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证考试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1: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选择错题整理: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在教育研究中,透过单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属于,非参与性观察

3、小学生学习是四边形以后,再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属于,下位学习。

4、对小学生进行减压心理辅导时,采用的冥想放松方法主要属于,行为疗法。

5、综合课程打破了科学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题为依据组织内容,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横向组织。

6、教室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视频、投影、模型等教学资源属于,教材。

7、以评价对象自身的状况作为参照标准,对其在不同时期的进步程度进行评定。这种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8、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属于,隐性课程。

9、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孔子。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10、学校教育制度内容是,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11、关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有

1、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3、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更好地促进发展。

4、教学应同时考虑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12、小学生喜欢亲近老师,渴望得到夸奖,这种需要属于,归属和爱的需要。

13、“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说明,性格对能力有影响。

14、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不理想,逐渐出现了被动、退缩、无动力的状态。这种心理反应属于,习得性无助。

1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能够解决7乘以8等于56这个问题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16、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17、通常所说的备课要“三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研究学生。

18、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19、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20、根据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规定,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21、头脑风暴法是指: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及迅速的联想方法产生某种注意。

22、有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字母t的时候常常会发出汉语拼音t的音。造成这种干扰现象的原因是。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23、妈妈要求小花必须完成作业以后才能看动画片,这种做法符合,普雷马克原则(是指用高频行为就是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

24、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隐性课程。(学校情景中心,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25、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26、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知道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27、在教育研究文献中,各类文物、教育史专著、名师教育实录等属于。事实性文献。

28、既想得高分又不愿意努力学习,这种心理冲突属于,趋避式冲突。

双趋式冲突:双避冲突一个人要在两项负价对象之间(即两个有害无益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这一处境可用一个敌伪士兵的情况来说明,他深感战斗之疲劳、危险及战争的非正义性,总想从战场脱逃,但又怕被抓回来处以极刑,这种心理矛盾就是双避冲突。

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认为基本的冲突有"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趋冲突"三种。 双避式冲突:指必须在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间回避一种事物时的矛盾和冲突。(前怕狼,后怕虎)。这是一种既趋向又回避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引起动机的事特既有吸引力,又令人有所顾忌。)趋向的动机和回避的动机接受平衡,难以选择。如果吸引力大于应回避的力量,就趋向。反之则回避。

趋避式冲突:是指个体的目标既可以满足需要,但又对自己构成威胁,使得个体想接近这个目标的同时又想躲避它。这类冲突是最为普遍的个体从“利”与“得”一方面考虑,又倾向于躲避。

目标冲突还包括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等。 多重趋避式冲突: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

29、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这种学习动机属于,认知的内驱力。 30、布鲁姆为代表的教育家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31、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这一观点要求小学教学应当遵循,直观性原则。

32、基础课程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以及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观赏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其在教学上的意义是提倡研究性学习,至关学习,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结构主义理论学习。

33、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同化与顺应(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

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34、在课堂教学中,教室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配置性评价:一般在各学年、各学期开始时或开始前施行,其目的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具有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准备状态。通俗地讲,即是知道学生的底细。所谓学生的预备状态或底细是根据他们在同年级或同年龄学生中的地位,以及个人在成绩水平上的差异来衡量的。摸清情况,就可以更好地编班分组,妥当地安排教学计划等等。这种评定因而可称为配置性评定。

甄别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

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35、编写小学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36、一个儿童能够辨别出自己的左右手,但是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智力(sensorimotorintelligence)。从出生一直持续到第18个月。这个阶段以日益复杂的感觉和动作图式为特征,这些图式能够使儿童组织并练习控制环境。

第二阶段,前运算思维(preoperational thought〉。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持续到大约5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思维(concreteoperationalthought)。从

6、7岁到青少年早期大约

11、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领会特定因果关系的逻辑基础。他们能够领会类别、归类系统和团体中的等级结构。相对于产生纯哲学和抽象概念的假设,他们在解决与物理现实有

明显关系的问题时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思维(formaloperationalthought)。从青少年期持续到成人期。这一时期的思维水平可同时加工多个相互作用的变量。个体能够创建一套解决问题的法则。形式运算思维反映了智力的性质,这种智力正是建立科学和哲学的基础。

37、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的气象观察、标本制作等活动属于,科技活动(科技班会、科学知识讲座、参观调查,科技演示,科技知识,科技游戏,知识竞赛,气象观察,标本制作)

38、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卢俊(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

39、在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进行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属于,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分组) 40、我国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活动型综合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了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分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固有的属性。又称“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41、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制约与促进(社会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如生产力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教育内容和手段,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而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教育在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

42、德国叫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体(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体论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

4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在改革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是,九年一贯的整体设置(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44、孔子的教学主张不包括教学相长(出自学记)

45、不属于教师知识素养的是,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

46、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47、学校文化包括:

1、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学校硬件设备属于物质文化

3、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4、学校文化并非成员天然形成,而是共同习得的。

48、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

49、小狗听到主人叫他的名字就能跑过来,这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应(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50、某小学王老师采取“笑脸贴”的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德育方法属于品德评价法(是依据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予以评定、褒奖,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教育)

51、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上》

52、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纪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辐合型、

53、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体现了那条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54、老师总是建议学生们在看课本和课外读物时,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并相应作出标记,以便于日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直觉的,选择性特征。

55、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怕自己讲不好被人讥笑,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趋避式冲突。

56、教师通过自我反省法和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例,并归案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对其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教学反思的方法属于,教学诊断法。

57、直接决定教育性质的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58、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叫,特朗普制。

59、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交往。

60、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1、班主任接管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哪项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62、高尔顿的“优生学”强调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性。属于“遗传决定论”。 6

3、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判断。

64、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了另一种感觉) 6

5、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加德纳。(明确了七大智力领域: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身体动觉、自知自剩和交流交往智力)

66、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数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6

7、关于陈述性知识是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

68、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是孔子。 6

9、美育教育包括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考试答题话术、知识点

1、新课程的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的教师观: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体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开发者与建设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发者。

2、新课程的教学观:

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在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3、新课程的学生观: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全体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的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2、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教师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社会,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恳敬业。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5、为人师表,严于律己。

6、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目的: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四有、两爱、两精神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和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 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要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和谐发展。

③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提出今后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7岁儿童,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抢点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免学费、杂费。(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全民性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广义上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对全体人民,狭义上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二、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经济社会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好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年龄(6至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小学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三、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又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教师证考试

教师证考试

教师证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证

教师证

教师证作文

陕西教师证面试考试答辩环节

河北省教师证教材

幼儿教师证考试《学前教育学》模拟试题三

安徽教师证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科学常识(二)

教师证考试总结
《教师证考试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