格式,这个是我在示范书写时的疏忽。

3、在最后解决问题的练习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彻底的理解题意,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计算。

王鑫

第13篇:《自由落体》教学设计和反思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建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学习掌握自由落体的特点和规律。

二、方法与过程

通过演示和情景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挖掘出自由落体的规律

三、情感与价值观

知道伽利略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贡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器材】

牛顿管、纸、橡皮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由落体运动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张纸和一块橡皮下落的现象)

师:是否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在17世纪时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就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①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②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③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④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

请一个学生来做个实验:半张纸揉成的纸团和一大张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情况,请同学观察。(纸团比纸片下落快,轻的物体还下落的快。)

(设计说明:上述方法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粗象的逻辑推理或做实验验证。)

师:这样看来,重的物体有时下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几个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2.分析引导:

(1)教师指出:上述实验现象表明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在17世纪,伽利略曾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实验发现:质量不同的铁球和木球几乎同时落地。

(2)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3)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总结归纳:质量不同的羽毛硬币等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并比较一下牛顿管放入空气后的实验现象,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我们会猜想它会不会就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呢?这样 需要来证明才能确定。

1指导学生看“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的插图。

提问:要证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方法一:利用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 为定值进行推导。方法二:证明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是连续的奇数比。)

(设计说明:这种方法先猜想后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也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2分析频闪照片,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并让学生比较与前面学到的g的数值大小,并强调这个重力加速度就是前面我们学到的常数g。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五、课后探究

测自己的反应时间:(请学生说明这样测量的理由。并要求学生课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反应时间。现场可测几个同学的反应时间。)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己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1.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2.常取g=9.8m/s2或g=10m/s2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教学反思】

做好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是关键。当然由于自由落体的结论大家很熟悉,可能会出现学生的回答及探究超出教师的设计,教师事先要对学生可能的回答做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不会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所以这节课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14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理解三个比喻句。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梳理课文脉络。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课前二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历史人物刘备、诸葛亮有了初步地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三顾茅庐》,体会人物特点。

板书课题: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二、复习词语,把握全文

1.出示词语,师导入:第一次给五班同学上课,先让我见识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吧。(分小组齐读)

(1)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人物)

(2)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写景) (3)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敬等候 (动作)

(4)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统一中国 (计策)

有没有注意,每行词语都是同一类的。(分析。。。)

诸葛亮有这么好的计策,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曹操、孙权、天下群雄都想请他出山,得到他的辅助,为什么独独刘备请到他了呢?刘备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请大家到课文中找找关键词。(诚心诚意)

精读感悟,体会人物特点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分析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出示课文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嚷”字中有几张“嘴巴”?怎么读?

透过这个“嚷”字,你或许还能看到张飞的心情。(生气、不满)

是啊!他肯定又想起第

一、第二次去隆中的情景——

(课件展示一顾、二顾茅庐的图片)

师述:第一次他们没见着诸葛亮,诸葛亮的童子说“先生出去了,踪迹不定,归期不定。”

第二次,三人冒着鹅毛大雪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的弟弟说“诸葛亮昨天刚出去闲游!他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师:诸葛亮的这般举动又怎么能不让张飞生气呢!张飞真是窝了一肚子的气呀!小张飞们,通过朗读表达出你们的不快!自己练练看。(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指名读。

(3)从二人对诸葛亮不同的态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

(4)分角色朗读。读出二人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

过渡:到了隆中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自读第三小节,再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

(二)分析人物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这段文字中,刘备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深受感动。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半里多路大概有250米。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或对自己特别敬仰的人表示极大的尊敬。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尊敬,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啊!)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学生生模仿动作。(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

(4)“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个站法?你放学等父母的时候怎么等?

谁来模仿一下”恭恭敬敬“?指名模仿动作:

“恭”字表示人的内心一种敬佩之情,也是“诚”的一种表现,所以下面是一个“心”,只是把“卧钩”改成“竖钩”,同学们在写的时候注意这儿有两点。大家一起写一写这个字。

这一等等了多久?(等了半响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刘备与诸葛亮年龄、地位都有很大的悬殊,刘备已经年近半百,而诸葛亮才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刘备是皇族后裔,人称刘皇叔,诸葛亮只是一个书生,一介平民。

年龄小、地位低的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美美地睡着,而年龄大、地位高的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在阶下恭候。在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封建社会,这合适吗?

小结:通过刘、诸葛身份的对比,通过这些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我们再次深深感受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指名读。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 此时的快步与等待时的耐心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看到的一个什么样的刘备?

过渡: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齐读第四小节。(三分天下,最后取胜)

这个计策有这么好么?如果你对三国形势、军事战争不太在行,那么看看刘备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

(三)品读比喻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A句,齐读

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什么叫“茅塞顿开”?(师点拨: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句话说得是刘备本来对天下形势看得不透,经诸葛亮一点拨就明白过来了。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由此你看出了什么?生说:诸葛亮很有才华。)

3、把这句话用一个词语形容?师出示:(拨云见日)

过渡:再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出示B句,齐读。

B、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①在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鱼儿离开水会怎样?那刘备没有诸葛亮的辅助呢?(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过渡:诸葛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那么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C、出示课文:他们来到隆中,。。。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齐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仅仅是山冈像卧龙吗?

师引:有了卧龙先生诸葛亮的辅助,刘备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他们打了哪些胜仗?

(《草船借箭》:二十艘船,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20万支箭,让曹军未战先败,打击了曹军的嚣张气焰;

《火烧赤壁》: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空城计》:带领少数老弱士兵,吓得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兵马后退四十里!)

五、全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一个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环境描写、三个比喻的运用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想进一步了解他们更多的故事,请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取材于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我抓住“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课前,歌唱家杨洪基的深情演唱营造了课堂氛围,将历史回转到1800年前的那段纷争的三国时代。

1、比较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心理。

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为感受刘备的,我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刘备、张飞的对话,比较刘张二人的态度。指导过程中,我从“嚷”的字形入手,让学生观察,“嚷”中有几个“口”,引导学生明白“嚷”就是“大声地说”。接着让学生说说嚷时的心情,学生大多能体会到生气、不满等情绪,再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补充一顾、二顾茅庐时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受,真正让学生走进张飞的心灵深处,再读时,自然地“嚷”出心中的不满。

2、分析人物动作,感受人物性格。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刘备“诚心诚意”的正面描写,我抓住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再告诉他们刘备、诸葛亮不同的年龄(刘大20岁)及不同的身份(刘为皇叔、诸葛亮门庭沦落隐居)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更加深了学生对刘备渴求并尊重人才的认识。

课堂上存在不少遗憾和不足,首先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朗读感悟比较仓促,并且没有留下写练的时间。其次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充分,朗读指导不够全面细致。

上完课的那天中午,两个从办公室窗前经过的孩子边走边聊,一个有些得意,声音比较高:“我妈妈答应给我买《三国演义》了!”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突然很安慰,虽然课堂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遗憾,但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唤起他们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让学生他们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第15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和案例

教海无涯

曹岚君

洛南县西街小学

2012—2013第一学期

校本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是新课改以来一直所倡导的一个十分利于教师成长的方式,它的制定和实施理念更加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的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2、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具体措施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加强自己对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自己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和水平。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同时,结合本学科以及我个人的教学实际,使自己能独操作电子白板,能够灵活自如地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为课堂服务。

4、全面加强个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宣传,从板报、学习资料、各类报刊中全方位多角度选择典型案例,增加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自己职业道德水平的显著提高。

5、认真参加省上组织的远程教育培训活动,力争通过培训学习使自己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

6.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这学期,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第一章

我的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子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培养学生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当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出示罂栗花图片(指出此花是制作鸦片的原料。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掉,使人体力日衰,当兵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

能力,最后摧残人命,对中国危害极大。

二、出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文 (1)、一自然段交待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2)、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的销烟场面

(3)、最后一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最后讲出了一些问题由学生回答。 (4)、重点理解

“伟大的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

“壮”体现在场面的壮观:a、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

b、仪式隆重

c、销毁的鸦片数量多

朗读时的重点词语: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彩旗林立等描写人多,场面壮观的词语

要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 (5)、销烟顺序: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三、课外延伸

现在的毒品是经提纯的如冰毒、海洛因等,其危害性更大。我们青少年儿童一定要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泉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品味泉水的奇丽,并能体会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及四处泉水的特点。

课前准备: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谈话导入:

我们中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回顾本学期,老师带我们在课文中游览过哪些地方,谁来说说?(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令人神往的颐和园,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等),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呀;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城市,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题目来考考你们,

出示: 连一连:

春城

昆明(气候温暖,四季如春) 冰城

重庆(建在山上) 羊城

哈尔滨(冬季寒冷,冰冻很厚) 山城

广州(有“五羊衔谷”的传说) 泉城

济南 ? 你们熟悉济南泉城这个地方吗?板书课题:泉城

读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济南泉城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想把课文读好,要先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

第一组: 趵突泉

一亩

占据

三堆悬崖

喷吐 汇注

水声喧腾 昼夜不息

谁愿意来读读词语,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

文中有许多描写泉水的四字成语,很有特点,值得我们积累:出示,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觉得自己读得很不错,就请举手。

第二组:白浪翻滚 晶莹剔透 明珠散落 银花盛开

虎啸狮吼

秋雨潇潇

指名生读,齐读。

看来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不错,相信你们朗读课文的收获不仅仅是词语,刚才“济南为什么被称为泉城?”这个问题肯定也没难倒你们,你说: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出示句子: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4、济南的泉水水天下闻名,肯定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课文是以怎样的条理来描写的,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这篇课文分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

交流:请你来说,怎么分? 说说理由。课文有什么特点? (总分总)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够段方式。

二、品读课文

理清了课文的思路,现在去欣赏这天下闻名的泉水的特点吧。

1、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泉城的泉水哪些特点呢?。2交流:

(1)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泉水哪些特点?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的特点。(美丽和神奇)

出示: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1)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由于白浪上下滚动、翻腾,所以看起来像银花盛开一样。说明泉水非常美丽。)你在哪儿见过白浪翻滚?(大海、发大水时)从“白浪翻滚”中你体会到这泉水怎么样?(大,有气势)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 (2)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你见过晶莹剔透的东西吗,说说有哪些?(露珠,钻石,水晶,雨滴等)从晶莹剔透中,你体会到泉水是怎样的呢?(透明,纯净)泉水就如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散落满地,晶莹透亮,闪着光亮,我们似乎听到了珍珠落地的清脆声。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太神奇了!请你把它读出来。 (3)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谁来为我们模拟一下虎啸狮吼呢?模拟得逼真吗?让我们为他逼真的拟声鼓掌!

(4)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如果你闭眼倾听,泉水也能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这一句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泉水的?(形态和声音) 济南的泉水真是千姿百态,声音各异,相信聪明的四(2)班同学能用朗读表达出这泉水的不同。齐读。难怪作者第一句就提到:说到济南,就自然会想到济南的72泉。难怪作者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那么72泉中最著名的是——?

(二)欣赏四大名泉

过渡:让我们紧跟作者的脚步来欣赏四大名泉吧,

1、欣赏珍珠泉

我们紧跟作者首先来到了哪儿?

(1)谁为我们读第二自然段?珍珠泉在哪儿呢?想想珍珠泉具有怎样的特点。

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珍珠泉的神奇? (2)体会珍珠泉的美。

出示: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指名生读句子。这串珠还有变化呢,真神奇!真是变化多端,

让人捉摸不透!

“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形象,谁能告诉我是哪一个字?谁能为我们演示一下“拎”?拎高一点,速度快一些,再来一遍。一个拎子用的多好啊,给泉水赋予了生命力。现在明白什么是“拎”了吗?齐读句子。课文中有一个字表现泉水的流动特点,是哪一个字呢?“涌”字说明什么呢?(珍珠泉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珠自水底翻涌而上,所以用的是“涌”。)这一涌,涌出了串串珍珠,那珠串——(引读)多么神奇,多么富有生命活力呀!齐读句子。 (3)让我们来欣赏神奇的珍珠泉吧;设问:如果我现在们站在珍珠泉前,注视着珍珠泉的美景,你会对它说些什么?难怪作者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读句子

2、欣赏其它三泉

(1)过渡: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玩了珍珠泉,回顾刚才我们游珍珠泉时,我们先朗读课文,再找出位置和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然后谈体会。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来欣赏下面的三大泉,相信你们会有很多的收获。

同桌同学合作学习题卡,比一比那对同桌合作的好,动作快。一会儿我们请几个同学领我们到另外的三大名泉游览一番。

名称

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位置

泉城路北

特点

涌(神奇) 汇注(多)(喷注)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冒)大,清,美,

(2)谁来为我们介绍五龙潭,请你说,跟他一样的请举手,一起读读五龙潭特点的句子。(汇注是从几个方向流入,体会泉多。) (3)黑虎泉:在哪儿?有什么特点的句子?(出示图片)泉水从三个老虎口喷洒出来注入池中,水声暄腾,昼夜不息。(喷吐;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4)它不仅在72泉中位居第一,在全国也位居第一,它是天下第一呀。(大)占了差不多大半个公园,泉池真大呀!清,清到什么程度?清澈见底。美,如同三堆白雪,洁白无瑕。

让我们一起读读。(出示)难怪会位居72泉之首呢,齐读5自然段。难怪作者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1)我们刚才欣赏了四大名泉的特点,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暄腾,趵突泉的大,清,美,充满活力,这四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然后再描述泉的特点。我们在写写景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写法。)

三、小结。

我们已经游完了济南的四大名泉,要给这次旅行做一个总结的话,你想说些什么呢?

1、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和本文的作者一样,都说出了对济南壮丽景观赞美和热爱。

2、

所以说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四、配乐朗读全文。

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让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也欣赏泉城的风景吧。

五、这堂课,与同学们合作的非常愉快,老师送一份小礼物给你们,出示词语,读,请收好,希望对你们今后的写作有所帮助。同学们再见! 板书:

泉城

闻名天下

《九寨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2、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查阅资料。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知道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那里的人与动物能和睦相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出去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喜欢。去过北京、济南、青岛、上海„„)同学们都去过那么多美丽的地方,今天我想和大家去游览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哪里呢?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歌曲,在里面找一找,(放音乐)(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查阅了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大家都对九寨沟有了哪些了解呢?(交流资料)同学们预习的非常好,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而且知道了它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还有那里的景色非常的美,同学们想不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呢?(想)!同学们都想去九寨沟游览,但是要去的话,我们要先拿到门票才行!(出示小黑板)同学们先在下面自己试一试。

(自读准备。)(指名读、开火车、齐读)[检查方式多样化]同学们真棒,我们顺利的拿到了票,现在就让我们出发,一起到九寨沟去游一游。

三、初读课文.下面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去游览了一遍九寨沟,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和发现?(看到了雪峰、湖泊、瀑布,珍惜动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四、精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书读得可真认真啊!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景区里,刚进入景区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1、这个感觉真美,来到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啊?(是雪峰。)(放投影)它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雪峰很多,还很高。从“一座座、插入云霄”看出来的。)为什么会“峰顶银光闪闪”呢?(因为雪峰很高上面有积雪很亮,所以银光闪闪。)

2、这个同学回答的真好。然后是什么吸引了你呢?(湖泊)。谁能读一下课文中对湖泊是怎么描写的?(朗读)通过读你感觉湖泊是什么样子的?(湖泊很多,而且很美。)你又是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可以看出很多,湖水清澈见底,石块色彩斑斓,蓝天、白云、雪峰、森林与湖水构成五彩缤纷的图画,所以很美。)

3、我们继续前行,接下来大家又看见了什么?(瀑布。)谁能读一下描写瀑布的句子?(指名读。)(出示图片)看一下图,看到高高低低的小瀑布了吗?它们像什么?(好象一级一级的阶梯。)你找到一泻千里的瀑布了吗?你听见瀑布泻下的声音是怎么样子的?(水哗哗地落下来,声势很大。)有谁能来模仿以下这声势?(学生模仿)

此时,你就站在一泻千里的瀑布前,你感受到了什么?(我

感到有溅起的水花落到身上,凉凉的„„)谁能再读一下,让同学们感受到瀑布的壮观?(有感情朗读)

过渡语:我们已经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谁能引领我们继续前行走进森林深处,看看我们还能再发现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拿起笔,把你所看到的划下来。(指名读)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珍惜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呢?找四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比一比谁读得更好。(分角色朗读,读的同时出示图片) 同学们喜欢看到他们吗?(喜欢!)大熊猫和小熊猫是什么时候都能看到的吗?什么时候才能看见他们呢?(不是!只有运气好的时候才能看到它们。) 我们已经欣赏了美丽如画的风景,看到了可爱的珍惜动物,现在,我们该回去了,你现在心中是什么感受?你想对九寨沟说些什么呢?其实,作者当时的感受是和我们一样的,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九寨沟不仅有神奇迷人的景色,还有惹人喜爱的珍惜动物,九寨沟的确是——人间仙境!(完成板书)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九寨沟,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美丽神奇的九寨沟,那里有很多美丽的景色,但我们不能独自享受,让我们把自己喜欢的景点写成简短的话语,把它的美丽神奇介绍给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吧!(结合黑板的板书)

《**广场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观的形象(如第二至二自然段,主要建筑的位置);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从字里行间诵读感受(如第四第六自然段);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赋予文本精神内涵。(如:本课中将民族自豪感融于阅读教学中。)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至六自然段。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读懂课文,了解**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

●以《我爱北京**》歌曲导入,组织谈话,激起学习欲望。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精读细品,读中感悟,第一自然段抓“中心”“最”结合拓展知识理解。二至三自然段,抓方位理解,第四自然段是重点,为什么是“新中国的象征”为什么“无比向往”,结合开国大典场

景反复诵读。第五六自然段充分读,边读边体会内涵,运用图片资料说话进行练习,融入民族自豪感。

●升华情感,积累背诵,补充阅读(《语文补充阅读》)。 ●大致分三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板块一:歌曲导入,谈话激趣

1、同学们,还记得幼儿园里学过的一首歌曲《我爱北京**》吗?会唱的一起唱。

2、板书课题,齐读。

3、在你的印象中说到**广场你会想起些什么词。(壮观、宏伟等)

4、简单介绍**: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

5、**广场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6、出示**广场的图片,你们想去**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游玩。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大意

1、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想想通过读后你了解了什么。

2、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相机出示生词及课后相关的四

字词语。

(2)指导多种形式读词语,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齐读课文。

4、你现在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广场。板书下来,读一读。

板块三: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交流:短短一句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从哪些字里行间知道的?

“中心”:字面理解在北京的中心,是地理位置的“中心”,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它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中心。(点一下:它不仅在北京的中心,而且在人们心目中,在政治生活中也是中心。教学到第四自然段后可再回过来品读。)

“最宽广、最壮观”,抓住两个“最”,并引入资料“**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指导朗读抓好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

2、第

二、三自然段

那让我们一起这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不同记号划出方位词及建筑物的

名称,完成课后的最后一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理清方位。

**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结合交流点拨理解各建筑特点(并指导看图):近看:**——“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丽”;金水河、金水桥——“横跨”“白玉石桥”“白玉华表格外挺拔”; 远眺: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高大”“八个大字金光闪闪”;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巍峨壮丽。 指导抓重点词有感情朗读,抒发赞叹、热爱之情。

3、第四自然段

过渡:**明朝建成,清朝重建,但真正让他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心”的却是1949年的10月1日那天,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呢?

指名读。让我们一同看看这伟大的时刻吧!放课件。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评: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的新生。 评:这声音在宣告人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带着这无比的自豪齐读。

4、第

五、六自然段。

(1)过渡:历史翻过了四十七个年头,在这四十七个年头中,**广场上有一个场面是每天都要经历的,永远不变,那就是升旗。让我们去经历一下吧!

(2)指名读。“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五星红旗代表的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

出示图:你们看,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希望看看升旗,它们昂首肃立,面对国旗,如同面对——祖国,他们看国旗升起,如同看到祖国——像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腾飞。当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放国歌音乐)面对国旗,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

齐读第五自然段。

(3)转眼十一国庆即将来临,那时的**广场也充满了喜庆,来读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什么?

抓住“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体会热闹沸腾。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个个大花坛”感受“五彩缤纷”的花园广场;“华灯齐放”“礼花飞舞”感受入夜的“一片辉煌”;“翩翩起舞”“纵情歌唱”体会人们的欢乐;

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好句段。 齐读

板块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背诵。

2、拓展《语文补充阅读》上的助读。板书设计

**广场

中心、最宽广、最壮观

新中国的象征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聚一堂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

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擦掉第一个问号。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

一起

”“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

一起

“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

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 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 (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应该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应该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应该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来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

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心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么 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四、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起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 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美好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希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心情宽慰了。

由此可以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老师,您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老师。

2、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老师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感情

1、放录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学生欣赏。

2、为了赞美老师,人们常常把老师比作什么?(学生回答)

3、这么多美好的比喻,足以看出人们对老师的崇敬。就拿我来说吧,每次我遇见曾经培育我的老师,总会恭恭敬敬地说一声:老师,您好!(板书)

4、你们呢,是否也能这么亲切地向老师问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师,您好!》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再读课文,结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课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可在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上打记号,不懂的词语、句子可打上小问号。

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4、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5、指导朗读长句。

(1)出示句子:①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材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②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苦。③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④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2)教师范读--学生再次跟着朗读。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上下结构的字,上边分左右两部分,左边第三笔是横,第六笔是竖撇,右边的“月”略微小一些,下边的“土”下横长一些,托住上边。

2、学生描红、仿影。

四、作业设计:

1、组词

铺(

) 浸(

) 顶(

) 霞(

)辛(

哺(

) 侵(

) 项(

) 假(

)幸(

2、填上合适的词语

铺设(

架起(

塑造(

编织(

3、选择正确的读音

衷心(zōng

zhōng )

塑造(sù

shù)

笑语盈盈(yín

yíng)

浸透(jìn jìng )

第二课时

一、听写。

崇高 智慧 波涛 创造 浸透 涌出 塑造 朝霞 茁壮 衷心 祝愿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 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 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三、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学生阅读。

提供:《老师,我想对您说》、《苏珊的帽子》、《坐在最后一排》

四、指导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五、作业:

1、感悟积累。

本文是一首(

),赞美了教师事业的(

)和(

),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

)、(

)之情。

2、找出文中的两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找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其中“春蚕”指(

),“理想的丝线”指(

),“甘露”指(

),“茁壮的新苗”指(

),表现了(

)。

4、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崇高

哪一个不浸透

每当„就„

1、老师,您好!

美好

哪一个不蕴含

每当„就„

工作辛苦

感激之情

《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文适合朗读与背诵,我们不仅要追求口中读出感觉,还要做到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另外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疑问,悟出新的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思路: ●以田园诗导入,感受田园情调,然后荷兰是首怎样的田园诗?为主要问题进入课文。

●初读课文,准确读词,理解生字词,了解大意,感受作者在荷兰看到了哪些美丽景色。

●读通的基础上进行精读感悟,以“这是一首怎样的田园诗”主要问题,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地品读,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喜爱之情。结合指导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还要读出疑问,悟出新见解。

●指导背诵摘抄,鼓励积累及实践。

●大致分三课时。

教学过程:

田园诗导入,调动情感

1、课前背诵学过的田园诗。

2、刚才我们背诵了一些田园诗,板书:田园。看到田园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田地,苗圃,农村,悠闲,安适„„

3、板书: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这是首怎样的诗呢?

4、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一下吧,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理清大意

1、过渡:今天,让我们要领略的田园诗情来自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让我们随着文字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吧!

2、学生自由读全文。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标记,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结合教学生字。

A极目远眺 辽阔无垠 绿意盎然

B奶牛

顽皮

仪态端庄

严肃沉默 铃铛没有声音

骏马 骠悍强壮

腿粗如桩

绵羊

悠然自得

C挤奶的人 小板凳 谁也不叫喊吆喝

默默无言

船只 舒缓平稳 满载 偶尔 汽笛声

D沉睡的牲畜 无声的低地 漆黑的夜晚 微弱的光芒 一片寂静

(2)分四组学习:

第一组感受到什么:草原大、绿;

第二组写的是什么?(奶牛、骏马、绵羊)

重点:

“顽皮”一般指谁(孩子)现在呢?(评:多么有情趣)

“仪态端庄”本来指怎样的人?(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现在呢?小“骠悍强壮”“腿粗如桩”这两个词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骏马?

“悠然自得”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评:生活在绿色草原上,绵羊快乐无忧舒适满足。)

第三组介绍了什么?(人与船只)重点理解“吆喝”:大声喊叫。评:人、船和周围环境是这样融洽。)

第四组,读一读,这些词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氛围?(安然、宁静)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及时给予指导:难读句子多读或领读。

(4)说说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在荷兰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4、你觉得如果让你给课文划分一下,你认为哪些可以归并在一

起。(理清课文脉络: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荷兰;第二至六自然段,展示荷兰的田园风光;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发表感叹。)

5、齐读全文

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荷兰是首怎样的田园诗呢?(板书:这是一首

的田园诗!)让我们走进课文。

2、教学第2-4自然段:

(1)让我们先去看看牧场之国的动物们吧!读读二到四自然段,你觉得荷兰的动物们在这牧场之国生活的怎样?(学生自读后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关键词:自由、无忧无虑、悠闲、充满温情)

(2)根据板书读:这是一首自由的田园诗,这是一首无忧无虑的田园诗,这是一首悠闲的田园诗,这是一首充满温情的田园诗,来再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来的?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引导,重点体会: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和比喻)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把牛犊比作——孩子,而且是——顽皮的孩子,而老牛呢,俨然是——牛群的家长,那它们的家就是——这草原,这大自然。(评:这是一幅生动而温情的画面。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呀!)在这大家庭中其他成员在做什么呢?(引读前两句,谈感受)

“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镶嵌”的意思是——(把一样东西嵌入另一样物体内)用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评:荷兰的低地和运河相互交错,也说明了荷兰运河多,面积广。)“随风飞扬”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骏马飞奔时的情景,强壮的原始生命力,自由的向往和热爱)

“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它们是谁?(骏马)为什么说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正如洞庭湖的湖光和秋月一样,骏马和草原是这样的两相和——相机板书“和谐”。)

和草原如此和谐的又岂止是骏马,它们还指谁?(奶牛、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读相关句子,读出安闲与悠然自然。 (3)齐读2-4自然段

3、教学5-6自然段

白天的荷兰牧场是一首如此生动和谐的田园诗,那么傍晚、晚上呢?这又是首怎样的诗呢?请你读读5-6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这份诗情画意的句子,多读几遍,细细体会。

交流步骤:读句—谈感受—找出重点词—再读。结合板书:安宁静谧。重点指导:

◎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出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宁静谧的境界,夜晚宁静的荷兰也是一首诗。

齐读5-6自然段。

4、齐读板书:这是一首

的田园诗。(根据板书读),齐读最后一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到了傍晚,我们看见——;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当夜幕降临——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学生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课后搜集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进行交流。

(作业:第一课时:学写生字,描红,完成抄写记忆词语,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三课时:完成名师助学等,阅读课文助读。)

板书设计

10、田园诗情

这是一首

的田园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让学生自由说童年趣事。

2、有位作家叫琦君,她也有难以忘怀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好吗?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情景读题,就题质疑

读完课题,让学生就课题提出疑问。

三、作者简介,交流资料 1、简介作者情况:

本文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在台湾常常回想起自己的故乡,尤其是故乡的桂花,于是就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桂花雨》。 2、交流桂花资料:

老师布置让大家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现在把你们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吧! 3、生自由交流资料:

说到描写桂花的诗的时候,老师及时点拨:

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在赞美桂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和赞美桂花的。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想一想“桂花雨”指什么?

2、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欢。

五、精读课文,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1、了解桂花树的样子:

琦君笔下的桂花树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通过读描写桂花树样子的句子,电脑展示桂花树与梅花树对比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桂花

树“笨笨的样子”的可爱,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2、梳理课文脉络: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琦君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桂花? 通过读书让学生发现是从“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两方面写的。

3、体会桂花的香:

桂花到底有多香,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受吧! ⑴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

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让学生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⑶品尝桂花的香和甜。

⑷把桂花的香和甜通过读表达出来。 4、感受摇花的乐:

桂花的确很香,作者很喜欢它。其实最让作者高兴的事是──帮妈妈摇桂花。

⑴找出写作者想摇花的句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⑵读句子感受作者急切的心理。 ⑶演摇桂花的情景,说出此刻的心情。 ⑷读写摇花乐的句子,感受摇花的高兴: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⑸动画演示“作者帮妈妈摇桂花”的情景,理解“桂花雨”指什么。

⑹身临其境,展开想象,自由评说。 ⑺再次把摇花的乐用读表达出来。 5、感受母亲的思乡之情: ⑴出示母亲说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⑵品读句子,感受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母亲眼里,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花也是故乡的香。 6、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引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勾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

六、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琦君八十多岁为寻根,再次来到故乡。她吃着桂花饼,品着桂花茶,泪水盈盈。琦君虽然身在台湾,可故乡一直没有离开过她,因为故乡一直在她的心里。

2、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肯定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让我们把童年的趣事像作者一样写下来吧。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教学重、难点:

1、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法:情境式

启发式

读悟式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提问:这是一幅国宝级作品。谁见过,并且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它?

2、简介徐悲鸿。提问:还有谁有补充?

3、组织解题:

⑴“励志”是什么意思?通常什么时候需要“励志”?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经过预习解决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

⑴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⑵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⑶将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⑴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⑵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指导写生字:

⑴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音。 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⑶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自由读,要求比较熟练,有一定速度,读完后思考:徐悲鸿的“志”是什么?他是怎么“励志”的?结果怎样?尝试连起来用一两句连贯、通顺的话说说。

2、默读课文,要求按刚才的归纳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组织反馈。

3、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小声读1-3自然段,思考:徐悲鸿留学时发生了什么事?为此,他立下了什么志向?

2、那位外国学生说了什么?默读外国学生的话,思考:⑴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⑵哪一句话最使徐悲鸿和我们气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第16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荷塘月色》的三种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感等修辞手法,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

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品读──讨论──赏析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

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

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二者不可

分离。

【整体感知】 三个世界:

一、现实世界----颇不宁静

二、精神世界----暂得宁静

三、理想世界----自由欢乐

感情主线: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问题(1):阅读1-3段,

①思考:《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的现实世界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交流明确:

小煤屑路、路旁杂树。 ②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第2段:小煤屑路-----幽僻、寂寞(寂静) 第2段:路旁杂树-----阴森森的 ③这些景物描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启发:月光是淡淡的,作者却说“今晚却很好”,这说明作者的感情怎样?是淡淡的喜悦呢?还是淡淡的哀愁?

学生自由讨论:淡淡的哀愁。 问题(2):阅读4-6段

①思考:朱自清的精神世界中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塘边月色:

②这三幅图画各有什么特征? 月下荷塘:宁静、优雅(幽美、雅致)

塘上月色:月光淡淡、月影朦胧 塘边月色:月光暗淡下去

③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月下荷塘”的宁静、优雅(幽美、雅致)的?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④第5段主要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月色

⑤本段的描写对象是树,还是月光?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3):阅读7-8段

现实世界是如此不平静,精神世界的荷塘月色也转瞬即逝。那么,他的理想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江南采莲的景象。 【重点突破】

问题(1):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篇散文写于哪一年?1927年7月。1927年7月,朱自清面临的中国,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呢?

一月:汉口爆发反英怒潮;奉军南下入河南;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南京发生惨案。

四月:张作霖派兵搜查苏联大使馆,不久李大钊被绞死;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另立南京国民政府;李济深在广州捕杀共产党人。

五月:夏斗寅叛变,进军武汉;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

六月:日寇出兵青岛;清华国学研究院王国维教授自沉。

七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共政变;日本首相上奏征服中国的“田中奏折” 。 问题(2):作者是如何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

①月下荷塘:通感、比喻(博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空间顺序; ②塘上月色:第5段的动词分析;

③塘边月色:第6段的叠词分析。

问题(3):在三个世界中,作者在写景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拓展延伸】

教师配乐《汉宫秋月》朗诵朱自清散文《歌声》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①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①细雨如牛毛,扬州称为\'毛雨\'。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濛濛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1921年11月3日,上海。

作业:对比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比较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鱼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两篇作品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的思想内容更觉深刻,时代感和社会意义更强.两篇文章都生动传神的写了荷花荷叶的美丽的形象,但苏写的是雨后初阳之荷,荷塘月色写的是月下雾中之荷,各有各的特色.用词精妙,能用荷花传神写照.苏白描写意,用”干、清、圆、举,四字,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刻画了雨后清荷的静态动姿,被王国维赞为“真能得荷花之情理者”。《荷塘月色》工笔细描,动词用得奇妙,比喻、比拟、通感、应衬用得绝佳,描绘了生动的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丰富赡的情意。

情境交融是两篇作品的共同特点。《荷塘月色》发挥散文的特长,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了多种艺术技巧。《苏幕遮》则虚实相济,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诗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课堂小结】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以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以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情感相互交叉转换构成本文的情感主线。文字清秀朴素、情调雅致有趣、描写细腻传神,值得我们课后反复朗读、品读。 【写作练笔】

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烦心事,谁都会有内心不宁静的时候,当生命处于困境时,我们的确需要一片心灵的荷塘,自由的月色。也许你已找到了那片减轻生命重负的“荷塘”,它是什么呢?请以《我的“荷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景状物的文章。 【板书设计】

三个世界:

一、现实世界----颇不宁静

二、精神世界----暂得宁静

三、理想世界----自由欢乐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修辞、语言等都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手法的分析,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尽量做到挥洒自如的讲解,吸引、感染、启发学生。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第17篇:《有的人》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知道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3、(介绍背景)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对比、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

5、

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第18篇:解方程教学设计和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解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任晓丽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P67-68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6

7、68页的例1、例 2,本节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在这一节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需掌握解x+(-)a=b或x×(÷)a=b式的方程,为学生下一步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本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但有效的学习还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培养。 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探究法为主,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思路。主要让学生合作学习,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式,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2、通过创设情境,经历从具体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渗透代数化思想,并通过验算,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的性质解方程,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方程

猜球游戏:课件出示一个乒乓球盒,猜里面有几个球?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球数?

X 个

导语:要想精确知道多少个球?再给大家一些信息(课件出示:天平左边盒子和3个球,右边有9个球)

问: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生答,师板书X+3=9

二、探究算理

1、x代表几呢?、、、那这个答案6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预设:

a、左右两边都拿掉3个乒乓球,右边还剩下6个,所以x=6; b、6+3=9,所以x=6, c、9-3=6

2、研究第一种想法:设问:左右同时拿个3个乒乓球天平会怎么样?

学生上台用天平演示

请学生们把刚才的过程用式子表示出来,板书:X+3-3=9-3 追问:你怎么想到是拿到3个乒乓球,而不是拿到1个或者2个呢?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3、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尝试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递等式。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我们就说X=6是方程的解。

板书方程的解,尝试说说方程的解书本定义;

刚才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与天平相对应)

5、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不同意义?

6、小结。

7、巩固新知:

⑴解方程:X-3.2=4.6,x-1.8=4 ⑵判断并改正。

三、自主迁移,解决问题

1、研究例2:3X=18 学生尝试后出示:3X÷3=12÷3 用天平操作后交流后想法:方程的左右二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

解方程,并检验。

2、总结:解方程时,我们都是想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使方程保持平衡,我们可以采用……

展示,课件演示后小结:方程的左右二边可以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追问得到还可以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2、课件看图列方程解方程

3、x=2是方程5x=15的解吗?x=3呢?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化思想有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编写上为了实现中小学的衔接,改变了以往利用“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而是利用天平原理即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今天运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新课程在数与代数的编排中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单独的应用题编排,而是把应用与计算紧密的结合起来编排,每一个内容都是以主题图的形式来呈现,主要的是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休的情境中理解算理,同时也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解方程只要使天平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平保持平衡,可以通过在天平的左右二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天平上的乒乓球的移动和补凑,来理解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情境的创设中,通过猜球,与天平的呈现信息,让学生经历由直观的生活抽象为化数化的过程,从中渗透化数化的思想。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乒乓球,文具等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平之中,通过导入时从直观到抽象,再到尝试时从抽象的式子分别直观的乒乓球与图片来表示,打通天平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图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困惑:

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平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平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这节课在构思加入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和直观材料,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植入天平,并给学生以自我解释与验证的机会,但操作的作用在每一次实践中都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如何来提高操作的有效性,让操作的目标更明确,是以后这节课研讨中重点商切的问题。

第19篇:教学设计和反思1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根据老师给的几个提示,猜出相关人

物。

(1)19年 史学家 砸缸 《资治通鉴》

(2)远渡重洋 生物学家 青蛙卵剥离手术

(3)江苏宜兴 《奔马》 画家

(4)一万余里 \"医林二圣\"之一 《本草》

2、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和张仲景一起被称为\"医林二圣\"

李时珍的一生成就很多,他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过八百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为了察访药材,行程一万余里。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李时珍在创造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板书:夜宿古寺)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质疑: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4、那么就请大家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 (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并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情况 ① 谁来读读这些词?出示: ②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lěi

yuán 长年累月

断垣残壁

②由生字串成的主要内容(略)

2、指名回答分段

3、那现在谁能说一说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吗? (为了察访药材而一心赶路,所以错过了客店)

三、精读课文

(一)第一部分(1-4节)。

1、出示第一自然段

重点理解感悟“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好几个月”,体会李时珍吃苦耐劳的精神。

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从哪儿看出来的?(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名读

他为什么说,在破庙例过夜要比住在家里苦多了呢?(指名说) 出示第四自然段: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 指导朗读,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 教师板书:住破庙

(二)第二部分(5-7节)

2、除了住得苦,你还感觉他有什么苦?(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喝泉水、吃干粮 指导朗读

面对这些磨难,李时珍是怎么看的呢?出示李时珍和徒弟的对话。 指名学生分角色读

重点体会“长年累月”并板书,让学生想象李时珍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 (教师可出示冬天、夏天的图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发挥想象) 再指名学生想象说

这么多年,他都挺过来了,当遇到哪些困难的时候,是什么想法支持他坚持下来呢?(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 分角色朗读

再次感受他的伟大(读“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板书:万民得福

值得 再指名读这句话,齐读

他认为一人苦,而使万民得福,值得(板书)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8-13节)

1、为百姓经历生活上的困苦已让我们对李时珍生起敬佩之情,然而更让我们感动的却不止这些。

默读第8-13自然段,画下让你感动之处,在旁边写出你感动的原因。

2、交流。

“庞宪,趁着大好„„记下来吧。”(放弃自己休息,在月光下记录)出示他在月光下记录的图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若有所悟。” 李时珍为什么要尝药?指导朗读

尝药会存在怎样的危险?想象,并指名说

从这几句话中,你读懂了李时珍的内心了吗?指名学生说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但李时珍还在认真辨别着,记录着。(天已晚,李时珍依旧没有放弃工作)

3、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上列句子

四、想象拓展

此时,瞻仰着他的像,你想说些什么呢?

五、作业

1.讲述《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16 李时珍夜宿古寺

住破庙

一人

喝泉水、吃干粮

万民得福

值得

长年累月

端详、扯下、嚼嚼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设计:从课文的第一段感受李时珍师徒两人生活条件的艰苦;从李时珍与庞宪的对话和他亲自品尝药草体会他为了编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作风。

在处理第一段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第4自然段中有关描写词句并说清自己的理由。抓住“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出这是一座荒废多时、十分破败的古寺,而且古寺的条件十分差,很久没有人来了,也很危险。但这一环节中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说完之后没有点到“破败”这个关键词上来,让学生充分感知“破败”这个词。

课文第七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李时珍在家中,该是怎样的生活呢?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

第20篇:解方程教学设计和反思

《解方程》例1例2教学设计与反思

东园中心小学 林明珠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P67-68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6

7、68页的例1、例 2, 本节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在这一节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需掌握解x+(-)a=b或x×(÷)a=b式的方程,为学生下一步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本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但有效的学习还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培养。 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探究法为主,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思路。主要让学生合作学习,给

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式,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2、通过创设情境,经历从具体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渗透代数化思想,并通过验算,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重点:用等式的的性质解方程,理解算理。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方程

猜球游戏:课件出示一个乒乓球盒,猜里面有几个球?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球数? X 个

导语:要想精确知道多少个球?再给大家一些信息(课件出示:天平左边盒子和3个球,右边有9个球)

问: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生答,师板书X+3=9

二、探究算理

1、x代表几呢?、、、那这个答案6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预设:

a、左右两边都拿掉3个乒乓球,右边还剩下6个,所以x=6; b、6+3=9,所以x=6, c、9-3=6

2、研究第一种想法:设问:左右同时拿个3个乒乓球天平会怎么样?

学生上台用天平演示

请学生们把刚才的过程用式子表示出来,板书:X+3-3=9-3 追问:你怎么想到是拿到3个乒乓球,而不是拿到1个或者2个呢?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3、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尝试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递等式。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我们就说X=6是方程的解。

板书方程的解,尝试说说方程的解 书本定义 ;

刚才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与天平相对应)

5、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不同意义?

6、小结。

7、巩固新知:

⑴解方程:X-3.2=4.6,x-1.8=4 ⑵判断并改正。

三、自主迁移,解决问题

1、研究例2:3X=18 学生尝试后出示:3X÷3=12÷3 用天平操作后交流后想法:方程的左右二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

解方程,并检验。

2、总结:解方程时,我们都是想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使方程保持平衡,我们可以采用……

展示,课件演示后小结:方程的左右二边可以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追问得到还可以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2、课件看图列方程解方程

3、x=2是方程5x=15的解吗?x=3呢?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化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编写上为了实现中小学的衔接,改变了以往利用“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而是利用天平原理即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今天运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新课程在数与代数的编排中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单独的应用题编排,而是把应用与计算紧密的结合起来编排,每一个内容都是以主题图的形式来呈现,主要的是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休的情境中理解算理,同时也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

到解方程只要使天平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平保持平衡,可以通过在天平的左右二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天平上的乒乓球的移动和补凑,来理解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情境的创设中,通过猜球,与天平的呈现信息,让学生经历由直观的生活抽象为化数化的过程,从中渗透化数化的思想。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乒乓球,文具等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平之中,通过导入时从直观到抽象,再到尝试时从抽象的式子分别直观的乒乓球与图片来表示,打通天平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图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困惑:

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平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平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这节课在构思加入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和直观材料,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植入天平,并给学生以自我解释与验证的机会,但操作的作用在每一次实践中都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如何来提高操作的有效性,让操作的目标更明确,是以后这节课研讨中重点商切的问题。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