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习武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3 08:52: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十多年前,不知是何种原因,我去了武校,开始我的习武生涯,就这样在稀里糊涂之时我成为了一名习武者,后来逐渐地也稀里糊涂被武术所吸引。直到现在,还由衷于武术爱好,不敢言,武术对我有多重要,且敢说,我跟武术有着一段渊源。

从小就爱蹦乱跳,后来受到影视的影响,又爱打打闹闹,影视里的飞檐走壁,各种功夫,变成了孩子之间的闲言,那时的渴望即是成为一名大侠,能够扶危济贫、声张正义。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受到了这个影响,直1999年初就转学到了武校,从那时起我的武侠梦就开始了。

十多年的习武经历也让我浅尝到了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知道,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的概念,不可能是永远固定不变的。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历久而不衰,逐渐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直到现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刚开始接触武术,也许不知道从何学起,而一个校长曾经问过我们,习武之初要学习什么,那时的我们都很茫然,斗胆才说了一句,先学基本功,而校长讲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之后缅怀深情的告诉我们,习武之人,必先习德。直到后来我们才恍然大悟,或多或少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来自于儒家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宽厚待人的入世的道德观念,而武德则是习武之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依据;鼓舞人们要发奋图强,要仗义行侠要报效国家要立功立德,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不断练习,也认识到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学了这么多年武术,觉得学到的东西还是屈指可数,内容极其丰富,门派拳种各有特色,想要学到精神统一,将不是一时之计,也不是一世之需,而能达到身心统一,感到身心轻松愉悦,豪爽舒适,也正是达到习武之功效。习武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之自身的不断提高,对武术内涵和文化的认识也会不短加深,或许在不断专研的过程中忽然间有了新的发现:武术需要长期锻炼和深造。而且习武更是一个培养品质的好方式。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识早已深深熔铸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自强首先要求自主,确立靠自己不靠别人的观念,与一味依附别人的奴化心理彻底决裂,与依赖别人恩赐的侥幸心理划清界限,把争取个人利益和幸福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得失荣辱应归因于己,不能怨天尤人,而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中国文化赋予传统武术的这种以自己为对手的自强意识,是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而展开的。当今社会提倡武术习练者的自主意识,强调中华武术的自强追求,重提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仍然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不论是自强、自主还是自责,在不懈训练中,教会我做人要坚持不懈,处事做人要学会包容。也可以讲武术的修炼也正是塑造了人的性格,或许有的人会感觉到,而有些人则不以为然,这正是习武的奥妙吧。

武术的历史很悠久,而武术的发展也将很持久,不管处在什么年代相信武术展示给世人的并不仅仅是它本身的外部形态,而是它固有的文化内涵。虽然我不敢轻言把武术终身所用,但感言一定会视为武术为终身所好,因为它塑造了我的性格,也造就了我的人生。

习武心得*1

————了解你自己——————

武术之所以称为术,它是一种对你身体的锻炼,你不必为了羡慕别人的好体力、好身段, 但你经过习武的磨练同意可以做得到,这可以叫做无心插柳。但习武者千万不能停留在这 一个层面就浅尝则止。武术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不是争强好胜的欲望,更不是吓唬人 、满足你虚荣的架势,武术运动是对人身体和思维的挑战,在身体上你需要极其敏感地觉 察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的细微变化,你需要及其灵动的反应,控制自己的重心的升沉起伏,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就会在运动中受伤,在格斗中失败。

了解你自己,这样你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知道进退,自知则明,知止不辱,所以习武首先必须修德,这不是故弄玄虚,只知道进攻的个性永远不可能向武术的巅峰近接!

习武心得*2

————改变你的思维——————

武术的每一种运动都是一种的思维的表达,使用二节棍的思维不能拿来使用长棍,使用枪的思维不能拿来使用刀,同样的南拳北腿、九节鞭、斧钺钩杈十八般武器就有十八种思维

,所以习武的人最忌自高自满自大。需要明白:贵大患若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我们无论如何都是有缺陷的,不可能常驻不败之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将自己的身体和思维推向极限,最终达到无限的圆融,这就需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改变旧思维,形成新路径。

另外,练习和实战也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实战的时候面临不同的对手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应变思维和技击状态,所以习武之人还有一个最忌——那就是呆板一成不变。在练习时叫做悟性,在实战时叫做心如止水,不要心浮气躁。

总结起来,我们的身体和思维应该调整到象水一样的状态,无形无相而能成任何形相。

习武心得*3

————切忌急功近利————

我看到过有的习武者,他们习武很是勤奋刻苦,早练晚练,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这种精神是好的,习武就要有“没有做不到,只又不想做”的这种心理认识。不过有的习武者走进了禁区,有的希望速成,急功近利,比如现在的散打界,他们多数都是在十五六岁才开始 ,练四五年就开始出赛。这样子也许会出一些成效,但是很不利于运动员的身体。另外, 他们也不大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融合吸收众武术文化中精粹的东西,他们成名后也最多只

能感到自己是一个打架选手,而不是一个中国武术家,因为他们没有这种心理素质和内涵

。再则,中国武术中有很多待开发弘扬的健身竞技思维,比如抓筋拿脉点穴等,急功近利都不能做到这一些。

还有的习武者想把自己练成金刚不坏之躯,练拳头,练臂膊,结果把自己的身体都练畸形了,这是不好的。金刚不坏之躯是没有的,练拳头,练臂膊可以有很高的成效,但是急功近利就会练畸形。习武一定要一点一滴,不急不躁,要慢慢积累,积微之著。这样才能把

强身健体和技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练苦功难挨

那时候练拳练的很苦。传统的太极拳有一种形式的练法叫定式。比如揽雀尾分六个动作,按每个动作去练定式。定着不动要多少时间呢,定六个呼吸,然后再换势。揽雀尾要用三十六个呼吸,差不多两分钟才能定完。正常人每分钟十八个呼吸,依此类推,全套拳有二百六十八个动作,你看要定多少时间?所以那时“定”的我筋疲力尽,汗流浃背。到冬天天气严寒,练完拳穿的鞋像趟过水一样,一脱掉可以倒出汗水。

练拳要练抻筋。提起抻筋好厉害,找一棵树,叫我背靠着树,身体扳直,老师在前面用脚把我的底腿勾住,树上有一滑车,有一皮兜兜住我一条腿的脚后跟,往上拉,把脚趾拉到脑门,再把拉绳拴住,定住不动。这样还好些,往后抻筋要把脚心拉贴在后脑勺上,这个罪真够受的,那时我做梦都怕它。如此类推,什么下腰、踢腿、铁板桥···等等,先折腾出来弄好了才开始练拳。过去练拳不像现在这样,一开始就去摸鱼。要把上面说的功夫练出来,其实人人都能练成,就看你练不练。

学各样推手,练三步功夫

就这样我把定式练拳练完了,再练打手。打手就是推手,那时叫打手,后来传到上海以后才改叫推手。练打手先练单手推,两人谁也弩不住谁之后再练双手推。由平推、立推、斜推,好像个女字型,把这些路子推纯熟以后,两个人身体渐渐向下矮,边往下矮边推,一直到身体擦着地面去推。有用手一履对方,自己的身体向后擦着地撤回去,等向前出去时,身体又擦着地出去,如同蛇一般左右回旋。各位听起来容易,可练起来就难了。记得有一次老师跟我说:你拿个筐去砖瓦铺买二斤疙瘩炭去。我以为老师有用处。就到砖瓦铺买了三斤,多买了一斤,交给老师。老师说:我跟你说笑话,叫你把炭烧红了,好烤一烤你的筋。经过苦练,不动步的推手才算练成了,再练动步的推手。不动步的推手是正的,叫绷履挤按四个正方;动步的推手是斜的,叫採挒肘靠四个斜角。当然不是绝对的,正与斜是相互牵涉的。老师教你时,他站在中央,身子一转用手一採,你在外圈要随着紧跑,跑了多少步,刚追到头,他一转身又回去了,你又紧跑再追回去,所以练的满头大汗。后来我研究易经才知道,这就是得其圆中不支离,意思是围绕着一个圆心去跑外圈时,要不支也不要离。听着也很容易,但这劲头很难掌握好的。总之这仅是素材,也就是才练了个大概,然后才开始练功。

练功首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两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头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这么一练差不多把人给拆散了。然后再练太极拳的三步功夫:第一步叫着功,太极拳毕竟是个拳种,这么一来干什么使,那么一去干什么用,如揽雀尾是干什么用的,单鞭为什么要那样一转,一招一式,二百六十多个动作都弄熟了,都会使了,但还不算成,因为你只知道死谱,不知道变化,故此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变化。第二步功夫叫劲功,为什么叫劲功不叫力功呢,因为它不尚拙力,都是柔柔软软的,但这里边东西很多,等把劲功练完了,往下练更难了。第三步功夫叫气功,我说的气功不是外边练的气功,我说的是太极拳里边的气功,它的练法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运气,运气使把气运到周身,想叫它到那里它就到哪里。周身内外由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无一处不能运气,身体也无一处不能打人的。你如不信可以试试,我用手指指你的手心,你会感觉有气的,你也可以随便往那里按我。我那里就能打你。另一部分是使气,既然能做到运气了,如果能使气处于你的身体之外,而又能达到对方的身体上去,然后要使你的气跟对方的气沟通,两个人变成一个,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你想叫他跪下他就跪下,你想叫他躺下他就躺下,他这个人就受你控制了。这个功夫很不好练,我前后练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时间很长了,我再愚鲁也不至于糊涂,为什么跟它干上没完呢?其中必然有它的兴趣与滋味。就如同吃橄榄一样,初食很涩,愈吃愈清香可口。这时我练出甜头来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

习武心得

习武心得

习武之人的习武心得

我的习武心得

习武动力

习武以修身

绘画与习武

习武拜师有门道

习武与拜师

习武先习德

习武心得
《习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习武心得体会 心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