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把握课堂练笔切入设计提高学生读写结合能力

发布时间:2020-03-02 08:14: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把握课堂练笔切入设计 提高学生读写结

合能力

[内容提要] 课堂小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有效途径。课堂小练笔的切入设计要科学合理,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阅读经验,确定明确的训练目标,这样才能更有效。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课堂小练笔 切入设计

课堂小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兼具语言外化表达和习作内化积累的功能,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真正的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谓一举多得,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有效途径。

可是走进我们的小学语文常规课堂,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小练笔却并不多见,充其量也就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偶尔一见,就是为了走走形式而已。因为很多老师认为,练笔是作文课上的事,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会冲淡课堂。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没有平时的积累,作文就会出现“无病呻吟、无米之炊”的现象,再者说,课堂练笔不仅不会冲淡课堂,而且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能积累相关的阅读体验,真正做到读写结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课堂小练笔无疑是一种让学生获得方法的有效途径,而这种训练途径的关键就是要找好切入点。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就是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创作的平台。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呢?课堂小练笔的切入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阅读经验,确定明确的训练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补充课文留白,充实文本内容。

我们的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例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结尾处:

“„„(主席)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那么,主席这个夜晚是怎样度过的呢?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按照文中人物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这样写道:“夜深了,主席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起身来到窗前,用颤抖的手点燃一支烟,透过玻璃望着夜空。唉!岸英,你就这样走了吗?眼泪不由夺眶而出„„”这样的空白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对阅读空白的召唤,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在写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呢?你认为这种写法好不好?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种“留白”的写法,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炼。

2、拓展思维空间,充实故事情节。

细心的语文老师会发现,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课后练习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让我们把一首古诗编写成一个小故事。这种小练笔,把握好了,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大都是非常喜欢的。

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编写小故事。学生写道:“有一天,诗人杨万里乘舟去看望朋友,来到安仁,突然江上有一条小船引起他的注意。船上两个小孩放下船桨,撑起伞坐在船头。他感到非常奇怪,天又没有下雨,他们为何这样做呢?于是上前询问,结果两个调皮的孩子竟然不告诉他理由,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经过认真观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在借风行船。于是杨万里欣然提笔,写下了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这样的编故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习作材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训练契机。

3、运用发散思维,放大关键语句。

有些课文中隐藏了某些关键语句,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放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只是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很多事,那么,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透过文章语句寻找,然后展开想象将它放大。“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学生通过仔细研读这段话发现,“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句话中,交待了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的贡献。学生想象战场情境后写道:“志愿军战士已经在阵地上坚持了三天三夜了,饥饿和疲劳威胁着大家的生命。战士们有的靠在战壕边,有的扶着抢休息,有的已经饿得直不起腰了„„突然,敌人又冲上来了,战士们立即忘记了疲劳和饥饿,马上拿起枪投入新的战斗„„”通过补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如此深厚,加深对中朝人民深情厚谊的理解。

4、透过文字表面,感受人物内心。

有些课文,从文本内容表面看不到什么,但是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实在文字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文章感人。仔细研读这一课,会发现课文中写小钱的两个相似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患了白血病,生命苍白,此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透过文字背后,你想,他的内心会平静吗?生命垂危时,他有着对生命的渴求,他不愿意就此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是又没有办法。后来,经过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帮助,小钱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两处“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句子一样,但他的心情一样吗?是“静静地”的吗?此时他在想什么呢?我在此时设计的练笔,可以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感受他复杂“静静地”的背后“不平静的”情感世界。

5、延伸想象空间,续写课文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结尾:“桑娜拉上了帐子„„”那么以后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这一家人的日子会过得怎样呢?我让学生续写故事。又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凡卡》的结尾,“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爷爷会收到他的信吗?凡卡悲惨的命运会就此结束吗?我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这样的续写小练笔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

6、挖掘词语内涵,丰满人物形象。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人物形象的聚焦点,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让学生在语境的沟通中理解词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荔枝》一课时就抓住了“筋脉突兀”这个词语。

“请大家想一想,母亲的筋脉突兀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母亲的手筋脉突兀,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写道,“母亲的手筋脉突兀,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手面粗糙,像老松树的树皮,手背上青色的筋脉高高绷起,这双手不正是母亲艰苦一生的写照吗?„„”引导学生借具体情境反映“筋脉突兀”的内涵,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这样一来,“筋脉突兀”给予学生的就不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以后学生一旦遇到这个词语,与之相关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眼前浮现;一旦遇到类似形象,与之匹配的词语就会在他们脑中自然出现。这样,“筋脉突兀”的词义和语像就变成了他们的活的库存。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我们的教材是编者经过筛选的中外精品文章,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凭借和写作指导的主要依据。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教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小练笔的切入设计与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就会找到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适当的切入点。只有经常进行这方面读写结合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并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真正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05期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刘国正编著

3、《中西教育史》 [海外中文图书] / 洪祥编著

4、《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出版社]/于永正著

读写结合小练笔

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浅谈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注重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能力

随文练笔读写结合的捷径

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巧妙设计随文练笔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让读写结合的练笔形式丰富多彩

把握课堂练笔切入设计提高学生读写结合能力
《把握课堂练笔切入设计提高学生读写结合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