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7: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 为公众所普便信任的政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解释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些原因并为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健词:地方政府;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这种信任关系源自于政府自身的道德状况,具体说就是政府的诚信度。只有政府诚实守信,公众才能表现出信任这种精神诉求;而当公众表现出信任时,这种精神诉求在特定场合下特别是紧急状态下又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化信任就构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不顾民力和财力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 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现象严重;有些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官民对立理念的影响 ,造成官僚主义盛行。

中国社会从历史上看有着深厚的官本位传统,官民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都是一个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官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似乎顺理成章,不容置疑。这一思想影响到今天,造成官僚主义盛行。对人民的福祉漠然视之,对百姓的利益从不关心,惟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时至今日,部分政府官员头脑中还依然存在着“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认识,干部和百姓的身份划分,不把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管制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都不能不说是长期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塑造的官僚文化传统的影响。

2.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政府问责机制。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是民主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把权力交给政府行使,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掌握权力的政府也有可能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反过来侵害人民的利益。要使政府始终维护和捍卫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讲实话,说真话,守信用而不使其反过来愚弄人民、欺骗人民,就必须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并能及时追究责任。实际上,当前出现的诸多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政府的制约不够,对政府或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问责不力所致。

3.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公众掌握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多和提高 ,传统的政府可资依靠的信息不对称相对于民众的优势正愈益削弱。时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依然恪守陈旧的思路,无视民众要求公开、透明的知情诉求,采取隐瞒和甚至欺骗手段,造成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4.法律缺位,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现代社会理应是法治社会,现代政府也理应是法治政府。而当前的现实是,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基础性法律规范还存在着较多的缺位。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法律素养不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循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屡见不鲜,以罚代法,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漠失法律尊严的事例举不胜举。“法治”不足而人治有余,政府执行公务时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朝令夕改,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下降,民众无所适从,政府公信力亦受到削弱。

5.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大大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这是当前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人民把权力交给政府 ,政府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即人民的信托为人民服务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如果政府官员利用人民委托的权力谋求私利即进行权力寻租活动则被视为公权力的腐败。公权力如果腐败就意味着掌握公权力者在愚弄人民,愚弄人民的腐败政府毫无公信力可言。个别地方、个别部门出现的腐败现象,尤其像近来频频曝光的集体腐败现象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地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目中的形象,从而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三、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重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

1.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2.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对社会的承诺要适度,不能开空头支票,要切切实实为民众谋利。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

3.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制度创新是建设公信政府的根本基础。公信政府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建设和塑造植根于政府的制度建设和创新。首先, 要完善政府内部制度,创新政府体制。其次,要完善政府对外信息交流机制。公信政府的建立要求政府与公众的充分交流,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最后,要完善对政府的民主监督制度。唯如此,公众才会相信“公仆”是真的,“公仆的话”也是真的。政府因此也才会具有公信力。

4.推进政府诚信建设, 是建设公信政府的先决条件。

只有政府做到诚信行政,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建设公信政府才能成为可能。政府的各级干部应在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从“ 三个代表” 的高度,认识自身的言行对于社会信用、政府信用和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做到谨言镇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要克服短期行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保护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严格守法、守德,维护政府信用,维护政府形象,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在信用建设方面的组织、宜传和带动作用,打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信政府,实现建设公信政府的目标。

5.发展民间资信系统,是建设公信政府的重要途径。

公众对政府资信的信任程度是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政府资信是我国公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人,民间资信成为公众的重要信息来源。面对这样的现实,政府不应该对民间资信系统采取漠视或者压制的态度,而应该让其在法律的范围内发展,使之发挥政府资信系统的重要补充作用和监督作用,在竞争中逐渐建立起政府资信的权威,实现建设公信政府的重要目标。

总之,政府公信力的重塑要靠各级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才能建立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会。除此之外,政府在制定市场规则时应切实体现公平和公正,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恪守信用,不得出尔反尔、随意行政。这应该是政府信用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海东.政府公信力为什么会丧失[J].商务周刊,2006 [2]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 [3]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

提高政府公信力方法

加强干部作风 提高政府公信力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执行力 增强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