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01:48: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一为文人,几无足观,这是清朝一个汉学家说的话。

诚然,你做一个匠人,做一个农民,都有一目了然的益处。可是文人呢?中国的经史子集,都懂一些,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更不在话下。可是,有用处么?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正是无用的人。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家、作家、或者批评家。说的简单点,就是读书的高等游民。他对每样东西都略懂一点,却不甚精通。对于学术不会有什么贡献,对于文艺也难说什么成就,他往往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

而文人看实际生活,总是雾里看花一般。隔得远了,自然难以看的真切;隔得近了,又难免出些求佛问道的妖蛾子。所以读老杜的诗,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虽有笑颜,亦抵不过胡马羌笛交践的怆然。天下沦落如老杜者多矣,然能于苦痛中保持一颗纯然赤子之心者几人哉? 中国的文人处在皇帝的淫威下久了,自然而然学会了明哲保身,慎言慎行.。所以毛泽东说二十四史大半是歌功颂德,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大部分人是仰皇帝的鼻息而活的,偶尔跳出来几个,亦动机不纯,像明朝的东林党,自诩忠君爱国,经常带棺材上朝。虽然结局难免凄凉,有的被杖责,有的被屠戮,甚至于诛九族十族什么的。但在民间,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是忠臣所为。呜呼哀哉!文死谏,武死战,这句话害死了多少人。然其情可悯,其事究竟不可悯。

我们从前说文人论政,后来又演变成文人乱政。然而管他论政还是乱政,都离不开”担当”二字。中国的文人都死扭着一根筋,他们倔强的认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倔强的把天下兴亡放在自己的肩头。他们天生抱着济世救民的理想,渴望兼济天下,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类而乐,这句话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可笑,可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正是这种以敢以一己之力撬动地球的执著,才铸就了中国文人不屈的脊梁,才是一个民族得以长存的根基。

无论时代怎样混乱,无论现实如何艰苦,总有一些怀着赤子之心的文人,怀着指点江山,一匡天下的伟大抱负,在几千年阴冷灰暗的封建制度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欠缺的担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所以仲尼著《春秋》以道名分;屈原放逐却有《离骚》;司马迁著《史记》,述往事,思来者。然而时至今日,中国文人还有这种使命感吗?

昔春秋百家争鸣,盛况空前。后又有始皇封树坑儒,令天下寒噤莫敢言。汉多有风骨,魏晋难得风流。乃至隋唐开科举,寒门亦得举仕。宋朝更是以文制武,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言。元则悲矣,读书人沦于娼丐之间。明清更大兴文字狱,使天下之人,不敢怒不敢言。乃至于今,一个文化大革命,让多少人不再挺着腰说话。

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么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么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和善良呢?如果中国的文人丧失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社会又将向何处去呢?

在任何一个时代,文人都是社会的中坚和脊梁。今天,文人已变成知识分子这一更宽泛发阶层。而国民精神和社会价值规律的重建,离不开历史的积淀,离不开时代的选择。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被卷入政治和经济的洪流。我们面临比任何时代的文人都严重的精神危机。如何面对权力,如何面对资本,如何在政治和经济中获得平衡,仍旧考验着知识分子的良心。

荣格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们不再是传统的文人,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荣光,我们需要胸怀天下的担当,需要肩负时代的民族的责任。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复兴的。

我们希望能有一批有责任,有良知,有勇气的知识分子,超越世俗,功利,以自觉的文化追

求为目标,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保留一息尚存的文脉。

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 读后感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所谓文人——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细说民国大文人》读书笔记

中国文人的风骨

《品三国》读书笔记

品三国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