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李庄古镇导游词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5: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李庄古镇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古镇李庄参观游览。我是本次游览的导游XXX,很高兴能作为李庄人民的代表陪同大家一起走进李庄,领略李庄的魅力。(欢迎词可以根据接待不同的对象自由发挥)

本次游览的景点依次为:旋螺殿——同济广场——东岳庙——张家祠——羊街——祖师殿——席子巷——慧光寺——魁星阁。游览的时间约为2.5小时。

一、旋螺殿

旋螺殿又名文昌宫,为明代所建,坐落在李庄镇南2.5公里石牛山下一巨石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均有培修。

本殿为形如旋螺的古建筑,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米,屋面铺筒瓦兼小青瓦。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梁架骨干。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中层檐柱8根,上承掾枋,下附檐掾,檐枋上为中檐斗拱;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8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层层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其左侧用如意斗拱,右侧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叠呈网目状,并向右旋转,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殿内槛墙有清代碑刻5通,内容多为记述历代培修旋螺殿的情况。在殿内第一层二井口柱间抬梁上有“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殿成”题记。

20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莫宗江曾对殿进行考察,在《中国营造学社》七卷一期上,撰文称该建筑“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旋螺殿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说到这旋螺殿,其实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在石牛山上住了一位勤劳、善良、孝顺的青年,人称宋乙哥、他幼年丧父,亦无兄弟姐妹,仅有一双目失明老母亲与之相依为命。只因家道贫寒,终

1 年辛劳所得,仅够母子糊口度日,虽已到婚配年龄,却无媒人上门撮合,依旧形单影只出入柴扉。有一天宋乙哥又和往常一样,将衣物等拿到龙凼边上洗涤。正当他埋头忙不迭地将衣物放在石头上搓揉锤踩之际,忽见一个硕大田螺已爬至潭边,在宋乙哥的脚下徘徊不去,宋乙哥一见,顿生怜悯之心,恐被他人拾去充作腹内之物,于是便躬身将田螺拾起抛向潭心。不久田螺又至,又抛。如是三五次后,于是他就将田螺带回家养在水缸里。

随后,他依旧每日外出耕作和砍柴,可是每次回家,总见桌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床上放着折叠整齐的洗净衣服。问是否母亲所为,母亲也摇头说不知。宋乙哥以为是乡邻们对自己的帮助,可时日稍长,每天依然还是衣净、饭熟、菜香。宋乙哥心想应该好好谢谢这热心人,可是去左邻右舍逐一打听,乡邻们都均说不知此事,他好生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起了个大早,收拾好砍柴家伙,告辞老母便掩上家门上山砍柴,他在路上是前思后想,越想此事越奇怪,越想越觉得蹊跷难解,决定从半路上返回家中看个究竟,问个明白,看是谁在暗中帮助他们母子,以便好当面感谢人家。

当他蹑手蹑脚走进家门口,从门缝中隐隐望去,只见水缸中冉冉升起一股白气,俄顷白气便化作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但见她十分麻利地生火做饭,料理家务,埋头干得有条不紊,全然不觉此时门外有一双十分惊奇的眼睛在窥视着她。宋乙哥看了多时,猛地推门而入,那姑娘吃了一惊,急欲抽身往水缸方向奔去。说时迟那时快,宋乙哥连忙用盖子将水缸盖得严严实实,姑娘一见已无路可去,便窘红着粉脸低头无语。还是宋乙哥先施一礼打破僵局道:“多谢仙姑多日帮助,小可深受恩惠,感激不尽,不知仙姑是何方神仙下界,为何施助于我?”姑娘含羞带涩、微启樱唇倒:“我是乃石牛山下龙凼中修炼得道的田螺,每天见你十分勤劳和孝顺娘亲,暗生敬慕之心,又蒙你爱怜携回家中得以庇护,故不揣冒昧,愿为你洗衣浆裳,引火做饭呢,料理家务作谢。”

从此,田螺姑娘就在宋乙哥家住下,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但时间一久,宋氏家族中一些人总觉得田螺姑娘有些来路不明,于宋氏门风有损,族内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议一番后,一致将田螺姑娘假托为梓潼帝君之女下凡,认为应建一殿堂来供奉帝君的神位,享受人间香火。在族人的倡导资助下,很快便在石牛山嘴上建起一座巍峨挺拔的文昌宫(即后来的旋螺殿),并镌刻石碑已纪其事,这就是前面提

2 到的“万历丙申岁,修建文昌宫......”那首小诗。随后就有了今天的旋螺殿。

二、同济广场

沿着同济大道,我们来到了同济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的这块纪念碑就是国难期间寓居李庄的同济学人为感谢李庄古镇当年的无私帮助,在东岳庙的门前广场所设同济大学纪念碑。

李庄同济纪念广场、纪念碑落成于2006年6月2日。该广场及纪念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筹资、设计、建设。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占地800平方米,由两大设计院多名专家精心设计并捐资修建。广场从东岳庙门前台阶起,面向长江呈下开放式,这座代表抗战精神的风帆型不锈钢与青石纪念碑与东岳庙遥遥相望,寓意“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青石板构筑的广场地面,深深刻上了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办以来的“足迹”,一直“走”到李庄,“走”过抗战,走向未来。纪念碑中碑体全部在上海制作完成,最后运送到李庄安装。好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让我们逆着同济的足迹往回走,仿佛时光倒流一般,一同走进六十多年前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三、东岳庙

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庄时期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东岳庙。东岳庙位于李庄古镇的西面,建于清道光7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由岱宗殿、玉皇楼、关圣殿和十殿阎罗组成,为木、石、砖结构建筑,供奉的是东岳大帝。

抗战时期,迁驻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设立在此。6年间工学院共毕业近700名学生,日后很多人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大门右侧这块纪念碑,是当年从该校毕业、现定居美国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和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兆南共同所立,上书“同济工学院旧址”。说到这东岳庙,据说是旧时的李庄人民为了祭奠东岳大帝而建,东岳大帝就是在神话传说《封神榜》中所描述的商朝大员黄飞虎。我们在东岳庙的石门坊上至今仍能找到颂扬东岳大帝的对联:“丙地东皇,万物资其长养;甲宫南面,群黎荷乃帲幪。”传说中,东岳大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必须做到铁面无私,坚持惩恶扬善。人间万物,包括善良百姓他都要“资”助其成长和培养,以显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下片的大概意思是指:善良的老百姓能在东岳大帝的庇护下过着平安祥和的日子,是很感谢他的恩惠

3 的。

走进前殿,我们抬头便可以看到东岳庙前殿的梁木,上面至今可以清晰的看见“清道光七年”等字样。请将目光往下移,眼前这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就清晰地反映了国难时期,同济大学的选址、迁址的过程。

前线的硝烟越来越浓,昆明上空的轰炸越来越密。西迁的逃亡者丢开手里的工作,频频地躲避空袭。同济高职机械科的学生项瑞荣在一次空袭中被日本人在小坝附近炸死。噩耗传来,人们惊恐悲愤。

同济大学的建校计划戛然而止,并打算往四川迁移,已向在川校友发出助寻找校址的函件。

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和体质人类学所等单位也在酝酿搬迁。据说,傅斯年希望这次能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是抗战爆发后的内迁厂,厂长钱子宁是个热心人。他收到同济发出的电文后,马上开始为母校选址,八方考察,四处托人。那时,公路运输状况不好,交通看好水路。钱子宁的首选目标是江边城市。重庆沿江而上,经泸州转沱江,经宜宾转岷江,过合川溯嘉陵江……沿江大码头已人满为患,且频遭日机轰炸。该上哪里去找这方清静之地?

那天,四川南溪县李庄(今属宜宾翠屏区)的士绅罗伯希、王云伯正在县城吃茶。听茶客们谈起,日本人占领了湘、鄂、桂,云南也开始吃紧,逃难昆明的机构又要转移,先遣人员已来川选址。

南溪清静,但当地政要及一般士绅,拱手婉拒。当官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士绅贤达担心的是“外来人”会破坏乡风民俗,也有住家户担心莫把小菜买贵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伯希、王云伯马上嗅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二人推开茶碗,马不停蹄赶回李庄,向众人传递消息。

罗伯希首先禀报长辈罗南陔。罗南陔是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人称罗老表,是个儒雅又有威仪的角色。那天,他听了罗伯希的叙说,立即约请了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等全镇名流,齐聚羊街8号府邸商议。

那天,山山岭岭各乡各保就邀邀约约,齐聚长茶馆,共商支持抗战,欢迎“下江人”落籍李庄——这一历史上的头等大事。

几天之后,罗伯希、李清泉代表李庄各界,乘船到宜宾去请钱子宁。闻讯后,钱子宁有喜有疑。最大的疑点是李庄有情,不知同济是

4 否中意。但一到李庄,看了山川形势,考察了民风民情,钱子宁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了与钱子宁的初步洽商,罗南陔等人还草拟了一封十六字的欢迎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随即,又写了几份函件,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民情等方面逐一介绍,分致同济大学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中央研究院。

同济派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务主任周召南等赴川筹备迁移事宜。教育部长兼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也把这一情况通知了驻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单位。

史语所副研究员芮逸夫、凌纯声等也随即赶来,他们对李庄一见钟情,在礼数有加的宴席或茶座上,一一商议妥迁移的诸多事宜。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行动,悄然开始。于是同济大学的搬迁从1940年10月开始。走川滇路,或滇公路入川,都得越乌蒙山脉。山高路险,汽车常出事,客货运输非常困难。1943年3月4日,一辆运输同济大学测量仪器的货车就在贵州威宁附近车毁人亡,损失惨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和体质人类学所也从1940年秋分期分批迁往李庄。请跟随我的脚步,来看一下这幅地图后面,“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短短十六字,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李庄的命运。

再往里走,就是丙灵殿了。据说是供奉黄飞虎的儿子黄丛化的,他也是助周灭纣的一员大将。

抗战期间,李庄人民为了给同济大学提供办学场所,将供奉于内的神相割成小块掩埋于庙外。1940年冬,从云南昆明迁来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就最先设在东岳庙内,此与同时,同济大学迁至李庄后也是第一次在这里响起了上课的钟声。在这丙灵殿两边主墙上的窗户就是当年同济大学的学子在此上课期间,为了采光而特意开凿的。

在丙灵殿的后面是玉皇楼,大家可以看到在玉皇楼和丙灵殿都有很大份量的木雕艺术品作为装饰之用,这些作品多采用深度浮雕和镂空雕。其刀法十分娴熟,线条流畅,立体感强;特别是玉皇楼的承檐撑拱,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反映了古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建筑风格,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结晶,虽然在“*”破“四旧”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仍旧保存较为完好。1945年,同济大学增设了法学院,玉皇楼就是当年法学院的教室。

最后一个殿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岱宗殿,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殿的与

5 众不同之处。它采用了很多粗大的石柱做主梁,看着这些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艰难情况下,全凭劳动人民体力运来的粗大石柱,不得不让我们叹为观止。

同济大学工学院在李庄期间,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全镇的照明供电,后经同济大学与宜宾马鞍石电厂协商,牵电至李庄,最终使李庄比县城南溪早近10年用上电灯照明和机器打米,受到了李庄群众的欢迎。

1946年同济大学迁回上海后,四川省立宜宾师范学校由李庄下坝迁入了东岳庙继续办学至解放后一年才迁返宜宾;随后,李庄中学由张家祠迁入东岳庙内继续办学至上世纪80年代。

四、张家祠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叫张家祠。张家祠是李庄望族张家的宗祠,位于李庄羊街临长江边,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4000平方米。我们所看到的这块牌匾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罗哲文所提字。罗哲文先生是全国文物专家组组长,在建筑界相当于其先师梁思成,也是属于泰山北斗地位的人物。

张家祠由前殿、后殿、厢房组成。祠内原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的50扇窗页(现存24扇),每扇长2米、宽0.6米,每页窗面上都雕刻着形态不一的两只仙鹤,四周以镂空雕刻出线条流畅、动感十足的祥云衬托,共有100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所以称它为“百鹤祥云窗”。其中一部分祥云图案中,还隐隐刻出成对称状的变形鸟类图案,其头、眼、颈历历可辨,窗页的下部还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马、风、奇花异草等,共同组成协调美观的画面。

据说,张家以每扇窗页纹银14两请工艺高超的匠人雕刻,而当时一个正一品官员1个月的俸银才15两。张家祠下厅房,原有包弼臣手书的,张氏宗祠“匾额,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书写的”宏我汉京“的匾额。这两张匾额衬出张家祠的超凡气度。可惜的是,这两块匾额今已不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迁驻这里,3000多箱故宫国宝级珍贵文物辗转运到李庄,在这里存放了整整6年。194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还联合在张家祠举办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文物科普展览,连文坛巨匠郭沫若、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赶来参观。这次展览,使李庄人大开眼界,同时消除了李庄百姓对同济医科大学杀人、吃人的谣传。现这里已经

6 辟成中国李庄抗战文化纪念馆,请大家随我进入参观。

五、羊街

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石板小街就叫做羊街,又名羊市街,古时为牛羊交易市场,小街内有刘、胡、王家等数个民居四合小院,石门坊上所刻对联,内容或为家训,或为写景,或为抒怀,均耐读、可玩味。

1、胡家院

大家请看,这里的门楣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写道:涪水桂轮地灵钥户,花庄鹿,光泽遗芬。这八个字写出了李庄所在的地理位置环境是有水(涪水)、有山(桂轮山),而且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军事的角度讲,李庄又是宜宾和南溪的门户,犹如锁孔一般重要。这里的涪水是指李庄北岸长江下游约三公里的一条小河,最早叫福溪,后诸葛亮南征时被改为服溪。而在北宋时,大诗人黄庭坚在宜宾期间,曾多次到李庄一带游览买醉,又挥毫题下“大桂轮山”四字,又将服溪改为涪溪。

下联总体是在夸奖胡家院内“死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青之草”的美景。胡家院现为“长江航运馆”。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大长河,被誉为是孕育中国的母亲河。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历史悠久。该航运馆通过文字、图片、文物对长江航运历史的介绍,清晰地展现了长江航运的发展既是一段浓郁的民情风俗史,也是社会发展变革的进步史。接下来请随我进入参观游览!

和胡家院子紧邻的便是王家院子和刘家院子,这三家人户一直都是李庄历史上的大户人家,镇内的决议和行政多要经几家人户的同意方可施行。

2、刘家院

我们可以看到刘家大院的门上也刻着一副对联: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培兰种桂干国栋家。匾额:光分太已。

在这幅对联中,“含和”与“履中”为中国人对处世的最基本规范和要求。上联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只有待人接物处于平和心态,和蔼可亲和行端品正的个人修养,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得到自己应有的福和喜。下联中的兰、桂,寓意在教育自己的后代的时候,一定要像培养兰花、桂花一样精心呵护,让他们长大以后能成为国家的保卫者和家庭的栋梁、光宗耀祖。而匾额上的“光分太已”就有一个典故,说的是专指刘家的一个故事。说在汉代,有一姓刘后生家境非常贫寒,但十分勤奋好学,晚上的时候借着淡淡的月光抽空看

7 书,据说一天他正在看书,天上的太乙真人路过此地,掐指一算发现这个人前程不可限量,于是太乙真人从衣袖拿出一颗鸡蛋大小的夜明珠,将灿烂的豪光分了一束给这个刘家的后生。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这个刘家后生后来发奋图强最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后来的刘姓之人就借着“光分太已”的典故来勉励后来者奋发攻读,积极向上。

六、祖师殿

祖师殿原为祭祀披发祖师的道教神殿。抗战时期,辟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所在地。同济大学迁来李庄后,李庄民众为鼎力支持同大办学所需,将李庄镇中心校迁到别处继续办学,同大医学院的生理、解剖、细菌等馆则设于此并继续从事教学活动。医学院上人体解剖课所用尸体均在当地或寻无主尸体或花钱购买,作为尸体来源。李庄民众只见医学院经常将死人抬进祖师殿,却从不见抬出来。久而久之,一个可怕的疑窦由此生出,这些人把死人抬进去做什么?有一天,一个泥水匠正在祖师殿大殿上翻修房顶,不经意间从瓦缝中往下一看,只见师生们正在用各种刀、剪、镊、钳等白亮亮的、明晃晃的器具把摆放在解剖台上的死人大卸八块,弯弯曲曲、花花绿绿的心、腰、肝、肠、肚也摆满一桌……“不得了,医学院杀人了,吃人了!”于是杀人和吃人的说法顷刻间便传遍李庄城乡的旮旮角角,一时间,迁入李庄的文化人和地方民众有了冲突。面对这一状况,同济大学与所有迁到李庄的文化科研机构及地方贤达共同提出倡议,认为谣传风行乃乡民闭塞少见所致,倒不如因势利导,将各自单位的工作性质晓喻民众,让民众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是科学,不是杀人吃人的勾当。于是各单位将各自所有的文物集中在一起,举办了李庄历史上空前的文物、科普展览,也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一次展览。祖师殿也举办了以医学科学为主题的展览,将解剖用的尸体也予以展出。医学院师生还现场为民众答疑解惑,让他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大迁川前,在川南一带流行一种当地人称“麻脚瘟”的痹病。患者一旦染上疾病,即从脚部开始发麻,发软,所以又称“痹病”。并伴有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待“麻”的感觉逐渐蔓延至人的胸部以上,人即死亡,根本无药可治。因对这一病患的治病原因不得而知,所以在当地,百姓们谈“麻”色变。1942年,宜宾中学有37人饭后突病,经医学院唐哲教授前往会诊,确定为食盐氯化钡中毒,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挽救大批病人。为此,同大杜公振教授和邓瑞

8 麟助教的这一研究成果获民国政府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七、席子巷

走出祖师殿,我们来到的这条如“一线天”般的小街就叫做席子巷。如今的席子巷,古老的青石板路面已让时光和脚步磨得十分光亮,看不到一点车辙马迹。席子巷长不过60余米,宽不过三四米,都是一楼一底的木质建筑。二楼是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上面的屋檐把仅有几米宽的街道遮盖住。站在街上观天,仅见一线天空,故席子巷又称一线天。从前这里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

大家可以看到两旁居民房的门,为什么只有半扇?这个门叫做腰门,又称矮门、避窃门,是大门前面的两扇小门。从外形来看,腰门高度大约是大门的一半,刚好到成人的腰际,所以有了这个名字。那么这腰门有何作用呢?

其实这腰门有很多用场。首先,平日里不必紧关大门,有人来敲门,从腰门上就可望见是生人还是熟人,是陌生人可以隔着腰门问清事由,然后请他进来。如是熟人,可以隔着腰门,先打招呼,然后热情开门相迎。

其次,腰门也可防止小偷、盗贼。因为,若腰门上装有一根根三叉戟,盗贼不能翻门而入。如若硬撬门进来,还可以紧闩大门,然后求救报警。所以,杭州民间俗称它为“避窃门”。

此外,江南一般人家都养狗、养鸡鸭。有了腰门,可以防止饿狗进房偷食,也可防止鸡鸭进屋,拉屎拉尿,弄脏地面。腰门一般对采光、通风影响不大,还能防止孩子跑出去。

八、慧光寺

慧光寺原名禹王宫,位于李庄镇中心,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外上方的“慧光寺”三个金色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周绍良书写。“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所书。

大山门上面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匾额上“功奠山河”四字苍劲古朴、韵味独具。

9 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现在各位嘉宾看到的正是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李庄四绝”之一的九龙石碑,此石碑长2.7米,高1.3米,画面嗯为深度浮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之中的神龙。传说龙的职责是专司管水,大小江河均有一龙负责,禹王治理水灾的根本办法是采用疏导的方式,因而能将天下九河疏导直通大海。此碑技法精湛,艺术价值极高。以至于梁先生拿它与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做比较:如果说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是一顶王冠的话,李庄禹王宫内的九龙石碑就是王冠上的明珠。

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抗战中迁驻李庄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即驻于此地。解放后为李庄粮站仓库,1992年恢复佛教活动后,取《无量寿经》中“慧光明净,超逾日月”之意更名为慧光寺。2001年8月,同济大学在此授牌为“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

九、魁星阁

魁星阁又名奎阁、魁星楼等。汉族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奎星阁古时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早期,为全木结构通高三层建筑,原来的魁星阁在*中被拆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主体建筑是1998年在距离原址一百米处重建的通高五层仿古式建筑,与近在咫尺的南华宫相得益彰,此为“李庄四绝”之最后一绝。

致欢送词

1940年,李庄以一纸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包括世界级大师梁思成、林微因、傅斯年、李济等大批学子云集李庄。6年间,李庄为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张平静的书桌,给战时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

10 和发展提供了养分。这是一段人文抗战的历史。

77年前,滚滚长江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李庄在抗日烽火中的真心牵手,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在文化抗战中的同仇敌忾。77年友谊凝结而成的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和抗战文化陈列馆,不仅是铭记历史的符号,更是友谊与情意源远流长的象征;不仅铭记了历史,更昭示了未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游览参观就暂告一段落了,在这短短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已经领略了77年前的李庄抗战文化。接下来,希望各位在李庄美食吃好,美景赏好,心情更好,谢谢大家!

11

双溪古镇导游词

三河古镇导游词

西塘古镇导游词

丽江古镇导游词

南岳古镇导游词

黑景古镇导游词

锦溪古镇导游词

甪直古镇导游词

东溪古镇导游词

苏州周庄古镇导游词

李庄古镇导游词
《李庄古镇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