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发布时间:2020-03-03 22:43: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家庭教育中,家庭不同成员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比如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就会造成家庭教育者管教要求之间的矛盾,结果削弱了教育效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的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方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方去诉苦;在一方受了罚,就跑到另-方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做到要求统

一、教育一致呢? 这里提出几条建议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一、情感投射的一致性

情感投射的一致性是指家庭中的每位成员对其子女、晚辈都应具有同样程度的爱,怀有相似的感情,持趋于一致的教育态度。这种爱、感情、态度通过成人对子女的言行表现出来。如果对孩子情感投射的幅度、强度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对有的家庭成员亲近,对有的家庭成员疏远、回避,甚至产生敌对心理。

二、教育思想的一致性

一个小孩把自己的雨伞让给别人打.自己却被雨淋湿了。回家后,父亲赞扬下他这种行为,而母亲却数落孩子。这种教育思想的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不能形成统一的价值尺度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使孩子失去言行的方向性。类似这样的事,只要父母一方处理得合理,另一方就应当予以支持,决不能各唱各的调,否则教育效果就相互抵消了。

三、教育过程的一致性

家长由于各人经历不同,文化水平互有差异,性格更不可能完全一样,因而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要求是很自然的。一旦出现分歧,不要争吵,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可以心平气和地弄清情况.找出原因,想出办法。如果没有原则分歧,就完全可以求大同存小异,克服分歧,协调解决。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商量,取得共识是很重要的。

四、共同学习教育知识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有许多是由于家长缺乏教育知识造成的。尤其是老一辈家长中,文盲和缺乏教育知识的占相当大的比例。有文化的父母应在加强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向长辈普及教育知识。如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教育故事;一起看电视时讨论有关的教育案例;支持他们到“家长学校”听课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中各成员间不同的意见统一在正确的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要知道孩子知识薄弱,以义母之言为言,以父母之意为意。现在父母意见不对,互相吵嘴,那么孩子使“无所适从”了,做父母的敎训子女,不能使子女有所适从,这就算不得教育了。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写贾政因宝玉“不肖种种”,“笞挞”宝玉,王夫人上前阻拦:“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接着,贾母出来进逼:“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逼得贾政只得跪下,又检讨,又保证:“皆是作儿的一时性急,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可见,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出现分歧,从古到今屡见不鲜,所以才有“可怜鷓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技日照暖,北枝霜露滋”(李桥《鹧鸪》)。

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孩子思维的一大特点是缺乏主见,易于服从,他往往“迷信杈威”。任何长辈包括父母、老师等,在他心中都享有很高的权威,所以,这时如果父母的教育观点一致,则易于使孩子接受。反之,如果父母的意见有分歧,而且这种分歧是公开化的,让孩子一目了然的,那么就会大大影响教育效果。孩子本身还不完全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如果父母意见不一,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并很自然地倾向于保护他的一方,那么假如另一方所持的观点是正确的,其所做的努力也就无济于事了。

但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没有两个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感情深厚的夫妻在对孩子的培养问题上,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种种生活瑣事上,双方的观点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即使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也可能在具体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例如,父母都愿意孩子吃得好,但有时会因为给不给孩子吃肉的问题而发生争执。孩子在这个时刻,真所谓“处于两人之间,难以为人了”。

那么父母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应该商量,应该求大同存小异。最关键的问题是不宜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即使宝宝还很小,也要如此。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话要注意分寸,否则细心的孩子就会听出父母的意见有分歧,而且很自然地就会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而拒绝听从对自己不利的一方。这样, 孩子怎么可能接受到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教育呢?

当某一方的教育方法不当时,另一方应在孩子不在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千万不可一怒之下什么都说,甚至经常赌气:你如此,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会使孩子的是非观念紊乱,导致其日后品德不良。

2、母爱的作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母爱的作用。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而无私的爱。这种爱对孩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缺乏母爱的孩子中有很多心理发育不健全。但母爱又不能毫无止境,毫无理智。对待孩子,母亲也需要给予理智的爱,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慈母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与父亲统一观点,使孩子形成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明确看法。当然父亲也不应过于严厉,不应采取令孩子生畏的各种粗暴体罚,那样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此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他们格外疼爱自己的孙儿孙女,总是想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爱。但是,过度的宠爱常常会使孩子依赖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护,甚至当父母对他进行正常教育时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反抗这种教育的武器。这种溺爱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而且还需要一个系统环境来支持。这个系统环境是多维的,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还包括家庭内部环境的一致性。家庭内部的一致性,也不仅仅指父母之间的互相配合,而是整个家族之间的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习惯。因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是由于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当前,家庭中教育的不一致性往往涉及多个方面。

第一,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见不一致。一位父亲曾经苦恼地说:我们家三口人,但我在我们家是第五把手,还没有我们家的咪咪地位高。咪咪是我女儿养的一只猫。我们家教育孩子的事情全由我爱人一个人包了。本来,我对教育孩子是挺有热情的,刚开始还经常给孩子讲讲故事什么的,但我爱人就是看我不顺眼,老嫌我管不好孩子,说我讲故事的口气不对,腔调不对,手势也不合格。总之,我不是这不对,就是那不对,弄得我的心情也很不好。她在组织部门工作,可能管人管多了吧,在家里也总想管我。

后来,我们之间就更对立了,她可能觉得她处处都比我强吧,老说我什么都不懂,就懂技术,不懂教育。我一张嘴说孩子,她就插嘴说“别听你爸爸的,他懂什么”,或者说“你爸尽瞎说”,现在孩子也好像有了保护神一样,我让她做点什么,都支使不动她。我一说她,她就去告诉她妈妈,有时还学着她妈妈的样子说“你懂什么”,气得我不行。如果我们两个都批评孩子,孩子就觉得少了保护神,立刻就会大哭、耍赖或者满地打滚。

我觉得孩子之所以这样,都是我妻子给教坏了。她们娘俩成了一个同盟,我在家里越来越显得多余,所以我现在一般不管孩子了。我们同事都挺羡慕我的,说我真自由,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用管,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我心里的滋味。那滋味的确是不好受。看到别人的父亲都和孩子亲亲热热地,而我却和孩子关系很冷漠。我想,等孩子长大了以后,她会和我更加疏远。所以,说心里话,有时我心里挺怨恨我爱人的,感觉她是在和我争夺孩子。也许是出于报复心理吧,我对家里的事情有些漠不关心。

这种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孩子面对矛盾的、摇摆的教育方式,接受的是对立的、随心所欲的教育信息,形成两面性的人格,而且还非常影响夫妻之间的情感联结,使夫妻中的一方远离家庭事务,甚至逃避家庭、漠视家庭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父辈和祖辈之间往往教育态度不一致。一次,笔者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清清秀秀的,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于是我同情地问孩子的母亲怎么回事。女孩的母亲满腹怨言地说都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糖水喝。孩子也是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孩子的父亲一气之下去和奶奶理论,谁想到奶奶还说:“别信那些书上的说法,小孩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了新的不是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我把你们兄妹七个都带大了,哪个不长得人模人样的?咋的了?” 隔代教育的不一致性,除了会带来夫妻教育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之外,还可能形成亲子之间的隔阂,使父辈和祖辈之间产生矛盾、孙辈和父辈之间产生矛盾。这样,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和伤害就又多了一层。

第三,家庭内部的教育一致性还包括家族风气,即家风的相互矛盾。如,父母在家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但是孩子到了亲属家以后,却被宠起来,亲属包办了一切,什么都不让做;或者,父母在家中要求孩子不吃零食、少吃零食,但孩子到叔叔或阿姨家以后,叔叔或阿姨却给孩子零食吃,还对孩子说:“没关系,吃吧,你妈妈问我,我就说你什么也没吃!”这样的家族环境给孩子的就是不一致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要养成良好习惯,就会增加很大难度。

第四,家庭内部的教育一致性,还包括教育过程前后一致。父母常常犯这样的错误:高兴的时候对孩子是一个态度,不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又是另外一个态度。两段时间里给孩子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孩子放学以后帮妈妈收拾房间,妈妈会说:宝贝儿别干了,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一切事务妈妈都能做!等孩子拿出了成绩单,妈妈一看孩子没考好,就勃然大怒:就你这个样子,将来准是个讨饭的,傻坐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去帮我收拾房间?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并学会看大人眼色行事。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如果一会儿这样要求,一会儿那样要求,习惯培养的力度就会越来越小,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

上述几种教育不一致的情形,都会使家庭教育的力量互相抵消,从而导致失败的教育。关于习惯培养的一致性问题,本书第八章第三小节中有详细的理论探讨,由于本章主要供父母们阅读,因此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证。

因此,我们曾经倡议:建议有效的父母联盟。当然,推而广之,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建立整个家族的联盟。 为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建立有效的父母联盟,有些教育者们常常倡议教育者要对被教育者的要求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这样的理论在教育学方面很站得住脚,但在心理学家们看来,却值得商榷。

笔者曾经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大夫,著名的家庭治疗师李子勋先生。自1990年开始,他就从事心理咨询及家庭心理治疗,至今已有十余年,在家庭教育及心理治疗方面颇有建树。在谈到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时,李子勋说:

心理学和教育学具有明显的差异,心理学比较强调有效性,而不是强调对错。其实夫妻完全一致是不太可取的。太一致了以后,孩子就没有了可选择的权利,他基本上就是生活在一个单一的模式下。这样孩子难以了解人的多样性,以及在多样的人群中自己该怎样选择,怎样生存。夫妻的一致和不一致应该有一个摇摆,让孩子能够看到人的意见的可变性,因此有一些选择。也就是说,父母的意见在某一个情景下是可以的,而在另外的情景中就不可以。比如,父母亲说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玩游戏是不可以的,但是在放学以后玩游戏就是可以的,这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某一种情形下是可以的,在另外的情形下就不可以。这种教育不是一种单调教育,而是情景教育。孩子通过教育会懂得在这个情境下可以做什么,在那个情景下不能做什么。这样做比告诉孩子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好一些,丰富一些。夫妻在教育孩子方面保持一定的差异比较好,但这种差异不是对立的差异,而是程度上的差异。这与夫妻建立有效同盟不矛盾。假设父母在家庭中表现出了各种差异,但又不是互相对立的,这样孩子就可能在一个环境下接受多重的意见。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长大的孩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会懂得很多东西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实际上也是并存的。这些东西不一定是父母告诉孩子的,而是在生动鲜活的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建立有效的父母同盟,关键的不是如何对待孩子,而是做父母的要给孩子一个感觉,让孩子觉得父母的情感很稳定。心理学上讲“同盟”,是指“情感联结”,不是指“态度联结”。其实,在家庭里面决定很多事情,不在于他们的态度如何,而在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纽结的情况。

李子勋大夫所谈的观点值得父母们思考。要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首先要保持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和谐,正如李子勋所说——重要的是情感的联结,而不是态度的联结。因此,要保持家庭内部的教育一致性,家庭成员之间不必爷爷说什么,奶奶也说什么,爸爸说什么,妈妈就赶紧说什么。只要大家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在亲情上是和谐的,对孩子的好习惯养成就会有很大好处。

美国著名儿童问题专家简•尼尔森、莱恩•劳特和h.史蒂芬•格兰等人也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说:我们在认识上,是不是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共同教育孩子就意味着父母双方在认识上、行动上必须保持完全一致?如果父母双方能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那么两个人尊重对方就会像尊重自己一样,而且能理解即使双方意见不一,也是可以的。孩子们既不会因为爸爸有一种教育方式,而妈妈是另一种方式而在人身上产生混淆,也不会在行为上发生混乱。如果说父母双方意见不一,对教育孩子有所损害的话,那就是父母双方相互推诿责任,或者让孩子利用父母的意见不一来控制家庭。一旦父母双方都认识到不同意见的价值性,并能正确磋商,求同存异,那么共同教育孩子将会是共同担负责任的一件愉快的事情。

可见,只要夫妻双方情感和谐,相互尊重,孩子就不会乘机控制家庭,也不会因此而逃避父母的教育。同样,此原则也适用于祖辈与孙辈之间的教育、重组家庭、离婚家庭等的教育。

当然,家庭成员之间在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上也会产生矛盾。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矛盾是可以协调的,关键是协调的方法。父母或祖辈间如果产生了不一致的意见,要离开孩子单独协调,如孩子睡着以后,父母可以沟通一下教育孩子的不同想法;也可以在孩子去亲戚家的时候,父母单独讨论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儿争吵。在采访中,李子勋大夫还说:“夫妻要在孩子面前尽可能掩饰双方的不和谐和冲突。夫妻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要过分关注对错,要多注意是否有效。强调对错是一种压力。当夫妻有了冲突,要尽快化解,尤其不能吵架以后三天都不说话。孩子生活在这种不正常的氛围里面很难受。”如果成人之间在教育孩子方面实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去咨询教育专家,或者参考有关书籍等。

一致性是教育的重要原则,要改变前后脱节、家庭内部相互矛盾的现象,才能真正使良好习惯稳定地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建议父母:

(1)尊重配偶以及配偶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家庭是一个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夫妻一方不要因为孩子与另一方关系亲密,就排斥、反感,或者互相争夺孩子的情感。当双方有不同意见时,要坦然对待,同时要明确告诉对方,您很尊重他(她),对于他(她)同孩子的亲密关系,您也很欣赏,很赞同。

(2)告诉孩子,他做某些决定时,需要征得父母双方的同意。一个10岁的男孩对父亲说:“妈妈说了,我可以去买一双运动鞋,而且明天可以不去参加钢琴比赛。”爸爸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必须去参加比赛,你妈妈说的不行。”孩子买了运动鞋回来以后,丈夫对妻子说:“你为什么允许孩子不参加比赛?”妻子很吃惊地说:“我什么时候这么说了?我告诉他说,买鞋是可以的,但比赛应该去参加。”上述对话说明,孩子在利用父母之间缺乏沟通的情况。因此,当孩子向父亲转达母亲的意见时,父亲要带着孩子,与母亲沟通,反之也是一样。这样,孩子就不会悄悄利用父母之间的关系。

(3)双方意见不同时,不追究谁对谁错,而要一起探讨双方不同意见的各自价值,并一起寻找更有价值的方法。

(4)不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要多告诉孩子另一方对家庭的贡献,以及对孩子的爱。如果您对另一方有意见,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抱怨,更不要请孩子评判谁对谁错。

(5)增加沟通的机会,不要让孩子成为双方的传话筒。如果孩子在一方面前表示对另外一方的不满,不妨召开一个家庭会议,大家一起讨论。或者,在一个愉快的日子里,全家一起探讨一些相关问题。总之,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夫妻双方情感上的联结,而不是互相排斥。

综上所述,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严父要严中有慈,慈母要慈中有严,祖辈与父辈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等孩子进入托儿所以后,又需要家庭与托儿所配合一致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

要保持政治定力

为什么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要重视哪些方面

创业者要保持做事正确

要保持家庭的和谐

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共产党员要保持道德纯洁性

家庭教育要适应时代要求

药品一致性评价

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