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荆轲刺秦王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3:01: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 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正确 理解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掌握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1、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教师准备

1. 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 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 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战国策》中的名篇《荆轲刺秦王》。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4、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正音。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PPT)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梳理文字。

5、把握内容

(1)全文围绕“刺”字展开,荆轲为何刺杀秦王? (2)文中哪一部分写刺杀场景?

(3)刺杀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做了什么? (4)刺杀结果如何? (5)归纳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四、赏析“行刺缘起”

1、结合课后自读,同桌前后讨论,扫除文言障碍。(PPT)

2、研读文本,回答问题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五、赏析“行刺准备”

1、结合课后注释,同桌前后讨论,扫除文言障碍。(PPT)

2、研读文本,回答问题

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 详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略

②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 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③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太子催促荆轲 荆轲怒叱太子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a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b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c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d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e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教师小结:这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详略得当,易水送别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彩,渲染了悲壮气氛,烘托出人物慷慨赴死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1、整理本节课出现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背诵易水送别段

七、板书设计

行刺缘起(开端)行刺准备(发展)荆轲刺秦王廷刺秦王(高潮)荆轲被斩(结局) 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导入本课(PPT)呈现文言知识,检查学生的整理情况

一、研读“廷刺秦王”

1、请四位同学朗读本部分,其他同学思考本部分可分几层。

2、结合课后注释,扫除文言障碍,解决层次划分。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三、问题探究

(一)问题一: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荆轲:

①荆轲的“智”:

a) 私见樊於期 b) 顾笑秦武阳 c) 为自己解围 d) 荆轲有所待 e) 厚遗秦蒙嘉 ②荆轲的“勇”:

a)顾笑武阳 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侧面衬托) b)勇逐秦王

c)倚柱而笑 箕踞而骂——目眩良久(正面描写)

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论: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面对强秦,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2、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讨论太子丹在人格上的缺陷。(要有具体事实) 明确:施恩图报,急于求成,,谋事不周,胡乱猜疑。

(二)本文作者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①、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当时,战国七雄中,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在这大兵压境,黑云压城,燕国山河飘零的多事之秋,荆轲挺身而出,冒死请缨:“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荆轲一出场亮相便气势非凡,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扶弱济困、反抗侵伐的侠义精神。在壁垒森严、气氛紧张的秦国朝廷上,荆轲只身面对长剑在手的秦王、“以手共搏”的群臣、手捧药囊的夏无且,毫无惧色,泰然自若,如入无人之境。尖锐激烈的冲突,扣人心弦的情节,使荆轲这一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②、以鲜明生动的对比映衬人物性格

以对比手法写人物是传记文学经常使用的手法。《荆轲刺秦王》也用一系列人物的言行映衬荆轲的性格:以樊於期的豪爽刚烈、慨然自刎衬荆轲的谈锋敏锐、心胸坦诚;以太子丹的顾虑私名、妇人之仁衬荆轲的胸怀大局、不拘小节;以太子丹的用人而疑衬荆轲的孤高自尊;以秦武阳的“年十二杀人”,但在秦廷之上却“色变振恐”,衬荆轲的机敏善变、英勇无畏;以秦王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目眩良久”,衬荆轲的镇定自若、大义凛然;以秦国群臣的手足无措,衬荆轲的骁勇善斗。凡此种种,如以绿叶衬红花,以疏星衬朗月,以燕雀衬苍鹰,可谓妙笔生花。

③、以生动的环境描写展现英雄气概

送别之际,士“皆白衣冠”,“垂泪涕泣”,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组电影特写镜头般的环境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荆轲的正气凛然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展现无遗。一曲易水悲歌激励多少燕赵儿女追求真理,献身正义,蹈死不顾!荆轲的英雄形象因这悲壮动人、催人泪下的环境描写而传诵千古,彪炳史册。

通过层层烘托,多方映衬,荆轲这一充满正义、英勇顽强、机智灵活、自尊而略带任性的悲剧性英雄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站立于读者面前了。

(三)、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介绍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教师小结: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本课学到的文言知识,将笔记补充完整。

2、搜集几个古代刺客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五、板书设计

计见秦王顾笑武阳廷刺秦王矛盾冲突对比刻画荆轲机智勇猛粗犷豪迈秦廷搏击倚柱笑骂

场面烘托正面描写不畏强权沉着冷静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