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嘎查村《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7: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

结合正镶白旗牧区实际 浅谈牧区文化产业发展

姓名: 学号:

【摘要】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牧区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基层牧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牧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牧区的构建。牧区和牧民在新世纪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牧区文化产业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牧区文化产业的意义 现状 对策

正文

如何把农牧业发展好,推进好农牧业现代化,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是进一步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规范牧区文化产业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牧区、牧民、牧业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牧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新机制,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建立一整套良性循环的新的运行机制,开拓新的发展思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新形势下,结合牧业和牧区、牧民的实际特点,如何发展牧区文化产业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开发牧区文化产业的意义

回归大自然、远离吵杂的都市、重返蓝天白云、享受草原宁静安详,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加速发展牧区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牧区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单

一、几十年来未开发新颖的内容。所有人谈起牧区文化活动,便是日益繁多的各类那达慕、摔跤比赛、赛马,既费时费力又无经济效益,且加重了牧民的经济负担。正镶白旗的嘎查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牧区牧民精神文明需求和牧民所期望的经济效益,牧区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嘎查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牧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牧区文化建设必须与牧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因此,发展牧区文化的关键在于培育和规范牧区文化活动,发展牧区文化产业。只有与牧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牧区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

文化是人们创造和接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活动和能力。文化就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产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相同的属性,不仅具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特性,而且相辅相成。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更应看到文化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以经济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使自己的文化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牧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牧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场地发挥作用不明显。目前正镶白旗所属四个牧业苏木镇各嘎查均建好了嘎查文化活动场地,方便了牧民看书、看报、读书、举办群体文艺活动。但牧业生产不同于农业生产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牧业生产一年四季基本离不开人,牧民天亮前起来干活,一直到天黑后还在清理牛羊粪、挤奶、送奶、制作奶制品„„,基本没有时间去享受闲暇时光,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已建好的文化场地作用,存在嘎查村文化场地使用率低、文化场地只用于应付上级检查。

(二)牧区文化产业内容单一,基础薄弱。目前在牧区部分地区、嘎查村牧民自发组织给类那达慕,期望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知名度,但规模小、文化内涵少、不规范、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支持;牧区牧民之家、旅游点存在旅游项目只是喝酒吃肉、看篝火的内容单一,切受季节影响,只能在夏季短暂的三个月开办,春秋冬季无法开办。处在牧区深处的人文景点道路不通、无人开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无经济效益,无法带动经济发展。

(三)牧民传统观念、传统思维较重。牧区最大的文化活动之一是那达慕,典型的现象之一是举办那达慕时各类奖赏要比往年高,嘎查村在举办那达慕时受这约定俗成的影响,部分地区那达慕的各类比赛奖赏均超几万元,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牧民的负担。

(四)各方面对牧民的文化生活、牧区文化市场的培育关注和扶持不够。部分人将民俗与迷信混为一谈,认为祭拜敖包、祭拜山水为迷信活动,不重视其对于蒙古族民众的重要意义,不去关注和挖掘内在的文化内涵。牧区文化的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文化产业内容单一是牧区文化产业现状中存在的重要硬伤,牧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还未形成。

牧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不明确。资产规模、营利大小影响着自办文化的规范发展。目前,大多数牧区文化产业停留在牧民之家、自办性旅游点、自制奶制品、自制手工艺品的阶段,资产少,规模较小,获得经济利益也少。

(二)扶持牧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滞后。一些吸引社会投资、赞助、捐赠的经济优惠政策和其他相关的扶持政策,如融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等仍未出台。

(三)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牧区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虽也做了一定工作,但仍未形成一定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地区“小、散、乱、差”的状况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经营性的民办文化,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季节性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注重经济效益多于社会效益,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不足,缺乏具有时代气息、高雅格调和内容丰富的文化精品,高品位的观光牧业和生态农业,因投资、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牧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推动牧区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牧区文化资源优势,改变嘎查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牧区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畜牧业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牧民职业内涵,牧民不仅可以养殖牛羊,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产业,使牧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嘎查村产业结构,增加牧民的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引导外资、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要构筑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依法加强对牧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合法经营,以更多、更好、新颖、精致的主导文化产品占领市场,净化牧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通过强化市场配置、实施带动战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等手段,积极有效地加强对牧区文化产业的扶持,不断加快牧区文化产业开发的进程,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增强。

(三)立足市场、走进消费,多样化的发展牧区的文化产业。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草原生活风味,而不是单一的喝酒吃肉;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牧区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牧业生产、牧民生活、牧业观光、蒙古族民俗、蒙古族传统文化、休闲、养生等系统链接,打造文化产业链条;开发牧区骨雕、毡毛、皮革制品、石器、木器、草编、泥塑、根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牧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组织传统歌舞、竞技、风情、婚俗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开展和开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牧民生活等活动,为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开展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游牧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基地。

(四)培养引进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对嘎查村现有文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重点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上的能手,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行家,使之发挥牧区文化生力军的作用。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牧区的建设,走进牧民生活,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牧区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

嘎查村制度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农村发展概论论文说明

嘎查村班子建设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作业1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作业答案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作业1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要求(推荐)

后进嘎查村整顿总结

嘎查村《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
《嘎查村《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