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观唐山大地震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17:33: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很多姐妹看了都很有感触,报纸电视也介绍这部片票房研究5个多亿了

今天我也看了,

心里一直很疼很疼。。。

不记录点什么好想就留不到什么。

母亲---元妮

我求求你,俩个都救行吗?这个是徐帆配演的母亲,在地震时候不停对救助人员说的。。。

当必须要做出抉择的时候,她选择了儿子-方达。

看似简单的3个字,,救弟弟。。。。

妈妈心碎了,女儿(方登)心死了。。。

试想让我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候,我也会选择儿子,因为中国的传统就是有儿才是根。。。

这个是作大局着想,知道丈夫没有了,,,方家的顶梁柱没有了,必须为老方家留下什么。。。

丈夫用自己的命换回自己的命,,,自己的命就是为了老方家而活。。。

当选择了儿子的时候,,,妈妈的心 碎了。。为了儿子牺牲了自己的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心是多么的疼啊

老太太32年了,守着内疚过日子,活着跟死人没两样,只是为了儿子而活着。。。。

儿子---方达

母亲给料自己3次生命,,这个是方达一直说的。。。

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肺炎,第三次就是地震。

方达知道自己欠妈妈一辈子的,虽然自己没有了一只手,但是为了爸爸,为了姐姐,更为了妈妈。

一个身残志不残的青年开始奋斗,一切都是为了母亲。。。他要报答母亲的不容易。。。

女儿---方登

当听到母亲说救弟弟的时候,,登登流泪了,心死了

幸运的活下来,留下了地震的阴影和对母亲的仇恨。。。

一直不能忘怀,一直恨着

有着唐山人的倔强,,,即使未婚怀孕了,,也要坚持生下孩子

只有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人,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不能轻易扼杀一个生命

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哦,多么的坚强。。。

经历了汶川地震的事件,看到一个妈妈为了救女儿为了大家,舍弃了女儿的腿。

终于跟弟弟妈妈相认了,这个时候才真的明白妈妈的抉择。

不光折磨了自己32年,也折磨了自己的母亲32年。

母亲的日子比他更难过。。。。

自己做母亲后才能体会这样的心情。。。

看着这片子,一次,又一次,心很酸,很疼。。。。

再大的灾难我们都不要害怕,,我们要挺住。

人心的坚强比什么都重要。。。。

爱情:

两姐弟的父母的坚贞爱情,爸爸推开了妈妈,自己奔向屋子去救孩子,楼塌了,爸爸大强死了

妈妈元妮不停的用手去刨,一直说着,大强,坚持。。。。。

地震再次来料。。。。燕妮只有无助的看着天。。。。

留我一个人干啥。。。。这是燕妮无助的哭喊。。。

一辈子这个女人没有再婚,,虽然他很年轻,没有听从婆婆的改嫁,没有去济南,只是守在唐山,守着屋子,,,为的就是大强的魂回来,能有个家。。。

儿子方达让他找个伴,,,他却说哪个男人能用命对她好,用命去换她的命,这辈子给他当媳妇,一点不亏。。。。

爱情不是山盟海誓,不是甜言蜜语,有的只是平平淡淡,在你需要的时候困难的时候为你付出一切。。

爱情不是惊天动地,有的只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承诺。

亲情:

亲人,就是亲人。。。

这个是方登养父母一直说的,确实啊。血浓与水啊,割不断的情。。。。

方凳爱母亲,所以才会在母亲选择弟弟的后,那么恨母亲。

方登爱养父母,所以才能在自己觉得给养父丢脸后,不再回去,才会在自己幸福后,回去找养父。

方凳爱祖国,在得知汶川地震后,马上赶回国,尽自己的一番心意。

方达爱母亲,才会那么努力的奋斗,就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才会在把孩子留给母亲,为了母亲跟妻子翻脸。。。

妈妈爱孩子,爱方达

才会在老公和女儿都不在了后,独自一个人带着儿子过活,才会那么坚强的生活下去。

妈妈爱方登,才会一直那么纠结,那么心疼,一直折磨着自己的内心。。。。

有时间就看看这部片子吧,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但是一定都会被那震撼的场面所感染。。。

我们都应该坚强的活着,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那些死去的同胞们。。。。。

整个暑期电影的7月档,全部让路给《唐山大地震》,居高不下的票房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受关注程度。对过往伤痕的追忆与凭吊,这样的电影题材覆盖了所有年龄段的观影人群,更多的80、90后一族,备足了

纸巾,准备大哭一场,稀释现实社会带来的紧张与压力;中老年影迷则寄希望于电影的每一个桥段与物件,将思绪牵引至此去经年。

在开场震撼的大地震场面中,我忍住了泪水,但在震后主人公的平实对话和生活剪影的默默冲击下,泪水一次次夺眶而出。走出影院,阳光打在脸上,脑海中瞬时闪现出媒体人江艺平女士写在《南方周末》上的语句——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当我们静下心来,借电影情节感受存于内心深处的感动,借电影情节唤醒沉睡已久的本能的爱,这种力量,足以让我们泪流满面。当解放军继父对着出走多年的女儿怒发冲冠地说出那句“我每天都在担心!”时,我流下了眼泪;当经历了丧夫之痛的母亲说出那句“没了,才知道啥是没了”时,我流下了眼泪;当重回家中的女儿拿起那个迟了32年的红番茄时,我流下了眼泪„„我的内心是纯粹的,只为那天地之间最纯最真的亲情。

从亲情放眼开去,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应该在为稻粱谋的间歇,对自身的精神家园做一番深刻的自省。面对每一篇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心怀悲戚;或者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麻木不仁?时代在前进,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家园更是不可荒芜。当我们一次次面对近在咫尺的劫杀、爆炸、矿难、坠机,当我们一次次面对百年难遇的洪水、干旱、地震、雪灾,当我们一次次被新闻中突发事件的场面所震撼,一次次祈求上苍、叩问大地,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灾难,这四个字已然成为遭遇逆境时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当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心灵追求,它会汇成一股惊人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免于被纷乱的尘世所吞噬,让我们的心灵回归最纯真的美好。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

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其实一直很少写影评。因为工作的关系,更多的评论都由别人来陈述,我只是做一个收集和整理者。这些评论无论是中肯的、偏执的、客观的、主观的,都是代表了某个人或者某些群体对影片的感受和看法。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一向喜欢大家自由言论,以期得到百家争鸣的结果,最后让听者按照自我的立场去进行判断和选择,我把这视为一种“平等与自由”。

前日去看了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说实话在看片之前我还是有一份期待,期待着他能够把张翎的原著改编的更好。同时为了保有对死难者的敬意,我还特地穿了一身黑衣前去观影。但是待到影片结束的时候内心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落差,这种落差可能来自于与期待值的距离,也可能来自与该片中某

些让人感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后的发布会上,冯小刚导演在受访期间的某些言论着实令人感到不适,所以我决定这一次要写下自己的感受,真实的感受。

在我进入电影评论这个行业的时候,做的第一期节目选题就是灾难片。为之我搜罗了一堆灾难片来看,最后的感觉就是与天灾相比,人其实是灾难中最大的主角。这也好比某位影评人的那句话“其实没有真正的天灾,因为所有的天灾都是人祸”。

对于冯小刚为什么要选取拍摄《唐山大地震》,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也不想去进行探讨。因为在对于电影的态度上,我一向不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而是一个文化产品,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电影的投资方与制作人通过各种方式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种正常的、合乎情理的举措,当然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大家只要知道冯小刚是一名商业片导演就足够了。

在看片之前,我已经看过张翎的小说《余震》。这部短片小说没有多么好的文笔和描写,只是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关于灾难中人的选择、亲情的背叛与误解,灾难后内心伤痕的折磨与弥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核,如果改编得当的话会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但是影片的编剧却磨去了原著的棱角,把它改变(注意,我在这用的是改变这个词)成了一部没有棱角、平淡的、和谐的家庭温情戏。其中最令人失望的张静初所饰演的女儿方登这个角色,这个原著中的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的戏份,不但因为徐帆、李晨、陈道明等角色的大幅度提升被削弱,同时对于她在灾难中被“抛弃”后的内心阴影,以至于她对后来整个人生走向的影响都被过滤得杳无踪迹。影片中你会发现当时间通过字幕转换到1986年的时候,这个人是一个全新的人,原著中贯穿始终的那种个人气脉有种被割裂的感觉。

同时在叙事结构上,本片采用的是最简单的线性推进模式,从1978到1986,再到1995,再到2008。是一部流水账式的电视剧叙事方式。同时为了让影片“语言”丰富化,人物关系的多样化,影片不但大幅度提升了诸多角色的戏份,同时添置了很多辅助角色。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在戏剧结构上主要人物不突出、主要线索不明晰。

而且本片过于煽情,我不否认煽情是一种有效的戏剧手法。但是本片的最大败笔就是其在媒体上一再标榜的“多达28处的泪点”。可以想象120分钟的电影二十多处泪点与高潮、小高潮,平均4-5分钟一次,结果是让这个影片在结构上失去了一个整体的起承转合,成为无数个散点的拼凑与排列,大大削弱了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因为一部戏如果处处是高潮的话,结果就是等于没有了高潮。

在镜头上,本片的摄影十分中规中矩,非常模式化,没有那种跳出台本之外的有灵动性和表现力的镜头,让人感觉完全是为了完成演员的台词和表演而拍摄。好的摄影是用镜头在对着演员说话,不好的摄影是演员在对着镜头说话,毫无疑问的是本片的摄影属于后者。难怪有很多人在看完之后感觉这就是一部“电视电影”。

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感动人往往是对于细节的处理。这些细节还原的不单单是历史的风貌、语境、人物的气质等,更多是一个年代的情怀。诚然本片在服化道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曾向唐山当地人征集了很多的老物件,但是在很多的场景里我们还是看到了明显的疏漏与不符,尤其是从片中的1986年开始,有着太多的陈设与细节让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感到匪夷所思,比如1986年女生宿舍里不会有片中那样的布娃娃和泰迪熊,普通百姓家里是不会有组合家具的,比如1995年的新建楼盘是没有塑钢门窗的等等。同时在演员的妆容上,后期的年龄感明显不足,尤其当2008年母女重逢的时候,按照逻辑推理张静初应该是38岁左右的母亲,徐帆则是花甲之年的奶奶,可是她们俩的妆容却与1986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变化。

最后是关于本片的情怀。冯小刚一再以本片的感人为最大的宣传点,确实在放映过程中有无数人会流泪。我想当一个年迈的母亲突然跪在女儿面前说对不起的时候,这样的桥段放在任何一部戏剧作品中都会让观众流泪,因为向来以家庭尤其是母爱至上的中国观众最认的就是这一套。不过引江小鱼的一句话“如果一部影片只是为了让你感动流泪,其实是最低级的手段”,无论此话是否偏颇,它至少向我们传达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对于情怀的处理上,凄凄切切的小情怀显然是最简单、讨巧和省事的方法。但是,更大的情怀是一种对于内心无声的触动与震撼。这种震撼或许不要声嘶力竭的语言,不需要感天动地的呼喊,只是一种平常的流露。我看过《奔腾年代》,看过《完美世界》,看过《驯龙高手》...这些影片没有生离死别的场景却深深打动了我的内心。

影片中关于加入汶川地震的段落和引用汶川地震遇难孩子照片的做法,我个人坚定地持反感和不赞成的态度。因为一个对哀者持有一丝尊敬的人,都不会用这样的手法为自己的商品服务。911过去这么多年了,好莱坞至今都没有一部正面直击这场灾难的影片,除了那部以消防员为视角、通过飞机巨大阴影划过立交桥来侧面交待撞机场面的《世贸中心》。因为他们懂得,一个承载了太多人苦难的集体记忆不应该被影像作品再次复制,对于哀者最大的安慰其实就是四个字——节哀顺变。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修为、一种态度——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尊重。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爱,缺乏的是对爱的真正的解读。

雅安地震后感

玉树地震后

地震后感想

地震后工作汇报

地震后的反思

地震后的思考

地震后的感想

地震后幽默短信整理

玉树地震后的思考

地震后幽默短信整理

观唐山大地震后感
《观唐山大地震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